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村志.第五章:文化体育》_编著:陈家炎

 

  五 章  文 化  体 育

 

  

 

()  机 构

 

孙家湾是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之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化事业就比较繁荣。当时“山二黄”剧团的班主边顺堂、边顺凯兄弟俩发起,引进了房县、郧县“汉剧团”(俗称山二黄)的师傅到孙家湾教戏,他们自筹资金购箱妆、衣帽等,由此剧团诞生了。过了两年因权势者“封箱”,演出活动被迫停止。

1948年至1951年间,由本村的戏曲爱好者陈传沛、陈传道兄弟在当时村领导的支持下,自筹经费购置戏箱,复活了“山二黄”剧团。

1952年以后,剧团的一切管理工作由当时村领导主抓。1962年至1970年村领导委任李春全为剧团“团长” ,领导安排剧团的全部事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村成立文化室,由民兵连长兼管文化室的活动,期间文艺活动搞得很有声色,影响的面很大,在全六里坪范围内是首屈一指的。

 

()  戏 曲

 

 清朝中期的“山二黄”传入均州后,光绪年间边家“山二黄”戏班在鄂西北和鄂豫陕边境开展演出活动。受其影响,郧阳府也成立了“汉剧团”戏班,在鄂西北一带名声大震。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边顺堂、边顺凯筹资在孙家湾办起了“山二黄”剧团。从此以后这里有了自己的剧团,逢年过节为人民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圆百里之内很有名气,影响深远。

1、形式

“山二黄”以演传统戏(俗称“古装戏” ) 为主。起初比较单纯,一把京胡伴奏,打击乐有鼓、边鼓、板(俗称“牙子”),由一个人敲为司鼓,地方称“鼓板”,是整个打击乐的总指挥。锣、镲、钩锣为主要器乐。有时要加“抛锣”(撂锣)和唢呐。

剧中的角色俱全,有旦(小旦、老旦、彩旦),净(大净、二净),生(老生、小生、三生、武生),丑(小丑、大丑、丑旦)等。

几十年来演出的剧目很多。如《三打祝家庄》、《三世仇》、《九件衣》、《反徐州》、《二进宫》、《四郎探母》、《定军山》、《夜过巴州》、《战长沙》、《白蛇传》、《三岔口》等等。其中《断桥》在襄阳地区汇演中荣获地区级二等奖。

2、艺人

“山二黄”以“天、子、重、英、豪”作为派名,一派二十年,解放前已传三派。孙家湾的刘子孝,6组人,是二代宗师。他的徒弟很多,有不少还小有名气,如景德举,吴小黑等。

“刘子孝蹬罈子”是出名的绝技。他仰卧在地上,两腿向上,把酒罈子放在脚上面,靠双脚的动作蹬得罈子飞转产生各样的形状,玩得自如,令人叹服。

老街刘大章是唱青衣的名角。他没有投过师,凭自学成才。他虽然一字不识,但他“过耳不忘”,记性特好。你若隔墙教别人学戏,他在墙的另一边听,被教者还没学会,他听了一遍就可以登台演出了。因为那时教戏以口授为法,唱腔唱词锣鼓点步伐都要说出,他一一牢记,用这种方法,他学会了很多剧目,成了剧团的“台柱子”。

尽管是一个村的小剧团,在本地受人们赞美又独具风格的唱戏艺人不少。小旦有陈传沛、刘大章、邹荣富;刀马旦有张兴莲、范开秀;彩旦有陈富荣、马成仁;净角有魏泰贵、史进林;丑角有王富祥、王治安等。正因为如此,剧团“红火”了很长时间,成了鄂西北地区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

3、现代戏曲艺术

如果说孙家湾是“文化之乡”一点儿也不夸张。除了有固定的“山二黄”剧团外,孙家湾村的不同时期的青壮年文艺活动的爱好者,为配合那个时期的政治形势或自编自演,或选择剧本排练出有影响的戏曲节目。

土改时,为激发农民起来斗地主分田地。编演了歌剧《笑面虎》,以揭露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联保主任李鹤的罪恶。继而又编演了《一贯道》的话剧,揭露了一贯道欺骗坑害人民群众的行径。

文革时期,传统戏被诬为“毒草”,禁演了。孙家湾剧团内的青壮年和其他青壮年联合起来,利用“文化室”这块阵地,演出了歌剧《红色种子》、《芦荡火种》。后又用“二黄”排演了《沙家浜》,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这时期的文化活动是活跃的,在全区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演出了舞蹈《阿佤人民唱新歌》、《洗衣舞》、《丰收舞》等;表演唱《老俩口学毛选》、《四大娘学毛选》、《新人新事出在新国家》、《逛新城》等。

4、秧歌、舞蹈

土改后,孙家湾人欣喜若狂,青年男女自发的组织起秧歌队,节假日或看戏前扭起秧歌,或围成圆圈跳邀请舞。

秧歌队在当时很有名气。1953年正月初三受当时区领导的安排,孙家湾秧歌队从家乡出发,扭到六里坪经花栗树一直到离家乡12里远的大柳树小区。扭到过午,无人管饭,只得忍着劳累、饥渴疲惫地回家。她们发牢骚地自编自唱道:“呛、呛、呛呛七,肚子饿的两张皮,有亲戚的找亲戚,无亲戚的回家去。”

一直到多年以后,孙家湾的秧歌在全区仍名列前茅。

 

()     

 

孙家湾可以称为是“灯会之乡”,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花灯种类繁多,玩灯的技巧高明,灯的质量之高和玩灯的声势也非常惊人。

民国十年(1921年)元宵节玩灯的声势很大。前面是上百种“散灯”,如金瓜、绣球、八宝、药葫芦、金鱼、八哥、画眉等百种不重样。接着是“旗牌”打着“肃静”、“迴避”的大牌子,如古代官员出巡一样。再是“抬灯”,灯上布置有“三战吕布”,“张松献图”,“张天师收五毒”(蛇、蜈蚣、蝎子、蟾等),“武松打虎”,“李三娘挨磨”,“水漫金山”,“八仙庆寿”,“唐僧取经”等都如活的一般。再是两条龙灯,以放烟花为主,龙灯后面是车子、旱船、竹马灯,刘备、关公、张飞,大头和尚,蚌壳,空心壳狮子,蚂虾,双狮子在最后,主要是放鞭炮。以后每年孙家湾都有人组织玩灯,过了“除夕”,每天晚上分片玩灯,玩灯的规模之大,程序之花哨,形式之不同也是令人惊叹的,大多都继承了古老的传统。

1、 抬灯

走在最前面,灯扎的像戏楼似的。戏台上装点有很多戏曲片断造型,人物栩栩如生,布景如同现实。如《刘海戏金蟾》、《王桂香推磨》、《八仙过海》等。它是由四人抬着行进,灯后紧跟着孙家湾的传统锣鼓“点子锣鼓队”,有板有眼,有快有慢,十分协调。

2、龙灯

紧跟着“抬灯”的是龙灯。一个人“哐哐哐哐”敲着“马锣”在前面开道,身后紧跟着倒退着走的玩“珠子”的。“龙头”张着大口跟着“珠子”左右滚动,后面玩灯的人一左一右交替行进,像龙在滚动着追吞“珠子“,十分逼真。

