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生活的艺术》英文版由美国雷诺公司1937年出版,并且被美国“每月读书会”选中为当年12月的特别推荐书,作者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林语堂先生。林语堂为何写作这样一本书,说来还有些缘故。1933年,林语堂曾受美国作家赛珍珠之约,写一本“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1935年,这本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的《吾国吾民》在美国出版,对这部深刻剖析古老中国的专著,一向持重的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曾请著名评论家伯民撰写书评。他认为:“林具有在欧洲、美国等地生活的丰富经历、这使他能够以慧眼全方位评论西方的文化习俗。他对西方文化有着丰富的认识和了解。他的笔锋温和幽默。该书是以英文写作、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力作。”

      

由于《吾国吾民》在西方的巨大成功,而美国读者又最喜爱《吾国与吾民》中的《生活的艺术》那一章。于是赛珍珠的丈夫出版商华尔希就建议林语堂着重扩展这一章。林语堂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在半年时间里两易其稿,写出了《生活的艺术》一书。《生活的艺术》涉及的面极为广泛,对品茗、赏花、观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细节的叙述可谓是精雕细刻,文笔流畅华丽,故西方人一睹之下便为之沉迷。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将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予以充分的传达, 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以致有书评家(Peter Precott)称:“读完这书后,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见中国人,便向他行个鞠躬礼。”

      

《生活的艺术》全书共分为十四章,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并抒发对日常生活,对人、事、物的观感,提到自己的看法,进而评论到周遭,乃至于整个社会。因此,本书虽然被分为十四个部份,却在重要观点上前后呼应,各章虽有一既定的讨论主題,但却往往将层面向外扩展,并无一定的界限,由此亦可感觉到林语堂写作此书的态度:悠闲随意——这也正是他所认为的“生活的艺术”吧。《生活的艺术》倡导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可以看出其“随意”的本质;整本书所肯定的是林语堂先生他自己的看法,我并不想说他的看法不好,只是在我们阅读之余,也应该好好的思考一下这种种“林氏观点”的时效性与合理性。我们不妨藉由此书多了解民国初年的风俗文物、多了解幽默大師的思想与个性,但却不必全然肯定。

      

林语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认识,他在《生活的艺术》写道:“一个民族产生几个大哲学家没什么希罕,但一个民族都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是难能可贵的。无论怎样,中国这个民族显然是比较富于哲理性,而少实效性,假如不是这样的话,一个民族经过了四千年专讲效率生活的高血压,那是早已不能继续生存了。”由这种认识出发,林语堂把中国人的哲学概括为“抒情哲学”、“闲适哲学”、“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很显然,林语堂所强调的中国人的“非功利性”、“幽默色彩”、“达观精神”、“热爱生命善于享受悠闲”等人生态度,实际上主要讲的是道家文化。可以说林语堂是站在老庄思想、道家立场上来评判中国文化的,无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与简单化。

      

文学评论家黄子平先生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深刻的片面。林语堂以老庄思想、道家立场解释中国文化,虽然不免片面,但过度的片面却也有深刻的地方。正是林语堂对中国道家文化的片面强调,又使中国文化传统中好的一面被他细致的笔墨所发现。譬如,林语堂认为:“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能引导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他还认为“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部书,可以得到不同的滋味”,“所以读书是一件涉及两方面的事情:一在作者,一在读者。作者固然对读者做了不少的贡献,但读者也能籍着他自己的悟性和经验,从书中悟会出同量的收获。”这其中已经隐含西方接受美学的精髓了。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的“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而林语堂自己也承认,他对中国历史上这些人物更感兴趣,譬如:第八世纪的白居易、第十一世纪的苏东坡、以及十六十七两世纪——浪漫潇洒富于口才的屠赤水、嬉笑诙谐独具心得的袁中郎、多口好奇独特伟大的李卓吾、感觉敏锐通晓世故的张潮、耽于逸乐逍遥的李笠翁、乐观风趣的老快乐主义者袁子才、谈笑风生热情充溢的金圣叹。其中书中还不乏陈眉公《宝颜堂秘笈》、王均卿《说库》、开明圣经纸五册《廿五史》、《文致》、《苏长公小品》、《苏长公外纪》、《和陶合笺》、《群芳清玩》、《小窗幽记》、《幽梦影》等传统中国书籍的菁华。

      

既然谈及“生活的艺术”,而中国人的生活自然离不开“茶”。故林语堂专门辟出一章“生活的享受·茶与交友”,其中多有妙语。譬如他说:“一个人在这种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领略到茶的滋味。因为茶须静品,而酒则须热闹。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确实如此,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一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在这种悠闲生活的描述中,中国文化美的一面被林语堂描写得淋漓尽致,然而这种“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写作方式却不被国内的文坛所承认。其实,“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写作者必须具备通晓、包容中西文化的博大心胸及艺术修养,而这一切,林语堂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其成功也就不是偶然的了。北大陈平原先生对此就非常折服。

      

应该说《生活的艺术》在今天也没有过时,其实现在看来,这本书更像“小资宝典”,因为它是讲述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境界,所以会受当时美国读者(中产阶级)的极大欢迎,他们把《生活的艺术》当成生活指南和“枕边书”。然而从某种角度来说“生活如何成为艺术?”却似乎成为了一个问号。在我们尚没有具备真正的生活的时候,又何来生活的艺术?这是我重读这本书时所感受的忧伤与寂寞。或许我们过分注重生活的艺术,却忽略了何为真正的生活。可能我们过的仅仅是生活的替代品:一种降低到蔬菜和生物学水准的生活。这正如那位学会了屠龙技艺的人,忽然发现这世上并无真正的龙供他宰杀。看来“生活如何成为艺术”并不是最紧要的问题,最紧要的倒是我们如何才能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为何主张“道家”救世界?他用一首诗概括了“老子”的思想
林语堂论“儒、道、佛” 分析中国文化落后原因
中国休闲发展史(转载)
生活的艺术 作者:林语堂
林语堂:生活,不打折,不将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