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蒙古自治区小麦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小麦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发布时间:2007/8/31 10:16:34

一、内蒙古自治区小麦区域布局演变及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形由东北向西南斜伸,横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全区总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耕地面积1.03亿亩。内蒙古地处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从东到西积温逐次递增,年平均气温在-3~9℃,≥10℃的农作物活跃期120~160天,积温2000~3200℃。降水从东到西依次递减,平均为500~100毫米以下,且分布不均匀,多数集中在每年的6~8月份以后。沙尘暴、春旱、春夏连旱、秋涝等是危及我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区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满足一年一熟制的喜温和喜凉性作物的生长。

内蒙古地区有较长的小麦种植历史,分布范围比较广,全区12个盟市均有种植。1980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90.3万公顷,总产量99.85万吨,平均单产73.7公斤/亩,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的19.37%,小麦总产量占粮豆总产量的20.5%。小麦播种面积超过50万亩的盟市有:包头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小麦播种面积最多的是乌兰察布市34万公顷,平均单产44公斤/亩。到1990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达到119.2万公顷,总产量280.2万吨,平均单产156.7公斤/亩,小麦播种面积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5%,总产量占全区粮豆总产量的29.35%。2000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下降到51.62万公顷,总产127.1万吨,平均单产164.2公斤/亩,小麦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9.04%,总产量占粮豆总产的10.26%。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小麦生产,集中种植区域分布在东部的大兴安岭沿麓地区和西部的土默特、河套灌区,其它地区均有零星种植。2005年我区春小麦播种面积为46.06万公顷,是全国春小麦播种面积的27.5%;总产量143.6万吨,是全国春小麦总产量的23.8%;平均单产3118公斤/公顷,是全国春小麦平均单产的86.66%。

大兴安岭沿麓旱作小麦种植区是我国优势强筋小麦生产区之一,这一区域土地辽阔、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降水充沛,是自治区生态条件最好的旱作农业区。从2003~2005年小麦平均单产225公斤/亩,相对于西部小麦种植区生产连片集中、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小麦的加工能力比较落后;但小麦原粮销售市场看好,近三年小麦商品率都在85%以上。

土默特、河套灌溉小麦种植区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这一区域土地肥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好、积温高、光照条件好,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2003~2005年小麦平均单产4.29~5.54吨/公顷,是自治区单产水平最高的地区。这一区域位于呼、包、鄂金三角区或与其相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区域内有数十家规模大小不等的粮食加工企业,完全能够消化掉所产出的小麦,其中的“河套”、“大公”牌面粉所用小麦就产于该区域,在内蒙及周边地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种粮各种补贴、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和扶持龙头企业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将使内蒙古的优势小麦生产区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释放优势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提升自治区小麦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和小麦生产者的收益。

二、小麦区域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比较优势分析

我区的小麦种植主要是春小麦。春小麦生态适应性一是温凉耐寒怕热。春小麦生育期间需要≥10℃积温为1500~2200℃,耐寒力强,适宜生长温度15~22℃。内蒙古绝大部分地区≥10℃积温在1650~3000℃之间,且气候具有冷凉的特点,特别是灌浆期一般都低于30℃,适宜形成饱满的大粒;二是稍耐干燥,需水怕旱忌过湿。年降水量300~400毫米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基本可以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三是适宜多种土质、需肥较多。春小麦适应范围广,在内蒙古各地均可种植。

(一)小麦优势种植区域形成的生态因素

内蒙古地区从积温条件上来讲,绝大多数地区都可以种植春小麦,但从降水条件上来讲却有较大差距。大兴安岭沿麓小麦种植区≥10℃年积温1650~2370℃,年降水350~500毫米,且气温低、蒸发量小,冬季雪多,一般春旱较轻,加之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很适合春小麦等喜凉作物的生长。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90年代小麦播种面积都很大,但由于这一区域年降水稀少,春旱、春夏连旱严重,小麦单产水平低,比较效益差;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马铃薯产业,以及国家生态治理等因素,2000年以后小麦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目前这些地区只有零星的小麦种植。内蒙古中西部的土默特、河套小麦种植区,≥10℃年积温2900~3200℃,年降水350~125毫米,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即使春旱严重,良好的井、黄灌溉条件和种植经验也可以解决春旱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威胁。

(二)小麦优势种植区形成的经济性分析

1、 大兴安岭沿麓旱作小麦种植区

本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临蒙古国,南接兴安盟,东部与黑龙江、吉林两省毗邻,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中俄蒙交界地区。

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开发潜力大。土壤肥沃、土地面积大,宜农土地资源丰富、后备土地资源多,是这一区域的一大特点。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0亩以上,可以为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

