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繁荣的真谛》

新教伦理认为,荣耀和财富就是努力进取的奖赏,“自助者天助之”。

这本书探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繁荣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作者津加莱斯出生于意大利,在意大利目睹了裙带资本主义的 “恶” 以后,被美国那种人人平等的环境所折服。他结合自己定居美国近三十年的所见所闻,以一个学者的思考,深入探讨了美国近几十年来高速增长背后的深层原因。但同时他也发现,美国也有滑向裙带资本主义深渊的危险。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美国社会尤其是金融界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引起各界的重视,继续回到美国开国元勋们所追求的 “自由市场经济”。只有这样,美国才能避免陷入衰退的深渊。

本期音频就带你全面诊断美国如何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之后又遭遇了哪些挑战,思考什么才是美国社会繁荣的真谛。

你将听到:

1. 为什么在美国会有 “美国梦”?

2. 新教伦理和 “美国梦” 有什么关系?

3. 贫富差距扩大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4. 为什么专家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偏心不公正?

5. 为什么贫富差距必须 “标本兼治”?

6. 政策和立法为什么不能太复杂?

书籍信息:

书名:《繁荣的真谛》

原作名:A Capitalism for the People:Recapturing the Lost Genius of American Prosperity

作者:[美] 路易吉 · 津加莱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译者:余江

出版年:2015-7

定价:48.00 元

装帧:平装

丛书:比较译丛

ISBN:9787508652023



关于作者


路易吉 · 津加莱斯,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教授。常年担任欧洲公司治理委员会研究员,同时也是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公司金融和公司治理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津加莱斯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普通家庭,大学毕业后到麻省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博士毕业后留在了美国,是一名新移民。


关于本书


这本书探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繁荣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作者津加莱斯结合自己定居美国近三十年的所见所闻,以一个学者的思考,深入探讨了美国近几十年来高速增长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写出了这本书。在这本出版的那一年,作者被著名的期刊《外交政策》提名为 “全球 100 名顶尖思想者”。可见这份结合了亲身经历的思考,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重量。


核心内容


作者结合自己定居美国的所见所闻,专业经济学者的分析和思考。对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优缺点进行诊断,指出了美国近几十年来繁荣的真谛,其实就在于建立了并保持了一个机会均等、鼓励进取、以民为本的市场环境。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一本分析美国经济的书,名字叫《繁荣的真谛》。作者通过对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全面诊断,指出了繁荣的真谛,其实就在于建立并保持一个机会均等、鼓励进取、以民为本的市场环境。

这本书的作者路易吉 · 津加莱斯是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教授,常年担任欧洲公司治理委员会研究员。同时也是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可以说,津加莱斯是当代公司金融和公司治理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不过这本书探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繁荣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和公司金融、公司治理的关系不大。也就是说,并不是属于作者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那么,是什么驱使作者津加莱斯研究美国 “繁荣的真谛” 并写下了这本书呢?这和他的另一重身份有关。津加莱斯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普通家庭,大学毕业后到麻省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博士毕业后留在了美国,是一名新移民。

两种不同社会环境生活的经历,让受过的学术训练的津加莱斯有动力也有能力对两国社会环境深入思考。作者生于意大利,长于意大利,却选择留在美国,这是因为他觉得意大利的社会环境很坏,“任人唯亲” 的情况很多,裙带关系盛行。根据他个人经历和所见所闻,似乎在意大利,无论什么行业,想要提拔常常靠的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和领导的关系。趋炎附势成为生存之道,出人头地必须搞关系。年轻人被教育成功不是凭借实力,而是要给 “大佬” 擦皮鞋,女孩子觉得 “傍大款” 是极大的体面。

津加莱斯在大学成绩优异,在意大利国内申请研究生却遭到冷遇,按照他的说法,这都是因为自己家庭普通,没有 “关系”,所以才不得已转而选择申请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毕业之后他本也想回国担任教师,可刚交一份申请就受到羞辱和挤兑。这些让他对意大利十分失望,最终决心留在美国,并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终身教职。这些切身的感受,让他一边感谢是美国这片土壤,给了他事业和未来,一边也思考,为什么很多像他这样的人,愿意在这里开拓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那么,在他眼里,美国到底哪里好,又是什么让美国成为了这样一片土地,吸引了众多像他一样的精英呢?现在的美国还依然如此么?津加莱斯结合自己定居美国近三十年的所见所闻,以一个学者的思考,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并写出了这本书。在这本出版的那一年,他被著名的期刊《外交政策》提名为 “全球 100 名顶尖思想者”。可见这份结合了亲身经历的思考,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重量。

