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洲的戏剧之二十四:利比里亚


利比里亚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国家。


对非洲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殖民主义霸行全球的十九世纪,非洲只有两个国家在政治上保持了独立,一个是埃塞尔比亚,另一个就是利比里亚。埃塞尔比亚的独立是靠与伪列强意大利一枪一弹拼出来的,利比里亚的独立则更像是美国人赐予的礼物。十九世纪初,一群比较有正义感的美国废奴主义者(包括一些奴隶主在内)在西非海岸划出了一片土地,也就是今天的利比里亚(利比里亚的英文名Liberia便是来源于英语自由的词根),将美国黑奴部分遣返回他们的故乡非洲。利比里亚在一开始其实也是带有些殖民地性质,但是不过二十几年时间,在当地人民日益强烈的独立诉求之下,美国人算是高风亮节地默许了利比里亚共和国的成立。时间是1847年。

虽然美国人在名义上放弃了这片他们在非洲唯一的一小块殖民地,但是利比里亚共和国从建国的第一天起便深深地打上了美国的印记,整个国家从政治制度、语言文化甚至国旗设计(见上图)都大量拷贝美国。直到今日,美国人对利比里亚的影响依然非常大。首都蒙罗维亚最市中心的一带街区是美国使馆区,除了占地比总统府还大的美国大使馆以外,周边几个街区都属于严格监管带。街区入口设有关卡,内部严禁拍照,行人寥落,显示出于市中心不相符的宁静。



进入美国使馆区的关卡,在蒙罗维亚市中心愣生生地划出了一小片特区。

除了四处的严禁拍照,美国使馆周边的街区内真的是各种严禁,比如下图这里的严禁闲逛和严禁坐卧:

我朝这位小黑喊了一句you are sitting(你怎么能坐在这?)。他回了我一句 :you are loitering(你怎么能在这闲逛?),我再回了一句:and I am photographing.(我还在拍照呢)。


不过作为一座长期受美国影响的城市,蒙罗维亚市中心还是很漂亮的,显示出与周边法语国家截然不同的风格与气质,是我在西非见过最有情调的一片街区:


静谧的街头转角,仿佛离开了那个喧闹嘈杂的非洲。

美国大使馆前的这条长马路笔直而开阔,平整而干净,好像一座发达国家的小城市。

周末的市中心空空荡荡,阴沉沉的天。足球依然是第一运动,这里是乔治维阿的故乡,那位唯一获得过世界足球先生殊荣的非洲人。


蒙罗维亚最有名的一条街Board Street,街中间整齐的行道树开出火红色的花朵,让我想起了故乡福建的凤凰花。

像这样秀气的殖民风格建筑,在蒙罗维亚市区内随处可见。

这座宏伟的建筑始建于1876年,历史上是利比里亚高级领导人的住所,在近几十年的内战中数次被损毁,数次被修复,屹立不倒。

稍微离开蒙罗维亚市中心一点,路就慢慢开始越变越脏,越变越乱,越变越差,回到了我熟悉的非洲的模样。

马路底下的贫民窟。

蒙罗维亚中心的总统府,还在修葺当中。在里头办公的利比里亚现任总统瑟利夫是非洲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女性国家元首,她还曾在2011年被授予过诺贝尔和平奖。世界上另一位既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又担任过非洲国家元首的黑人,是大名鼎鼎的曼德拉。

但让我挺惊讶的是,与我聊过天的所有当地人似乎都不怎么喜欢这位享誉全球的女总统。一说到总统当地人都漏出心照不宣的苦笑。在我的追问之下跟我说了些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故事,什么她的儿子拿着几千万美元公款在南非建了个医院,什么之前承诺只做一届总统后来食言又连选连任,什么治国无方利比里亚物价飞涨,什么四处打击政敌不让反对派成势。当地人反倒是说起前总统查尔斯泰勒来评价还高的多。要知道泰勒在国际舆论中简直就是非洲大独裁者、大战争贩子的代名词,现在还关押在海牙国际法庭的监牢里。(尼古拉凯奇的《战争之王》里的独裁者原型便是这个泰勒。)