本区域还是内蒙古生态条件最好、单产水平最高的旱作农业区。该区域由于春季积雪多、温度低,适宜小麦出苗和穗分化;夏季气候凉爽十分适宜灌浆,年降水在300多毫米的情况下,亩产常年保持在200公斤左右。由于该区域为旱作农业区,土壤肥沃,物质投入较西部区少,生产成本低,小麦的品质、投入产出率、比较效益都较高。

本区还是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拥有的农机总动力约占自治区农机总动力的30%。大兴安岭岭北、岭东两个区域的机耕、机播、机械喷洒农药和机收面积均居自治区首位。岭北地区由于家庭农场或联户农场多,大多形成了适度规模生产,劳动生产率高。牙克石和额尔古纳市以生产小麦为主的国营机械化农场,每个劳动力年生产小麦40多吨,商品率高达85%以上,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明显,这也是本区小麦生产比较效益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一区域还是我国优势强筋小麦生产基地之一。2003~2005年连续三年小麦播种面积13万公顷以上,平均单产2189公斤/公顷,年总产30万吨以上。特殊的区位优势及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使得这一区域生产的小麦不仅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以其蛋白质、面筋、出粉率高赢得消费者的欢迎,而且以规模化生产程度高、投入产出率高等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参与东北亚经济圈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条件。

2、 土默特、河套灌溉小麦种植区

土默特、河套平原灌溉小麦种植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东起呼和浩特市的土左旗,西至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南至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北至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中旗,包括9个旗县市,常年小麦播种面积在16万公顷以上。这一区域从东向西年降水量逐次减少,常年平均为350~125毫米,≥10℃年积温2900~3200℃,无霜期130~150天。这一区域春季降雨稀少,70%的降雨集中在7~9月份,农作物灌溉以井灌、黄灌为主,是内蒙古优质中筋小麦的集中产地。

土默特平原垦殖历史长,既有井、河灌溉之利,又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具有发展两高一优种植业的良好条件。土模特平原是自治区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土地肥沃,常年小麦播种面积都在2万公顷以上,2003~2005年平均单产2880.91公斤/公顷。

河套灌区有广阔的平原,又有黄河灌溉之利,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物质投入多,农作物基本上可以实现稳产高产。2003~2005年间平均小麦播种面积都在13万公顷以上,平均单产5455公斤/公顷,总产占自治区小麦总产的60%以上。

土默特、河套灌溉小麦种植区,地处京包、包兰铁路沿线,京藏高速公路和110国道纵贯其间,交通便利,又处于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市场需求大,区内分布着众多的粮食加工企业,其中内蒙古恒丰集团、大公集团生产的雪花粉、瑞雪粉以其品质好、绿色、无污染响誉区内外,其所用原料均出自于该小麦种植区。因此该区域生产的小麦,加工、转化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小麦种植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1、大兴安岭沿麓旱作小麦种植区,是我区强筋小麦主要产地、也是我国强筋小麦种植区之一。种植品种主要有:龙麦26、龙麦30和内麦19。这一区域生产特点是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机械化程度高,在风调雨顺的年景有较高的单位产出。其次这一区域小麦种植的物质投入相对较少,生产成本较中西部小麦种植区低,投入产出率比较高,加之积温条件所限,种植小麦比较效益还是比较高的。但大兴安岭沿麓小麦种植区属旱作农业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差,农业生产对自然降雨、降雪的依赖性很大,雨雪少、洪涝、以及收获期阴雨天造成小麦穗发芽等自然灾害不仅对小麦生产造成比较大的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大兴安岭岭北小麦种植区以丘陵坡地为主,遇到洪涝不仅造成减产,而且也造成土壤的养分流失。其次大兴安岭小麦种植区由于区位条件所限,交通相对不发达,加之区内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小麦的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比较弱,小麦受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比较大,小麦种植收入波动也较大。

2、土模特、河套灌溉小麦种植区,是我区中筋小麦的集中产区,栽培品种主要是永良4号,搭配品种有新春6号、巴优1号和农麦2号。这一区域的生产特点是:散户种植多,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土地比较肥沃、灌溉条件好,积温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种地投入多、机械化程度较高,单位产出也较高,是自治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比较高的区域,已具备了农业稳产、高产的生产能力。这一区域的农业科技普及率也比较高,良种使用率、小麦套种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基本得到普及和推广,使得土地、积温、光照等资源得到了较高的利用。该区域小麦生产的不足之处是种植分散、套田种植使小麦品质难以保持一致和小麦灌浆期的干热风影响产量。此外这一区域铁路、公路交通方便,又与自治区经济最发达的呼、包、鄂相邻,市场需求旺盛;其间分布着数十家规模大小不等的粮食加工企业,所生产的小麦可以实现就地转化加工,小麦生产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相对要小,收入比较稳定。

