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法官如何裁判》

最近读了一本书,朱兰春博士的《法官如何裁判》

还是一个原则:开卷有益。

01.

这本书是朱博士的毕业论文扩展而来,笔者认为本书三个特点。

第一,主打研究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在书中绝大部分篇幅均引用了各类最高院的指导案例、公报案例、生效判决和最高院出的各类审判指导、典型案例、纪要观点等。

第二,介绍了一个案例研究方法:四元结构分析法。作者通过对最高院判决的统计、梳理,确定主体、行为、权利和责任为四个基元,四个基元构成所有案件的构成要素。

对具体的案件,分析的思维方式为:界定民事主体、判断法律行为、保障民事权利、划分民事责任,本书的目录篇章也是按照这四元展开。

第三,给出了对法官审判思维的分析和结论。比如从个案、群案、全案来划分层次分析,从大法官、精英法官、不同层次法院划分层次分析。同时在最后一节介绍律师视野下的法官审判思维,研究法官还是要回归到律师自己。

办理案件,就要向最高法院学习,最高法院的公报案例,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法官如何裁判》

02.

主体—行为—权利—责任

作者把这四个基元拎出来,形成一个结构思维或认知框架。笔者认为,可以这么理解,拿到一个案子,如何分析?先像X光机一样,把案子涉及的主体、行为、权利、责任一一梳理,对全案先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再在这个模式下去找一些新信息、新情况。

类似像提取公因式一样,无论案情多么复杂,判决书多么冗长,其普遍的结构大致都包含了上述四个要素。

帮助提升检索能力,匹配框架思维。检索不能代替思维,有了思维还要具体去检索,法律人的检索能力也是以全局观点和知识网络为前提,看到一个问题,能够准确定位其在体系中的位置,以此扩展,这样才不会有遗漏。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作者提供了这样一种框架思路,如果一个案子无从下手,就可以先问:这个案子的争议焦点是涉及什么?是主体的适格还是行为的性质还是权利的界定或是责任的承担。

对自身而言,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框架,这样能力才能跟得上思维,不然所有方法论都是白搭。

03.

法官的规范思维

规范思维有二,思维方式的规范、思维内容的规范

思维内容的形成有个过程,为思维过程,法官的思维过程两方面:其一,明确立论前提;其二,反映推理过程。

立论前提就是从一般法律人所说的三段论,你的大前提是什么?大前提一旦确定,案件的方向即已确定。

大前提就是法官作为认识的起点。

推理过程。立论前提解决的是用什么说理,而推理过程就是如何说理,论证。就是展开三段论的逻辑过程,把道理说清楚。

这里提到一个法官群体思维范式的总结。

最高院法官骆电总结五段论:讲故事、理脉络、定焦点、找法律、出结论。一条逻辑主线,五个逻辑阶段。

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程春华法官的思路:识别诉讼标的、寻找法律、确定具体的事实要件、确定证明对象、证实证明对象、形成裁判结果。这套方法论的核心是锁定证明对象,分配举证责任。

完成举证的,支持诉求,未完成举证的,判其败诉。

还有一位法官提出“连筋剪衩汇要件”,三步走:1.先逆推。首先找到要件事实;2.后顺推。从待证事实往要件事实走;3.排除无关可能,最终转化为确定性推理。

此外还有类型思维、结构思维之类,比较抽象,可供参考,但具体的还是要从法官的著作文献和浩如烟海的判决书中去学习、分析和思考。

04.

《九民纪要》中的审判思维

作者提出了一个解读法律文件的方法论意识

我分析了下,大概就是两点。

第一,把握体系。首先要了解这一法律文件篇章结构、编排逻辑、条文之间的联系等,知道一些法律条文所规定的内容处在体系的哪个位置?为什么这样设置,有什么立法目的?整个九民纪要一百多条都是在全国法院审判实践中总结出的精华,要消化吸收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体系、框架,把架子搭起来了再去不断细化。

还是一句话:提取公因式,先普遍,后细节。

看到问题后要先定位其归属于哪一块区域,这一块区域如何给出解决方案,它和其他类别是什么样的关系。

第二,了解历史。法律的成文,尤其是有争议性的条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一定是有变化的,是法院在综合各类意见后形成的一个统一的、倾向性认识。

把法律条文放在历史里面看,这样能更加客观、动态、立体地学习。

05.

影响民商事裁判的八大基本要素

这是作者在大成律所的讲课内容,提出在律师办理民商案件时要搞清楚八个问题。

案件事实、争议焦点、法律适用、法官思维、裁判路径、诉讼规律、基本国情、知识体系。

前三个毋庸置疑是基本问题;法官思维、裁判路径、诉讼规律可以称之为抽象问题,基本国情和知识体系可以归纳为个体问题。

真是满屏的抽象概念。

这八个问题,非经年累月不能积累,绝不是看了一本书后就明白,是要踏踏实实一个个案子去做,一本本书和案例去学才能有所体会的。

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走个捷径,知识体系搞清楚。接到一个咨询一个案件,首先要能够找到它在法律体系中哪个位置,定位好后就可以开始展开。

定位的前提你要有一个基础框架,这个是要事先搭建好的。比如怎么搭体系,民法典几编,每一编有几节,每一节有几点,讲了哪些内容,这就是一个初步的框架,至于这些内容你了不了解,就要看你有没有经验。

直接经验:你办过这类型案子,间接经验:你看过这类型案子或者书。

以问题带点、以点带线,然后像打补丁一样,用自己的一生去缝补“法律”这件衣服。(有点东西)

我们在碰到一个案子后,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判断它是属于哪一个框架,下一步才是分析具体的法律规范。

纪海龙《法律适用的方法》

06.

落脚点:研究法官群体,目的还是为了做好我们自己。

怎么做自己,第一点,作者又提到了体系化的知识框架。

你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你的框架有没有、体系有没有、决定你有没有这个信心,有没有这个定力,来多少浪潮都没关系,因为我像一颗知识树一样,是对我这棵知识树的丰富、完善、丰满。依托一个体系性的框架来吸收知识,把知识转化为一种认知体系。

《法官如何裁判》

之后四点分别是:专业表达、思维模式、身份标签、人性洞察。

这些都不用说了,说了也没用。

此外,提及怎么研读案例,研读什么案例?作者提出——抓住关键少数!

学习最高法院的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各业务审判庭出版的参考案例等。

这些都是精华,律师学习案例首先可以从这里面学习。

SUMMARY

书是求质还是求量?笔者认为,也是抓关键少数。时间精力有限,法律书籍、论文浩如烟海,选什么书、什么文章来读,就要注意时间成本。

好书不怕磨,一本好书可以看很久,比如王泽鉴系列的书,遇到什么问题,就可以拿出来翻翻,确实是可以的,都是精华。

这是对于书目而言,需要抓关键少数。

对于具体的一本书,也是抓关键少数,抓住其核心观点和内容,抓住其有用的精华读。

这本书总的来说,是开卷有益的。

题外话:

最近身边总是传来一些比较让人情绪低落的事情,让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当下的环境很无望,好多事情都望不到头,不知道出路在哪,也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我也是间歇性的失落。

大环境差是系统性的差,作为个体实在也是无能为力,先好好打工,其实现在有份工作都已经挺不错的了。

另外,记得吃甜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耶鲁法学院是如何做案例研习的?
朱兰春:如何锻造精准高效的律师思维?
(上篇)打官司,先考虑好这6点,准备好再开始
打官司期间,法官给你解释法律,说明你的案子快输了
构建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
律师 保险经纪人,这样跨界1 1>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