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枝甘草汤的功效方理


   【本方组成】桂枝四两, 炙甘草二两.
   【与原方关系】桂枝汤之去芍药、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养血。
   【用法及用量】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方证】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方主之。
   【主治】(1)心律失常之期前收缩者。
   (2)冠心病之心悸怔忡者。
   【历代医家方论】柯琴说:“此补心之峻剂也。发汗过多,则心液虚,心气馁,故心下悸。叉手自冒心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依,如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虚矣。桂枝本营分药,得麻黄、生姜,则令营气外发而为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营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此方以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乘阳矣。姜之辛散,枣之泥滞,固非所宜。并不用芍药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温相得,气和而悸自平,与心中悸而烦,心下有水气而悸者迥别。”
   张令韶说:“此发汗多而伤其心气也。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则心液空而喜按。故用桂枝以保心气,甘草助中土以防水逆,不令肾气乘心。”
   尤在泾说:“发汗过多,有动肾中之阳者,以阳为汗之根,而肾为阳之宅,枝伤者,其本必戕也。有动心中之阳者,以汗为心之液,而心为阳之藏,液亡者,气必从之也。救肾阳者,必以咸温;救心阳者,必以甘辛。咸性善下,而温能返阳,故四逆为救肾之剂。甘辛相合,而阳气乃生,故桂甘为益心之法也。”
   【方理】本方之组,药具二味。桂枝,入心以辛,发散生阳;甘草,入脾以甘,温中化气;桂枝配甘草,辛甘发散,生阳化气。心悸者,心气之虚也,阳气不化也,故用桂枝甘草汤以益心气之虚而通阳之不化也。本方为桂枝汤之半,为其生阳走表者也。
【方义体会】
        汗出过多,内伤心阳,心中阳气受损则心下悸动,喜得按捺,故叉手冒心。方中用桂枝入心,辛温助阳,甘草甘温益气,再助心中阳气复生。二药合用,辛甘化阳,阳复而阴济,使心得以安宁。
【临床应用】供参考
治疗失眠重症
例:郑××.男,46岁,初诊日期:1964年4月27日。
患者最近三月来持续失眠,屡治不效,收入院,诊见其面色青。双目布满血丝,彻夜不卧,烦躁,在病房四周行走不休。白日喜独自蜷卧,少言,少食,脉弦细,舌淡苔少。所服西药甚多,中药如磁朱丸,柏子养心丸,安神丸也屡服少效。盖失眠一证,无非邪正两端,寐本乎阴,神其所主,神安则寐。或邪袭,或营虚,阴阳失交,则神不安而不寐。此患者既已养阴精,又潜阳定志,缘何不效?细询之方知其患病前,曾因着雨外感,自己大剂服葱姜红糖汤,得大汗,风寒得解,而不寐旋起。知其气血失和,心气馁虚,疏桂枝甘草汤一料试服:桂枝12克,炙甘草9克,睡前服一煎。
次日晨八时,余查房,见其患者正在酣睡.同室人谓其昨一夜安眠。九时半,患者找余问还可服否.遂嘱其再进二剂.以后经调理病愈而出院.
仲景桂枝甘草汤,为发汗过多,心下悸之阳伤证设。汗为心液,伤心气则虚,桂枝甘草,甘温相得,取法桂枝汤。但不用姜之辛散,枣之泥滞,芍之酸收,只用桂枝之温,甘草之甘,法在和阳,其效明显。此患者之烦躁,断非痰热,与心中烦、心下有水气而悸者有异,需在辨证上注意鉴别。另曾忆1970年曾治陈某,患结核性胸膜炎,经抗痨治疗,其患大愈。只因体质日弱,动辄出汗,患不寐证,经治,屡不收效,后致每每入夜不眠,坐以待旦,偶有小卧,双手冒心,证属心液受伤,心阳已弱。亦以桂枝甘草之小方,投石问路,三服而安。说明心液不足,荣卫失调,必然升降失常.欲求阳和.总宜温甘。
治疗心律不齐
        例;李×,女,29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早搏。自述:心悸气短,活动则更甚,头昏易惊,全身乏力。予服桂枝甘草汤:桂技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二剂后诸症大效,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又服二剂而无恙。
乌头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
川乌9g        桂枝9g        生白芍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        蜂蜜20g       
【用法】
蜜药同入水煎服
【主治】
寒疝兼有表证,症见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
【方义体会】
寒凝血滞,营卫不和是本方证的主要病机。寒气内结,阳气大衰,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逆冷,麻痹不仁。寒邪痹阻,气血淤滞,故营卫不和,身体疼痛。此单以解表或温里及针刺之法是难以奏效的,故以乌头桂枝汤兴阳驱寒,温运气血、调和营卫。方中乌头大辛大热,兴阳温经,以驱寒凝;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助乌头温通血脉;蜂蜜与乌头同煎,一者可减其毒,缓其性;再者起温运中宫作用,助乌头以散里寒。诸药相伍,温中有和,通中有补,是治疗寒凝血滞,营卫不和的代表方剂。
【临床应用】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凝血滞型)
证见;患指(趾)温度降低,肢端怕冷,触之冰冷,遇冷则痛甚,夜间加剧。严重者出现坏疽,肢端手足指(趾)色黑,溃烂、脱落.凡患肢冰冷,疼痛剧烈,常夜不能寐者,则以乌头桂枝汤为主,兴阳、温经、通脉以驱散寒凝。若手足冷痛,上肢尤甚,皮肤苍自,常配合当归四逆汤为方组,兼通血脉;若兼见肢体麻木常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方组,兼温经络;若四肢冷痛,下肢为甚者,常配合“白术附子汤”为方组,兼温下元;若兼有脾胃虚寒者,常配台《本事》温脾汤为方组,兼温中宫以暖四旁。
