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念诵——大量、快速、有趣地记诵经典的读书之法
徐建顺教授在《声音的意义》一文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声音的意义,介绍古诗文的读法,即吟诵之法。只是更偏重于古诗词,古文的读法,介绍相对较少。
个人观点,到现在吟诵给人的感觉,的确更多的是偏向于古诗词,古文赋的诵读研究与实践,明显不够。
吟诵适合古诗词,那古文赋呢?谓之“念诵”。
简言之,念诵是一种读古文赋的方法。它比较好地弥补了吟诵之短:费时、量少,更是极大地满足当下大量、快速、有趣学习与积累经典的需要。
何为念诵?
一种大量、快速、有趣记诵经典,尤其是古文赋的读书方法。其特点是重文气、快节奏、讲韵律。
如何念诵?
入声读短读促、虚字读重读长,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去读古文,再加上原本大家理解的语言节奏,古文就活起来了。不但其中的语气、神态毕现,而且节奏疾徐有致,忽快忽慢,就像打太极拳,又像写书法,快慢结合而又圆转如意,这才是古文的韵律,这是中国的节奏。
下面以徐教授《声音的意义》相关章节为蓝本,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 虚字的读法
虚字虽然字义非实,但是作用巨大,其主要作用,是表达语气,是文赋的魂魄,文气之所系。
虚字主要出现在于文赋中。
虚字是我们传统的概念,不同于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虚词”。“虚词”是“实词”的对称,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它是从语法角度着眼的一个概念。虚字是“实字”的对称,是从字本身的意义着眼的一个概念。有实义者为实字,无实义者为虚字。为什么用传统概念不用新概念,因为所谓古汉语的语法,受西方的思维方式影响较大,某些地方恐怕并不契合古人的实际。
虚字虽然字义非实,但是作用巨大,其主要作用,是表达语气,是文赋的魂魄,文气之所系。对于虚字的功用,古人有深刻的认识。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
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于句外。寻兮字承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
清代袁仁林说:
汉文依靠虚字来表达口气,即靠虚字来表示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而汉诗是依靠格律来表达口气,即靠格律来表示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古代汉语的诗文,都不是口语,其涵义与魅力,都恰恰在与口语“陌生化”的地方,主要就是语音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是文赋一定和口语不同,要的就是那个抑扬有致的味儿,要的就是那股悠然从容的劲儿。不见戏曲中文人出场,念白都是和老苍头不一样吗?
读文读不出这个精气神儿,就等于没读,只是在念字而已。学文要是学不到这个精气神儿,就等于没学,见到了皮毛,全不知是虎是豹。
(一)虚字应该怎样读呢?
看了古人的论述,应该得出结论:虚字很重要,甚至是古文之魂。这么重要的虚字,怎么可能读“虚”呢?
所以虚字的基本读法,是重读和长读。重读和长读都是突出、强调这个字的读法。
在戏曲上,叫板有两种:有字叫板和虚字叫板。虚字叫板就是把虚字拖长腔。我们的戏曲的唱和念白,都与文人的诗文读法有密切的关系。
1.什么样的虚字重读呢?
一般就是像“第、但、独、特”这样的塞音声母的字、塞音尾的字,或入声字,这些字的语音本来就是顿挫的,一般不适合拖长,表示强调都是提高音强,所以重读。如果是入声字,本来就有塞尾,自然会重读。普通话已经没有塞尾了,但是按照吟诵的规则要读短音,自然会带有塞尾的感觉,要不然停不住,所以入声字仍然是读短音就可以达到重读的效果。不是入声字的,就要读重一些。
这样的虚字,除了以上的字外,还有“不、亦、固、则、弗、即、勿、毋、者、其”等。
2.什么样的虚字长读呢?
一般是开音节结尾的,拖长以表示强调。比如:
“哉”字之声,舌点上腭,在拖语声中,最为开大重实。
例如: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主,何哉?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夫”字之气,清浮平著,每著于所言而虚指之。
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夫秋,刑官也,于是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乎”字“与”字、“耶”字之声,均属平拖长曳,疑活未定。
此外还有“也、矣、焉、之、而、然、盖、且、况、所、尔、已、欤”等等。
特别说明,“而”字的处理,有讲究。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徐建顺教授是这样说的:“而”是虚字长音,有转折递进之意,在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学”和“习”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二是先“学”后“习”;三是“学”之后必须“习”。所以绝对不能说“学,时习”,一定要说“学而时习”。“而”一定要读长音,才能显示出这三层意思。
同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而”要强调,读长音。
但,“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这个“而”是顺承,可以连读,一带而过。
3.什么样的虚字平读呢?
