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手过招》系列:颈椎病

这个病很有意思,发病率高,治疗时思路不对,则效果很差;辩证准确,则效如浮鼓。
希望大家一起来总结交流,从理、法、方、药几个角度来讨论。(任之堂主人)

这个与日积月累有关,长期相对固定的姿势,常见于中老年人或伏案工作之人,本病有年轻化趋势。常与寒、虚、痰、瘀有关。

年轻时气血充盛,气血流通快,代谢旺盛,无病无灾,颈部也没感觉不适,等年龄增大后加上长期劳损,导致气血瘀滞,筋脉失养而发病,治疗根据情况用药。
气血亏虚之人,大补气血兼活血通络,可选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桑枝、葛根、川芎、鸡血藤等。还有老年人肝肾亏虚,督脉失养也有影响,可配龟鹿二仙胶。
年轻的往往见于气滞血瘀,通窍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可加减用。
痰湿阻隔,筋脉失润的也有,常伴见脾胃不和之人,多是肥胖体质,可用葛根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二陈汤加减。
寒症引起多为急症,风寒引发,筋脉不利,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可选用。

针灸烤电往往能直通经脉,有时有方药达不到的效果,可以配合方药效果更佳,我一般针颈夹脊,一边3针两竖排,配四神聪、百会醒脑开窍,针后可立即感觉头目清亮,神清气爽。如有肩臂麻胀,就配合局部取穴。

再嘱患者没事就练“抬头看”,不是有研究“放风筝”可以治颈椎病吗。 (suannai78)
在中国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但其症状近似于中医的“痹症”、“痿症”、“头痛”、“眩晕”、“项强”等。中医书籍也有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等描述。早在两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症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还根据症状和部位,将痹症分为筋痹、骨痹、脉痹、肌痹和皮痹。这些描述中可能包括了对颈椎病的描述。这样看来颈椎病多见于外感风寒湿邪伤及经络,或长期劳损,肝肾亏虚,或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杂病源流犀烛》中:“凡颈项强痛,肝肾膀胱病也,三经受风寒湿邪。”

  1、太阳经输不利:风寒湿邪或暑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或津失血耗,气滞血瘀,致使经气不利,太阳经络循行部位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头项,颈背,肢体痛疼,活动不利,拘紧麻木,屈伸不便等症状。
  治则:解表祛风,除湿止痛方药:羌活胜湿汤

  2、经络痹阻:风寒湿邪客阻经络,长期劳损血行不畅等可致肌体气血运行失调,经气不和,脉络痹阻,气血淤滞不通则全身疼痛。因其主要伤及太阳经气故而以上肢为著。气血运行不畅,机体失养故而出现麻木,萎缩,僵硬等症。虚,寒之邪痹阻经络,阳气受损,清阳不升则头重。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除痹 方药:程氏蠲痹汤

  3、气滞血瘀:外邪侵袭,停滞经络,或肝肾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劳损外伤,气血郁滞,,或病久邪客经络等均可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而气滞血瘀。血瘀于经络则不通,不通则痛且固定不依,拒按。气滞血瘀日久,累及肝肾,肝血肾精亏虚,不能荣养清窍则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心神失养则失眠,健忘,惊惕。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涩乃气滞血瘀之症。
  治则:活血化淤,疏通经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

  4、痰瘀交阻:风寒湿邪停滞经络,凝聚为痰,或经络痹阻,气滞血瘀,致使血津不布而为痰瘀交阻,血瘀则疼痛,痰阻则头重,眩晕,恶心,咽喉不利。痰属阴邪与湿同类,阻滞经络气机,故肢体沉重,厥冷,麻木,肿胀。痰盂交阻,碍于气机则全身倦怠困弱,痰蒙清窍可见神昏,猝到。
  治则:祛湿化痰,散瘀通络 方药:导痰丸加味

  5、肝肾不足:因经络,气血长期痹阻不通,日久伤及肝肾,或长期过劳,肝肾亏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清窍失养则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阴血不足,阳气偏亢,虚阳上越则头脑胀痛,面部烘热,口干咽干。肾精亏耗则腰膝酸软,抬举无力,活动牵强。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拒挛,震颤,行动艰难。脉弦细乃肝肾不足之象。
  治则:滋木涵水,调和气血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sjtusjtu)
 