《索问·举痛篇》:“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通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系素体阳虚,感受寒邪。或寒伤太甚,损伤阳气,局部寒凝,渐而出现气滞血淤,日久则正虚,化热或湿热蕴毒等变证。因此,余认为脉管炎的主要病因病机是以寒为本,以淤为标,以热为变。故应拟以兴阳祛寒、温经通脉为主,活血化淤、补益精血为辅的治则,采用联合方组的用药方案,整体治疗,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几十年来,治疗该病1000余例,根据山西省卫生厅、山西医学院组织的追踪调查,统计出以寒凝血滞为主者,约占75%以上,所以兴阳祛寒,温经通脉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
例:王××,男,31岁。四年前下肢受冻,始觉左右冷痛。今春冷痛加重,夜不能寐,呈间歇性踱行。患者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左下肢肌肉萎缩,左足大趾干硬,趾端破溃,趾甲增厚变脆,局部颜色苍白,左趺阳脉极弱,太谿脉无,寸口脉沉弱,舌淡苔白。自述:食差、腹胀,便秘。举垂试验阳性(即白格氏试验)。辩为寒凝血滞,兼脾阳虚。法以兴阳祛寒,温经通脉,兼补脾阳,拟联合方组如下:
第一方:制川鸟10克,桂枝9克,生白芍9克,炙甘草6克,蜂蜜20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
第二方:厚朴12克,干姜9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川大黄6克,炙甘草6克,水煎饭前服。
第三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2克,水蛭6克,山甲珠9克,土鳖虫6克(冲服),黄酒引,水煎饭前服。
上方组按顺序交替轮服,每日1剂,反复四轮。再诊时,患者左下肢冷痛已减轻,夜已能寐,且食欲增加,腹胀便秘消除,精神好转,但左足大趾端仍硬,有溃破口未愈合。此虽阳气渐复,但气血尚虚,治宜温经通脉,补养气血,仍用第一方、第三方,又补入人参养荣汤,三方交替服十轮,服药一月余,疼痛消失,左足大趾硬皮脱掉,趾端破溃处基本愈合,已能参加劳动。
变应性亚败血症
        例:马××,男,7岁.患儿高热,体温持续40。7℃左右,皮肤红疹,关节疼痛等,达十一个月之久。曾在××医院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方药,治疗未效。诊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色惨淡,食少纳呆,口不渴,无汗,关节疼痛,体温很高。二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脉虚大,重按无力。初拟小柴胡汤加减、继以麻杏苡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症状未见进退。复诊见诸方未效,原因何在?细审病情:患儿体温虽高,反欲着衣,热势虽重,但不欲饮,关节疼痛,痛处不热,脉象虽大,重按不及,身热已久,舌无热象。再观病史,前医曾多以白虎汤、犀角地黄汤之类,亦未见效。余慎察前后,详审病机,大胆断言,患儿系内伏真寒,外浮假热之“真寒假热”证。宜以兴阳温经祛寒法,方用仲景乌头桂枝汤、乌头汤治之。
        第一方:川乌片6克,桂枝6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入蜂蜜15克与药同煎,水煎饭前服。
        第二方:生白芍12克,麻黄3克,黄芪12克,川乌片6克,入蜂蜜15克与药同煎,水煎饭前服,令其将上二方递服二轮。
        复诊,服用上二方两轮后,体温渐退,关节疼痛若失.继以上方化裁,加入补益元气,调治月余,体温正常.热未再起后长期随访,康复如常。
真热,实热往往来去迅速,难以久驻。此患者病程已达十一个月之久,当非真热。复诊时从细微处着眼.详审病情,始得知其热乃为阴盛于内,逼阳外越,而造成的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之证。故采用从者反治,热因热用之法。此例提示:高热临证不能陈陈相因,拘于以寒治热之法,亦不能粗观脉症,草率处方。余以为:辨证贵乎精细,治疗贵乎灵活,用药贵乎大胆,如此,方能奏效.
慢性前列腺炎
例;杨××,男,5 6岁.患者曾患慢性前列腺炎半年之久。住院治疗,常以抗生素之类治之,其症有增无减,近已行动不便。出院后邀余诊治,诊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苦闷异常,小腹及生殖器急痛难耐,排尿痛势加重,舌淡嫩、苔白、脉沉迟细紧,手足厥冷,溲时恶寒而栗。纵观脉症,余以为此患系下焦寒凝血滞,故以乌头桂枝汤大力温之。
处方:川乌片6克,桂枝9克,生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入蜂蜜15克与诸药同煎,水煎饭前服。三剂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急痛解除,己能自如活动,自觉小腹坠冷,继以温经汤,令服数剂后而逐渐痊愈。
类风湿关节炎
        例:杨××,女,16岁.患类风湿关节炎,全身肢节疼痛,强硬,活动则痛剧,关节无明显变形。就诊时,被人拥抬而至。诊见:神色暗淡,肢节疼痛,双手更甚,恶寒欲衣,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沉紧。先以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治之,略有效果,但疼痛仍无大减。遂拟以乌头桂枝汤、附子汤二方,令其交替服三轮。自云,服药二轮后,疼痛顿减,已能动作.继以乌头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人参养荣汤组成方组,整体论治,仅治月余,诸痛消失,己能骑自行车往返就诊。后令其冲服五虫散半月,病基本获愈而复学.
恶性肿瘤疼痛不已
        例:常×,男,39岁。右上臂患“滑膜肉瘤”,手术一年后,肿瘤又发。且疼痛愈来愈烈。医院检查后确定为晚期癌变,遂以度冷丁之类药物予以镇痛,初用有效。但后来注射后仅能止痛一小时左右。患者痛苦万分,家属邀余治之。证见:疼痛冷汗出,神疲面色白,手足厥逆,脉沉紧。拟以乌头桂枝汤,处方:川乌片12克,桂枝12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4牧,入蜂蜜30克与药同煎,水煎服。当晚服药后,疼痛减轻,渐渐入眠,次日复诊,令其每日服一剂,三日后,改为隔日一剂,至死疼痛未再大作。于此,余获得这一经验,后又遇此类痛症,用之皆效。
        【应用注意】
        乌头桂枝汤治验甚多,其功当以乌头为主。乌头为兴阳驱寒之圣药,且有大毒,临证中切不可不加辨证草率用之,亦不可单味独投之。若用之,必有两点遵循:其一,治疗范围不外乎寒凝血滞;其二,用乌头必加蜂蜜,且要文火久煎,时间宜在1小时以上。凡见实热、阴虚之证,禁用此药。
 