津加莱斯写作这本书的线索也和他的心路历程基本一致。美国好,美国到底哪里好?是什么让美国成为这样的美国?又会不会有一天,美国也走上意大利的老路?为了防止美国堕落,又该为了持续的繁荣做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跟着作者在书中提供的线索,来逐个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说说,作者觉得美国究竟哪里好,又是什么造就了这个 “好美国”。

要问美国哪里好,怎么就吸引了众多精英,津加莱斯的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 “美国梦”。“美国梦” 是一种信念,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信念,一种相信一个人的成功要靠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而不是凭出身,拼运气的信念。

他发现,在欧洲和亚洲资本主义国家,大富之家往往都是 “财团”“门阀”,代代相传,财富积累往往依赖做政府关系的生意,比如能源、房地产、航运、电信、矿业等等。而在美国,却有大把白手起家,“草根逆袭” 的富豪,他们财富的积累,也不同于欧洲和亚洲的大亨,主要都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进取心,在公开竞争的市场中获得。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尔盖茨、扎克伯格或者迈克尔乔丹、沃伦巴菲特,都是靠自己的才能成就事业。

这些凭借自我奋斗发家致富的的成功人士,在欧洲和亚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常常被冠上 “暴发户” 这种带有贬义意味的名头,但在美国,他们却是创造和进取的代名词,是实现了 “美国梦” 的全民偶像。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都是搞资本主义,是什么造就了这两重不同天空,两块不同土地?根据津加莱斯的分析,这还要从美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禀赋说起。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建立在一片新大陆之上,历史到现在也不过就三百年。并且,美国从一建国,就是 “三权分立” 的民主国家,分权制衡的体制之下,政府的权利从一开始就被划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政府说起来是管理机构,实际上倒更像是一个服务机构。

一个服务机构,自然规模小,力量弱,也就没有什么人愿意通过跟政府 “拉关系” 来赚钱。反倒是因为政府不能到处伸手啥都管,开公司做生意赚钱的障碍就很少。这样,市场竞争的环境就相对公平,公众对 “权利制衡” 和 “公平竞争” 有共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市场主导,创业环境好。这是美国的历史基因。

说完了历史咱们再来看看地理环境。美国幅员辽阔。面积大,自然就会有行政区划,分成很多个州。并且从美国建国起,各个州之间的管理是就是相对松散和独立的,中央政府对州政府的控制力也有限。美国是新大陆,那儿的居民没有什么 “祖祖辈辈” 生活在故乡的执着,都是哪儿活得舒服就去哪儿。这样一个州想要发展经济,想要有吸引人口,吸收人才,就必须想办法来和其他州竞争。

我们前面也说了,美国的政府更像是服务机构。想要在人口和人才争夺战力胜出,就必须更加优化和改进制度,放低身段为人民服务。想要让这些人才来跟政府 “拉关系”,人家就去别的州了。幅员辽阔,居民选择多,这是美国的地理基因。

同时,美国深受新教伦理观的影响。新教伦理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的资本主义价值观,这种伦理管的核心就是,赚钱不可耻,财富是自己努力进取的正当回报。新教伦理观认为,勤奋进取,努力提升工作能力,上帝就会帮你,也就是所谓的 “自助者天助之”,荣耀和财富就是对这种努力的奖赏。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浪费人生就是在浪费荣耀上帝的机会,上帝也不会帮这种人。总之,这种 “为了赚钱就要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就会有所回报” 的信念深入人心,这是美国的文化基因。

从美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基因中,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基因里就带着一种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对勤奋努力的尊重。在这种基因作用之下建立起来的制度,是一种 “美国特色” 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套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更加尊重自由和开放,尊重竞争、尊重市场的制度,一套永远给努力进取的人以机会的制度。在这里,人们相信可以靠白手起家成就草根逆袭的 “美国梦”,正是这种基因让美国建国以后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