天天治疗的最多的就是颈肩腰腿痛,但让我真的说说自己的体会,还是得好好想想。
首先,预防是关键。颈椎病的发病率现在非常年轻化,自己治疗的病人中,有一个最小的才刚刚上初中。大部分患者长期伏案工作,这个诱因不去除,在怎么治疗都是白费……所以,我对病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平时的保养比现在的治疗更重要,要不,你这些毛病永远都别想好。
其次,我是针灸大夫,治疗上只要排除交感型和脊髓型,基本上是取颈部夹脊穴,旁开0.5寸,1寸,排刺,电针+红外,中药的话,看病人愿不愿意吃。一般患者症状是手麻+颈部不适,舌像没有明显痰像,我基本上都是葛根汤加减;当然,我的老师强调“久病必瘀”,这个观点也影响着我,所以一般都会配上地鳖虫或是丹参、桃仁。另外就是推拿的手法了,这个病,相信推拿治疗市场更为广阔……
最后,关于半夏白术天麻汤,我一般只有在患者痰像明显,头晕主诉,基本上才考虑配合温胆汤,临床上用的不多,没有太多体会。 (wangjo731)

颈椎病在中医中当属“痹症”和"痿证"的范畴,在针灸推拿科治疗的比较多,疗效也是很客观的,这些科室里治疗颈椎病不但运用针灸、按摩、多功能治疗等手段,大多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借此机会,我想总结下中药治疗颈椎病的经验,至于针灸按摩,希望相应专业的同志来晒晒你们的经验,相信他们更专业,经验更丰富。

总的治则:“驱风寒”、“和气血”、“壮筋骨”,早期益气化瘀利水,晚期益肾温经通络。

基本方:葛根桂枝汤,其中葛根20g,桂枝10g,白芍30g,同时在辩证的基础上,不同的证型,合用相应的方药。
1.痹证型:即风寒侵袭,症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
方药:桂枝附子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蠲痹汤加减

2.气滞血瘀型: 症见:头颈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加重,伴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失眠健忘,惊惕不安,胸闷胸痛,烦躁,面色不华,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多细涩和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方药:化瘀通痹汤加味。

2.眩晕型:
①肝阳上亢者,治以平肝潜阳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此型多合并高血压,需要时加大剂量怀牛膝。
②气血亏虚,老年患者,症见头项酸痛不适,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梦,自汗盗汗,头昏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女性患者每于后症状加重,或经期紊乱,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
方药:归脾汤加减
③痰湿中阻者,症见头项强痛,肩臂酸胀不适,肢体沉重,伴有头重脑胀,胸脘满闷,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化痰利湿通络
方药:温胆汤加味

3.痉证型:治以益气养血,舒筋通络,方用黄芪地龙汤合葛根桂枝汤加减。

4.痿证型(脊髓型颈椎病):有肾虚的症候,治疗益肾温经通络,方用桂附地黄汤。

加减:①明显椎间盘突出者,加五苓散;
②增生明显者,加骨碎补,鸡血藤,木瓜,秦艽等;
③头晕甚者,加半钩车夏石(即半夏,钩藤,车前子,夏枯草,生赭石),厚朴,猪苓等;
④上肢麻木困痛者,加复方桑枝汤,三虫,土鳖虫等;
⑤颈肩周围疼痛者,加活络效灵丹,痛甚者,加大剂量川草乌,细辛和油炸马钱子。 (wyhongfe2010)
看了前面战友的发言,我谈谈个人感受。
本人每年有近350天坐诊,要么看病号伏案开方,要么上网与同行交流,顺便也码字,时间长了颈部活动时,就感到咔咔作响,但头并不昏,脖子也不僵。偶尔不注意,脖子受了寒,就会感到僵硬疼痛,用按摩器揉一揉,吃一付发汗的药,很快也就好了。
对于此病的治疗,通过自身体会和许多患者的临床验证,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颈部劳损为前提。
长期的坐姿不当,或者长期颈部劳累以及睡觉枕头不适,均可以导致颈部劳损,这是颈椎病发病的前提,也即是内经所云的“正气不足”。
第二点:湿邪停留为里
内经病机十九条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在没有受寒的外因下,颈椎出现僵硬,多属于湿邪停留于颈部所致。至于为什么湿邪停留,这与前面一条颈部劳损有密切关系。湿邪为患,往往并非单纯湿邪,有时夹有痰,有时夹有淤,但一定必须明确,湿邪才是关键。
第三点:寒性收引为表
太阳膀胱经受寒,出现葛根汤证,项背僵几几,此为表证,运用葛根汤发汗解肌即可。
对于颈椎病的治疗,首先看有无表证,有表证则需解表,表证不解,妄用补养肝肾的治疗方法,反而使表邪留恋不解,很难治愈。其次,在排除表证后,以解肌除湿为总体治疗法则,有痰者佐以化痰,有瘀者佐以活血,随证加减;同时配合手法按摩或者热疗,三五天就可以较快达到临床治愈。最后,临床症状消失后,如果患者希望进一步治疗,就需要补养肝肾,扶助正气,颈部才能进一步得到修复。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颈椎病就算彻底治愈,患者平时也要注意颈部的锻炼,不要过度劳累,同时准备一个符合颈部生理曲线的枕头,也很重要。 (任之堂主人)
 
