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静山远韵

静山远韵—郎静山摄影艺术特展评述

来自: 热带北极熊(独立的享受孤独) 2013-11-06 13:09:26

文/阮晶京 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
http://site.douban.com/190871/widget/notes/11299793/note/312850622/



约一个世纪以前,摄影术在中国还是只有少数人知晓的西洋奇技淫巧,而现在至少城市里几乎每个家庭都持有一套较为专业的摄影装备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市文化的兴盛,推进了摄影从仅供皇家贵族赏玩走向为社会大众喜爱致用的历史过程,“美术摄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民国文化景观。

今年中国美术馆以郎静山为开篇之士,设立了“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系列典藏项目。由于郎静山1949年即渡海赴台,使得大陆艺术界对他的了解和研究不多,其实他在摄影界的地位与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在美术界的地位相当。10月,由中国美术馆、中国摄影家协会、亚洲影艺联盟、郎静山艺术文化发展学会共同主办的“静山远韵——郎静山摄影艺术特展”,是郎静山作品60多年来在中国大陆首次大规模地集中展出。展览开幕前,郎静山之女郎毓文女士还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134幅郎静山摄影作品,其中34幅是郎静山当年亲自冲洗的原作,100幅为运用专业数码输出技术微喷的限版藏品。

本次展览分为集锦、人文、画意三个部分,每部分又加以细分,共有中国山、人与自然、创意、大陆风景、台湾乡土、人物摄影、气韵、线条的游戏、人体叠影九大主题。“集锦”部分展示了郎静山独创的暗房技巧“集锦摄影”,“人文”部分主要是他在大陆和台湾拍摄的纪实摄影。“画意”部分作品数量最多,包含了大量的人物摄影和运用线条、枯枝、棉花、画笔等多媒材的摄影创作。其中展出了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作品《中国》,这件作品以单纯的黑白对比手法扩大了长江的雄伟气势,作者在冲洗放大的同时加入绘画的趣味,使整个画面充满视觉冲击力,本次展览还将《中国》制作成新媒体的动态演示。

郎静山接触摄影的时间相当早,13岁就读于上海私立市南洋中学预科班时,他就在图画老师李婧澜的启蒙下,学习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术。他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曾先后受聘于上海的《申报》和《时报》。期间,他积极推广倡导摄影术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播,如组织发起中华摄影学社、三友影会,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创办《摄影艺术》,促进全国美展加入摄影等。1934年,郎静山以摄于黄山的两张作品底片,各取其部分结合为一张,取名《春树奇峰》。这张照片给郎静山带来了他的第一个国际摄影大奖——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奖,于世界国际沙龙得奖34次,从此“集锦摄影”举世闻名。

郎静山之所以能够创造“集锦摄影”,一方面源于他对摄影技术的精研,一方面得益于他在中国传统绘画方面的素养。据《郎静山摄影专刊》第二集自序,在瑞典著名摄影家雷兰德于1857年采用合成创作照片的启示下,他将自幼谙熟的中国画理“谢赫六法”运用到摄影实验中。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张照片是如何由一组照片“集锦”而成的。1966年作品《晓汲清江》的中心,走在水边双肩挑水的人物形象来自于一张1930年的摄影。在1937年的照片中前景的杂草被替换为一占画幅面积较大的柳树,以强调作品的景深。1942年的一幅照片中柳树又被替换成一组疏落的秋枝,而且所占面积也缩小到画面的下方,挑水人则重新回到画面中心。1966年经几次变动作品最终成形,精炼的斜线构图表达了宁静单纯的气氛。可见集锦摄影并非随意而为,作者需要积累特定的素材,如松竹、奇木、怪石、烟云、层山,高士等,然后参考中国画的经典范式加以组合,再经调整实验而成。

郎静山在1941年出版了一本简略介绍集锦摄影的艺术原则及技法的小册子《集锦照相概要》,曰“……(集锦摄影)其移花接木,旋转乾坤,恍若出乎自然,迥非剪贴拼凑者可比拟也。此亦吾国绘画之理法,今日实施于照相者也。”正如罗宾逊的回忆:“他(郎静山)不惜任何复杂的代价,精心起草每一张照片拍摄前的构图,旋转合适的模特儿,安排华丽的背景,从而一步一步接近理想的巅峰。”展览中就有一组摄影作品《鹿苑长春》,以近似的元素组合,构成作品有十八幅之多。此外,其他展出创作过程的集锦摄影还有《云峰鸟语》、《花好月圆》、《关关雎鸠》等。

郎静山作为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后来却逐渐淡出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潜心于艺术摄影的领域。这一方面是由他个人兴趣使然,另一方面和他富于东方情调的“画意摄影”广泛获得国际摄影界的认可有关。蔡涛《从国族到个体:画意摄影的当代实践》一文中说:“同时,美术摄影的发展也是国族形象的体认和展示空间,如同北京光社陈万里所言‘摄影艺术不仅须有自我个性的表现,美术上的价值而已;最重要的,在能表示中国艺术的色彩,发扬中国艺术的特点。’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策略,中国的美术摄影从一开便呈现出依附于传统文人画的强烈色彩,而发展到二十年代末,更演变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参加国际沙龙竞赛的运动,其中不乏有针对日本摄影界的暗自较劲。”回顾近代摄影史,我们不难发现和郎静山同时代的著名摄影师陈万里、刘半农等,也都以擅长“画意摄影”而著称。郎静山亦在回忆中提到:“我们的宗旨是将中国好一点的风景文物拿出来宣传,纠正外人对中国社会的错误观念,当时也不管作品能否入选,只要有展览会的消息便寄,自1931年不断投寄,大约在二十年中,仅上海一个地方,统计个人寄出的照片,共有五、六千张入选各国际沙龙展。”

1949年赴台之际,郎静山将大部分相机、底片遗留在大陆,以致两年间他都没有任何摄影作品发表。此后,郎静山继续活跃于台湾摄影界,推动了一系列促进摄影发展的组织和活动。1953年,中国摄影学会于台北复会,郎静山任理事长。十年后他创办了“中华民国国际摄影展”,每年举办一次。三十年来共有七十余国前来参加,参展作品多达七千件。1966年,他又创办了“亚洲摄影艺术联合会”,与国际影艺联盟和美国摄影协会并称世界三大国际摄影组织。亚洲影艺联盟在亚洲地区所举办的摄影展览、比赛、理论、交流等重大活动,均为亚洲摄影艺术最高规格、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影艺事项。

郎静山的“画意摄影”是西方先进的摄影技术与本土视觉传统聘合,在风格上建立了一种老庄哲学式空灵静谧的东方情调。谈到近一百多年来的“影像中国”,这套视觉系统的渊源、产生、流转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认知。毕竟,与这套范式所模仿的来源——中国传统绘画相比,摄影在观赏和传播上都具有更加平易近人的优点。这种超越时空距离之感,也使得在美术馆举办的“静山远韵”大展几乎受到普罗大众的一致欢迎。缘于现代人撇除浮躁和心灵慰藉的需要,“画意摄影”投入当代都市文化的洪流中仍然能够激起一连串的回响和共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文艺网
郎静山:用摄影表达中国传统美学
用相机作画的人-郎静山
他把照片拍成水墨画 惊世绝俗 余意无穷
郎靜山|山水幻境。
名家名作鉴赏 世界著名摄影大师朗静山 集锦摄影作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