第二部分

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美国已经变成了超级大国。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社会环境也发展出一些新的特点。津加莱斯意识到,前面总结的这种 “美国特色” 的 “机会均等”,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渐渐遇到了挑战。他将这些挑战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挑战,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我们刚才也说到,美国有比较公平竞争的环境,并且鼓励民众努力进取活的成功。这种环境下,人们追求效率、崇尚精英,有能力的人自然将获得更多的回报。其实,这种回报上的不同,实质上就是贫富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梦” 是尊重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先天就接受贫富差距的。正是这种差距,激励人们要更勤奋、更有进取精神。

但是,津加莱斯发现,这种差距经年累月,就会让成功的人在领先之后,一步一步更容易形成良性循环,像滚雪球一样逐渐积累更多的成功,越来越走到社会的上层。并且,不仅他们自己有条件积累更多的资源,他们的后代在教育、就业、晋升上也拥有更有利的地位。这样贫富差距就有越来越扩大的趋势,出现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的族群分化。而其中作为既得利益一方的精英阶层,控制了更多社会资源。这就不得不让人担忧。因为精英阶层有能力,也有动力为了巩固和扩大他们的利益和影响力,改变玩法,让竞争环境向他们倾斜,对他们有利。

第二个挑战,则是 “专业化” 不断提升带来的。“专业化” 为什么会带来挑战呢?这就要说到一个 “自然俘获” 的问题。所谓的 “自然俘获” 就是人深入到一个专业领域之后,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自己这个领域特别厉害,不自觉地为自己的专业说好话。就好像是成了这一个专业的 “俘虏”,被自己的专业给 “俘获” 了。

打个比方,就好像我们玩一项运动,水平越提高,越了解这项运动的乐趣,就越喜欢跟别人推荐这项运动,就越支持电视台多些这项运动的转播。这就是不知不觉的被自己的专业性 “俘获” 了。

我们刚才说,美国的社会环境鼓励大家做 “美国梦”,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成功。这里的能力就是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每个人都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结果必然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每个细分领域的人越来越专业。专业越细分,这种 “俘获” 现象就越明显。

比如,搞新能源研究的人就会不自觉地强调新能源的优点,搞金融研究的人也总是会强调金融对社会的好处。津加莱斯的担心就是专业人士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会为自己所在行业说好话,强调自己所在专业的重要性。即使这些专家的研究本身是中立的,自然俘获现象也会让他们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某些行业的 “形象代言人”。毕竟,专家说该怎么做,不懂的人一般也没资格否定。

这就造成相关政策的制定必然很受这些专家意见的影响,高度专业化和随之而来的 “自然俘获” 会不可避免地引起政策倾斜,政府会对专家支持的行业或者企业倾斜,进而就影响到了社会的公平竞争。

津加莱斯认为,虽然美国有 “分权制衡” 的基因,不能像欧洲、亚洲那么公然地 “搞关系”,但在这两种挑战的作用之下,“机会均等” 的公平竞争格局正在出现一些变化。各个利益集团虽然不能直接靠贿赂、买通获得更多优势,但他们一方面具有政治影响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专家的政治游说来影响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谋求美国式的 “开后门”。

就比如说各种 “政府补贴”,政府希望能够通过补贴引导产业发展,鼓励和奖励创新领域。克林顿补贴了 15 亿美元给混合动力汽车,小布什则是给氢燃料汽车的研发补贴了 12 亿美元。但实际上这些企业的产品却并没有体现出更高的竞争力,有了补贴,创新和盈利的动力反而不那么强烈了。

政府引导产业发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效率和效果却不是那么回事。而奥巴马的《医疗保险计划现代化法》更是备受质疑。这项法案的代价是国家 10 年支出一万亿美元,结果制药企业倒是每年至少增加 240 亿元美元的收入,民众受益多少就没人说得清了。

这些补贴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都必然受到利益集团的干预和专家游说集团的影响。哪些行业和企业能受到补贴,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哪些行业和企业的对政策制定能施加更多影响。可以说,最终胜出的将不是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而是最擅于薅政策羊毛,最擅于攫取公共资源的那些人,补贴驱动的市场必然扭曲公平竞争的环境。

