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促成庚款留美的功臣

促成庚款留美的功臣

—— 旧时海归之梁诚(上)

叶克飞 昨天 22:42

早年的留美幼童中,广东人占半数以上,其中香山人又占半数以上,以至于我在寻访留美幼童故居时,总在如今的中山与珠海两地打转。

香山留学生之所以多,与澳门有极大关系。香山人在澳门这个窗口耳濡目染,见识先进文明,自然得风气之先,心生亲近靠拢之意。当时的广州是“一口通商”时代的“独苗”,虽不似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那般全面开放,但也可以给市民们提供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所以亦涌现了不少留洋先驱。

(梁诚(1864-1917),原名丕旭,字义哀,号震东,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人。1875年,未满12岁的梁诚便在家庭的资助下考取第四批留美学生。先后赴英国和美国,表现了爱国精神和出色的外交才能,博得赞誉。图片源自网络)

留美幼童梁诚便是广州黄埔(即今广州海珠区黄埔村)人。当时的黄埔村,依偎着黄埔港,黄埔港是粤海关的挂靠口,也是商船主要停靠的地方。与商船上的洋人做生意、提供各种航海所需用品,早已是黄埔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梁诚从小便见惯了新式轮船和各色人等,视野自然比同龄内陆儿童开阔,加上其父早早便远赴美国经商,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

他是第四批也是最后一批留美幼童之一。当时的留美幼童,不但需要考试,也需要保人,他的保人是族兄梁肇煌,时任顺天府尹。1881年,他与其他幼童一样,被强行征召回国。

回国后的幼童们一度遭屈辱对待,分配亦是随意而为之,完全不看专业、年龄和经历。但梁诚运气不错,进入举足轻重的总理衙门任职,算是当年幼童中分配去向较好的一个。

1886年,梁诚以候补县丞身份随驻美公使赴美,后升任参赞,正式步入外交领域,开始了自己的外交官生涯。1897年,他又随公使赴英国,参与维多利亚女皇登基六十周年庆典,返国后得授直隶候补道。

这位将梁诚带在身边的驻美公使,其实也是将之招入总理衙门之人,堪称梁诚生命中的贵人。他是晚清著名外交官张荫桓,籍贯广东南海,与梁诚有同乡之谊。张荫桓曾深受光绪信任,还曾向光绪举荐了自己的同乡康有为。戊戌政变后,张荫桓被流放新疆,但梁诚并未遭受牵连。

1900年,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庚子拳乱被杀,次年,梁诚随醇亲王载沣赴德国道歉“谢罪”。威廉二世提出无理要求,要求中方人员叩头道歉,中方拒不接受,梁诚则建议以西方礼节代替,鞠躬表示歉意,化解双方争端,此事引来英美舆论界赞赏。

这桩事情,在某些人看来或许仍是屈辱,以鞠躬代替磕头,大有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味。但实际上,弱国无外交,每前进一步都意味着当事人的巨大努力,许多如今看来貌似可笑或无用的细节,在当时却足以耗尽一代精英的心智。若非如此,苛刻的英美舆论也断断不会关注这个细节,并大加褒扬。

1902年7月,驻美国、西班牙和秘鲁等国公使伍廷芳任期已满,梁诚接替,赏三品衔,出任以上各国钦差大臣,于次年4月到任。1907年6月,他离任回国。他人生中最大的历史贡献,就出现于这四年任期内。

梁诚抓住了美国政府的心理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与列强签下《辛丑条约》。在赔款所用货币尚未明确时,美国先期同意清政府以白银交付赔款,但后来各国一致主张以黄金交付赔款,美国也改为跟随。后来,清政府因金银汇率变化,深感以黄金赔付的压力太大,便命梁诚向美国政府提出要求,改用白银交付赔款。在庚款退还一事被最终促成后,梁诚曾这样回忆:“此事之缘起,系我国政府命予商请贵国政府将辛丑条约所载赔款,暂改收银,因该约所载赔款数目之用金用银,欲求公允,尚需重议也。”(见于1907年9月30日香港《中国日报》编译的《鸟约泰晤士报纪美国减收清国赔款事》)