大兴安岭沿麓旱作小麦种植区和土默特、河套灌溉小麦种植区分属两种生态类型。前者系旱作种植,投入少、种植粗放,单位产出相对较低;但大面积机械化作业,不仅保证了品质,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弥补了产出相对低的不足,致使投入产出率并不低。加之该区域是我国优质强筋春小麦主产区之一,在强筋小麦仍需大量进口的条件下,能以品质好、绿色、无污染著称,还是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而后者是井、黄灌溉种植区,独特的生态气候条件加之基础设施好,高投入、高产出,其所生产的小麦同样具备品质好、绿色、无污染的特点,加之该区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市场需求旺盛,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强,这一区域所生产的小麦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三、内蒙古小麦优势产区划分

(一)、小麦优势产区划分指标

内蒙古的小麦种植区域,从自然条件上来讲,几乎所有的农区、半农半牧区都可以种植。建国以来为解决粮食长期紧张问题,小麦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从1950年的29.57万公顷增加到1992年的超过133万公顷 ,2000年后开始大幅度减少,到2003~2005年基本维持在40多万公顷。造成这种大幅度变动的原因主要是从过去单纯追求粮食产量向以追求质量、效益和生态保护转变所致。自80年代后期内蒙古实现粮食自给以来,已连续十几年成为粮食净调出省份,人均粮油糖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客观上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如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等),种植业结构调整已从以单纯追求生产数量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如何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保护生态平衡成为新时期决定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在此大的历史背景下,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就成为确定小麦优势生产区域和生产结构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确定小麦优势产区划分指标时,将近年来小麦的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优质率、商品率、出口量、出售价、本产品龙头企业加工能力、知名品牌、主栽品种等列为优势区域的划分指标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通过用上述指标对自治区各个小麦种植区域的定量分析和对各个小麦种植区域的资源条件、种植习惯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定性分析,就可以比较客观的从众多有条件种植小麦的生产区域中筛选出今后一段时期最有潜力、最适合发展小麦生产的优势区域,揭示出该区域之所以成为优势区的理论政策依据,从而为科学规划自治区小麦种植,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内小麦生产的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二)小麦优势区划分方法

小麦优势种植区域的划分方法是在综合研究划分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小麦生产区域的资源条件、种植传统、空间集中度、现有生产规模、市场供求以及政策条件等因素,通过聚类分析和量化辅助而定。

1. 资源条件提供的可能性

历史上内蒙古的小麦种植按资源条件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沿麓旱作小麦种植区、阴山丘陵旱作小麦种植区、土默特平原灌溉小麦种植区、河套平原灌溉小麦种植区四大春小麦种植区域。阴山丘陵旱作小麦种植区,包括: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县、太仆寺旗、正镶白旗农区,乌兰察布市全部以及包头市的固阳县共计19个旗县,小麦播种面积从1990年的46.16万公顷,减少到2005年的5.22万公顷,已从集中连片种植缩小到分散零星种植。造成这一区域小麦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降水稀少、春旱严重;二是土地荒漠化严重,风蚀、土壤砂化和水土流失是本区域发展种植业的一大障碍;三是本区域对种植业的资金、物质和技术投入少,农业基础设施差,种植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低且不稳,效益差、收入低。四是该区域已被国家和自治区列为生态恢复、治理的重点区域,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该区域虽有长期种植小麦的传统,但资源条件的变化、种植收益、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政策调整使其丧失了小麦主产区的条件。

对于大兴安岭沿麓旱作小麦种植区,≥10℃的积温只有1650~2370℃,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马铃薯和油菜。受积温条件的制约,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还是较高的,因此从2000年后,这一区域小麦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在13~15万公顷,面积略有增加。

土默特、河套灌溉小麦种植区,≥10℃的积温2900~3200℃,绝大多数农作物在这一区域都能得到较好的生长,加之该区域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好,有井、黄灌溉之便,种植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性很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潜力很大。从2000年后,这一区域小麦播种面积保持在17~16万公顷之间,面积略有减少。