除了提出新的政策来给为自己谋取利益,利益集团和被 “俘获” 的专家还会想办法去修改既有的制度。赢家想要一直赢,就一定会想办法破除 “机会均等” 的束缚,让玩法对自己有利。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格拉斯 - 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这个法案也叫《1933 年银行法案》,是在罗斯福当政的时代美国在 1930 年代发生 “大萧条” 之后制定的法案。法案的中心思想就是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分业经营”。也就是说一家公司你要么开展商业银行业务,要么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不可以混业经营,两样都干。

摩根大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关掉了原来的投资银行部门,另外又再成立了摩根斯坦利,也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 “大摩”。而原来的摩根大通,则被大家称为 “小摩”。成立金融机构不是说干就干,能像摩根这样能另起炉灶的公司是少数。即使分别成立了,也毕竟是两家机构,协同效应必然就大打折扣。显然,这是一个有利于 “机会均等”,不利于 “赢家通吃” 的法案。

但是,为了谋求更多的利润,商业银行总是想变相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也总是想变相做点商业银行的业务。尤其那些大型机构,一直想对这个法案动脑筋。这些机构的政治能量逐渐壮大, 1980 年代之后,这种想法逐渐变成了行动。

虽然 1988 年提出了要废除法案,未能成功。但是 1998 年,从事商业银行业务花旗银行还是打通了各个关节,成功并购了从事投资银行和生命保险业务的旅行者集团。当时的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积极支持这一并购案,并为之奔走。他是不是真心认为混业经营才是正确道路没人知道,大家知道的是,并购案完成之后三个月他离开了政府,入职花旗银行挂了个闲职,没什么活儿,一年领 1500 万美元。

有了花旗银行 “做初一”,其他金融机构就开始 “做十五”。最终,1999 年《格拉斯 - 斯蒂格尔法案》被《格雷姆 - 里奇 - 比利雷法案》取代,结束了美国长达 66 年之久的金融分业经营的历史。监管的绊脚石被移走,从此之后,大型金融机构纷纷拓展业务,变成全能银行,利润节节攀升,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恶化。

如果只是让 “赢家” 进一步 “通吃” 也就罢了。这一下解除了当年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保持金融稳定的而定下封印,还打开了金融风险 “潘多拉的盒子”。全能银行变成越来越膨胀的金融巨无霸,深度介入衍生品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马上引起大型的连锁反应甚至系统性的崩盘。

后来 2008 金融危机之所以那么惨烈,可以说这些金融巨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讽刺的是,到了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就更没时间考虑公平竞争。政府不得不 “弃卒保帅”,防止情况恶化先救这些大家伙,任由小型金融机构自生自灭。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词儿,叫做 “too big to fall”,形容这些银行 “大到不能倒”。其实他们不仅大到不能倒,还大到不能管。出现了这样的企业,市场环境就很难说是 “机会均等” 了。

前面咱们也说了,作者认为美国之所以迅速繁荣,是因为那里是实现 “美国梦” 的土地。而 “美国梦” 的前提是平等的机会,是对勤奋进取的鼓励。可随着时代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在美国出现了欧洲亚洲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类似的症状,这种美国式 “搞关系” 正在破坏社会繁荣的基础。

第三部分

那怎么才能保护好这个带来繁荣的基础呢?作者认为,想要防止美国走下坡路,就要想办法应对贫富差距扩大和专业化带来的 “自然俘获” 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起来都并不容易。

先说贫富差距的问题。面对贫富差距,很多国家,包括美国都开出了 “保护后进生” 的药方。比如提高高收入阶层的税负,来 “补贴” 相对贫穷的人;要求企业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当地员工;还有对落后产业或者企业进行补贴等。

这些做法当然会产生一些正面效果,但是长期看,这种保护和补贴,也会滋生对平庸和懒散的鼓励,也就是说,这种做法 “治标不治本”。人力资本的积累、投资的引导都需要提供恰当的激励。无论是个人、企业、行业,不给优秀以奖励,不给落后以惩罚,都吃 “吃大锅饭”,积极努力就可以获得回报的进取心就会淡化,说不定还会让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进一步分化,甚至固化。应对贫富差距的问题必须 “标本兼治”。

