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怀念那些不让学生死读书的学校

    怀念那些不让学生死读书的学校

王贵成/文

 教书时间越长,越觉得郭沫若曾说过的一句名言有意思。“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拿此话来观诸现在的学校,有多少学校是在进行“把书读活”的“活人读死书”的教育活动呢?相反,不少是在玩“把人读死”的“死书读活人”的把戏。以致各级学校里培养出不少书呆子,明明才疏学浅,偏偏还要恃才傲物,实在是误国误民。其实,中国的学校并不全是这样的,那些不让学生死读书的学校,虽然少,但总是有的。

 张伯苓先生在民国年间南开学校,就是一所不让学生死读书的学校。


张伯苓早年接受新学,并多次赴日本欧美留学考察,深谙世界大势与学问真 谛,因此坚决反对死读书:“只知道压迫着学生读死书的学校,结果不过是造出一群‘病鬼’来,一点用处也没有。”他主张要为学生营造充满情趣的教育环境,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展示特殊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安排 业余时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与体育活动。

 张伯苓特别注意不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死读书。一次他专门召集一些家庭困难但学习成绩优异、 获得学校奖学金的学生到家里吃饭,饭桌上他说:你们都是寒士,要认真读书,但不可死读书,只有会玩的人才能把书读好

张伯苓先生最让人尊敬的地方,是能够矢志不渝地贯彻其不让学生死读书的教育主张,即便考试成绩不理想也在所不惜。1930 年,河北省举行会考(旧时天津参加河北会考),在全省 69 所会考中学中,南开中学男校仅名列 18,而南开女校则名列 37恰好此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应张伯苓之邀到南开演讲一见到张伯苓陶行知便向他道喜,说“我贺你会考成绩不好”,并专门做诗一首:什么学校最出色?当推南开为巨擎。会考几乎不及格,三千里路来贺客。请问贺客贺什么?贺您几乎不及格。倘使会考得第一,贺客就要变吊客。

这在我们现在看来,几乎就是咄咄怪事了,考试成绩不好,居然还有人道喜。在那些视应试成绩为命根子的人看来,在 69 所参加会考的学校中,南开这样的名校一个 18 名一个 37 名, 实在不算什么好成绩, 可陶行知仍然认定南开是巨擎为什么张伯苓并不以此为耻反而不以为然甚至反以为荣。这是为什么呀这就得从当年的教育说起了。当年的教育也有些像现在,可谓是“应试教育”盛行,学生“负担过重”,许多学校“学生是学会考,教师是教会考,学生就是考生,教师就是教考,学校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拼命地赶呀,熄灯是从十点延到十一点了,赶了一考又一考,学生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把性命赶跑了,这样会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

 然而,张伯苓的南开不是这样赶考的学校。南开中学学生的一天是这样过的:

六点半学校摇铃起床,七点钟教师来检查宿舍,看有无睡懒觉的。其实大部分学生早在此前便起床出现在大操场上了。七点吃早饭,八点上课,上课之前有人在教室里看书,更有人抓紧空闲机会拿着篮球去“秀”一会儿。上午几乎堂堂有课,下午课主要是理化实验和作文,以自修为多。两节课后正是下午三点半, 这时教室里几乎看不到学生了,全都到运动场或会所去了,开会的开会,写文章的写文章,唱歌的唱歌,演戏的演戏,锻炼的锻炼,比赛的比赛,体育比赛最多也最热闹。 如果训导老师发现三点半后有学生偷偷地躲在教室里做功课的话,立刻记大过一次。 晚饭后七点上晚自习, 九点半开始学生准备休息, 十点准时熄灯有教师各宿舍巡查一遍。

 由于张伯苓先生的大力提倡,在南开,没有死读书的学生,一个班 35 个学生,就有 33 个人有足球鞋。即使到了今天,全国能做到这样的学校恐怕也不多。南开更不以考试名次论英雄,不以分数代表一切,而特别注重学生“整个的生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尽管南开学校在一次会考中成绩不怎么样,但它的教育是完整的、 健康的、快乐的,因而是幸福的、和谐的、成功的。虽然不死读书,但由于是完整的教育,南开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倒反而是很高的,以 1934 年为例,清华大学 录取南开中学学生 22 名,与江苏名校扬州中学并列同居首位,其次是北京师范 大学附中,14 名,再次是北平汇文中学,12 名。

 不让学生死读书的学校,在解放以后也出现过。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有一所中学高考升学率连续三年被剃了“光头”,校长本人被人戏称为“光头校长”。著名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吕型伟先生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为此事进行了一次微服私访,结果却发现:该校环境整洁,师生举止文明。吕型伟先生很纳闷,请教了这位校长。原来这所学校周边环境很差,一些家长素质也低,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流里流气,习惯不好,成绩也不好。针对这一现状,校长将办学目标锁定在将他们培养成正派的、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校长便把那些能教育好的有希望进大学的苗子,中途转到附近的几所重点中学,同时把重点学校认为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换到他们学校去。因此,他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一直是“零”。吕型伟先生听了校长的陈述后感叹道:“人才人才,先成人,后成才;不成人,宁无才!”在吕型伟先生眼中,一个真正为孩子前程考虑的校长,哪怕在“升学率”上被剃了“光头”,也是值得尊敬的。于是,吕型伟先生召开全市校长会议,请这位“光头校长”作报告,并肯定这位“光头校长”是光荣的,因为他不仅教育了这些学生,还改造了整个社区。

“光头校长”是可敬的,他没有为了高考升学率而让学生一味去死读书,而是能因材施教,把学生教育成了正派的、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呢?当然了,这种教育也只有吕型伟先生这样的伯乐才能发现。吕型伟先生一直坚持认为:“看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关键是看‘成才率’,也就是看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对社会的贡献如何,是否成才,而不是看这个孩子目前考了多少分。”不仅大胆地说,而且身体力行。

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如果都能像张伯苓和吕型伟这样,为中华民族的前途着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不让学生死读书,那么中华民族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要求现在的教育管理者要转变已有的评价标准,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个学生。然而,在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的今天,这可能实现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过去的事~张伯苓和华世奎
懂得身教
张伯苓,不应被遗忘的中国校长
张伯苓办学二三事
西南联大三校长之张伯苓
“土货”校长张伯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