    3、旱船

龙灯后是旱船。孙家湾的旱船糊得好,美观、形象。划船老翁和驾船美女配默契,跑“急急风”,“卧滩”(船搁浅),普通进行都像真船在水上走一般。“旱船女”(驾船女)打扮得天仙一样,着装讲究,头饰漂亮,配以电灯泡,闪闪发光,十分诱人。伴随着锣鼓点子载歌载舞。

 4、车子

紧跟着旱船的是“车子”,“一套锣鼓两灯用”。就是旱船、车子用一套锣鼓。孙家湾的灯被人们称为:“船在水中行,车在陆上走”的说法,“船”与“车”都耍得逼真。玩推车的人口含一片树叶,发出“吱吱”的声音,像车轱辘在地上滚动磨擦发出的声响。观众不断地发出喝彩声,令人百看不厌。

5、彩莲船

这是19世纪50年代从外地引进的灯种,供小孩玩耍。它是四只小船,要扎得“小巧玲珑,美观大方”。由四个小女孩驾船,四个小男孩用“木桨”划船。通过变换队形和不同的耍桨舞姿博得观众的喜爱。

彩莲船很讲究步伐,如时而走秧歌步,时而走跑跳,时而用大秧歌跳步,唱歌以“彩莲船”调为主,“女唱男和”或“男唱女和”,别有一番风味。

    6、毛驴

“毛驴”是陕西、山西人过去的主要交通工具。古孙家湾有“山陕馆”,是供山、陕两省商人居住的地方,对他们喜爱毛驴及毛驴的脾性、生活习性有所了解,因而就在灯会上有了“赶毛驴”的节目。玩耍中把毛驴的“犟脾气”及赶毛驴的人的智慧表现得活灵活现。

毛驴的“驴打滚”、“卧身子”、“踢蹶子”的情态全都表演出来。“赶毛驴”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或喂食,或治病,或拉驴,或推驴都表现得生动形象。

7、竹马灯

“竹马”与“毛驴”相仿,不过一种是“驴”的形态,一种是“马”的形态。“驴”是一头,“马”是四只以上。“驴”是赶的技巧,“马”是跑的技术。“骑马”的人以“骑”、“赶催”、“奔腾”为主,通过不同的“奔马”的队形变换,形成“马队长龙”、“并驾齐驱”、“万马奔腾”等的情态。

“叉十字”、“走8字”、“绕圈子”、“立马对鸣”使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兴味盎然。

8、和尚灯

和尚灯就是古人所说的“大头和尚戏刘翠”的典故。它是用竹篾扎两个大人头,“头上无毛成和尚头”,一个是男脸为“男和尚”,一个为“女脸”是刘翠的像。由两个人戴上面具,在“铙”、“镲”“嘭嘭—嘭嘭”、“咣咣—咣咣”的响声中,做着各种摇摆又表达相互“调戏”的动作。这种灯酷似演“哑剧”,没有声音,只有动作,别有一番情趣。

9锄头灯

锄头灯是用竹篾扎成“锄头状”,安上把子,“锄头板上点上蜡”的一种灯,再现了劳动农民锄地的劳动场景。耍灯的人主要以“锄地”的动作为准,旁边一个人敲锣,一个人敲鼓,边敲边唱着“劳动山歌”。它的特点是通过“唱歌人”来烘托耍灯的气氛,指挥玩灯的人变换队形,表现出劳动者热爱劳动的精神风貌。

    10、挑花篮

这是一种很文雅的灯种,以唱“挑花篮歌”为主,用胡琴伴奏。耍这种灯的人数不定,可多可少。每人挑两个花篮,走成不同的队形,摆出不同的花样,边走边跳边唱,带有舞蹈的风格。这种灯上舞台表演也是一个精彩的节目,这种灯多由女性表演玩耍。

11、花鼓子

本地俗称“打花鼓子”或“扭花鼓子”,它近似于现在的“扭秧歌”,但又不同于扭秧歌。这种“花鼓子”是由人穿上不同的花衣服,化上不同的妆,排成不同的队形,岔来叉去,扭来扭去,以各种不同的扭姿取乐于观众。

它所用的打击器乐与车子、旱船的一样,锣鼓点子稍有变化,以适宜扭动、跳跃为宜。会“扭”是耍这一节目的关键,扭的姿态要风流倜傥,美观大方,别开生面。

12、蚌壳

“花鼓子”后面是“蚌壳灯”,它以“柔、静、美、雅”以博得群众的喜爱,其实人们最爱看的是玩耍蚌壳的“蚌壳女”。

“蚌壳女”要长得特美的女性。身材窈窕,五官端正,脸蛋漂亮,不妆也美若天仙。再一装束,由蚌壳内色彩相衬,配以各种灯具,五彩缤纷,浑然一体,随蚌壳一张一合,时隐时现的佳人形貌,“勾引”得观众中的男子神魂颠倒,女子钦慕嫉妒。在悠然、悦耳的琴声中,显现蚌壳优美的舞姿、形态。打蚌壳的用各种引诱的动作或撒网,或滚翻,或跳跃,或绕圈等,欲把蚌壳捕获。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是对蚌壳舞的真实写照。

孙家湾的蚌壳灯不仅在均县出名,在1954年赴襄阳参加“花灯汇演”中获得了二等奖的殊荣,是孙家湾村民的骄傲,并永远载入孙家湾的文化史册。

13、“双人”扳跤

这种灯是用竹篾扎成两个互相抱着似摔跤状的人体的上半身,人头是特别做成安上的。耍灯的人的上肢套上裤子变成了下身,把假人拴在背上,由此变成了两人,再用长衫罩着,四肢做着摔跤的动作,身体不断地摆动、摇晃着,真像两人在摔跤。

它以通常的锣鼓点伴奏烘托。在玩耍时,旁边站一人作为“保镖”,目的在一场玩耍结束后要取掉假人,让耍灯的立身走路。

14、高跷

地方俗称为“踩高跷”,因为人的脚拴在直立木棍中间的横木上,人便站在高跷上行走。因技术的差异,有高有低。有的高手能踩着高跷上山或劈叉,这是难度极大的动作,也是孙家湾高跷队独一无二的技能。

高跷的玩耍风格是:高跷上的人扮相是以传统剧目中的人物为主,通俗地说是站在高跷上唱戏。如《桃园结义》就要扮成刘、关、张;《唐僧取经》就要扮成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观赏高跷令人乐不可支。

15、狮子

又名“狮子滚绣球”或“打狮子”,是压轴灯。每一头狮子由两人玩耍,两头就要四人玩耍。打狮子的一人也行,两人也可。若有“绣球”还需一人耍绣球。

如果说“龙灯”是灯中之首的话,那么“狮子”就是灯中之王了。在山野丛林中,狮子是兽中之王,它凶猛、霸道、威武、枭雄。在玩耍时除了表现出其本身雄姿特征外,人们还往往把它看作是消灾、驱瘟、灭病的吉祥物。有人把“狮子请进屋”转三转,绕三绕,卧三卧,滚三滚,一切灾难都会免去。主人家或送“封子钱”答谢,或设酒宴款待。

在玩耍灯没有报酬的年代,耍狮子有如此的收益令人羡慕。“玩狮子的吃香”形成了一种观念。有些年轻人年关前争着抢着玩耍狮子,尽管苦累,还受鞭炮的侵袭,但也不舍弃。

16、散灯(伞灯)

