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牛经纪”老曹头

 

“ 牛经纪”老曹头

 

 

年近八旬的老曹头每天晚饭后把饭碗一推,打开电视后,坐在炕头上不一会,那鼾声就和电视的音响搅在了一起。


“是看电视,还是听你睡觉打呼噜?”老伴边埋怨边顺手抻过一条毛毯给他搭在身上。


“没睡着,没睡。”老曹头睁开昏花、朦胧的眼睛说。说完后老曹头在片刻后,仍然是鼾声依旧。可是这几天自从看北京、河南等几个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老农民》,剧中牛大胆成立互助组去集市买牛的剧情后,他看电视再也睡不着了。


是剧中那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牛马市,那此起彼伏牛“牟、牟、牟”的长鸣声,那打着喷嚏“呵嘿、呵嘿、呵嘿”马的嘶叫声,他来了精神。提别是那“袖里吞金”的交易,这对于做了大半辈子职业“牛经纪”的曹老头,是刻苦铭心的。看到此景,他那还有睡意,昔日在牲口市上,从学徒、练手、操盘、起家、成名直至冷落的情景一幕幕,在他面前勾勒出一帧帧难以忘怀的画面……


老曹头大名叫曹发家,他从十岁开始,便子随父业奔波在方圆近百里的乡村牛马集市上,跟着他父亲学做“牛经纪”这个职业。“牛经纪”这是个家传行业,自古以来有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曹发家上有姐下有妹,自然这个行业是要他来继承的。解放前,曹家日子过得很殷实,几十亩地、四合院大瓦房,骡马大车,雇着长工、短工还有伙计帮着打理农田和家务。据说曹家的上几辈都是做“牛经纪”的。那年,读了3年私塾的曹发家就被父亲强行拉进了这个行当。


“我不去做牛经纪,村里孩子们说你天天赶集,是戳牛屁股的,是个贱差事,我不做。”曹发家开始固执的说。


“他们说贱差事,这是个很光彩的职业,自古以来就有的,他们不懂”他父亲说。几天来,父亲对曹发家恐吓、强压也不见效,父子俩都闷闷不乐,事情陷入了僵局。


“你在小时候,当初,怎么把这事痛痛快快答应你父亲的?”曹发家的母亲一句话,提醒了他。是啊,他小时候,让他学这个行业,他也是死活不答应的,是他父亲几次彻夜与他有关“牛经纪”话题的长谈,摆古论今,说前思后……。他也许是无奈,也许是思想通了,便继承了上辈传下来的这个行业。


   于是,在后来的几天里,他改变了方式,学着他父亲当初提携他的情景,同儿子曹发家和风细雨地交流…… 。


他说,“牛经纪” 是从古代农耕社会中土生土长出来的,是中国最早的“经纪人”。这个行业最早在中国出现于秦汉时期,当时称叫“驵侩”。到了唐代,世间商贩类别增加,经纪人又通称叫“牙”。明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说:“今人谓驵侩者为牙郎”。“驵侩”,“牙子”也好,就是专门在牲口交易市场上,为买卖双方拉线牵头说合买卖成交的人,人家古人都作称“郎”,你能说它是不光彩的职业。


再说,你看看咱家老辈传下来的家业,吃的、喝的、住的、用的在方圆百十里都出人头地。天天赶集上店,你要啥、吃啥,爹都给你买。学好这个行业的本事,你会不愁吃,不愁穿的,别人还学不来的……。那年,在父亲的诱导下,曹发家便开始跟随父亲赶集上店了。


他父亲在牛马市上是个风光无限的人物,就看那身打扮,他头戴一顶男士缎面平绒、无沿包头帽,冒顶用红线镶包着一颗圆圆的彩珠,肩上搭着一件家用织布机布缝制的褡裢,手持一把短鞭,鞭子上头扎捆一条红绸条。


“曹先生,你早!”,“曹爷,你好!”曹发家在看到了众人对父亲恭敬的寒暄的同时,也对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好,好!”。曹老先生笑吟吟的边点头应答,边向人介绍儿子,“这是我的犬子,叫曹发家”。于是,从那天开始,曹发家便正式步入“牛经纪”这个行当。


