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能真正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吗?这本社会学告诉你不可能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文:路文彬 丨主播:孙宏博

  / Part 01 

家是庇护,也是伤害

“我曾经以为,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迪迪埃·埃里蓬

你是否也相信人能够彻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然而《回归故里》这本社会学著作认为,那是不可能的。

家是庇护孩子的空间,它是身体的空间,也是灵魂的空间。父母则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他们决定着孩子是视其为乐园还是牢笼?是留恋它还是急于逃离它?父母所能奠定的亲子关系决定了一切。那些在青春期开始离家出走的孩子,正是想要提醒父母,家里的空气已然无法令其呼吸。事实表明,亲子关系的缔结是轻而易举的,但随之带来的却是不断疏离的考验。也就是说,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它需要情感的呵护,更需要智慧的整饰。谁以为亲子关系只是坐享其成,谁便必将丧失这种关系可能拥有的活力与未来。

在《回归故里》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迪迪埃·埃里蓬试图向我们呈现的,正是一个孩子在亲情关系当中所见证的隔膜、冷落和压抑。他日渐显现出的同性恋倾向似乎就是针对这种关系的公然抗议,他要挑战某种既定规范,刻意将自我发展成一个极不规范的人。俨然,这也是一种试探性的策略,迪迪埃·埃里蓬意欲通过社会性的放逐,检验出原生家庭对于自己的真实态度。尽管这个家庭并没有将其放逐,但却终究无法安然接纳一个有悖社会规范的孩子。

于是,当迪迪埃·埃里蓬不再对这个家庭抱有奢望时,他的成长就变成了一条逃离之路。他的亲情不能向他提供所需要的力量,这首先令他感到的不是不安,而是耻辱。一直以来,在外人面前,迪迪埃·埃里蓬对于自己的出身总是讳莫如深。他始终无法像伙伴那样坦然提起自己的家人,他更没有勇气邀请伙伴来自己家中做客。

不仅是和父母,他和几个兄弟也是渐行渐远。他们都继续留在了固属的工人阶级队伍里,只有他选择了超乎他们想象的大学,选择了他们完全难以理解的哲学专业。这也是他逃离的一个必然结果。此时,迪迪埃·埃里蓬才忽然意识到,他所要背叛的不单是自己的家庭,还有这个家庭所属的整个阶层。过去,他仅为自己的家庭感到耻辱,现在,他则开始为他的阶层感到羞愧。好在,他终于成功脱离了自己的家庭和阶层。

然而,脱离并不意味着既有关系的终止,反倒恰恰是对它的不断提示。所以,多年以来,迪迪埃·埃里蓬一直漫不经心地用一张明信片同父母“勉强保持这原本就无意维系的关联”。他从未踏足过父母后来定居的地方,事实上,自从离开父母之后,他就再也没想回到他们的身边。偶尔的一张明信片抑或一次短暂的电话问候,也仅仅是为了履行某种历史的责任。不管怎样,在这段历史里,父母对于自己的今天终归有一定程度的成全。这是伤害永远抹煞不了的。

但,伤害本身更是难以抹煞,它固执地阻挡着迪迪埃·埃里蓬可能走向故乡的脚步。即便知道病危的父亲已在弥留之际,他也仍旧毫无归乡的冲动。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并不爱我的父亲。从没爱过。”迪迪埃·埃里蓬之于原生家庭的怨恨,更多的都是源自他的父亲,这个酗酒、暴躁、无知却不乏自负的男人。作为家庭里的唯一的权威人物,他勉力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共同体,实则从来都是缺少建设性的。

  / Part 02 

和解不是弱小者的妥协,乃是强大者的包容

得知父亲患上痛苦的绝症,迪迪埃·埃里蓬油然而生的焦虑不是因为父亲,而是担心着自己:“这种病会不会遗传?我有一天也会生病吗?”他不在乎父亲的痛苦和生死,父亲同他之间的情感联系早已中断。直到父亲病故,迪迪埃·埃里蓬也没有回去。他不想在葬礼上与那三十多年未曾联系的兄弟们见面。

也许,正是由于父亲的消失让他再度感知到了母亲的存在,以及母亲残存于他心间的那点弥足珍贵的温馨回忆,迪迪埃·埃里蓬竟然动了还乡的念头。但在尚未动身之前,他便知道,自己即将踏上的回归之旅注定是一条和解之路。

故乡曾是他“极力逃离的地方”,是他“曾刻意疏离的社会空间”,是他“成长过程中充当反面教材的精神空间”,是他“无论如何反抗,依然构成我精神内核的家乡”。一旦抵达之后,他所能做的便是与母亲和解,“或更准确地说,与自己和解,与从前一直拒绝、抵制、否认的那部分自己和解”。

和解不是弱小者的妥协,乃是强大者的包容。回归故里的迪迪埃·埃里蓬显然已不是当年那个仓惶逃离家乡的迪迪埃·埃里蓬,和解就是为了让这一前一后两个迪迪埃·埃里蓬重逢,延续起他们彼此错过的所有时光,等待那个完整的迪迪埃·埃里蓬获得新生。

迪迪埃·埃里蓬说:“我的父亲,代表了我想要抛弃、远离的一切,他充当着我心中典型的负面社会形象,在我努力重新塑造自己的过程中作为反面教材存在着;他的离世,也让我的过去浮出水面……”身在故乡,迪迪埃·埃里蓬不得不重新回到往事那里,追究起自己何以如此憎恨已经死去的父亲?

