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绿皮火车

我的绿皮火车

—— 往事追忆录之五

朱学东 今天 10:30

(随着高铁技术的发展,绿皮火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成为一个时代印记;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些天,在内蒙古阿尔山,我又见到了久违的绿皮火车。

阿尔山的铁轨,是侵华日军于1935用中国劳工修建的,至今仍在使用,铁轨上跑的依然是绿皮火车。登上火车,列车员的神态,车上的味道,一如二十多年前,熟悉而陌生。

我家在离常州二十多公里的乡村,家里没有亲朋好友在外地生活工作,所以,我们的生活与火车无涉。我第一次对火车有印象,托电影《铁道游击队》的福。

1984年夏天,我高中二年级的暑假,跟着村里的一位伯母和在北京上大学的同宗大哥去了趟常州火车站,这是我第一次上常州,去火车站的理由,其实蛮无厘头的。

彼时我的成绩还不错,觉得将来考上大学的机会比较大,可我还没见过火车呢,便央求父母放行,父母给了我3块钱,托进城探亲的伯母和大哥照顾我,带我上常州开眼界。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坐农公车,此前我只坐过拖拉机。

伯母他们把我送到常州火车站,便去亲戚家了,我一人抖抖索索地在常州火车站的售票处、候车室门口转悠了会,没有看到火车,更多只是感受到火车经过时的震颤。走了好远,才远远从铁栅栏的缝隙中看见有绿皮火车经过。就为了这一眼,第一次从乡下上常州的我,找不到回家的农公车站,一人独自步行回家了,脚上起了好几个大泡。

1985年9月上旬,我与同学结伴北上求学。常州到北京的直达火车票特别紧张。彼时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于购买火车票是有特权的,不过,这特权也就是能够保证你买到前往目的地的票,这对于素无关系的我们乡下人来说,已经很了不得了。拿着这珍贵的录取通知书,我们买了常州始发至长春的直达快车,到天津转车进京。常州到北京的车票,硬座当时大约是22元5角,到北京大概要20多个小时。

大件的行李都已经托运走了,所有的手续,都是父亲帮着我去办的。我随身背了一个挎包,挎包里的内袋,缝着父亲给我的生活费,外面装着果酱面包、水果、瓜子和搪瓷水缸、洗脸的毛巾等,还有一张薄床单及少量替换的衣服。好在有两人结伴壮胆。

我的同学潘,上的是清华,他以前坐过火车,有经验,我像跟屁虫般跟着他。

第一次坐火车的体验,至今回忆起来,还是非常独特的。

绿皮椅子相对,中间靠窗有一个固定的小桌子,过道两侧,一侧三个座位,一侧两个,于我而言,一切都充满着新鲜。放在小桌子上的,除了我们的水杯,还有随身带的家里炒的南瓜子葵花籽和水果。周围的人听说我们是到北京上大学,都夸赞我们,一路之上,聊天嗑瓜子,气氛很热烈。

列车一路北上,沿途不断地停靠,不断有人上下车,车里的气氛虽然热烈,但空气渐渐浑浊起来,尤其一夜之后,第二天的列车里的怪味,我至今难忘。

晚上睡觉最是难熬。虽然出身农家,过惯了苦日子,但坐着睡觉,彼时还没学会,靠窗户的座位上的人,可以趴在小桌子上睡觉,边上的,便东倒西歪了。

半夜之中,火车轰隆,若是拐弯或会车,也让我这初坐火车的人心惊胆战,总担心会不会翻车。后来坐火车多了,便觉那时自己太幼稚了。

那时在火车上,要吃三顿饭,我们是靠家里买的果酱面包打发的,不过,只吃了两顿。

作为始发列车,我们上车时,车上还是挺干净的,有热水。我们这节车厢的列车员,是位年轻漂亮的东北姑娘,大概也是工作不久,挺腼腆的,一路上,倒是很勤快地来回扫地续水,就像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里看到的那样,真的。不过,她也赶不走不同站台上来的人带来的不同的味道。总之,我们都觉得她很辛苦。

当时一节车厢的头上,还挂着一本意见簿,我的同学潘,看那美丽的女列车员这么辛劳努力,还很认真地留言表扬了。

在天津换车,除了时间稍长,以及我在候车室跨越椅子时被罚了5角钱,一切都还算顺利。

不过,从天津到北京的火车上,我们没有座位,4个多小时,是在车厢里依靠着椅子背的边缘,站到北京的,好在我们那时年轻。

我的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也就到此结束,一切似乎蛮不错。

不过,随后的每次坐绿皮火车的经历,除了有同行者相伴还算不错外,其他一切似乎都想是在逃难一般,再无第一次般好奇、幸运,更无文艺作品里的浪漫艳遇,上车起,便只盼望着这旅途早日结束。

每次从京返家,车过长江,看着满眼绿意,熟悉的房子,我都特别想跳下火车徒步回家,虽然离家还有一百多公里。

再没有拿录取通知书买票的特权,排队已经买不到返校的票,通常都是托在常州的同学家亲友帮着买,直达的都买不到坐票,我曾经从常州站到过徐州。后来开了趟常州始发至包头的慢车,我们才能买到有座的票,到北京得开28个小时,午夜12点多,经停北京永定门火车站,到站后无处可去,只能呆在火车站苦熬,等待黎明的到来,我的一位学弟,曾因此而得风寒。

再也没有遇上过漂亮的列车员殷勤扫地续水,只有粗野的男女工作人员,而且越来越粗野,到最后列车员几乎成了粗俗的代名词。

车厢里到处都是站着或坐着的人,厕所里也挤满了人,这很考验人。也曾亲眼见到有人躺在行李架上或椅子底下过,至于车停一站,从窗口爬进人来的场景,更是难忘。这是打工潮的开始。

车厢里香烟味、烧鸡味、面包味、饭味、臭脚丫子味、体味混杂,形成了独特的车厢气味,自己身上,也全是这种味道,只有故乡的风,或者人大大池子澡堂里的水,才能赶走这味道,但它们至今在记忆中仍没有散去,就像这次在阿尔山坐绿皮火车的感觉。

一切都像逃难,和平时期的逃难。除了我的第一次,绿皮火车给我留下最后的记忆,就是这个。

(责任编辑:杨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从绿皮火车到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高铁II李炳翔​(天津市)
特稿 | 最后的绿皮火车
广东大学生走近湛江绿皮车厢:启程云南梦之巅,聚力团结继向前
叫卖站台票的姑娘(民间故事)
以前春运必坐的绿皮火车要没了 人挤人的车厢有过满满人情味
下线的绿皮车哪里去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