2. 小麦生产规模及空间集中度

通过对2003~2005年自治区小麦生产统计数据分析,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沿麓地区的7个旗县市;呼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的土模特、河套灌溉小麦种植区9个旗县市,小麦播种面积28.93万公顷,旗县数占自治区的15.8%,播种面积占自治区小麦播种面积的62.8%,总产量109.42万吨,占自治区小麦总产量的76.2%。由此可以看出内蒙古小麦生产规模大、产量高、比较集中的区域是大兴安岭沿麓旱作小麦种植区,土默特平原、河套平原灌溉小麦种植区这两大区域。

3. 小麦生产的市场供求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小麦生产,按品质分为大兴安岭沿麓地区的强筋小麦和土默特、河套地区的中筋小麦。大兴安岭沿麓小麦种植区,2005年平均单产为2189公斤/公顷,低于自治区平均单产2640公斤/公顷的生产水平。但由于这一区域是旱作种植,物质投入少,生产成本低,而且是自治区唯一一片集中种植强筋小麦的生产区域,在我国每年需要向国外进口约300多万吨强筋小麦的情况下,这一区域生产的小麦以其品质优、价廉,绿色、无污染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土默特、河套小麦种植区所生产的中筋小麦,2005年平均单产分别达到4498.92公斤/公顷和5455公斤/公顷,均高于自治区的平均单产水平。这一区域分布的数十家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00万吨,所生产的小麦完全可以实现就地转化加工,其中的“河套”牌雪花粉、“大公”牌面粉以其质优、绿色、无污染享誉区内外,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这一区域所生产的小麦竞争力强,市场前景比较好。

(三)优势小麦产区划分方案

通过用划分指标对各个小麦生产区域近几年影响小麦生产的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后,采用聚类划分的方法,将资源类型相近、生产类型相同、、有种植小麦的习惯、生产规模大、数量集中、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是否能就地加工转化、市场前景如何等项因素作为定性划分的依据。经过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小麦生产区域的发展演化过程,既是传统种植习惯的延续,又是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资源条件、市场因素和政策引导是使农业生产由传统低效率向现代高效率、增长方式由掠夺式的数量扩张向以兼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并重方向转变的决定性力量。可以说我区优势小麦产区的形成既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又是政府政策引导、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产物,是资源向高产高效益生产区域集中的过程。

根据上述划分方法,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小麦生产区域应是:①大兴安岭沿麓旱作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区,包括:位于大兴安岭东麓浅山丘陵平原的莫力达瓦自治旗;位于大兴安岭北麓丘间谷地和低山丘陵缓坡地带的额尔古纳市、牙克石市、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海拉尔市等大兴安岭沿麓地区的7个旗县市。②土默特、河套井黄灌溉优质中筋小麦种植区包括:呼和浩特市的土默特左旗、包头市的土默特右旗,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市、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杭锦后旗以及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等9个旗县市,全区分东西两大生产区域,共计16个旗县市。(见附图)

四、内蒙古优势小麦种植区发展战略

内蒙古的优势小麦生产区域分属两种不同的生态类型,各有其优势,也各有不足,从发展战略上来考虑,既有发展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有因资源类型不同所表现出的地域特殊性。因此在确定发展战略时,两者都应兼顾,不可偏废。

(一)内蒙古优势小麦产区发展条件评价

1、大兴安岭沿麓小麦种植区包括大兴安岭东麓浅山丘陵平原和北麓的丘间谷地和低山丘陵缓坡地区

本区域现有耕地78.65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3万公顷左右,岭北地区小麦播种面积约占这一区域小麦播种面积的67%,岭东约占33%。这一区域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积温、降水、日照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春小麦的生产;该区域由于冬季降雪多,春季气温较低、蒸发量小,一般春旱较轻,是自治区生态条件最好的旱作农业区。该区域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相接壤,发展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一是农田的物质投入少,耕作粗放,土壤肥力有所下降。这一区域除个别旗县外,绝大部分开垦的耕地都已接近或超过40年,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土壤中养分储量也明显减少。二是水土流失加剧,造成表层黑土大量流失。这一区域7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丘陵坡地上,过度开垦破坏了植被,治理不及时或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表层肥力被侵蚀。三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小麦产量的提高。该区域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资源都很丰富。但本区域水利工程标准低、质量差、不配套,加之年久老化失修,利用率低、效益差;防洪排涝工程极不健全,遇到旱灾不能通过灌溉有效的缓解灾情,遇到洪涝更是损失很大,小麦收获期多雨容易造成穗发芽,影响小麦品质。四是本区地处偏僻,交通相对落后,小麦生产的产业化水平比较低,区域内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小麦主要以原粮形式销售,附加值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

