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任之堂一日医得(曾培杰\陈创涛) 1
 只有精进日,没有止步时

在任之堂,来最多的是病人,还有学生,以及中医爱好者,他们都有共同的疑惑,这病怎么治,如何养生,怎样才能学好中医?

老师带领我们每天都在这些问题上琢磨实践着,在跟师一年多以来,发现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在外面,而在内心;不在表面的见招拆招,而在人内心根源上变化气质。

我们跟老师学到最受用的不是临床的医技,而是老师学中医用中医的精神。老师是一个精进的中医行者,他就活在中医的世界里,他的言行举止都没有离开过中医,他是中医的化身,带领我们去成为中医的化身。

今年春夏之交,老师带领二十余人,有病患,有学生,有中医爱好者,到牛头山深处去采竹笋。

我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高峰的后面还有高峰,山头的那边仍然有更高的山头。

有些脚力不太好的人,不断地问,到了没有?

老师笑笑说,快了!

在老师眼中,翻山越岭,那心态如履平地,辛苦汗出,如若等闲。

老师说,体力上的劳动付出,是一种享受。

很多人不理解,但从爬山采笋回来后,睡个美美觉,对老师这句话才深有领会。

老师把行中医,不断地攻读一个又一个医家的思想,当成是一种享受,如同不断地翻山越岭一样,从来都没有止步的意思。

老师摇手一指波澜起伏的群山峻岭,感慨地说,一个山峰再高,它也没有气势。群山峻岭,一峰叠着一峰,像长城一样,像钱塘江大潮一样,像绵延不绝的长江黄河一样,那气势就出来了。

奇迹在平凡中,平凡的一波叠一波,就是钱塘江大潮,万人瞩目;平凡的一浪接一浪,就是长江黄河,无数人歌颂;平凡的一个山头连一个山头,就是长城,世界奇迹,中华精神……

老师常跟我们说,学中医不在聪明而在韧性,没有投机取巧,而是持久不懈地坚持。

我们得到这种精神的片碎,跟师学习有闻必录。

老师说,这就是传承,一浪叠一浪,一山接一山,只有精进日,没有止步时。

 
三点建议

今天晚上,大家一起过药房配药,老师讲到三点,是给我们三点非常重要的教诲,让我们将来行医写文章,更加谨慎认真。相信这三点对很多医子来说,都是相当有价值的。

第一点,由于跟诊日记已出来这么久,出来这段时间都比较畅销,出版社也在催抓紧把续集修改交稿。

老师说,写书是非常谨慎的事情,没写成的时候要步步谨慎,写成后有一定影响力更要时时谨慎。你们写书不求能帮多少人,首先要明白千万不要误导人。一本书不看它的成书时间,而看它的流传时间,你们要反复修改,不要出错。古人写一本书都是反复斟酌的,越用心修改,它会流传得越久。

我们想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就是精于写文的高手,他提倡的古文能革除当时浮华不实的风气,有人便问他,这么好的文章灵感来自何处,你从政这么繁忙怎么会有时间来写文呢?欧阳修便谦虚地说,我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做文章时,多选择三余,乃晨起、暮夜、闲时。

欧阳修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写完一篇文章,定定会贴在墙上,反复修改读诵,知道满意为止。人问何故?他便说,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所以这三多的写作特点习惯,到现在为止被认为是写就一篇好文章的诀窍。

为何要要字斟句酌,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雪芹作红楼有“字字都是心头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之感。所以当欧阳修晚年深夜还反复斟酌,遣词造句时,他的夫人便心疼说,你的文章已经得到大家的肯定,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修改,小时候写文章怕被先生责怪,现在老了,难道还怕被先生责怪吗?