我查了一下维基百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住瑟利夫与大独裁者泰勒曾经在1997年的总统大选有过一次正面交锋,当时泰勒以75.3%对9.6%的绝对优势胜出。不过百科上耐人寻味地加了一句:Taylor's victory has been widely attributed to the belief that he would resume the war if he lost.泰勒之所以能够获胜,主要是因为选民们害怕如果他一旦落选会发动另一场战争。


看来政治的水还是太深,讲起来真真假假。我们这种外人也无从考证搞不清究竟。这让我怀疑起曼德拉在南非普遍民众心中究竟是怎么个评价。


回到蒙罗维亚街头,这里还给我特别深印象的是,教堂特别多,慈善组织特别多。

这座教堂的墙上写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22年。

上图是一座韩国教会办的教堂,但是门口竖着块中文牌子。利比里亚是西非信基督教比例最高的国度,将近占到人口的90%。其他的西非国家比如我在的科特迪瓦基本都已经是穆斯林与基督徒各占半壁江山了。

在蒙罗维亚街头走着走着就让我新认识的了许多慈善组织的名字,什么Save the Children, US Aid, Austria Aid, Action Aid, Water Aid等等等等。英语系国家在接受西方援助上相比起法语系国家还是有天然的优势。


蒙罗维亚城市主干道上还有一处免费发放救济食物的慈善机构。这里每天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会有许多的妇女抱着孩子坐在门口排队(手机问题没有拍到照片)。很难想象在一国首都的中心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现在其实对这种纯施舍性的慈善的态度非常保留,一顿不劳而获的饱饭根本改变不了这些社会底层的生计,反而可能增加这些人的依赖性。但是,不施舍又能怎么样呢,面对饥肠辘辘的母亲和孩子哀求的眼神,我们总是很难无动于衷。


利比里亚的人均GDP在世界上两百个国家中敬陪倒数几名,根据各项统计都是世界上除了索马里以外最贫穷的沿海国家。我待的时间虽然不多,但还是可以看出一点端倪。比如在堵车的时候,经常会有当地人挨着车窗过来兜售小件东西。这在西非其他国家也是很普遍的。但是在阿比让街头,兜售的主要是玩具啦墨镜啦手表啦皮带啦之类的,在蒙罗维亚的街头兜售的最多的则是小粒的糖果,可以见当地民众的购买力有多低。


蒙罗维亚街头随处可见残垣断壁,应该是十几年前的内战留给这个国家的伤疤。战争结束已经十几年了,这些被毁坏的建筑还尚未被修复,可见这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有多么缓慢。

 

蒙罗维亚的机场之落后也是让我大吃一惊,在这里我第一次遇到居然连机票都还停留在手工填写的阶段,一个登机牌办了我半个多小时。然后工作人员拿着张白纸就开始安排每个人的座位,时不时还涂涂改改。这里每天只有十来架飞机起降。

再来看看利比里亚全国最好的体育场:

塑胶跑道严重开裂,草坪已经成了泥潭,看台也是年久失修,真的是有些太寒碜了,可能还不如中国某些镇上的体育场吧。这座体育场曾经是中国人援建的礼物,现在依然还是一家中资公司在进行援助翻修。

利比里亚的中国人挺不少,我第一次在西非街头看到中国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刚刚说的那座体育场旁边是中国人援建的埃博拉诊疗中心。


说到埃博拉,利比里亚在去年的疫情爆发时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今天埃博拉疫情在这里已经基本被消灭,蒙罗维亚的街头依然随处可见各种抗击埃博拉的宣传墙画,进出各个场所,每个人还是被要求测量体温和用消毒水洗手。