津加莱斯就指出,想要缩小贫富差距的方法,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另一方面对于强势阶层,应当着手限制他们对机会平等的挑战。制约具有腐蚀性的政治游说,综合利用税收、监管和社会监督来防止垄断,保持社会的游戏规则在一个公平竞争的轨道上。

而专业化和随之而来的 “自然俘获” 问题,其实也很难把握尺度。制定政策的时候,如果少征求专家意见,就很容搞得不规范、不切实际。要是多征求专家的意见,专家一定会把这个事情搞得无比复杂。专家越多,事情讨论得越细,越精确,最后的结果就越复杂。

我们前面也分析了,这越复杂越 “专业化”,就越容易出现 “自然俘获” 的现象。比如美国那世界著名的税法体系,每个美国公民都对报税都十分头疼。

你说税法精确、规范,不好么?也不是,但事实上,真的有必要把税法搞到这种程度的规范、精确和复杂么?花样繁多无比复杂税法最大的受益人,恐怕是税务师事务所们,并且这个税法越复杂,对他们越有利。

对此,津加莱斯提出的建议是:“简约为美”。他提倡易于理解、易于执行的立法思路,防止把法律法规搞得过于复杂。毕竟,政策法规的制定说到底是要执行,人都能看明白政策,比赛规则也说得清清楚楚,大家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相反,如果政策法规异常复杂,虽然公开了,看不懂也不也等于白公开,虽然挺公正,看不懂也不知道出现不公正该怎么维权。只有那些财力比较雄厚、智力资源比较丰富的人,才比较容易搞清楚复杂的玩法,那公平竞争又从何谈起呢?

虽然社会越来越复杂,没有规矩的确不成方圆,但规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纸面上文字上的 “专业精确”“公平公正”,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维持让社会环境健康稳定。所以应当从一开始就遵循 “简约为美” 的思路,制定更便于理解、便于执行的规则,否则通过后期的反复解释和监管来弥补,就本末倒置了。

不仅如此,如果遵循简约原则,让颁布的政策少而精,其实也能防止专家过分地将解读政策法案变成 “学术讨论”,进而加重 “自然俘获” 现象的影响。咱们前面说到的那个《1933 年银行法案》,只有 37 页,著名的《萨班斯法案》也不过 66 页,但都很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值得提倡的立法思路。像是 2010 年奥巴马颁布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搞了 2319 页,因为太复杂,普通人很难理解,只能更多地雇佣律师和咨询师解决相应的问题,被民间戏称为《律师和咨询师充分就业法》,就实在不值得提倡。

当然,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想像当年一样只写几页、几十页的法案就包打天下可能并不现实。但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意识到,真正易于理解和执行的政策才有意义,才更容易和社会生活结合,真正达到不断改善社会环境的目的。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要想让美国成为一片持续繁荣的土地,必须培植让 “美国梦” 可以实现的土壤。这片土壤的名称不是别的,就叫做 “机会均等,鼓励进取、以民为本的市场环境”,因为这才是美国经济繁荣的真谛。

总结

本期的解读就到这里,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到了美国之所以迅速崛起,是因为美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基因让美国拥有了一个 “机会均等,鼓励进取” 的市场环境。接下来我们分析了这一市场环境近年来受到的挑战,讲到了贫富差距和 “自然俘获” 的影响。最后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这两个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美国的迅速和发展和繁荣有目共睹。作者认为,“美国梦” 不仅鼓舞着美国人,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这种 “只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努力就有回报” 的观念也作为一种价值观向全世界输出。这是美国和欧洲亚洲某些陈腐的资本主义国家们最大的不同。这种观念最终的基础,是来自于民众对市场 “机会均等” 的信任,来自对 “付出就有回报” 的信念。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必须让民众持续抱持这样的信任和信念。“草根逆袭” 不是神话,“美国梦” 可以实现,这样的信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而造就这种信念的市场环境,也就是 “机会均等,鼓励进取和以民为本”,就是繁荣的真谛。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繁荣的真谛》|读后感|读书笔记
书房对联选粹:行文简浅显,临事诚平恒
美国式人权的背后:难以废止的童婚 无从选择的童年
美国的第二次财富兼并
爱的真谛
一个嗜睡的懒总统,让美国走向大繁荣,仅2%的人需纳税|淘天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