“散灯”是指分散的灯;“伞灯”是分散的灯高举起如“伞”形态的灯。最早的散灯起源哄小孩玩的“灯”。新年有家长喜爱小孩给扎个灯笼玩,如“金瓜灯”、 “兔子灯”、“柿子灯”等不同种类。后来大人们出门观灯也打着灯笼照路、好玩,看灯时打着和撑着灯笼这里一伙,那里一群,散开在各个玩灯场地的周围,放眼望去,简直成了灯的海洋,灯的世界。

也正因为如此,散灯的种类就特别多起来,扎灯的技术也就高起来。有“宫廷灯”、“核桃灯”、“孙悟空耍金箍棒”,两个手拿着棒能左右摆动。“羊娃抵战”,在高撑起的横杆子的两头各有一只纸糊的羊娃儿,用绳子牵着安上滑轮,用手一拉绳,两羊头相碰,手一松两羊就自动分开,煞是有趣。“画眉灯”更逗人喜爱,玩灯者拎着纸糊的“画眉笼子”,里面吊着用硬纸壳剪的画眉鸟,可在笼内自由的跳跃,提笼人口含一片树叶,吹出画眉鸟叫的声音,观者感到十分神奇,追着围着看稀奇。

散灯有几百种,而且不重样,看散灯令人眼花缭乱,兴味无穷,它是孙家湾人聪明才智的结晶。

除了以上供玩耍的十六种灯外,孙家湾还有几种特殊的“灯”,它有不同的用途,我们接着介绍一下。

17、大红灯

孙家湾对“灯”有特别的嗜好。一交腊月除扎玩耍的灯,供小孩玩的灯外,扎一对大红灯春节时挂在大门口,红灯上写上自家的“字号”是不可缺的。1935年以前,三里半长的孙家湾街春节时户户门口红灯高挂,红红的两排,形成了“灯的长龙”。

1935年后,遭洪水灾害的孙家湾变成了新街、老街、白果树、范家庄等的片、块。春节挂灯的风俗没变,看去仍是灯火通明,红遍半个天。

18、“天灯”

1935年以前,孙家湾有“点天灯”的习惯。“天灯”是用香油灌在器皿中,内用棉线做成捻子放在油中点燃。

那时没有路灯,孙家湾的街道又长,上街头距六里坪之间道路偏僻,沿途无有人家。街的下街头到蒿口有一个垭子叫“大垭子”,是一条狭窄的山沟,也很僻静,胆小的人走到这里胆颤心惊,直出冷汗。孙家湾人以慈悲为怀,在上、下街头各设一个天灯,有专人看管,两灯遥相呼应,为本村人夜间行路或外地过路人夜行照明壮胆。

19、“马灯”

是一种直筒子式的点煤油的灯,供孙家湾剧团演戏之用。但它的亮度不高,效果不好。

20、“夜壶灯”

代替“马灯”的一种供演戏用的灯。

“夜壶”是男性专用的小便壶,圆形,壶嘴圆柱形向上翘,在壶中装上桐油,用粗长的棉线做捻子放在壶内,点燃后亮度比较大,挂在戏台口的两边,使观众能看清楚唱戏的人。这是古老的旧中国用古老的方法解决看戏难的一种办法。

 

()   孙家湾锣鼓

 

孙家湾是文化艺术之乡,为配合各类艺术活动的需要,孙家湾的锣鼓种类及敲打方式是相当丰富的。主要有“戏剧锣鼓”、“点子锣鼓”、“待尸锣鼓”、“四六句锣鼓”、“庆典喇叭吹奏锣鼓”等。

1、戏曲锣鼓

主要供演戏所用。它所用乐器为:鼓、边鼓、京锣、小镲、钩锣、撂锣(抛锣)、牙子。掌鼓的人是总指挥,之后称为“司鼓”,地方俗称“鼓板”。

司鼓以他的“边鼓签子”为示意叫板,随着演员的不同动作,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面等起板、停板、收板。生、旦、净、丑所用的锣鼓点是不同的。司鼓一是要具备戏曲的场面知识,二是了解剧情和人物,三是对整个剧的音乐有通盘的了解,如“长锤”、“短锤”、“长镣子”、“小镣子”、“急急风”各在什么人、什么情况下应用,也是了如指掌的。

戏曲锣鼓的适用范围只限于在戏曲的演出中运用,有它独特性。敲锣、镲、钩鼓的人,必须听 “叫的点子”,在演出中全神贯注, “司鼓”不能分神。因而这种锣鼓也可以说是一种戏曲艺术。

2、“点子”锣鼓

“点子锣鼓”孙家湾习惯称作“打点子”。它和戏曲锣鼓相似之处以据“掌鼓”的签子示意敲出不同的锣鼓谱。它所用的器乐也有所不同。鼓、边鼓、大锣、大镲、钩锣、撂锣、马锣,有人敲也可以配以小镲。

点子锣鼓“敲鼓叫点子”的称为掌鼓的。这种锣鼓有固定的锣鼓谱,不受舞台、人物、时间、空间的限制,像“流水一样”可长可短,轮流反复。“点子锣鼓”的谱名听起来饶有趣味,如“豹子头”、“三打阵”、“凤点头”、“鸳鸯戏水”等,它的“镣子”长,因为边行走边打。也正因为如此,“打点子”还需一人专门背鼓,前面背着鼓,掌鼓的在后面跟着打,所以二人必须在潜在意识、行进速度、步伐方位配合默契。

3、吹打锣鼓

“吹打锣鼓”是常用的锣鼓,是吹鼓手和锣鼓的配合。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以前,在孙家湾吹打锣鼓只限于用在红事上,也就是只限于婚嫁、贺寿、庆典上,白事是不允许参与的。

通常情况下,它以鼓、锣、镲、撂锣、唢呐构成一个锣鼓班子,如果讲热闹、排场加一盘笙的吹奏乐器就可以了。这种锣鼓虽然仍是敲鼓的叫板,但它只拘限固定锣鼓谱的叫板,至于敲什么锣鼓点子由唢呐手而定。他吹的是过街长调,就敲“过街调”,吹的是“双搽妹”你就敲“剪剪花”。锣鼓谱调的变动主动权掌握在“唢呐” 手中。它的最热烈处是煞锣鼓前的“大调”,一般的主人家要求“三吹三打”,这样吹喇叭的和敲锣鼓的等结束时手麻胳膊酸,累出一身汗是常有的事。

要说“吹鼓手”最辛苦。解放前办喜事有给唢呐手一人端一桌菜的,原因是他要不断地吹。如“支客”大人喊道:“客到”……,赶忙拿起唢呐吹起迎宾曲,特别是上菜端盘子的爱“戏闹”唢呐手,他瞅你一块肉刚喂到嘴里,立刻举盘吆喝“撞哟……”,赶忙吐出肉,拿起唢呐吹奏起来。

4、歌唱锣鼓

“歌唱锣鼓”俗叫“唱锣鼓歌”,它不同于“吹打锣鼓”的是减去了“吹奏者”,加上了“演唱者”。敲什么锣鼓点子由唱歌人而定,唱什么调就敲什么谱。

歌唱锣鼓最通用的是四六句,也还有“八岔子”、“剪剪花”、“十八锤”等。有情节的长歌,唱歌者用垛板来划分一节一节的故事,除敲鼓的填板、跑锣不停外,锣、镲不敲,这属“静唱”。

总之,歌唱得好,锣鼓敲得好,很受人们欢迎,这是孙家湾以歌娱乐的一种方式。

5、“待尸”锣鼓

“待尸锣鼓“是专门祭奠死者,陪孝子守灵的一种锣鼓。它只用“一鼓一锣”,参与唱歌的人不拘。你唱我接,一唱一和,二人对唱称为“翻田埂”。所唱的歌俗称“待尸歌”,字面称呼为“阴歌”。