重读与长读以表示强调,是虚字读法的一般情况。但也有些字,并不重读或者长读,一般只是平读而已,这些字,是平读已经可以表示强调的字。
比如“之”字,有时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字。“的”字除了表示归属以外,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之”字有时表示归属,如“父之道”,兼缓和语气,有时不表示归属,仅缓和语气,如“千乘之国”,总之有缓和语气的作用。这个作用,一般有“之”字本身的音长就足以表现出来了,比如“父之道”比“父道”要缓和得多,“千乘之国”比“千国”要缓和得多,所以“之”字一般平读即可。当然也有例外,要看具体情况。类似的字还有“于、诸(作“之”讲的时候)、以(作“把”“用”讲的时候)”等。
两字和两字以上的虚字组合,也同上法。
二、实字的读法
实字也有需要重读或长读的时候,这个要看文意了。
比如《孟子·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里的“叟”就要重读。
刘禹锡《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的“有”就要长读。
这里面既包括逻辑重音、语法重音,又包括一些古文的吟诵习惯。只是实字的重读、长读,比之虚字更为灵活,跟个人理解的关系更密切。
按照上面的要求,试着标点一下《爱莲说》。黑体字读重,间隔开来的字,读长。
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甚 蕃。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 牡丹。予独爱 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 远观 而 不可亵玩 焉。
予谓菊,花之 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 富贵 者也;莲,花之 君 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当然,这样标注,只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具体念诵,还有一些讲究。
三、古文赋的节奏、韵律
快慢结合而又圆转如意,这才是古文的韵律,这是中国的节奏。
长长短短,快快慢慢,婉转迂回,起伏跌宕,形成了中国文章的独特韵味。
入声字读短音,是汉诗文的通例,所以古文还要注意入声字读短。当初哪些字读入声,和它的意义是密切相关的。古人作文,常又注意语气顿挫,所以入声字的意义和位置,对于理解文意、体会文气,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然则北通巫峡”,现在翻译成“然而北边与巫峡相通”,这就是忽略了虚字的语气,实际上应该是“然而——北边通巫峡”,不仅如此,“则、北、峡”三字都是入声字,当读短音顿挫,结果是“然——则,北通——巫峡!”这种疾徐相间、起伏跌宕的读法,就与口语有异,从而有一种节奏的美。
入声读短读促、虚字读重读长,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去读古文,再加上原本大家理解的语言节奏,古文就活起来了,不但其中的语气、神态毕现,而且节奏疾徐有致,忽快忽慢,就像打太极拳,又像写书法,快慢结合而又圆转如意,这才是古文的韵律,这是中国的节奏,不是西方那种均分律动。
汉文虚字的大量应用,始于春秋。不能说此前古人说话不用虚字,只能说此时起古人作文,注意了连口气语态一起传达。此后文赋继承了这一传统,使得文赋读来,长长短短,快快慢慢,婉转迂回,起伏跌宕,形成了中国文章的独特韵味。西方音乐的节奏,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中国音乐的节奏却是变化为主的。现在学生读古文,当当当当一个节奏读下来,那不是读文章,是在读字而已。古文的节奏、韵味,正如同足球比赛,常于平淡中突然启动,一轮猛攻,又复僵持,然后变数又起。能欣赏足球比赛的爆发与变数,就应该能欣赏汉语古文的节奏之美。其实中国文化是相通的,古文的节奏,正如太极拳,柔韧圆转,忽快忽慢,又与书法、舞蹈、音乐、战阵一样,这都是中国的节奏,中国的美。
当然,虚字的情况很复杂,具体到文章中就更复杂,还有个人理解的问题。入声字也同样。总结的这些读法也不见得都对,大家可以继续探讨,只要重视虚字和入声字的读法就好。
四、重文气,文化精神的传达
文章的神气,全在声音,而声音要从字句看出来,譬如见到虚字,就知重读、长读,见到入声,就知短读,见到问字,则句调上扬,见到叹字,则句调下沉,等等。由此而读,则文之神气毕现。
虚字、入声,使口气鲜活,不仅仅是文字生动的意义,也不仅仅是承载了某些涵义的功能,还有重要的,就是文化精神的传达。这些先贤圣哲,他们说话时的优雅、高贵、涵虚、阳刚,这些都是气骨的体现,言为心声,貌由心生,这些口气神态也在教人做人。吟诵,是要化身入境的。吟诵孔子之言,就要化身孔子,体会孔子的心境语态;吟诵子贡之言,就要化身子贡,体会子贡的心境语态。虚字、入声,使话语真实可感,由此模仿、体会,才能得其真谛。
秦汉以后,古文更注重虚字、入声、口气、节奏,曹丕《典论·论文》: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音乐的调性、节奏一样,演奏效果不同,原因是每个人的吹、弹细节不同,所谓“引气不齐,巧拙有素”,所以每个音出来的强弱、直曲、音色有所不同,以之比文章,就是指虚字、入声这些声音的细节,所以《答李翊书》说: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这句话不是说“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不重要,而恰恰是说,气之盛衰,以“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是否相宜为标准。所以,“气”(文章的内在情感)表现为“音”(文章的外在声韵)。这是汉语古文的传世之法,即是创作方法,也是诵读方法。
清代桐城派,为三千年古文传统之继承者 ,刘大櫆说: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论文偶记》)
这即是说,文章的神气,全在声音,而声音要从字句看出来,譬如见到虚字,就知重读、长读,见到入声,就知短读,见到问字,则句调上扬,见到叹字,则句调下沉,等等。由此而读,则文之神气毕现。
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论文偶记》)
这样去读,把古人的音节都读出来,自然得到古人的神气。
姚鼐则说:
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辞类纂序目》)
神理气味,是从格律声色来体会的。所以他又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要“从声音证入”,“深读久为,自有悟入”(《与石甫侄孙》)。
方东树则说:“夫学者欲学古之文,必先在精诵。”“沉潜反覆,讽玩之深且久,暗通其气于运思置词迎距措置之会,然后其自为之以成其辞也。”(《书惜抱先生墓志铭后》)
曾国藩说:“文章之雄奇,其精处在行气,其粗处全在造字选句。”(《咸丰十四年正月初四日家训》)
http://user.qzone.qq.com/912966595/main 周波老师空间(膀爷自留地)
http://blog.sina.com.cn/ruoshui6066 李文淑老师新浪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健顺先生]吟诵的教育价值(中)
辞赋小知识
传统乐教的快乐传承 ——以古文诵读为例浅谈“陈琴歌诀乐读法”
辞赋写作第四讲
徐健顺 | 普通话吟诵规则之“一本九法”
34、古文的读法——字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