欧阳修便笑着说,不要误会,我不是怕先生骂,而是怕后生耻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何欧阳修他对自己那么严格精勤,存心决定人品,人品决定文章。

这里插欧阳修的典故,是希望大家都能够见贤思齐,现在很多学生都有些跟诊心得,弘扬中医,这是非常好的,如果越能够对自己精勤严格一分,那将来自然成就就越高一分,中医的光大就越亮一分。虽然我们很多时候也难于做到,但希望大家都能够以此共勉,心中有个最严格的方向高度,取法上,那得乎中,那也算不错了。那取法中,随随便便,那得乎下可不太好。

出版社又建议我们可以多在博客上宣传,或者各大网站发帖写评论,让更多人能了解这书。

老师却说,真正的好书,就像好酒一样,不看刚入口的那股劲,要慢悠着看后劲,不是像烟花那样打上天空,当时瞬间很闪亮,可过后就黯淡了,要像一颗卫星一样,打上天空去不下来,还能跟着地球转。所以跟诊日记我们不需要做太多的宣传,它是好书的话自然就有它良好的生命力。我们要做的实质就是抓住把书写得更有价值就是了。

第二点,提到如何把点滴的亮点都写好。老师说,接下来你们写文章,更不能放松,而且写之前胸中都要有构想,每一步要怎么写,脑子里随时都要有打算。就像建房子一样,先要建框架再讲装修,没有框架进再多的装修材料,放在那里都会很乱。

我以前些《医间道》,坚持每天整理一个医案,当时我就在网上发,后来证明了努力认真做好的每个医案,都没有废用的。甚至我写《万病从根治》的时候,在生活中细心观察每一件小事,然后将感悟升华到医理层面上来,每一篇文章都用心写,结果所有文章没有一篇会用不上的。也就是说,到后来把以前所有努力的力量都放在一起时,那就很轻松成书了。一个砖瓦可能看不出房子,但一个房子却是由很多砖瓦构成的。所以你们写医案,一出手就要干得漂亮,要干出品牌来,决定要写就一定要写好。不然出次品,将来就麻烦了。要出精品,出品牌。即使写少一点,积久了都是不可限量的。

我们跟老师去爬山观水时,从下游湖泊直溯到源头去,发现湖泊何其广大,但源头却是点滴的泉流,从源头点滴之水到中游潺潺溪流,再到下游汪汪湖泊,涛涛江河。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下到大的过程。谁都想有江河湖海的气势,但这气势却源起持久不懈地汇集点滴的正能量。所以想成为大江大河,必须从点点滴水做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生活小感悟,不要放过老师说的任何一句心得之语,不要放过临床上任何一个有效案例,故曰:

偶有小创作,决不轻放过。

要勤于动手,尽管笔很拙。

想到就去做,决不空度过。

累积渐渐多,文思自超脱。

第三点是存心发心,老师说,做一件事要先发一个心愿,这个心愿发出去,可以引导你完成这件事,好比我写传统中医这本书,当时在丁香园上,看到很多人误解中医不解中医,甚至中西医间相互攻击,我就想让大家能看到一个传统中医是怎么成长的。于是便写了这本书,结果书写成后,丁香园上不少学西医的人,渐渐地了解中医,甚至学起中医来。矛盾的解决,有时不在争辩,在于大家相互了解。传统中医写作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能了解民间的中医。而不致于误解。

后来,有不少西学中或中医爱好者,在网上给我发帖留信息,都希望找到一条学习中医的传统路子。都想知道怎么快速地步入中医之门,都苦于中医典籍汗牛充栋,不知从何入手。各家学说让人茫然无所适从,于是我便发了一个心,要写一本《医间道》,我自己也是过来人,修路人,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中医入门者一个指南针,这样学起中医来,不致于迷失方向,能够迅速步入正轨。

后来,很多病人有感于中医深奥,养生难以找到法门,古医籍上记载的东西在现实中很难灵活运用,我就发心写《万病从根治》,希望他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感悟中医,领悟养生之道,其实学问并不尽载于古医典籍中,平常老百姓,日用生活里就有大道。只是他们没留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只要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总能够将医理灵活地圆通到日用生活中去。即便是一件小事,一旦你从中观到窍门,受到启发,将会引出一大片医理。

再后来,发现网上很多中医都有自己独到的绝技,或者屡用有效的偏方验方,以及治病思路,但苦于缺乏交流,所以很多好的经验,没有被发扬光大起来,于是我就发心写《高手过招》,就是在丁香园里面,就一些疾病来讨论,看看大家对这些疾病的思考与治疗方案,这样融百家于一家,集众长于一处,让中医零散的绳索能够拧成一条,这样力量就大了。后来发现他们都很乐于抛出自己的宝贝经验,我们也从中学到不少。

