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围城》的一些困惑
userphoto

2012.07.02

关注
读完围城,才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犀利”和“辛辣”,然而接踵而至的却是困惑。
小说以连珠似的比喻打通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感官世界,作者锐利的健笔像一根根银针,准确的针砭到人性深处的穴位,不仅仅是小说人物的穴位,小说的读者也连带着在妙笔落处感受到阵痛,这痛苦是不见血的,却令人笑中和泪。
小说令人惶惑的地方在于,小说中的人物都那么真实,却无一个可以让人放心。无处不在的讽刺和谐谑仿佛有种消解一切的力量,令人发笑的喜剧效果背后,暗藏着可悲的虚无。
小说展现人生百态,世味众生光怪陆离,小说可以在有限的时空内集中探索人性的各种可能性,小说人物承担着作者的假设和思索,读者通过阅读来和作者达成无言的交流,阅读者基于自己情感经验和思想判断,在小说人物身上找到或深或浅的认同。然后,围城却是一部令我苦苦寻觅认同感而始终找不到情感支点的一部小说。
前不久刚拜读过古龙名著《多情剑客无情剑》,江湖世界虽不具备现实意义,可江湖里的恩怨情仇却是人类共通的现实情感。不管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还是阴险狠毒的利害算计,抑或利和义之间的取舍抉择,再或者善良邪恶、有情无情之间的对比,在小说人物的经历上都鲜明而淋漓的体现出来。有的人可以欣赏李寻欢的舍己安人,可以倾慕阿飞的独卓清刚,可以鄙夷龙啸云的背信弃义。。。总之这是一个爱憎分明的江湖!
围城呢,主角方鸿渐着实是一个既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的人。他究竟是怎样的性格,如此这般的性格设定寄寓作者怎样的用意,作者对方鸿渐抱有何种态度,透过方鸿渐这扇窗口,作者旨在揭示什么?这些想来都不易回答,思索良久,实在看不出作者的爱憎态度,遑论作者的价值设定,他贯彻到底的一个态度似乎只有“嘲讽”。这嘲讽辛辣甚于幽默,彻底浅于批判,冷漠多过关怀。颇有点“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味。作者似乎以旁观者的清醒洞穿人性种种为文饰锁遮掩的真相,这真相的两极连接着自私欲望的萌动和超脱精神的桎梏,中间隔着一层一捅就破却不可捅破的窗户纸曰“文明”。当大多数人都安于窗户纸内的世界时,作者像一个好奇的孩子顽皮的在纸上戳一个洞,因着独特的视角看到了独特的画面。他满足了偷窥欲,还要向那些被偷窥了的人转述窗内的世界,窗内的人既惊羞于自己暴露人前的一面,同时也为听探到同伴相似的丑态而不禁作笑。恰如小说题目“围城”不经意提示的那样,凑热闹城里的人闹哄哄,看热闹的城外人笑嘻嘻,作者正是那个试图跳出围城的人,不知道他是否真的跳出了人性的围城,至少他试图给予一种城外人的视角。作为捅破窗户纸或曰跳出围城的人,作者似乎意识到城外面还是城,隔窗还有人的尴尬处境,虽然偷窥人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但被人偷窥不免少了自由,所以作者并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窥者”,他始终是一个“城外窥人者”。因此,小说的题目似可以改成“城外窥人”。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处在无往而不在的枷锁中!”围城之为意象,影射的正是“人性的枷锁”。 钱钟书先生用他手术刀一样的文笔,解剖人的灵魂,终却觉得人性无解,人是注定要带枷生存的。有的作家解剖人性是不惜连自己也解剖的,他们手中的笔好比双刃剑,剑锋不仅指向他者亦勇敢的面对自我,有的作家则好比拿着刃口朝外的刀,他们敏锐的解剖他者却并没有将自己解剖到底。鲁迅可谓前一类作家,钱钟书似乎属于后者。读鲁迅的作品能感到渗透入每一个字里的血泪感,仿佛自己被作者裹挟入一场黑暗中挣扎与嘶吼,作者杜鹃啼血,那哀鸣声力透纸背直抵人心最深处。读钱先生的作品所感到的是,穿插连缀字里行间的笑泪,作者有抖不完的包袱刺激读者笑穴,这笑料是如此睿智犀利,具有拆穿一切虚伪的力量,甚而笑到最后你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被嘲笑的虚伪的人之一。笑过之后冷静思之却找不见作者的踪迹,他并没有打算和你共进共退同甘共苦,他早已隐身或者说他一直在隐身,只余下读者在笑场中空荡荡的冷场。或许,鲁迅和钱钟书的区别,正是批判和讽刺的区别。批判如剑是双向的,讽刺如刀是单向的;批判是热情而有寄望的,讽刺是冷漠而无归依的。
鲁迅会问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钱钟书却在方鸿渐走出围城之后戛然而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毒舌,鲁迅唯一的对手恐怕就是钱钟书了,...
鲁迅的《阿Q正传》和钱钟书的《围城》,哪一部更伟大?
“公心”讽世才有艺术的历史真实
关于《围城》的一些批判声音
《围城》人生的镜子
读钱钟书《围城》,感悟小说的三层意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