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下中国的罪与罚
———评李迪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

作者:孔庆东
  
    我应该是职业读书人,除了备课,读一些经典著作,每个礼拜都要读厚厚的一摞书。读书对我不在话下,我可以一天读两本长篇小说。但是《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我读了第一篇,就是《等你到天亮》,意识到这不是一件好事儿,勉强读了两篇之后,我就知道这一宿我甭睡了,不敢读了,再读就不是“等你到天亮”,而是哭到天亮。
  这本书不是一次读完的。这书读不下去,每一篇读到一半儿,就得克制自己的眼泪。我们什么文学技巧没见过?能够打动我们这伙人是非常难非常难的事情。我第一感觉就是“读不下去”,我第一天就知道今天不能读完了,早早躺下睡觉,折腾半天睡不着。第二天白天读,白天读了以后,又改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我是分了四五次才把这本书读完的。我还想,李迪是不是把催人泪下的故事放前头了,就跳着读,读到《最后一片落叶》,还是不行。李迪,你对我采取的是全面包围的办法,无论往哪个坑踩,都陷进去。
  这本书引发我多方面的思考。我这学期在北大讲通俗文学,启发学生从根上思考文学到底是干什么的。文学一开始是雅的还是俗的,鲁迅先生说的“杭育杭育派”,郭沫若、胡适写的白话文,在今天怎么理解。文学走到今天已经非常复杂了,我每天做一个新闻直播,我评论这些议论的人都不读文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大家为什么对文学的意见这么大,我觉得文学界自己也要来反思,必须反思这个问题。
  从李迪写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我想到的是一整套的我们文学“怎么办”的问题。读这个故事很多人都有共同感觉,是催人泪下的。在我看来“催人泪下”还不能形容它,我觉得字字都闪着泪光,我个人觉得这是近年来罕见的一本好书。他不是用了很前卫的文学技巧,意识流、打破时空、切碎空间,不是,就是凭实力,就是靠“情真意切”打动你,读者被这本书感动,被书的作者感动。你不认识这个作者,但知道作者是用生命在写这本书。我读这本书首先是受了点刺激,这本书是终身难忘。
  讲到书的内容,感受很多,我归纳讲3点感受。
  第一,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一点“人性之美”。现在社会表面上看是信息非常发达,网络上什么都能讲。其实不然,网络表面上给你信息,网络另一个作用是堵塞信息。网络给你揭示了一个事情,你就以为你看见了这个事情,其实你什么也没看见———恰恰是堵塞了信息。网络越发达,人们之间的交流反而越出问题,比如10个人聚会,都拿出手机发微博,都在跟遥远的人联系,你面前有朋友为什么不谈话,面前有好朋友为什么不拥抱?都在跟遥远的地方联系,然后又跑到另一个地方聚会,到那里还是发微博。信息发达不见得带来人与人距离的贴近,所以我们社会充满了隔膜、冷漠、误解,对文学有误解,对公安更有误解。
  我也知道公安不是一块净土,肯定有表现不好的警察,表现不好的单位,我也经常批评。经过很多报道之后,媒体夸大之后,整个社会就对公安印象不好,就觉得到处存在黑幕。今天的媒体为什么喜欢坏人坏事,因为吸引眼球,好人好事不报道。当年毛主席说过,中国这么大,每天肯定有300件坏事,把这300件坏事都登在报上,中国就不用搞了,专门把300件坏事集中起来讲,这个国家没一点儿好了。
  读了《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让我们重新看到:人之初、性本善。我觉得这是李迪创作非常朴素的出发点。在他看来,没有天生的罪犯。如果理论家说起来,会把这句话引到种种政治诉求上去。我们看李迪书里并没有这句话,但是他有这个思想观念:人都是一样的,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在这里体现为人人都有真善美的一面。作家努力在无论是在押人员身上,还是管教人员身上,都挖出他们的真善美,这个真善美没有拔高,又还原到生活本身去。写的是他们如何爱生活,除了工作之外,他们对整个人生都有考虑。
  比如说我一见到戴所长,我就使劲看他的眼。我想看出书里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看人不能光看表面,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他跟王羲之哪里有关系———李迪不挖掘我们看不出来。人的很多东西是需要挖掘的,人有的东西可以貌相,有的东西貌相不出来的。有的时候光看表面,或者是听人家的片言只语,再受到媒体的误解后,人和人之间的误解就会越来越大。
  有时候你看到在网上吵得你死我活,一见面发现都是好人———多见面,我觉得是李迪给我们的启发。他把在押人员身上的真善美和管教人员身上的真善美挖掘出来以后,使人觉得社会本来应该是美的,人本来应该是好的,每个人都可以好。既然每个人都可以好,那为什么不好了呢?今天上午我到看守所里参观,在楼下走了一遍,在楼上又走了一遍,就想起尼采的话,我很想上去拥抱他们每一个人,说“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很想说这样一句话。本来就是我兄弟,因为某件事情就犯罪了。我的小学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都有犯罪的,我有两个同学都被毙掉了。跟他们写作业、玩的时候大家不都一样吗?这个书的深度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第二,从书里我觉出“人生之苦”。这本书不是简单的唱颂歌的书,不是就为了赞美管教的仁德之心,说他们是英雄———有这方面的内容,但不全是这个。作者不经意,通过一个看守所写出了一个大社会。每个人都有故事,故事就还原到社会中,从书里的一个一个感人故事,引出当下社会值得思考的很多问题。我擦干眼泪一想他们的故事,这些人为什么犯罪,真善美为什么被摧毁了,多数是因为“生活困难”,书里很多人犯罪是因为生活困难。本来家里的日子好好的,突然间的一个变故,特别是家里有人生病了,这时候他得不到正面的援助,这时候人性不正当的欲望诱惑了他,这种情况下,人就犯罪了。
  所以这让我想到鲁迅等前辈说的,人活着是苦的,人间是苦的。读这本书之后,充分地感到“人生之苦”。我也想到鲁迅的话,“深味人世间的悲凉”,在这部书里读到了悲凉。我们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挣了那么多的钱,可是书里的人物年轻轻的,怎么就走上这个道路?一对“80后”的大学生,好好的谈着恋爱,怎么突然拔刀相见,把对方杀死了,这种事情一定要发生吗?