大家听后,才知道原来老师做每一件事,写每一本书都是应时应机的。中医界社会上有这个需要,老师才起这个念头,发这个心去做。

写书不是为了著作,而是为了能切实地解决很多医学社会问题,帮人理顺思路。

所以这发心很重要,当你把心发小了,事情便干不大,当你把心发大了,事情绝对干不小。所以当我们刚上来跟老师学中医时,当时第一想法还只是想学到一些医术捷径,快速为治病服务,能够迅速增长信心,理顺思路。但后来发现,这个心愿不算大,老师说,你可以再放大一点,不要局限于临床治病,如果仅仅局限在这里就屈才了。你们可以走教育这路子,可以发广大心,帮更多人去理顺思路,写一些通俗易懂的文字,让更多医学入门者不致于看到繁琐的医理望而却步。这样你们学中医就能带动更多人学中医,用你们这把火去点燃更多人手中的火把,这样比独自去照亮黑暗更有意义。

后来稍微按照老师的指导,调整一下学医的方法与思路,多从初学者入门者,病人的角度来去看中医,认识中医,这时写出的文章,社会价值就更大了。

从这里我们切身体会到这心念的大小,直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方向,跟他创造的价值。所以跟老师学习,如果说有秘诀的话,那最秘密的便是这一点发心立愿了。老师也多次提到,医术暂时落后不怕,见识一片空白也不怕,最怕你胸怀不够广大,发心立愿不够深远,所以宁输在术,不输在心。输在术输一时,输在心输一世。

在《杂华比喻经》里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僧人,已证阿罗汉果,有一天外出行脚,他叫小徒弟背着包袱在后面跟着。

小徒弟在途中看到很多农夫种地很辛苦,便发大菩提心,要度他们离苦得乐。罗汉有他心通,知道小徒弟发了心度众生,心中欢喜,便叫小徒弟在前面走,自己扛着包袱跟在后面。

过了一会,小徒弟想到,菩萨道太难行了,众生又刚强难度,实在不好走,便想到还是管好自己,做个自了汉算了。罗汉知道徒弟的心有退转了,便把包袱丢给徒弟,叫小徒弟跟在后面。

又走不久,小徒弟念头又一起,既然修行就不要怕苦,怕苦还修什么?又发愿要救度苦难众生,修菩萨行,不怕众苦。罗汉知道小徒弟这么想后,又恭敬地把包袱接过来,让小徒弟在前面走,自己跟在后面。

这样反反复复三五次,小徒弟感到莫名其妙,为何师父一会儿让他背包,一会儿又在前面走。

师父便个小徒弟说,你初见农夫受苦,发心救脱他们,你是大心菩萨,我是效果罗汉,我应该尊重你,所以包袱由我被,我走后面,你走前面。后来你见众生难度而生退转心,则你立即变为凡夫俗子,我是罗汉,你应该在后面背包跟着我。因为你心念老是不定,所以我们俩前后位置老师交换。

小徒弟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发心是如此尊贵,发大心能让罗汉的师父也敬畏,从此他便发大心,修大行,不再退转。

《华严经》上说,初发心如朝露。这是形容发心很脆弱,不容易耐住风吹日晒,但能够坚持下去,必当有成。所以那些有成就者,都不是刚开始干了什么,而是他能够把这初发心一直坚持到最后。故曰,初心不退,成佛有余。同样我们学医也是,你只要保持刚开始发心的那股劲头,只要不退转,就像以火烧水一样,保持持久的热度,柴胡不减,水终有烧开的一天。
 
 灸法点滴

有个病人是中医爱好者,看了一些艾灸的书籍后,就自己艾灸起来,他说,灸得太厉害时,容易口干上火该怎么办?