原文15 马元仪治沈康生夫人,病经一月,两脉浮虚,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也。与黄芪建中汤,一剂汗遂止。夫人身之表,卫气主之,凡所以温分肉、实腠理、司开阖者,皆此卫气之用,故《内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今卫气一虚,则分肉不温,腠理不密,周身毛窍,有开无阖,由是风之外入,汗之内出,其孰从而拒之?故用黄芪建中汤,以建中气,而温卫实表也。越一日,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濡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仲景云∶发汗过多,病患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与一剂良已。
马元仪给沈先生的妻子治病。沈先生请马医生来看的时候,他夫人已经病了一个月了。摸她的脉,双手都是虚浮的脉象,平时不动也会出汗,尤其不喜欢吹到风,这是卫气虚阳气弱的表现。马医生给她服用了黄芪建中汤,服用一剂之后大汗就止住了。人体体表是布满卫气,为卫气所主,卫气的功能有温煦肌肉、充实体表之孔窍,管理毛窍的开关。所以内经有言,阳气是充实护卫体表所用。而沈先生的夫人卫气虚,肤表肌肉得不到温煦,腠理不紧实,身上的孔窍开关无度,所以风邪从外而入,汗液从体内流出,哪里有能够阻拦这种情况的呢?所以使用黄芪建中汤,来充实中气,从而达到温煦体表使其充实的作用。过了一天,患者捂着心口直难受,脉象非常的虚濡,这是因为她之前出汗太多,导致心阳受损。张仲景说过,发汗过多,患者就容易出现捂着心口很痛苦,心下跳动得厉害,这个时候应该服用桂枝甘草汤。于是马医生就给患者服用了一剂,结果患者痊愈。

桂枝甘草汤医案(转载)

桂枝甘草汤治疗眩晕(体质性低血压)