从少阳论治颈椎病(转)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化,引起的神经、血管、脊髓等受压所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统称。中医治疗此病,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肾虚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外感风寒血瘀。肾虚血瘀型多用六味地黄加活血药或右归饮加活血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多用补阳还五汤类方治疗,痰瘀互结型多用化痰药加活血药治疗,外感风寒血瘀型多用葛根汤加活血药治疗。无论哪种类型基本都加用葛根一药。
自我行医以来,遇到此种病患者无数,多久治不愈,痛苦异常。我亦按上述证型辨证论治,或加或减,或几型并作一型,结果获效者寥寥,治愈者几无。多年来,我反复探索,上下寻求,亦没有突破。如此苦闷多年,几乎也认为此病疗效一般,对于攻克此病,失去了信心。甚至认为中医对此病的治疗,同西医一样,无能为力。
后来,精研《伤寒论》,渐渐对少阳病有了新的认识,这里不做探讨,可以参考我论述的《伤寒论》中有关少阳的理解。对少阳病的新认识,加速了我对颈椎病中医治疗的进程。此病除颈椎病表现外,往往还兼有少阳病症状,只是患者不以为然,医者忽视罢了。比如:咽干、口苦、头目晕眩、手足冷、胃不好、疲乏无力、眼干眼涩、耳鸣耳聋、不欲食、脉象弦等等等等。于是,我认为此病与少阳有关。再根据其他兼症,比如头沉、失眠多梦、胆怯易惊、心悸、呕吐泛恶、胃脘嘈杂、脉象滑等,认为此病应与痰湿有关。于是,我创立了一个方子:柴胡汤合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开始试用于临床。
不想,用之临床,效果非凡,常常三到五剂药即获效果,三周左右症状消失。大喜过望,赞我中医实非等闲!《黄帝内经》有云: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果非虚语。欢庆之余,不敢保守,特将此方献给诸中医同仁,以备临床试用,以解患者苦痛。其方具体如下:
柴胡30克 黄芩15克 半夏20克 党参15克 炙甘草15克 茯苓15克 陈皮15克 莱菔子15克 白芥子10克 苏子10克 生姜3片 大枣6枚
失眠多梦者,加枳实10克 竹茹10克 远志10克 石菖蒲10克 胆南星10克
阳明有热者,加生石膏30——90克
大柴胡汤证者,用大柴胡汤换小柴胡汤,余药不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阳明有热的石膏症,具体有:头昏蒙不清者,多眠者,烦躁者 身热体温不高者,易汗者,口干舌燥者,口渴者,大便不畅者,失气臭者,脉滑有力者,不一而足,全在医者临床自见。只要见上症之一者,生石膏一药但加无妨,绝无弊害。
此方的应用要点必见少阳证、痰湿证、脉象弦滑,或有少阳证而脉象只滑者,此种脉象药后滑减,弦象必出。当然,医者治病,不可胶着,切莫执此一方而应百病。不过,此型患者较多,故用之多效矣。

下面是我临证中摘取的两例病案,一并参考。
案例一:
王宁,男,37岁,河北省安平县张傲村人,患颈椎增生,多方治疗无效。现症:脖子处不能平躺,项背强几几,双臂疼,易汗,头蒙沉不清,咽干咽阻,口干舌燥,口苦,多梦,脉象弦滑有力。诊断为:少阳阳明合病兼痰湿。
处方:柴胡30克 黄芩15克 半夏20克 党参15克 炙甘草15克 茯苓15克 陈皮15克 莱菔子15克 白芥子10克 苏子10克 生姜3片 大枣6枚
加枳实10克 竹茹10克 远志10克 石菖蒲10克 胆南星10克 生石膏40克
五付 水煎服
一诊即诸证大减,又服五付,基本无症状,再服五付诸证消失而停药。

案例二:
赵淑兰,女,47岁,河北省安平县野营村人,两臂两手麻木,晨起尤重,头不清楚,自述有颈椎增生,心下胀满不舒,热则烦躁欲奔,失眠多梦,脉象弦滑迟有力。诊断为:大柴胡汤合痰湿、生石膏证。
处方:柴胡30克 黄芩15克 半夏20克 枳实15克 芍药10克 大黄10克(后下) 茯苓15克 陈皮15克 莱菔子15克 白芥子10克 苏子10克 生姜3片 大枣6枚
加竹茹10克 远志10克 石菖蒲10克 胆南星10克 生石膏40克
十五付症状完全消失,停药。

另,葛根汤治疗外感风寒、津液不足型颈椎病尤确效,临床我曾用此方治愈两例,几年后遇到患者,说未曾复发,足见仲景方治病,药证相应,无不效者。 (zych197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总论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6
痹病
临证实录选16:老年眩晕案
颈椎病,肩周炎,头晕昏沉是经络不通,一碗逐瘀汤,打通颈肩淤堵就轻松了
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学基础理论1(献给喜欢中医并且刚刚入门)
痛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