老师跟他说,一个就是不要灸太厉害,涌泉穴不能灸太厉害,即便冬天脚冰凉,这涌泉乃肾精泉水涌出之地,灸太厉害就烤干了。

第二方面就会不管灸什么,最终都要灸足三里以收功。这样起到以土伏火的效果,还能把脾土气血生化之源巩固好。

她听后才明白原来灸法,也是有讲究的,现在上热下寒体质病人非常多,在广东也是这样,广东湿气重,下面寒湿多。而天气也偏于闷热,所以上面湿热重。这时用药用理法,就很讲究寒热搭配。

我们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时,听过一个老师善于运用中药汤剂跟艾灸结合,取中药汤剂,清热利湿降火,从上往下顺,如黄连温胆汤,黄连上清片,同时为了防止下面寒底,不能因为治上热而上了身体的下寒,所以他建议病人服药的同时,加上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让热气从下面冉冉升起。这样上下寒热也造成一种对流之势,据说效果也不错。这也是艾灸法跟汤药结合的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标本缓急先后的用药思路

十堰当地有个病人,女,四十岁,长期失眠烦躁焦虑,人很消瘦,脾气很焦躁,跟她交流,明显感到有很多“针尖跟麦芒”。因为习惯于抱怨的人,她说话总是带刺。

这病人还有老胃病,胃痛厌食。

她说,我胃稍好一点,就睡不好觉,觉一睡好,胃又不好,身体十余年以来,从来没有舒服顺畅过。

她看病的时候,语气都像是跟医生吵一样,所以很少有医生受得住。但老师听完她的诉说后,又摸摸她的脉说,你这脉象细涩上冲,要该这脉势很难,除非你要把性子改过来,这病才会好得快。如果不改过来,长期这样再冲下去,气血都冲没了。

她随着问,该怎么改?

老师说,少想想自己,多想想别人,把胸怀放大一点,其实你所急所焦的事情,就那屁大点儿,事后想想都没有什么值得去焦躁的。就像农村的老阿婆一只鸡没喂,一片菜地没浇水,都焦急,惦记着,放不下。

老师先给她开黄芪建中汤,并说,不管怎么样,先把吃饭睡觉管住了再说。你这上下这么多病,又头晕脚沉,腰酸目眩,上下交损,我们先治其中,用甘缓之药,治其虚损,培养脾土之气,以滋化源。

我们看《黄帝内经》上说了,阴阳俱不足,补养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又说,阴阳俱不足者,当调之以甘药。这甘缓之药,既能培脾土气,也能缓脉象弦细数之焦急。

第二次她又来复诊时,来得比较晚,所以挂的号,排在很后面,又跟我们抱怨说,没看到你们有人挂号,我来得早了,我应该在前面先看。

我们跟她说,大家都有排到号,要按照秩序来,不要焦急。

她愤愤不平地说,不急,你没失过眠,没体会失眠的痛苦,怎么能不急呢?

我们跟她说,治慢性病不在急中求,你急只会加重自己气机的紊乱。我们见过不少失眠的病人,但像你这种焦躁的还是比较少的。

随后老师就来了,轮到她看的时候,老师问她,服完药后怎么样?

她说,不明显,还是失眠。

老师问她,那吃饭怎么样呢?

她说,胃口稍好一点。

老师也知道,如果没有一些改善,病人都很难有信心动力来复诊,便跟她说,十几年的病,没那么快,你只要胃口会改善过来,身体慢慢会有精神了。你还是这个神静不下来,这个神能静下来的话,就好办了。

确实,我们一个上午看几十个病人,每个病人一上诊台前,都会给大家一股他的气场,或者是耗散外越的,或者是沉静内敛的,或者是随意和平的,或者是计较偏执的。这个病人是属于典型的耗散外越的,她要说起话来,医生都没她说得多,所以她看过很多医生都没看过几次就走了。

这次来老师说她阴分还不足,虚火还上亢,所以在保证调好胃的基础上,给她用黄连阿胶汤,还是那句老话,先把吃饭睡觉管住再说。用建中汤管的是她的吃饭,用黄连阿胶汤管的便是她的睡眠。

这个方子一下去后,病人再来复诊时,症状大改,性子也大改,我们很少有发现有服药前后性子变化这么大的。好像突然由一个飞扬跋扈状态,变为和气贤惠,并且还带了她的家人过来看病。她一坐在那里就安静地等叫号,也没吵,脸上还带着微笑,轮到她看病时,她才反映会所,吃了药后,睡眠好多了,神经能放松了。

我们原先都对这个病人没什么信心,但老师却一直宽心细性地劝导她,老师把一个焦躁的病人对人对事很挑剔的人,变成了和气恭敬的老病号,我们也明白了,为啥老师治的病人越来越多的道理。

这次来,。老师在摸她脉,很明显没那么亢了,剩下的就是以前生气抑郁造成的双关郁脉了,所以老师才改成顺其性的治法,用逍遥散的思路调她气机。

她又问老师,还要注意什么?