农村的牛马市是集市最热闹的地方,买卖牲口的都怕“走眼”,于是,无论是卖方、买方都邀上三一群,两一伙的亲戚朋友前来助阵、参谋。


曹老先生在牛马市是很受欢迎的,刚站稳脚,这时人们“呼啦”围上来,买家来拉,卖家来拽。“不忙,不忙,一个一个来,我先看看,转转。”老先生他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说。


曹发家紧随着缓步的父亲,仔细观察看他对每头牲口的审视。只见他拍拍牲口的头,摸摸背脊,摁摁皮肤,敲敲四蹄,最后他抓住笼头托起牲口头部,麻利地掰开牲口的上下唇和下颌看牙口。


“哈哈哈!好了,谁的卖家,谁是卖家?”老先生问。


“我、我。”牲口的买卖家连声应答,都满脸带着期盼的神情注视老先生。


真正的交易开始了,只见曹老先生和牲口的买家都不开口,在众目睽睽下双方伸出右手,袖口相接,手指对话,开始了“袖口交易。”经过他与买方讨价还价、切磋,最后双手并拢相握,初步确定了价格。按照这个价格由他来和卖主以同样的方式商议能够接受的价格,再向买主回复卖主的接受价格,经过三番五次的进行商讨,最终达成交易。整个交易过程买卖双方不直接捏价,都是经纪人从中斡旋,买卖做成了。于是,找个背人的方位,买方把钱交给他,同样,他再把钱数给卖方。到底买方和卖方出多少,得多少,中间的差额他得了多少,买卖双方永远是个迷。


那天的集市上,曹老先生做成了八笔交易,他告诉曹发家,今天咱们收入了佣金9000多元。(当时冀南银行发行的冀南币钞票。9000元相当人民币900元,当时能买30斤小米,那时普通的公职人员每人每月津贴'工资’小米6市斤)


曹发家当时真的没想到,老祖宗留下牲口市上买卖双方不得面对面直接交易,靠“中介人”的“牲口经纪”从中说合,方能成交这个的规矩,“经纪人”却获取额外、不菲的收益。


在后来日子里,父亲在牲口市上的一举一动,曹发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特别是对“袖口交易”的“手语”,父亲在家里先是让曹发家默背掐指问价的口诀:'记’为1、2、3、4、5(即伸一手指为1,伸2手指为2…….),'相’为6、7、8、9、10(6捏捏,7撮撮,8张口,9弯钩,10全来。拇指和食指相捏为6,拇指与食指、中指相撮为7,拇指、食指张开伸直为8,食指弯曲为9,五指全伸开为10)。


看牲口的年龄,又是一种学问。他告诉曹发家,看牲口要看它的乳齿和永久齿、前臼齿、后臼齿,看齿色颜色,牙磨损程度,齿根长短……,5岁的牛马才能“齐口”,那时它们正当年的年龄……。


解放以后的那一年,老先生在即将撒手人寰前,拉着曹发家的手说:“做经纪人,这是上几辈传下来的,在你手里千万别丢传啊……。”


农村成互助组那年,曹家发正直20来岁,血气方刚的他,把耳闻目染父亲的“牛马经”做的风起云涌。他练就出了一双火眼金睛,只要牲口跟前一过,就能说出牲口的优劣。目测牲口的重量八九不离十。老牛、老马丧失了服役要去宰杀,他报出的出肉率上下不差3斤。“牛经纪”这一手绝活,让他风光一直到了上世纪90年代 。后来,农村机械化了,很少有牛马的交易了,他的这身怀绝技的“牛马经”遭到了冷落,无声无息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每当想到这里,他都有些失落。


更让他失落的的是,他的三个儿子都没继承“父业”,出国留学的,做生意的,吃皇粮的,都远离了农村。现在他老两口吃喝不愁,儿孙满堂,孙男娣女一大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时代的变迁,使“牛经纪”这门祖传的行业在他手里失传了。


“失传,就失传吧。”他看着电视自言自语地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献铎: 赊店牛行街人的经营谋略与决窍
分马
曹州史话之三十三    “牛屋院子”和“打牛腿”
就读这篇 | 蔚文丰: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人性的马和牛
(百家争鸣4)柳宗元“永州八记”景点都在全州青瑶峒之第三站:宴游争奇斗怪的小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