刘永会医案:秦某某,男,46岁。因头晕乏力4年,近20余日加重,于1978年7月30日住院。4年来血压一直偏低,伴有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浑身乏力,心悸,心前区压迫感,用西药治疗无效。体检:血压85/58毫米汞柱,余无异常。诊断:体质性低血压。处方;甘草15克,肉桂15克,桂枝15克,五味子25克,水煎,早晚服2次。4日后血压有所卜升,症状减轻。一周后血压升为110/85毫米汞柱,症状消失,睡眠明显好转,自觉周身有气力,精神愉快。巩固治疗—月出院,后未复发。按语:本案为虚性眩晕,由清阳不升所致。《灵枢·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以桂枝甘草汤温补上焦阳气;又加肉桂、五味子以阴阳并补。阴充阳升,清窍得养,而眩晕自除。老经补按:心悸,心阳不足,桂枝甘草汤强心阳,足厥阴肝经上达巅定,也有丝丝关系。桂枝甘草汤一可温心阳,二可疏发肝气,肝气充与脑部,故而眩晕得除。

桂枝甘草汤治疗嗜睡


 李白召治一女;因与其母吵嘴而患癫疾。开始郁郁寡欢,不欲多言,以后寐多不醒,呼之不应,或昏昏欲睡,或语无伦次,时轻时重。多次求医诊治,屡用理气泻下之品,病无起色。见患者发育正常,面容呆板,两手交叉护胸,问其故,但言心中害怕,耳中如物 .阻塞,脉浮大,舌淡苔白。李氏处以桂枝45g、甘草20g。服一剂精神好转,二剂而嗜睡除,言语增,病情稳定,心悸耳塞消失,自云如梦一场。继服二剂彻底治愈。
老经按:肝主疏泄,肝郁则肝气郁滞不得升发,故而嗜睡。 《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肝气不得升发,阳气无力鼓动肝气则嗜睡,俗语讲: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困也正是此理。此病人,本是肝郁滞,他医屡用泻下之品,伤其心阳,故而叉手自冒心。耳中如物阻塞,心开窍与耳也。桂枝甘草汤强心阳则嗜睡除,桂枝疏肝则肝气旺,故而嗜睡,叉手自冒心一并得处。

枝甘草汤治疗失眠


 山西名医门纯德先生治一46岁男子,因着雨外感,自服大剂葱姜红糖汤,得大汗,风寒得解而不寐旋起,持续失眠达3个月。诊见面色青,双日布满血丝,彻夜不卧,烦躁,在病房四周行走不休,白天喜独自蜷卧,少言、少食,脉弦细,舌淡苔少。服磁朱丸、柏子养心丸、安神丸等少效。门氏据此病史,施桂枝甘草汤一料试服:桂枝12g、炙甘草9g,睡前服一煎。次晨查房时,见患者正在酣睡,同室人谓其一夜安眠(《名方广用》,1990,22)。若用于失眠,当于睡前30分钟服。
老经按:失眠,《内经>称为“目不暝,不得眠”。张景岳曰: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故而知,神不安也是不眠原因之一。上案,病史为外感汗之太过,致心阳被伤而心神不安,投桂枝甘草汤,心阳得复,神明出焉,因而得愈。此案也未见叉手自冒心,门老投此方,正是从病机入手,一击必中,非套死方,死套方者所能比也。

桂枝甘草汤治耳聋


 29岁男子,突起耳聋近一月,病起于感冒过汗之后,伴心悸乏力,稍有畏寒感,占淡红,苔薄白,脉细软尤力。他医用益气聪明汤治疗无效,周氏处以桂枝12g、炙甘草8g、石菖蒲4g,服2剂自觉明显增强,心悸好转,寒感消失,再服2剂耳聋全除。
老经按: 《证治准绳。杂病》曰: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故有“心开窍于耳”之说。因为“耳者,心之窍……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兼乎心肾也”。所以耳属心肾二脏之窍,但以肾为主,以心为客。故曰:“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或曰:“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耳”(《医贯。卷五》)。
上案所以取效,既是与此理论有关。感冒过汗,心阳被伤,桂枝甘草强心阳,故而获效。
拓而释之, 耳与肝胆肝气通于耳,肝气调达,则听力聪敏。若肝脏功能失调,“虚则目荒荒无所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脏气法时论》),胆附于肝,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易上逆于耳而为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医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耳与脾脾主运化而升清,脾气健旺,气血充沛,清阳之气上奉耳,则耳的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不足,耳失所养而失聪。若湿邪困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而为病。耳与肺耳与肺亦有一定关系,“肺金受邪……嗌燥,耳聋”(《素问。气交变大论》)。在临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现邪气在表的肺经症状。
总之,耳之病变,与心,肝,脾,肺,肾,胆都有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 桂枝甘草汤方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75
伤寒55:听力下降该如何治疗?耳聋证型、方药大公开!
李可谈心脏病的治法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之验证(邢斌)
清·黄元御伤寒论第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