老师跟她说,好吃不多吃,胃口好了,也不要吃撑吃伤了,而且人最不应该吃压气饭。这压气饭伤人很重。

她不解地问,什么叫压气饭?

老师跟她解释说,这压气饭是农村的一种叫法,很多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常吃压气饭的人,会得很多怪病。所谓压气饭,就是你生完小气后,再去吃饭,本身气机紊乱,又用这饭把它压下去,这样久而久之,中焦肝脾,就会劳伤,进而五脏六腑都得不到充分营养的供应。所以容易选疲劳困乏像。

她马上反思过来,点了点头,因为过去的她就是经常处于压气饭的状态,人又急又躁,看什么都不顺眼,每天都带着生气去做事吃饭,这样人怎么能不累病呢?

后来她隔十天半个月都会来老师这里调理,因为吃完药后,她看起来居然丰满长肉了,再次印证了心宽体胖的这个说法。跟她交流过程中,已经没有那么偏执了,慢慢地好像跟朋友老熟人谈话一样,原来不知不觉她心性也开始转变过来。俗话说,相由心生,心能塑相。又说,人贵语迟,贵体态缓和。大凡富贵相都是不急不躁的。她现在就开始有那缓和相的意味了,刚烈的脾气都下来了。可见这心态对人体的影响有多大啊!

我们回过来总结这个病案时,其实已经有几个月时间了。我们看老师她都是抓主要来调。调病讲究标本缓急先后,老师一入手,不管她口述多少苦闷事,病痛事,都是凭脉用药。脉象细涩,上冲,血少气不足,神又上越,就像河道里面坑坑洼洼,没水一样。这时想要怎么去调动气血都不行,还得先给她守中养养,便用建中汤的思路,以养其真,调饮食。待胃口稍好后,再用黄连阿胶汤继续养其真调睡眠。等到眠食恢复正常一些时,脉象显露出双关郁,采用逍遥散的思路来顺其性,调她的气机。

这过程就像下棋布局一样,先让气血布起来,充足起来,再让它转圈子,否则因虚而致亢,因亢而愈虚,如此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我们看《伤寒论》上张仲景也很重视这个治病标本缓解先后,在第一百条条文中说道: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段条文告诉我们治病,要有长远的布局观,我们看病人脉涩,这涩脉是什么?脉诀上说,涩为血少或精伤,可见涩脉一般代表血少或精伤,甚至因虚而导致有瘀血。

这种脉象好比河道没水,那些垃圾丢弃在那里,坑坑洼洼,冲不走。这时你怎么去疏导都不管用,唯有让水满沟渠,河道充盈,那些瘀滞自然会顺导而去。

所以张仲景首先是用小建中汤,补脾胃生化气血,脾胃为气血治源,经络百骸只是河道沟渠。这气血之源,满壮起来后,沟渠自然通畅流行,无所瘀滞。

故而仲景用小建中汤是先取养其真之意,等身体真元精水足够了,即便是病还没彻底好过来,这时已经有能量在体内了,便可以用小柴胡汤,或者其它调气机的药,通过顺其性,来去升降气机,使之周流,其病乃愈。这就是张仲景《伤寒论》上很重视标本缓急先后的治病用药思路。


从建楼填湖到逢雨必涝

来源于法制周末的一则消息,题目名为“武汉大量填湖致逢雨必涝”。

原来前几天一场特大暴雨袭击湖北武汉,让这座百湖之市,一夜之间水汪汪,全市四十九处路段严重渍水,车辆无法正常行驶,交通几近瘫痪。市长说,这场暴雨让它夜不能寐。而专家则认为,武汉逢雨必涝,除了排水管网建设落后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量湖泊被填。

那么我们中医怎么看待这则消息呢?中国古代的医者都善于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天地万象中领悟医理。