“打待尸”分为:起歌头、唱歌、还阳等三大部分。起歌头前敲一阵锣鼓,然后唱者唱两句,敲一小阵,挪一步,烧两张纸,退着走一直退到孝家,一般称为“三百六十步”。进屋后围着“棺材”转,边转,边敲,边唱。长短段互换。到天亮“出棺”前“还阳”,虽是两人,总体上有三种敲法。

孙家湾每年七月十五“鬼节”,乡民们要“凑份子”摊钱买火纸,请乐师在街中心烧纸“打待尸”,俗称“舍孤坟”,为安抚“孤坟野鬼”之意。

6、山歌锣鼓

“山歌锣鼓”近似于“待尸锣鼓”,不同点在于:唱歌者唱的是“山歌”,而不是“阴歌”。它可以即情生发的编唱,也可以表扬优秀者,批评落后者,起着“鼓斗志,增干劲,抗疲劳,提工效”的作用。

这种锣鼓通常用在“开荒挖地”的时候。干活人排成长蛇阵,齐刷刷地并排向前推进,敲鼓打锣唱歌者站在劳动的人群前面唱着、敲着,鼓舞士气,这是“劳动山歌”。这种锣鼓在山区用得最多,过去又称作“生产锣鼓”或“山坡锣鼓”。

7、庙堂鼓罄

孙家湾古时有诸多庙宇,“泰山庙”、“火星庙”、“黄州庙”、“山陕庙”、“城隍庙”,还有不少的大小土地庙。逢年过节善男信女要到庙宇里上香烧纸,求福祈寿。庙里的道士也要定期诵经做早晚课,从庙宇传出的“鼓罄”之声,给孙家湾的空旷的天宇增添了生气。“庙堂鼓罄”是孙家湾的另一种乐器。

在“泰山庙”和“火星楼”就有这两种乐器。鼓很大,直径有80公分,立体面朝外放在架子上。罄口向上,下有圆座,口的直径也有30公分。诵经一个人右手击鼓,左手敲罄,发出“咚咚咚乙咚咚”、“当当”清脆有律的声音。

8、古钟报警

在孙家湾的“山陕庙”的场院内吊有一口大钟。钟上刻有文字,钟口有80公分,高有130厘米左右,连吊钟环扣有150厘米。

这口钟声音十分响亮,若一击敲,整个孙家湾都能听清,受声波的震动,上到六里坪,下至蒿口都能听到钟响,余音袅袅,传送甚远。这口钟是孙家湾为报警而用的,一听钟响,必有警情,众民齐向出事地奔去消灾抢险。所以此钟是很少用的。

9、铙、钹、铛、镲

这四钟打击乐器是专供祭奠死者,“火居道”大师们“放施食”所用。“火居道”的老板又称“火居先(儿)”,有乐器、法衣、经书的称作开“团门”。常用的是“小铙”、“小钹”、“小镲”、“当当”。它与武当山道教有一定的渊源。敲击“铙钹”发出“崆銧”的声响,令人寒噤、毛骨悚然,再配以“笛管”的吹奏乐器,把人带入了另一钟意境之中。孙家湾在解放前开“团门”的有三家,从事这项职业的有近二十人。会坐台念经的只有五人。“放施食”又叫“设蘸”、“设斋”,是过去纪念、奠祭逝者的主要形式。有钱有名望的人家讲排场,放“大施食”,“跑桥”更是热闹壮观。所敲击的铙的直径有70公分,像大雨帽,钹有50公分,像大锅盖,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设蘸”要“打闹台”,先“擂鼓”,鼓是圆形立体筒子状,它的声音响而脆。接着“铙、钹、镲、铛”各敲出不同的“乐谱”,“笛管”吹出不同的曲子,延续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开始诵经。

 

()    

 

从解放到1960年代末,孙家湾没有电影队,看电影很难。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罗满昌购买了一部收音机利用晚上到各片去收听,听众情绪很高。

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看电影靠修襄渝铁路驻地的解放军放映,或请当时区电影队下乡放映。

1976年,孙家湾购买了电影放映设备,成立了村级“电影放映队”,由陈家鑫、李春炎、李治全、李春明组成了放映组,巡回在周边各村和本村14个村民小组放映。大量的科教片、生活片、战斗片等深受群众的喜爱。而且填补了孙家湾人追求文化生活享受的空白。《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永不消失的电波》、《铜墙铁壁》、《黄继光》、《董存瑞》、《英雄儿女》、《我们村的年轻人》等名片广为传颂,并激励了一代代人。

孙家湾电影放映队1984年转为私人李治全经营。一直到电视网络普及以后电影放映队渐渐退出。

 

(六)广播电视

1、广播   

村设广播站一个。199411月村投资15000元购置250W大功率扩音机一台,25W喇叭12个,架设广播线6000米,分别在一组,三、四、五、六组,七、八组,九组,十组,十一组,十三组,十二和十四组架9只高音喇叭,在村部架设3只喇叭。一日两次,定时向村民转播市广播站节目,隔日向村民广播自办节目。为村民送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知识信息。

2、电视

1986,虹美电视机厂家来到孙家湾村推广、普及电视机,该村成为丹江口市首家“电视村”。同时,本村出资出力,在北方土地建成一座功率10瓦的电视差转台。并选派三位青年到厂家学习电视维修技术。

村有线电视网络是1997年建成的。当时,有线电视落地接收设备设在一组316国道旁边,卫星地面站同时接收、发送19套中央和地方节目,一套自办节目,全天24小时向村民传送信号。全村905台电视机,100%接收有线电视信号。中央电视台新闻、文艺、奥运、农业、少儿等节目,省、地、市本地节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民尽情享受农闲娱乐时光。

2005年,村闭路电视站和镇广播电视站合并,频道更多了,节目更丰富了,娱乐性更强了。

 

()    民间艺人

 

陈顺林是孙家湾村九组人,因他双目失明,身材又矮,人们给他送了个绰号“瞎骡子娃儿”。他很会也很爱编“顺口溜”,有出口成章之才。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山村文化娱乐生活还很落后时,夏秋季节的傍晚,人们会自发的聚集在一起请他说唱。他爱抽烟,爱乐者以“烟”为报酬鼓动他编唱,他也毫不推诿。由于当时听后大多无记载,流传下来的很少。笔者凭记忆书写几段,以传后人。

1957年大兴水利,县委组织近十万人修官山水库,男女老少齐上阵,这一历史壮举感动了他,便随编随口唱道:

共产党,真能干,

兴修水利走在前。

动员全县女和男,

十万大军战官山。

坡上河滩扎营盘,

男女老少上火线。

……

妇女们,不简单,

干活胜过男子汉。

有的妇女把土铲,

有的妇女把土担。

有的妇女握炮钎,

有的妇女把锤掂。

有的妇女打炮眼,

有的妇女把炮点。

妇女个个都能干,

   都是现代花木兰。

……

有时他编的“顺口溜”有气壮山河、吞云吐雾的气势,人们听了很受鼓舞,浑身也充满了活力。他唱道:

修官山,战官山,

高山大石听我遣。

叫你上坝你上坝,

叫你下滩你下滩。

叫你堵水你堵水,

叫你滚蛋你滚蛋。

官山修起大水库,

乱石河滩变良田。

吃起大米香喷喷,

政府好处说不完。

解放后,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再不愁吃和穿,他高兴地唱道:

