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七)朱燕中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七)朱燕中

 
 

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出处:《骨空论篇第六十》:“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譩嘻,譩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压之令病人呼譩嘻,譩嘻应手。从风憎风,刺眉头。”

白话:当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时,针刺风府穴,同时调节阴阳,补虚泻实。

水俞五十七穴

出处:《骨空论篇第六十》:“水俞五十七穴,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白话:温阳利水为其主要功能的一组穴位称为水俞穴,一共有五十七个。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出处:《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白话:人体水液代谢本于肾,标在肺。

肾者,胃之关也。

出处:《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白话:肾主水,是胃代谢水液的一道门关。

热病五十九俞

出处:《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白话:以清热为主要功能的一组穴位,一共五十九个,称为热病五十九俞。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

出处:《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白话:五脏的通路都是由经隧相互联接。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出处:《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白话:血有余是由于肝有热则怒,不足是由于肝有寒则恐。

不足则补其复溜

出处:《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白话:肾气不足时针刺复溜穴用补法。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

出处:《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白话:气行逆乱在卫,血脉瘀阻逆于经脉中。

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

出处:《缪刺论篇第六十三》:“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白话:病人有痛不是因为经脉瘀阻所引起,而是因为络脉瘀阻所引起的缪刺络脉。

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出处:《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

白话:春天阳气在经脉,夏天阳气在孙络,长夏阳气在肌肉,秋天阳气开始收敛少量阳气留在皮肤,冬天阳气收藏于骨髓中。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出处:《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白话:搞清病的标本关系,任何一个治疗方法都会有效。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出处:《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白话:天有五行星统东西南北中五位,因此而生寒暑燥湿风五气。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出处:《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白话:君火给予光明,相火给予稳定的能量。

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出处:《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白话:阴阳不分是神的作为,神应用在地上不用分辨方向则是圣的作为。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出处:《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白话:在天气有多少之不同,在地形有盛衰之各异。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出处:《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白话:在天阳生湿长,在地阳收水液藏之。

天垂象,地成形,

出处:《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白话:天给予是五行阴阳之象,这些象在地成形。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出处:《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白话:太过则有害,顺应则可控制,顺应平衡则产生生长变化。

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出处:《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白话:在天者,求气之本;在地者,求阴形所在方位;在人者,求人之气如何相互转化。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出处:《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白话:没有出入,就没有新陈代谢(神功能活动);没有升降,血气没有相互转化补充(气得不到补充)。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出处:《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白话:在上要懂得天文知识,在下要掌握地理知识,在中要懂得人的新陈代谢,气血循环等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经、难经条文释义
麻瑞亭治验集 上卷 总论 脉象
《灵枢经·五邪第二十》说解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五十句 浅释
学中医必背《黄帝内经》一级原文80条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五十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