我们知道,湖泊的主要功能就是调储水情,而排水管网的主要功能就是疏通水道。城市的排水管网相当于人体的三焦,各类的湖泊相当于人体的奇经八脉还有州都之官的膀胱。当城市大量填湖建房后,水患一来,就泛滥,不能及时疏泄,这种象在中医看来叫做土克水,水土不能平衡,就容易流失。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肥胖的病人,中焦关部郁滞,老师一把脉后,凡是中下焦郁滑的,马上断他腰部沉重,腰酸腰痛,前列腺出问题,腰部湿气重,整个人像是坐在水中一样。很多病人都点头称是,甚至还有一些女的说她有卵巢囊肿、盆腔积液、宫颈糜烂。其实这些西医的病名,只不过是水湿在不同地方为患的表现而已。好比你水湿积在田间,就叫天地积水,积在沟旁,就叫做沟渠积水,积在马路上就叫大路积水,叫法不同,但湿邪为患的道理却是一致的。

老师说,这种病人单纯给他补腰肾效果不明显,这是土克水的,不把这湿土的病因解除了,腰肾间的水患就解决不了。好比你湖里填了很多土,本来很大的湖变成小池塘子,水少了,都被土克制住了,所以它调节机能下降,对应人体肾水亏少,脾土壅滞,挺着肥肥的大肚子,这种腰痛,没把中焦脾土疏通开,降肥肉减下去的话,都很难彻底根治。所以老师常用通肠利膀胱调三焦法,治这种腰痛屡有效验。这方面的案例非常多。

一男,五十三岁,腰椎间盘突出,长期腰酸腰痛,做过N多吃理疗,服用N多种壮腰健肾的中药,都没法解除。他问老师怎么办?

老师说,你这是双关郁,尺脉滑,大腹便便,一派土壅克水的脉象。单纯从腰肾而治很难建功,把你的肚子减下来后,你的腰痛自然就减轻了。

于是,老师给他开通肠六药,加上肾着汤,都是调他的脾胃肠,没有用到特别的壮腰补肾之药,三剂后来复诊,他就喜逐颜开说,腰痛好多了,这药吃后大便特舒服。

老师笑笑说,当然,给你放了六十克的鸡矢藤,这味药通畅排浊消积化湿,同时还可以止痹痛,你这病根在胃肠,以后要少应酬,你只要肠胃不堵住,腰痛就会慢慢好过来。

他点了点头说,是啊,我发现有时晚上出去应酬,喝多了,吃胀了,不是胃肠难受,而是腰难受。以后我就尽量减少应酬了。

老师跟他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疾病以减食为汤药,肠胃一腾出空间来,就好比让城市里的湖腾出更多的空间来。也让奇经八脉三焦上下的管道腾出更多空间来。

中医《黄帝内经》认为,肠胃为海,经络为江。你出海口都堵得壅塞了,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能排水排得畅吗?这些经络像江河一样,水不能够流畅地排泄,便会泛滥成灾,本来是水利的,却变为水患。身体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

所以我们从大自然现象,社会问题,就可以想到中医的问题,中医不是独立的学科,它更是融入自然生活中的一种智慧。

我们尝试用中医的眼睛去看世界时,会发现社会的很多问题,在人身上都可以有些相应的体现。现代人不忌嘴,拼命地胡吃海塞这些水谷精微,乃从土中来,进到人体内,就相当于拿着土去填满肠胃,填经络,填三焦,填膀胱,结果导致各类管道长息肉,管壁毛糙,甚至堵死,如输卵管不通。你去看他们都有不通程度的肥胖壅滞,气机堵塞。就好比我们城市要把楼房盖得密密麻麻,不透风不透气一样,这样肥大痈肿,人怎么能轻松舒畅呢?

所以古人教我们要处理好社会的问题,首先要把自身研究透,即要把修身的问题搞好。

2013-7-10

 
杏仁五大功用

杏仁这一味药,在临床上经常要用到,中医教材把它归为止咳平喘的药,还提到它润肠通便的功用,这只是它其中两种而已。其实杏仁还有更为广泛的作用。

我们来看这杏仁,在临床中是如和组配,发挥它独特的功效而用于治病的。

一宣降肺气,为治咳喘风邪束表,肺失宣降之要药也。

上次九江周医师过来任之堂交流时,他擅长治儿科,拜过儿科名家学习。临证见过他师父治小儿病,堪称一绝。他师父跟他说过一句话,治疗小儿病,无非就是药把这肺盖打开来。

这句话很有深意,无论是外寒还是里积,这宣降肺气都是必要的。因为肺气外宣可以逐风寒散气,向下肃降,一则可以通调水道,助小便排出,一则肺与大肠相表里,可以肃降大肠金气,助肠排便。好比我们拿着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下面气要出来,你必须把上面的提手抬高,再往下一压,那气就源源不断打出来了。而在儿科里头,宣降肺气,用得最频繁的,莫过于杏仁这味药了。杏仁在这里充当的就是提起扶手向下打气的作用。