在重读詹姆斯·鲍德温《土生子笔记》里有关其父去世的一段文字时,迪迪埃·埃里蓬从中找到了答案:“我给母亲的解释是我憎恨父亲,但这不是真的。真相是,我'曾经恨’他,我希望将这种憎恨保留下去。我不想看到他现在衰弱的样子:这不是我憎恨的那个父亲。”对此,詹姆斯·鲍德温继续解释道:“人们如此地执著于自己对他人的憎恨,我猜原因之一便是,他们知道一旦憎恨消失,痛苦就会袭来。”

不过,对迪迪埃·埃里蓬来说,情形好像又不全然如此。他发现,在自己的憎恨随着父亲的死去而消失时,痛苦却并未向他袭来。此时此刻,他最迫切的欲望仅是反思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可是,当他企图进行这样的反思时,他恍然大悟,父亲之于自己几乎就是一个陌生人:“我从没和他聊过天,从来没有!”自始至终,迪迪埃·埃里蓬都未曾尝试去了解自己的父亲。

看到父亲在去世前拍摄的那张照片,迪迪埃·埃里蓬已根本认不出他来。他无法将眼前这个不堪一击的男人同记忆里那个暴力的家庭统治者重合为一体。他必须借助母亲的确认来重构自己对于父亲的辨认。结果,重新出现在他面前的父亲竟丝毫不是他记忆里的那个样子。但,那就是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父亲应该有的样子。

迪迪埃·埃里蓬从母亲的口里得知,某一天,父亲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他在谈论自己的著作《关于同性恋问题的思考》,居然感动得哭了起来。看到自己的儿子取得如此辉煌的社会成就,父亲激动万分,他将这个儿子视为了全家的骄傲,并且明确表示他绝不介意邻居们如何非议,他要竭力维护自己这个与众不同的儿子。

迪迪埃·埃里蓬曾以为父亲跟众人一样,是个十足的恐同分子,可没想到,这个时候的父亲却说:“要是有人敢胡说八道,我就扇他个大耳光。”迪迪埃·埃里蓬实在难以置信,在最为关键的那个时刻,父亲竟然能够选择公开跟他大逆不道的儿子站在一边。这真的是他的父亲吗?父亲究竟还有多少令他不曾相识的另一面?

  / Part 03 

和解,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我们自己

詹姆斯·鲍德温在书中承认,父亲死后不久,他便开始后悔。而这不也恰是迪迪埃·埃里蓬此时心情的写照吗?如今,他有太多的困惑想要求教于父亲,但是一切都已为时晚矣。回归故里的迪迪埃·埃里蓬懊悔着,也惊讶着,重逢后的所见所闻与他早年的经验和想象存有太多的出入。特别是在听到母亲说,两个弟弟向来就认为是他这个哥哥抛弃了他们一家人时,迪迪埃·埃里蓬所受到的来自家人的触动简直是空前的。

坦白地说,迪迪埃·埃里蓬绝不可能将自己曾经的逃离理解作抛弃,而事实却是他让自己成为了与他们截然不同的人,在他和他们之间,有一道不可跨越的世界鸿沟。他过的是养尊处优的生活,而他的兄弟们则在继续重复着父母的命运,为生计早早掏空了自己的身体。如今想来,当年的自己至少总可以为两个弟弟做些什么的。

面对这些,迪迪埃·埃里蓬是否还要纠结自己所遭受的孤独和偏见呢?他不是唯一有能力改变自我命运的那个幸运儿吗?

的确,他的父母可能不算是合格的父母,可他的父母的父母又算是合格的父母吗?他的祖父祖母的父母又能怎么样呢?世世代代,他们曾有过像他这样改变命运的机会吗?他们几乎都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浑浑噩噩地做了父母,又如何可能成为合格的父母?然而,这却是他们的宿命,别无选择。

在写完《回归故里》之后,迪迪埃·埃里蓬决定翻开雷蒙·威廉斯的那本小说《边境乡村》,这部作品讲述的仿佛就是他自己的故事。读至结局处儿子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迪迪埃·埃里蓬写道:“……我的双眼噙满了泪水。我要哭了吗?为什么而哭?小说中的人物吗?还是我的父亲?我很伤心,我回忆起自己的父亲,遗憾没能再见他一面。遗憾过去没有试图理解他。遗憾过去没有试图和他沟通。事实上,我在遗憾自己任凭这个暴力的世界击败自己,就像它曾击败父亲一样。”

或许,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不原谅伤害过我们的父母,但,我们却绝无理由继续伤害着我们自己。和解,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我们自己。

         2021.11.23

         北京格尔斋

【本期话题】你已经做到和过去和解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路文彬先生原创文学解读

本文作者简介

路文彬,作家、学者、翻译家;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鲁东大学特聘教授。出版长篇小说《流萤》《天香》《你好,教授》,随笔《阅读爱情》《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被背叛的生活》《当教育遇上电影》等。译著《女性与恶》《迷失的男孩》《动物英雄》《安琪拉的灰烬》等。

本文主播简介

孙宏博

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入室弟子,播音主持专业副教授,播讲作品《楚汉争雄》《多血的梅花》《傲慢与偏见》《局外人》等在酷我音乐、酷我畅听独家播出。

音频制作:上官文露声音工作室—昊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书讯
福柯作品: 权利与反抗
我们都在记忆中回归故里
《回归故里》:真的回的去吗?
父亲常年酗酒,母亲自卑,儿子长大后却成为了剑桥大学的教授
糟糕的童年≠糟糕的人生 | 与原生家庭和解,是一场自我救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