现在日子没说的,

有吃的,有穿的,

房子有你长住的,

自己有了好田地。

收的粮食自己的,

再也不愁饿肚皮。

……

总之,他在当时很出名,所编写的“顺口溜”非常丰富。可惜没被人们重视,无人记载,也就没法保留下来。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   古文化遗迹

 

孙家湾在1936年前建有一座“黄州馆”。 是黄冈人在孙家湾所建的公馆。老营人梁金兰是个秀才,很有文才,1923年曾在这个馆内开办私塾。当时孙家湾山陕馆(即武圣宫),就是关夫子关老爷的庙,庙内悬有一块匾,上书“忠义慈爱”四字。梁金兰根据这四个字编了一首诗,内容是:

忠心耿耿盖世无双,

义气参天兴汉家帮。

慈祥凯悌代天宣化,

爱民如子地道遐昌。

这一藏头诗不仅文彩好,其意也深刻,它高度评价、赞扬了关云长“忠心、义气、慈祥、爱民”的品质。该宫大殿内塑有关云长的圣像,高大威武,红脸美髯,形象逼真。前左站周昌,手握“青龙偃月刀”,右站关平英姿勃勃,逢年过节朝圣者络绎不绝,香烟缭绕。宫前场地上有一高约2.5米的木架,架上吊一口高1.8米,粗80公分的大铁钟。钟声一响,整个孙家湾的人们都会听到。

“黄州馆”门口有“黄州会馆”四字,河南有一名秀才(没留下姓名)路过孙家湾以此四字即兴留了四句诗:

皇榜提名姓,州里挂宝珍。

会中絑之贵,馆内读书人。

“黄州馆”是黄冈人在孙家湾所建的公馆。梁金兰老了回原籍老营,由刘忠堂接替在此继续教私塾。这里曾作过考场,宗司大人(未留名)曾在门口书写了一副对联:

一卷不阅双目瞽,

半点有私二子亡。

“黄州馆”于1935年被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冲毁,“武圣宫”的残驱仍然存在。

这里的私塾馆对学生道德要求标准是以文昌帝君的话为准则。即“我在风檐管文衡,休在暗地欺鬼神。一论孝悌,二论品行,三论荫子,四论文。登高还是三四辈,莫为文章高过人。”以孔孟之道为标,忠孝为先,文才为本。

为师者家中都有孔子的塑像。逢年节学生均要提着“礼物”到先生家去“拜先生”。拜之前必先向孔子的塑像“三叩首,三作揖。”男学生一入学堂先读《三字经》,继而读《百家姓》、《弟子规》,再后来读《论语》、《孟子》、《告子》等。只读背,先生不开讲,等所读之书全能顺倒背诵流畅无误时,先生才开讲。所以“文”是什么内容,学生一窍不通。头脑迟钝的学生“包本一本书”是很艰难的。读书时每天练一页“毛笔大字”,交给先生批阅。女孩入学堂先读《女儿经》,能背诵后才开始从《三字经》读起。

孙家湾的私塾办得早,办得多,这是孙家湾文化比较发达的重要原因。

民国九年(1920年)时,上街陈祥兴两间民房里设有一学堂,先生是清朝秀才胡四爷(真名不祥),有20个学生就读。1925年(民国十四年)胡四爷死后,万帮治接着教书。

同一时间,罗书堂在中街山陕馆(武圣宫)教私塾,彭六先(彭明贤)在彭家湾开办私塾学堂。

孙家湾的文秀才有:刘忠堂、梁金兰、罗书堂、万帮治、胡二爷、胡四爷六人。

1935年后,在孙家湾上街“仙鹤楼”里陈公先办了所私塾,大约有12名学生。

孙家湾江汉林是清朝时的文秀才。

孙家湾的武秀才是刘兴田、李万兴。其中李万兴组织了团练,他本人任团总。

孙家湾的官学(保国民学校)建于1939年,校址在山陕庙(即武圣宫)。当时有两名教师:一位是李明涛,白庙李家湾人,外号人称李六少(土改时被镇压),另一位是刘帮栋,青山港谭家沟人,其时有两个教学班,30多名学生,开设学科为“国语”、“算术”。1940年停办了。继而办的是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    古建筑

1、泰山庙

·泰山庙全景

 

泰山庙位于孙家湾的范家庄与彭家湾之间的一个山堡上。据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山堡为“龙头”,彭家湾是“龙尾”,从“龙头”到彭家湾是一条黄土岗为“龙身”, “龙头”上盖庙,庙后有一块小平地,村民们叫做“龙脖子”。

·泰山庙前后殿

此庙建于明朝,明英宗四年(公元1440年),为了使武当山建筑群更臻完善,朝廷下旨在均州的蒿口、孙家湾新建泰山庙。圣旨一下,万民震动。蒿口泰山庙先期建成,孙家湾泰山庙继而完工。该庙建成后比蒿口的庙更宏伟、壮观,香客也更多,很受朝廷褒扬。

庙的主体是前后殿,各三大间,分六个殿堂。坐北朝南,两殿之间的距离10米。殿高15米,进深5米,前后殿正面均为翘檐,四角翼状。前檐中殿均是花格门栏,两旁为半壁木花格窗栏。形式美观,色彩斑斓,堪称绝妙。

前殿中殿堂塑有“阎罗真君”的泥像,高1.4米,阔70公分,手捧朝牌,端庄肃穆。坐在一米高的神龛上。神龛前左右各有一个50公分见方的四方台子。右立判官,左立小鬼的泥像。身高1.5米。小鬼张牙舞爪、獠牙外露,左手握一长棍,凶相可怖,令人毛骨悚然。判官膀大腰圆,面目冷峻,怀抱生死簿,使人望而生畏,不敢进前。

神龛两边用帷幕半遮,神龛上放有一大瓷香炉。神龛前放一大纸灰盆,整个殿堂阴森可怖,如进阴曹地府,使人血凝心止。凡报庙祭奠死者均在此殿。

东殿神龛上塑有“二十四司”的泥像。“雷打龙抓”、“锯头卸肢”、“挖眼刺耳”、“下油锅”、“上刀山”、“过火海”等阴曹地府的种种酷刑都用雕塑的组合造型表现出来。这二十四组泥塑教育人们在世多做好事、善事,切莫行奸卖巧,坑害他人。免遭死后刑讯的折磨。

西殿神龛塑有猴王孙悟空,哪吒三太子,杨二郎,牛马二王爷的塑像。

后殿中殿为“泰山爷正殿”。“太乙真人”的泥塑高大雄伟,头戴皇冠,身穿官袍,稳在神龛之上正中,左右诸神相陪。

西偏殿为“求子殿”,又称“娘娘殿”。观音菩萨相,送子娘娘的喜笑颜开相,使人看不烦,观不够。“散财童子”立于观音大士的身旁,活泼可爱。整个殿堂给人以亲切和谐之感。旧时来此求子求福的妇女络绎不绝,香烟缭绕,袅袅不断。东偏殿塑28宿的圣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前放有一长方形小桌,桌上放有“沙盘”,盘中放有“占乩”的器具,专供“占乩”之用。