在任之堂里头,我们老师用的最频繁的杏仁配伍,莫过于麻黄、杏仁、炙甘草,这三味药,我们称之为肺三药。专调胸肺部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胸中痞闷,咳痰不爽。

有个小孩子,七岁,咳嗽一个多月,都不减。他母亲带他过来给老师看,问老师有没有更好的止咳药,他说市面上各类的止咳药都买来喝了,效果都不明显。

老师说,效果不好,说明思路没对,思路对了,治病就有出路。这咳嗽是人体的自救反应。就像你在厨房里被烟呛到了,或者心急喝一口水呛到了,这时多咳几下,气一顺就舒服了。你都不会去想到要买些止咳的药来,把咳嗽止住。一往下面止,他气郁在里面,更不舒服。

然后老师就给他开肺三药跟枳壳、桔梗、木香、凤凰衣,三付药下去,就不咳了。后来这小娃子就成为任之堂的铁杆病号。只要稍有不适,家里人都首先带来看中医。

我们看,为何古方之中,也把麻黄杏仁这两味药,最多组配在一起,它们是最好的黄金搭档。因为它们的结合,一个麻黄清阳上头,解表发汗,通毛窍。一个杏仁肃降下气又润燥,下降到肠道,两味药一开发,一收降,符合肺这风箱一开一合一呼一的生理特点。叶天士说过,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气。麻黄辛散,宣开于表,杏仁苦降,降气于下。这二人组便是调胸肺的升降法。

所以它们不仅是外感咳嗽伤风必用之品,同时也是很多内科杂病气郁不畅的有效药组。加进甘草这味药,起到调中之功效,就是肺三药

二、杏仁能润肠通便,当今时代肠燥便秘的人非常多,老师说,治便秘不能只看到肠道,从中医整体观来看,最起码要看到肺与大肠相表里,要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并治的整体观。特别是习惯性便秘,还有各种虚劳的便秘,它不是只用润燥通便的作用就能下来。

我们看《慎柔五书》上提到,虚损大便燥者,用杏仁、枳壳、苏梗,则能去燥屎,这是什么道理呢?也是通过开肺气,肃降大肠气的思路,取脏腑表里相应之义。这方面的案例在叶天士医案中有很多。

叶氏治疗肠痹,往往都会从至高之处,开降上焦之气。这样上窍得开,下窍自通。如同水龙头一样,高处放水,低处流下。而这类肠痹便秘患者,最常用的从至高之处,把气肃降下来的药,莫过于杏仁了。因为杏仁它处了本身肃降肺气之外,它还质润多汁。古人说,凡仁皆润。这仁类药润肠通便的效果还是经得起临床考验的。所以《世医得效方》中有个五仁丸,就是专门运用仁类药,滋润肠道,通其秘结的。

老师临床上常会选用润通三药来加味治疗各类习惯性便秘,里面就是由杏仁、郁李仁、火麻仁组成,一般各20克。杏仁一上,火麻仁一下,郁李仁能开能降能润。这三味药,就好像给整条肠道点上润滑油一样。而且同时还从上往下给肠道一股推动力。

有个习惯性便秘的老人家,经常五六天一行大便,而且并无便意,老师就给他开这润通三药,加上白术50克,当归30克,还有肉苁蓉20克,巴戟天20克,他吃完药后,便意一下子就来了,复诊时反馈,现在两天就可以一行大便,而且排得顺畅。

老师说,一般老年人的便秘,因素都是复杂的,所以我们用药不单纯是润通它,还要加一些暖肾阳,跟健脾的药。这样它脏腑功能振作起来后,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不然一停药,又容易反弹复发。

第三、是降气行水,我们看张仲景他在治疗各类水饮湿重之中通肠会用到杏仁,如水气停胸中,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杏仁从至高的胸肺部降气下行,就像《清静经》说的“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因为肺为水之上源,它是通调水道的。治水站的点要高。如同行军打仗,占据制高点一样。从肺上面肃降盖下来,就像天空下雨那么自然。茯苓能主中下二焦的水湿。