顺便说一下,我在出差的这周里每天进出我们当地分公司时,门卫测量出我体温都只有30摄氏度,显然是温体温计出了问题。门卫也是心知肚明,但他依旧例行公事地每天测量每个进出者的体温。看来在办事敷衍搪塞这方面,西非这几个国家是一点差别都没有。


最后讲一个我这次在蒙罗维亚出差途中遇到的一个故事。一天中午我和司机在城里吃完午饭,离下午的工作还有一个多小时,我们就随便找了个海边打发时间。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渔港,渔民们还在用着最原始的独木舟出近海捕鱼,一次出海一般只能带回来十几条鱼,有时候运气好的会抓到龙虾,在岸上就有买家等着直接交货。

那天的风浪非常急非常大,在视线所及范围之内我们就看到有两艘渺小的独木舟,在随着汹涌的浪潮上下起伏,一时险象环生。岸边也开始聚集越来越多的人,为那两艘独木舟担忧。几个连续的巨浪过去,更小的那艘独木舟终于没能够扛住,被彻底打翻。船上的两名渔民落水,在浪潮翻滚中成了两颗若隐若现的黑点。

岸上的人从一开始的屏息凝神到失声惊叹再到有人开始暗暗抽泣,我才意识到这已经是一个关乎生死的时刻了。两位落水者没有没有救生衣也没有救生圈,几位妇女在不停地重复着They are dying. They are dying (他们要死了)。我问岸上的人:真的有渔民这样死去吗?他们的回答是:Plenty(太多了)。

大概过了十来分钟,旁边那艘稍大点的独木舟成功地营救起了一位落水者,但是另一位落水者则被海浪卷到了更遥远的地方,我们都已经有些看不见他了。这时候在岸边,那位落水者的母亲的心情真的已经无法形容了,她一边疯狂挥舞着手中的布料,一边歇斯底里地高声呼喊,要岸上所有的独木舟都下海去营救她的孩子。她的孩子正在与大海做殊死斗争,她此刻却只能是一名无能为力的观众,目睹这一出可怕的戏剧。


这时候司机告诉我,我们得走了,再不走下午和客户的约会就要迟到了。司机的表情非常的平静。我虽然非常揪心,但其实也显得十分平静。我想了想说:好,我们走吧。


第二天中午吃完饭,我非常想让司机把我带回昨天的海滩边,去看看那位母亲最后有没有等到自己的孩子。我最后还是没有开口。之后的几天里,我的脑海一直萦绕着那一片海滩和那一波又一波翻滚的海浪,想象着那位落水的孩子最后能够被拖上某艘来救援的独木舟,他奄奄一息被送回岸上,口中还不停地呕吐着海水,睁开虚弱的眼睛,看到已经满脸是涕泪的母亲,嘴角漏出一丝艰难的笑容。


祈祷是最廉价的,比祈祷更廉价的是同情,比同情更廉价的是一件薄薄的救生衣,只要几个美金,就可以确保这里的渔民永远都不会被这片无常的大海所吞噬。可是,在一个贫穷如利比里亚的国家,一条普通人的生命,又要比一件救生衣昂贵多少呢?


我一直在想,当今天的利比里亚人回顾着他们的祖先如何备受屈辱地被贩卖到美国,然后又千辛万苦从美国返回自己的故乡,一百多年之后的他们是不是会后悔他们的祖先从美国返乡的选择。生命的价值总是不可能平等。一条美国人的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一条利比里亚渔民的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是他一辈子所有能捕到的鱼,是母亲悲伤的眼泪,是陌生人的同情,还是那片海滩上一个很快就会被人彻底遗忘的背影。


至少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背影,对我而言那是关于一整个非洲的生命的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利比里亚旅游景点大全
“非洲小美国”利比里亚:照搬美国制度,为何成了非洲笑话?| 循迹晓讲
利比里亚启示录:女孩穿上男装拿起AK47,奸淫掳掠
利比里亚总统,儿子代表美国进球?
埃博拉病毒"复活":已致672死 1200多人感染
(异域风情)非洲国家的农贸市场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