“占乩”是人们“求神测命”的一种心态表现。“乩”是由一个80公分和一个20公分高的直棍,两棍之间用一横棍连接起来。由两人一人手扶一个立杆在盘中转动,划出来的印子即为“字”。另一人站在旁边念出“盘中的字”,最后顺成句子,句子的内容便道出了求“占”人的“运势”,传说这是“神”的指点。这种“上天”感应的做法引来了不少的“占”客。也因此丰盈了庙内的“资材”。

前殿西边的山墙尖端,贴有一个25公分的裸体小孩像,生殖小便器翘得很高,引得不少香客驻足观看。

东西两边距殿宇1.5米处,各南北走向盖一栋房屋,东五间,西五间,为庙里道士和远方斋公、香客住宿之所在。东西二门是出入的主门。

 

2、古戏楼

古戏楼是泰山庙的主体建筑之一。坐南朝北,与泰山庙前殿相对应。中间有50米宽、150米长的一个长方形的院子,供观众看戏的戏场。东西各一门,出进的必经之路。

·泰山庙古戏楼

    ·有些破败的古戏楼

·泰山庙古戏楼一角

该楼建于明英宗六年(公元1442年)。戏楼建造的格局为亭楼式的砖木结构。面阔,进深各为两间。整体形状为“凸”字形。突起部分为舞台,长宽各5.5米,计约30.25个平方面。台前两根大红圆柱直顶着檐顶,两檐为翘角鸟翅展飞,檐口三角花瓦顺次排列。楼顶四角亭形,楼中有藻井,井呈“八卦形”,饰有各种花卉,甚是美观,雕龙画栋栩栩如生。藻井有散音和回音的功能,它的科学性至今不得而知。在没有音响设备的当时,演员在台上唱,台下观众听得清清楚楚,其中之奥妙就在于台中的藻井。

台前柱下的石墩约一米高,石墩上雕刻的剑、矛、锏等形态的花纹形象逼真,巧夺天工。

连接舞台后有三小间楼房,为化妆室,也存放箱柜,中间连接舞台的一小间是妆定后预备上场的演员的休息室。东西两门供演员上下场出入。整个戏楼设计精当,外观气势宏伟,真可谓是独具匠心。

可惜于1960年农历五月端午毁于大火之中。

3、武圣宫(又名“山陕庙”或“山陕会馆” )

    ·山陕庙全景

·山陕庙东侧门

    ·从西北方向看山陕庙

山陕庙位于孙家湾老街道的中段,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翊钧六年(公元1579年)山西、陕西到孙家湾的生意人和朝武当山的香客们在孙家湾落脚,故而筹资建立此馆。

馆内塑有高大的关云长的泥像,盔甲穿身,手捋长髯,英姿勃勃,雄风凛凛。左立周仓,手握“青龙偃月刀”鲜活无比,右站关平,豪气冲天。一组泥塑表达了“山”、“陕”香客乞求“关爷”保佑他们来回一路顺风、平安无事的心愿。

该建筑主体工程三大间。房屋高大面阔,后有一个小院,西有三间偏房,前有一大块空地。建筑面积占地180平方米。偏房供香客及商客住宿所用。

关云长死后被封为“武圣侯”,因此,本馆后来又称为“武圣宫”。在宫前的场地上立有一个木架,架上吊了一口大铁钟,钟上刻有花纹及文字。钟高1.3米,圆柱直径50公分。如若撞响,音震四野,宏亮无比,能传十余里之遥。

场地的东侧,有一棵千余年的大银杏树。高45米,树干根部周围12~13米,胸围直径3米,树冠遮荫面积约450平方米。根部有一个大洞,可供一人住宿。有一个叫“王三要”的乞丐头曾在此洞住了五年之久。

该树非常奇特,既不开花,也不结果。乡人称它为“公银杏”(土名“公白果树”),冬天,周围的银杏落叶可达一尺厚,小孩们在柔软的叶堆上玩耍、逗乐、翻筋斗,在树周围藏猫猫、捉迷藏,它成了小孩们的乐园。

可惜于1958年县农具厂来人把它放毁了,千古少有的“景点”被破坏,令人惋惜。

4、黄州庙

黄州庙位于孙家湾老街上街,建于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4年),由黄冈(当时为黄州)人筹资所建。庙堂三大间,中殿塑有“黄州爷”的泥像。据说黄州奶奶的像放在房县一个也叫孙家湾的地方,那里也建了一座“黄州庙”。建“黄州庙”所用的砖块每块上均印有“黄州庙”三字。可见黄州人的烧砖工艺的精细。匠人砌墙时也别出心裁地将字摆到位,没有一块砖的字迹颠倒的。整座墙似乎被“黄州庙”三字垒起来一般。

庙房高9米,进深7米,砖木结构。瓦是半圆柱形的黑色瓦,檐角呈鸟翼展开状。大门口放一对“石鼓”,甚是壮观。

此庙毁于1935年的洪水之中。

5、仙鹤楼

仙鹤楼位于孙家湾老街的上街,建于明朝。明宪宗五年(公元1470年),由地方官绅组织民众捐资建造。

仙鹤楼是大型层亭式的砖木结构。共分三层,各层均为六棱形,整体为尖塔式。第一层24平方米,第二层18平方米,第三层12平方米。总高度32米。各层的棱角处呈翘起的三角状,一层大,二层次之,三层小,远远望去像大小不同的18只仙鹤欲展翅飞翔。三楼的顶部是整体的塔式木顶覆盖的楼顶。在六个翘角上挂了六个铜铃,当夜深人静时,清风吹来,铜铃摆动,叮当有声,似仙鹤低吟,像众仙和鸣,真如仙境一般,使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如神如仙,神清气爽,好不迷煞人也!

第一层门书有“大化团”三字,第二层门口书有“仙鹤楼”三字,第三层书写“青云洞天”四个大字。三个侧面用木格花纹的立体做成的墙面,花格精美,下部雕饰花鸟虫鱼之类,十分逼真。

三楼放有“吕洞宾铜鎏金彩像”,该像是明代铸制的道教文物。像高1.3米,宽0.8米,重450余斤。《大岳太和山纪略》记载:“吕纯阳(吕洞宾),父姓李,母姓吕,本唐宗胄,举进士状元及第。……帝选为天仙状元,命为传教祖师。常游武当山,居紫绛峰”。他进行过道教改革,如改符水治病为中草药治病,故又称为药王先师。当地人称其像为“吕祖爷”。像后有如皇帝身后的鸾驾,香炉、蜡烛台放在神龛上。善男信女来占卜、问卦、占乩者甚众,信神之有灵者颇广。

“仙鹤楼”  毁于1935年的洪水之中,吕洞宾的铜像也被掩埋于深层的沙土之下。1982年,六里坪六队人挖河筛沙,吕洞宾铜像才得以重见天日。出土的铜像被均县文管所运往武当山磨针井皇经堂供奉。南岩有他的诗、碑和棋杆。

下图为2011年春在孙家湾上街头发掘出的仙鹤楼铜钟

  

6、火星庙楼

“火星庙”位于孙家湾上街火星庙沟口。一是因地理位置,二是庙内塑有“火星爷”的神像,因此而得名。

火星庙殿三大间。一色的长方体的大砖,每块砖重约15斤左右。殿高6米,进深4米,阔3米。纯属宫殿式的砖木结构建筑。殿内的照面方上雕饰有“龙、凤”的花纹。殿堂的圆柱粗大笔直,五柱落脚。大门厚而高且宽,门口朝南,门坎高1尺有余,门口两边两个大石墩,方形,光滑如水平,前檐微翘,两角高翘如翼。