所以杏仁、茯苓这两位药,就已经是立足于人体周身三焦来治水气。对于水气停在胸中,导致胸部气塞短气,舌苔白腻或水滑的,这个方子就快捷。

懂得为何用杏仁的道理,我们就知道《金匮要略》里头,痰饮咳嗽病篇,提到“其人形肿,加杏仁主之”的道理。因为杏仁苦温,开降胸中之气,气降则水降,正如《医门法律》上说,肺气清肃,则一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这个气它为水湿之先导,为水湿之帅。气往下肃降,水湿就不会往肌表泛,就能往内收,身体就不会肿。

老师在夏天,常会用到杏苏五皮饮治疗水肿湿疹,属于肺脉上亢的。

7月7日,有个病人,女,四十余岁,脚肿湿疹瘙痒,她说她夏天都很容易犯这病,这是为何呢?

原来夏天大自然对应的也是水湿最泛滥的季节,由于天气热,心烦气躁,脉势一上越,水湿肃降不下来,就会泛溢到肌肉皮肤表面,壅堵三焦,或者长湿疹,或者脚肿。

老师说,这种情况,不可以轻用发汗治疗,人体很多水湿,这些水湿如果通过汗出来,要出多少汗啊,如果它能够从三焦导归膀胱,通过小便出来,那几泡尿就拉完了。所以治水,要宗从上而下,像江河下注一样。

于是老师便用杏苏五皮饮加味,由于皮肤瘙痒,还加了浮萍、蛇床子、忍冬藤,并且还用丝瓜络,帮忙梳理三焦。

这样病人只吃了三付药,回来复诊,肿就不明显了。她说,消得差不多了,湿痒也没那么厉害了。

在这里老师杏仁是用到20克,以之为君药,取的就是它占据制高点肃降肺气,使这肺通调水道之功能从上而下理顺。所以病人服用过后,有明显尿量增多之感。这跟单纯利小便是不同的。因为单纯的像泽泻、车前子、这些利小便,是偏重于下半身水湿往下走,但杏苏五皮饮,则能够把这些上越的脉势,上泛于肌表的水湿,从表往里收,从上往下降。在整体上让水湿排出去。好比大禹治水一样,不单治下游,中游上游一样要治。

第四、降气润血燥,这杏仁还可用于跌倒损伤之中,《神农本草经》上也记载杏仁能主金疮,所谓金疮就是为各类金属所创伤,这通常是伤及血分的,造成局部瘀血。

杏仁配到养血活血药里头,通过肃降肺的气机,能够润通百脉,中医基础理论成肺能朝百脉,只要百脉有瘀血、干血,再配合适当的破血浊血之药,就能加强这些药的效果。

比如,《金匮要略》里有个大黄蟅虫丸,专治五劳七伤,瘀血阻滞,人称干血劳,瘀血如果不排去,新血就不能再生。所以仲景用大黄、蟅虫、水蛭、虻虫这些破血逐瘀的动物药为主,再配合生地、桃仁、杏仁、白芍,这些可以养阴血辅助润肝血之药,使攻而不伤,杏仁在这里跟桃仁配,能从上至下,行血脉逐瘀。

第五点,杏仁能杀虫,这点比较少用,古人在治痨病时,常与百部同用,去它润肺平喘、杀虫之功。而且百部单用可以杀虱,杏仁煮水洗头也能够杀虱。一般杏仁有甜杏仁跟苦杏仁之分,用药时,多用苦杏仁,带有点小毒,但经过炮制后,变为无毒,甜杏仁就少用到药上。

大自然造物很神奇,老师说,这白果也有小毒,多食白果中毒,用白果的壳熬水可解之。而解杏仁毒性的药物,恰恰就是杏树的根,用杏树的根或皮100克熬水,其毒自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议病后议药——从临床实践去找药物二
“提壶揭盖”之悟:咳嗽不能急于镇咳
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80)药性发挥|杏仁五大功用之降气行水治湿泛皮肤
提壶揭盖/增水行舟
中医治疗之法“提壶揭盖”
提壶揭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