但既然以黄金支付对美国有利,对方又怎会轻易更改?1905年1月19日,梁诚致函外务部,表示“诚遵即面告美外部海约翰(指时任美国国务卿的海约翰),海云此事前接康使来电,经已复令按照各国一律办理。诚告以赔款用银,美国独倡其议,且已慨允于前,安可反复于后,海云当时用金用银之说未定,美国顾念邦交,特允暂行用银,以待各国公议,今各国既得贵政府允认还金,美国自当一例相待。”

也是在这份公函中,梁诚还写道,他极力劝说海约翰,表示:“中国财政支绌,贵大臣所深知,现筹赔款已穷罗掘,一概还金,势须加增租税,民间艰于负荷,仇洋之念益张,大局或有动摇,祸患何勘设想。贵大臣素主保全宗旨,当能为我筹也策。”

不得不说,梁诚的策略十分对头,他告诉美国人,若中国财政出现问题,就只有加税一途,但加税必然引发民怨,进而冤有头债有主,激发仇洋情绪。这个思维路线图画得挺长远,但恰恰是美国政府最为担心的。早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前的谈判过程中,负责谈判的美国专使柔克义就曾致函海约翰,表示“我们必须尽可能防止因偿付赔款而对中国百姓开征新税,因为这样做会加深和延续他们的敌对情绪,我们最终所受的损失会比现在所要取得的几百万还多得多。”海约翰也曾致电柔克义,表示“本政府认为,更多的优惠和实行行政改革要比大量的金钱赔偿更合乎需要。”也正因此,签订《辛丑条约》时,美国已经比他国显得更为克制,在赔款问题上主张“这些赔款的总额不应超过一个合理的数目,应该完全在中国的偿付能力之内。”

在政治角力中,最忌讳的就是短视,涸泽而渔焚林而猎都为智者不取,相比争取中国人的“信赖”,进而获得更大利益,钱反而变得次要。梁诚此时的劝说,恰恰与柔克义几年前的说法一致。

梁诚在公函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听完梁诚的劝说后,海约翰“动容,默然良久,乃谓庚子赔款原属过多,现在各国还金已有成议,美款较少,即使收银亦省无几。”

听到“原属过多”这个词后,梁诚便不再在“黄金还是白银”这个问题上纠缠。他转而调查当年的赔款数字,发现当年美国的实际损失尚不及所摊分庚子赔款的一半。关于赔款的具体数字,台湾学者苏云峰曾在查阅美国政府于70年代后逐步解密的档案后披露,美国在庚子事变中的实际损失为1165.5万美元,但所获赔款为2444万美元,即多收赔款高达1278.5万美元。还有一说,指梁诚经调查后发现,这2444余万美元的赔款中,“美国商民应收之款仅计二百余万,而当时海陆军费已由飞猎滨防次全案报销”,即美国政府手头掌握赔款达2200万美元,故梁诚在致外务部的公文中,也有“两千两百万金”的说法。

聪明且不拘泥的梁诚明白,相比赔款支付方式,美国多收的这些钱才是大头。于是,他改变了目标,转而游说海约翰退还庚款,他曾记录:“诚以其(海约翰)语意较松,或不过于坚执,因语以各国若将赔款核减,于我财政殊有补益,贵国如能倡首,义声所播,兴起闻风矣,海言贵大臣所言确有至理,自当极力代谋”。显然,相比庚款,美国政府更在乎那个“如能倡首,义声所播”的好名声。海约翰也曾表态,“此事倘议院不生阻力,必于贵大臣(指梁诚)任内办妥。”时任总统的罗斯福也对退款一事不表反对,一切似乎充满曙光,只待议会讨论批准。

此时的梁诚也已经想好了退还庚款的用途。1905年4月10日,他再次致函外务部,函件中写道:“似宜声告美国政府,请将此项赔款归回,以为广设学堂,派遣游学之用。在美廷既喜得归款之义声,又乐观育才之盛举,纵有少数议绅或生异议,而词旨光大,必受全国欢迎……在我国以已出之资财,造无穷之才俊,利益损益已适相反。”

但弱国外交注定波折多多,庚款的退还决非一帆风顺,等待梁诚的是又一轮艰苦的谈判。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代金凤)

阅读(1.6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细说辛丑条约中的庚子赔款(下)——实际赔偿金额和退还情况
经常有人拿美国庚子退款说事,那么庚子退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辛丑条约》幕后暗斗:美国总统因何庇护光绪?
庚子赔款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为什么有些列强后来会退还部分庚子赔款
清朝灭亡,留下一屁股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赔款,大头债如何处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