“火星爷”的泥像高约1.3米,阔0.7米,五官庄严,口阔面赤。端坐于神龛上,其他诸神或立或卧,或走或仰,形态各异。中殿为“火神殿”,两侧为“偏殿”,配以“风、雷、雨”等诸神塑像,都十分逼真。

庙两侧建有偏房,供庙道居住。

7、江西馆

江西馆位于孙家湾中上街处。是江西商贸人员在此建造的庙堂。共三间,高6米,进深3.5米,开间3米。馆内供奉的是江西人信仰的神像。

江西馆是江西人集聚货物,洽谈生意的所在。此馆亦毁于1935年的洪水。

8、巡视衙门

1878年清政府增设孙家湾巡检司(俗称巡视衙门),维护武当山地区众多庙宇的社会治安。巡视衙门位于孙家湾上街,坐北朝南。建房七间,中三大间,偏房每边各两间。三个门,上方均为半圆形,中门高大,侧门次之。中门为“县官”出入之门,两边为其余人员进出之门。门口两边各放一尊石狮子,蹲卧状,高约1.5米,阔0.9米,由青石雕成。

中三间正厅是县官坐堂审案的地方。左有“迴避”,右有“肃静”的牌子,后墙上画着“白鹤亮翅”的壁画,衬以云、水作背景。上吊一悬匾,书有“明镜高悬”四字。中间放了一把太师椅,椅前放一张1.5米长,1.2米高,0.6米宽的条桌,为县衙官员审案之用。

该“衙门”是为州下设的唯一的一道衙门。均州西部一应诉讼案件大多数都在这里办理。这里处理不了,重大而又复杂的案件,便带到县衙去办。对城里的衙门人们称为“头道衙门”,称孙家湾的巡视衙门为“二道衙门”。

清朝末年,有一个姓江的巡视在这里住了较长时间。他有一个继儿姓周名联西,后来是六里坪三区区长朱吉贤的秘书。194144日和朱吉贤一起被打死在官山河口。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国民党在巡视衙门成立区政府,区长唐进明是湖北枣阳人。民国二十二年二月(公元1933年),均县黑老斋(肖川黑家营人)带领一个连队到孙家湾派大烟(鸦片)款。与孙家湾紧邻的马家岗的杨万善(农民起义领袖)闻听以后,立即带人赶到孙家湾与黑老斋打仗。赶跑了黑老斋,打死了唐进明的秘书,唐进明也骇得溜之大吉了。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大刀会的人到孙家湾来,用火烧残了巡视衙门。1935年洪水冲毁了巡视衙门的残骸,一把火,一场水使巡视衙门荡然无存。

9、火星楼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动工后,火星楼被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确定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水库淹没区地面文物保护项目”。

·孙家湾过街楼匾牌

    ·火星楼正面

    ·火星楼背面

 

火星楼建于1938年,位于新街上街窑沟口。新街是1935年孙家湾遭洪水灾害后,部分村民在原老白公路两边新建的一条街道。村民用原火星庙的旧料,经过加工改建的。

·雕龙画凤的火星楼顶梁

洪水灾害后,村民所建的房屋百分之九十的是草房,容易起火,三年间先后有三家人家的房舍毁于火海。为求吉利,在上街头建一座“火星楼”。以供奉火星爷,祈求他保佑百姓平安。

“火星楼”实际上是新街的“过街楼”。深2.4丈,高3.5丈,阔1.8丈。楼上的两块大型照面方系原火星庙的正殿照面方,雕饰的“龙”的花纹和原先一样,完好无损。楼上有一米宽的走道,楼口有木格栏杆。楼上前檐都用木格花窗式样装璜。中是神龛,神龛上有“火星爷”、“杨四爷”、“猴王爷”等的塑像。有一面大鼓和一口罄。有专门的道士看楼,逢年过节善男信女去烧纸、燃香、上供,祈祷神灵保佑。

神像毁于土改后,以后该楼变成了戏楼。如今成了“文物保护”

建筑之一。

10、天井院

·罗玉昌家四合院中的“天井”

·边家药铺天井院

· 边家药铺天井院下水池

孙家湾人住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四合院”房屋居多。这中房屋又称作“硬八间”。建筑模式是:前三间,后三间,前后房屋两边各盖一间厢房连接起来。

如此两厢房相对和前后中间一间房子形成了相对房屋的“四方形空隙直透天空。”这便成为“天井”。为蓄水在地上修一个池子。为行走方便,实际上“天井”要收缩一个,使构成“天井”的四间房屋出点“檐”。空间天成了一个四方小院,人们称之为“天井院”。又一说为“天星院”,因从空隙中在晚上可见到天上的星星。

院中池子修一个“出水处”。这个出水处要通过房屋的地下修出水沟,这便是“阴漏”,意为“看不到水流”。又称“阴漏眼儿”。若排水沟被什么堵住了,顺口就会说出“阴漏眼(儿)实了”。这就表明要修复。

这种“四合院”房屋并不是一院住一家一户,往往是一院住两户或三户。前三间一般是做生意的“铺面”,后五间是分别住人的,遭水灾(1935年)以前孙家湾被命名为“孙镇”,它比乡、村高一格,比城市矮一格,介于城乡之间的一种辖区称谓。但它的住房的形式接近于城市。人口集中,商业兴旺,贸易发达,人流频繁。住房不求宽敞,只求有休息之地就心满意足了。万一房屋拥挤,晚上在铺面中搭铺,天明收起,如此应付过去了是。

一院内的人特别讲究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患难与共,亲如一家。

当然,也有另开通门,从“门口”通到后面,在“门面”房的一间修一个“过道”的。虽是狭窄一点,但避免了干扰,减少了“是非”,也是有益处的。

大户人家有房屋多的修三进房屋,这就有了两个“天井院”,人们又称之为“深居”,这只极少数。

现在,老街还有几家“天井院”模式的房屋仍在完好地保存着。

·老街罗富清家天井院墙上百年仍完好的姜子牙钓鱼图

 

(十)  古树木

1  银杏树

上世纪50年代初有5棵高大而壮观的银杏树矗立在孙家湾村的中心地带,其中树冠较大的一棵位于原山陕庙前殿与东道院之间以南8左右的地方。树高约30,胸围约12-13,人们称它为千年古树。这棵银杏树从来也没有结出过银杏。所以孙家湾村的人叫它公白果树。

其余四棵均在八组范围内,其中一棵长在范开印和李治昌住房之间,树高约25米,胸围在12米左右,分枝大树冠不集中,其中一大枝与山陕庙的那棵公白果树遥遥相对 ,人们称这棵银杏树为饭白,它的果实既可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又可入药。还有两棵银杏树,树形优美,树冠较小,树干高大,迁拔两树东西相跟不超过50米,东面一棵在赵明文门前10米左右,高超过30米,胸围9米以上,西面一棵高约27米,胸围11米左右,这两棵树的果实形状别具一格,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果实饱满而圆形,东西一棵的白果(果实)较小(约1.5CM3),西面的一棵相对较大(约2CM3),因为它们的果实圆而饱满,所以人们称这两棵银杏树的鳖娃白果树。在饭白果树偏东南约200米,还长青一棵另一种银杏树,高约26-28米之间,胸围在12米左右,果实显苦味是珍贵的中药,所以人们称它药白果树。这些闻名远近的大银杏树在1950年和1960年代遭受了劫难。