  我特意问了戴所长,是不是从你就任以来,这里就有500多人?他说是,他来到这里就500多人,男犯人400左右,女犯100左右。以前不是500多人,这说明犯罪率在上升。“人生之苦”和“人性之美”是个矛盾,矛盾怎么解决,怎么来超越它?我觉得李迪用另一个因素超越它,这就是我的第三点感受:“人间之爱”。
  我们如何战胜人间的痛苦,有的时候明知道痛苦,就是自己管不住自己,就是因为自己有欲望,或者想着别人也是这样的。我觉得李迪写出《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他是去挖掘出了在押人员人性中的爱,怎么发掘人的爱?得自己先拿出自己的爱。现在我教育我的学生———以前研究生是不用教育的,现在不行,孩子们太幼稚,研究生也要打架,研究生也要教育———我说跟人家发生冲突先要吃亏,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了,第一感觉你要想对方不是故意的,永远想自己是没有道理的。我看北京市一位十佳出租车司机有一句名言“有理让无理”,明明我是有道理的,但是我要让着没有道理的,人要先拿出自己的爱和善,你献出自己的爱,人家才能把人家的爱拿出来,用爱来超越前面我所讲的“矛盾”。其实管教的生活是非常平凡的,甚至有人说犯人是有期徒刑,管教是无期徒刑。在平凡中遭遇“极限情感”,我觉得是管教不平凡意义的所在。是日常生活,但是人经常陷入极端的思考。看守所这里跟监狱不一样,不知前途如何,有的人知道大限来临了,这就是人的极端思考。
  参观的时候,我很注意看监室里穿蓝马甲的人———死刑犯,周围的人都穿着黄马甲,就他一个人穿蓝马甲,我就设身处地想,我要是那个人,我是什么心情;我是他旁边的人,又是什么心情。今天早上还说笑,可能明天早上走了。人三天两头就遭遇这种情境,假如我在这里关上一年两年,我都成作家了———这是观察人性极好的地方。我们的老前辈陈独秀说人生有两个好的地方,一个是研究室,一个是监狱,最希望出了研究室进监狱,他想得比较单纯,比较夸张,但起码说这是观察人性的好地方,这就被李迪给捕捉到了。
  把丹东看守所放大,我们现在整个中国,就处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是一个苦乐交织、苦乐不均的时代,在我看来是一个杂色时代。我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在“第一视频”的“网络电视台”,做一档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我每天评论六七条新闻,编导准备的新闻都是坏人坏事。以前是早上,现在是中午了。我跟他们提意见,我说能不能弄些好人好事,你们天天弄了一大堆坏人坏事弄得我心情很不好。他们说对不起孔老师,没有好事,都是坏事呀。我说你每天弄一条好事行吗,让我高兴地离开这里。起码现在中国坏事挺多,是杂色时代,怎么办?我们绝望吗?现在中国人的思想有很多极端,特别是这两年极左思想和极右思想全部出现了,在网上表现得杀气腾腾,最极端的人士都觉得这个国家没希望了,都觉得这个国家只有美国来救。你美国拿什么救?不拿出仁义道德,就拿美国大兵能救吗?如果用仁义道德,我们自己就能救,我们中国人自己就有,何必假手于外人。
  我觉得《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用活生生的故事,讲出我们用仁爱是可以把中国整理好“磁盘碎片”的。党中央要弘扬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这些都是从儒家来的,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仁爱,整理这个碎片,超越人性美和苦的矛盾。
  所以体会到这里,我觉得不应该把这篇评论命名为“读不下去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罪与罚》。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学俄罗斯文学史一个学期。读俄罗斯文学太痛苦了,老师讲得很快,每个礼拜讲一个大师,一个大师那么多长篇小说,《罪与罚》就是我最“读不下去”的小说,那是灵魂的拷问,一个杀人犯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想为什么杀人,人性是怎么一回事,很折磨人。但是他通过杀人犯的故事,把人性反省到非常深的地方。李迪写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可以看成是“当下中国的罪与罚”,犯罪当然要惩罚,该判死刑判死刑。当然惩罚不仅仅是判刑和限制自由,怎么样才是真正心灵的惩罚,惩罚的目的何在?过去有句话叫“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还是要救人,也要救其他的人,还要救这个社会,达到那个“罪与罚”的拷问程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达声声】李迪:一位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家(上)为青年学子讲述简缩版/马誉炜
刘镝:人性的抒情诗——我读《远山》
写作本身也很美 娄炳成
【卧虎说】文学就是揭开面具的那只手
中文系:非必要,不浪漫
【咸阳赋•会客厅】让生命充满无限可能——专访青年作家、报告文学《我不输给命运》作者杨志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