1955年夏,山陕庙前的一棵被砍伐,据说锯成木板建均县人民政府大礼堂所用,两棵“鳖娃白果树”和那棵药白果树分别于1957年和1958年被伐,用于制造农具和模具。八组范、李两家之间的“饭白果树”被六里坪农具厂伐走用作制模具,从此这些具有巨大经济价值、旅游观赏价值的世界稀有的千年古树——银杏树永远消失了。

2 木瓜树

·范家沟十二组胡世忠家门前的百年木瓜树

    ·这棵百年木瓜树位于十二组胡世忠家门前。胡世忠已年过古稀,据他说,他小时候这棵木瓜树就有这么大。如今这棵树树龄已在150岁以上了,年产木瓜均在500斤以上。

 

 

 

 

 

 

 

 

 

 

 

 

 

 

 

孙家湾的群众体育活动在六里坪范围内是首屈一指的。年轻人,尤其是复员退伍军人很热衷此项活动,重视体育锻炼。篮球队,体操队坚持经常性的活动。

1、篮球运动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孙家湾的“篮球运动队”就多次与镇机关联队、中学体育队、铁道兵体育队进行比赛,切磋球艺。并且利用农闲时节,多次组织与邻村的篮球队进行友谊赛、联手赛等不同形式的比赛活动。

球队的队员坚持刻苦锻炼。星期天学生离校,队员们就在学校的球场上苦练。有时把外单位的球队请进本村举行球赛,村领导热情接待,给予大力的支持。

正因为如此,在200651日镇政府组织的成人体操比赛中,孙家湾体操队荣获“第二名”的殊荣。

1990年至1994年期间,村青年篮球队参加镇级篮球比赛两次获得第二名的殊荣。

2、玩沙包

“沙包”顾名思义就是把“细沙”用布包起来,再用针把布口缝好,便制成了。它的玩法颇多。大致是:

①“打沙包”:分两班子人,多少不定。一边一班人,相互投沙包击对方的人。被击方要躲沙包,不让其击中,若击中就算输方。若本方人未被击中,立即拾起沙包击向对方,如此轮流。

②“传沙包”:把“沙包”当球传递。可以围成圈固定传接,也可边跑边传接。接住者立即传向另一人。接不住都就为失败者。此活动是锻炼传、接功夫。

③玩沙包:把沙包当成玩具,象毛毽那样。自己抛出,自己接住。如左手抛,右手接;右手抛,左手接,从胯下向前抛出再用手接;向前抛出跑出去接。这是一个活动,也可以多人活动的玩法。

3、打弹弓

用一个有丫的树枝,丫的两头绷上皮条,中间缀上皮块,这样弹弓便利成了。用小石子,白果子或苦楝子籽均可当作弹弓子,瞄准一个目标,把子放在皮块中间,用手拉弓皮条,到绷满时手猛一放,弹弓子就向目标飞去。后来人们又用铁丝弓成弹弓。弹弓好手能用弹弓打麻雀及蹲在树上的鸟儿。

4、滚铁球

玩耍者在地上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圈,小圈在里为“点”,大圈在外,为边线,两圈之间的距离要适当。备一个圆形“铁球”,家“小皮球”那么大小。投掷都站在大圈线外,用力使铁球向小圈正中滚去。滚进小圈停了,便为获胜。未到小圈就停止或滚过了小圈就为失败者。二人轮番滚动,它的技巧在于“力道上”。用力要给到好处。

5、射箭

孩子们用竹篾片做成了背,使绳或皮条拴住两头便变成行,将芭茅杆,高梁杆或细树枝截成箭。把箭头放在弓背上,箭尾放在弓绳上,拉满弓,手一松箭便向选定的目标飞去。选定的目标便是靶子。

6、走籽(儿)

此活动由两人进行,供无聊时解寂寞玩耍。在地上画一个“田”字形的图,每方有两个“石子”在本方的两个角上。一方一次只能走一个子而且只能走一步,二人轮换交替着走,可横、可退、可进,但不可越过对方的“子儿”。如果一方把对方的“子儿固在一个角上”使对方无遗和可走了,被“困”方就算输了。

7、耍“剑”

每到深秋,“芭茅抽花”,花下芭茅杆成了孩子们的玩具。他们用杆编制成“宝剑”的形状,用来耍玩。有单人耍,二人对耍,群体互要等多种方法。也有用竹片,木片削成宝剑形状供玩耍的。孩子们模仿着舞台上演员们要耍剑的姿势动作玩剑,也较有情趣。尤其是晚饭后,一伙一伙的小孩拿着“宝剑”互相追逐,串东串西,边追边喊叫使山村有热闹的气氛。

8、对棍与耍棍

总称为玩耍棍棒。用鸡蛋粗细雨约2米左右的光溜棍棒,象舞台演员耍枪一样地玩耍。

玩法有“单耍”,一个人用手脖的腕力把棍子耍得滴溜溜转,而且身后、头上、胸前、肩上都可做出耍的“花子”来。

“对耍”:至少两人各拿一根棍,讲好套路“对耍”。两棍横着成十字形相对,用棍头击对方棍中心,转身击对方棍子等。套路很多,不能一一例举。

9、跨河

在地上画两条直线,线与线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这便成了“河”,从这条线越过了空隙的河道到另一条线外,这便为“跨河”。可以排成队通过助跑后一个一个接连着“跨河”。可以排成队通过助跑后一个一个接连着“跨”,也可以单独一个人跨。可以双脚并拢的跳跨,也可以两腿分开跳跨,象跳远似的活动,是最便的练习跨越的方式。

10、拔河

如上法在地上画两条直线,线与线的距离与双方伸出手臂握得住手为宜。二人各在一条线外,两手相握,各用力将对方朝自己这边拉,直到把对方拉到本方的线内就是获胜了。这主要是锻炼拉力,也可称为“双手拔河”。

11、打玻璃球

起初没有玻璃球,孩子们用白果当球。一方把把白果放在地上,另一方用白果使手(大拇指与中食指用力)滚出去击对方的白果,击中了,白果被所击者据有。后来有了玻璃球,钢珠,用同样之法玩耍。

12、套物件

在场地中央放上不同的物件,糖果,玩具等均可。在放物的相当距离划一条线作为界。用篾条编成圈圈,投者站在界线上把篾圈向所放物件投去,套住了什么投圈者就得什么。套不住就由另一方去投,内放的物品更换人存放。篾圈是限定数目的,以篾圈所限定的数目投完为止。

13、自由赛跑

闲暇无事,孩子们爱自由组合起来,举行自由赛跑活动。所谓“自由赛跑”是跑距自定,对象自选。一个人在一边喊:“一、二、三”发口令,只要同时起跑即可,要求并不严格,谁先到达规定的终点谁就为胜者。或再选对象再跑,以此轮番往复。

14、藏猫猫(土语称“逮扪儿”)

藏猫猫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游戏,不分大小均可玩耍。只要一个人去“躲藏”起来,其他人去找,到处找,找着了就为“逮住了”,把他拉出来与别人见面。然后再更换躲藏的对象。如此反复,也有躲藏得严密的,使逮者发现不了,最后自己跑出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亢楚昌)叙永马岭一带盛行的川南耍锣延续千年绝唱
王欢浪:感悟槐原女登文化
【重庆这么有文化!99%的人竟然不知道!】
100多年前的电影院放映,为什么要敲着锣、开着灯?
今夜无眠,所有人都在关注西府槐原的排灯节!
魅力文化 | 淮阴民间艺术之淮海琴书 淮海锣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