2、 土默特、河套小麦种植区

这一区域的土地、积温、水利设施等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都比较好,北方绝大多数的农作物品种在这一区域都可以生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可供选择的种植内容比较多,生产受市场调控因素比较强,亩收益的高低已成为决定农户选择生产对象的首选因素。其次方便的交通条件和众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是引导农户选择生产对象的另一动因。第三,该区域小麦收获季节降雨少,很少出现穗发芽,使小麦品质得以保证。这一区域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主要是:一是土默特、河套平原中低产田占有相当的比重,主要是盐碱土和部分砂质土壤及盐渍化土壤,这部分耕地造成小麦单产水平低且不稳。二是水资源利用率低,大水漫灌的灌溉模式不仅浪费大,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种植收益。三是化肥使用过量,而有机肥使用量过小,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四是农户种植规模过小,不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集中病虫害防治。五是产业化模式有待创新。这一区域虽然分布着众多的粮食加工企业,但技术装备好、规模大,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少,生产农户与企业间的利益联接纽带比较松散、脆弱,丰收了不增收,减产了却增收的现象交替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农户的积极性。

(二)内蒙古小麦优势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与重点

按照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原则,针对内蒙古两大小麦生产区域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今后小麦生产的发展思路是:大兴安岭沿麓旱作小麦种植区应在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改进小麦品种品质作为主攻方向,遏止植被破坏和土壤退化与恢复和保护生态并重,提升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逐步提高小麦生产的附加值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土默特、河套灌溉小麦种植区应将节水灌溉和改造中低产田作为提高小麦种植比较效益的重要工作来抓,即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中低产田产量来提升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

发展目标:大兴安岭沿麓小麦种植区小麦平均单产由2005年的2189公斤/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4500~5250公斤/公顷;大力加强引育种工作,通过选育前期耐旱、后期耐涝的优良品种,解决提高单产和小麦穗发芽问题;土壤砂化、退化得到有效遏止,植被恢复和保护的速度大于被破坏的速度。

土默特、河套小麦种植区应大力发展防渗渠道、低压管道、喷灌以及井渠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模式,到2020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低、中产田小麦平均单产达到2250~4500公斤/公顷。

发展重点:1、大兴安岭沿麓小麦种植区

1.1这一区域应严格禁止通过扩大垦荒面积来增加粮食总产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应在保持现有耕地的条件下,通过增加物质投入,特别是加大配套和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治理的投资力度,通过提高单位产出来提高效益,从而实现生产发展和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1.2大兴安岭小麦种植区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加快小麦新品种选育推广、小麦专用肥的施用以及耕作和栽培技术上有所创新,增加小麦单产和解决小麦穗发芽、保证小麦品质是完全有条件实现的。

1.3本区域小麦种植大部分是丘陵坡地,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应重点放在低压管道、喷灌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上,尽可能避免水土流失和洪涝对生产造成的损失。

1.4小麦的就地转化加工是本区域的一大弱点,积极培育和扶持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是增加小麦生产比较效益,降低市场风险的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默特、河套小麦种植区

2.1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加大井渠配套、防渗渠、低压管道、喷滴灌等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逐渐降低大水漫灌的灌溉比重,以减少生产成本的支出。

2.2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通过粮食、牧草、作物秸秆的过腹还田,逐步培肥地力,减少对化肥的依赖,达到提高中低产田产量,减少生产支出,提高比较效益的目的。

2.3通过选育生育期短的小麦新品种、提高复种指数,逐步淘汰已使用多年的老品种,解决干热风对小麦生产带来的损失;同时加快小麦良种基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供种、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不断提高小麦的优质率、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

(三)内蒙古小麦优势区域发展战略措施

1、稳定和落实各项种粮优惠政策,调动种粮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首先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基本政策,保障农牧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严格执行承包期30年不变的规定。土地流转在坚持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小麦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提升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

其次要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农业税减免、支农投入和农机、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和对产粮大县的补贴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和调动种粮农户的积极性。

第三,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农民购销组织、生产合作社、各种专业协会和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使其在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要通过政府推动、市场牵动和利益驱动,促进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

第四、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科技含量高、资金实力强、市场带动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生产农产品高生产率、高附加值,不断提高自治区小麦生产的市场竞争力和生产农户的收入水平。

2、建立以府投资为主体,引导和鼓励农户及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投资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管渠、机井配套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能够发挥长期效益的基础性工程,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不能改变,但在投资主体和使用者相分离的条件下,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基础设施,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提高投资效率,最好的办法是使用者也参与其中,即成为投资的参与者。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在内蒙古建了许多水利工程项目,特别是在河套灌区和土默特地区建设了许多井黄配套设施,这些项目的建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许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老化失修以及人为的不合理使用,损毁很大,积极研究探索建设、管理和使用之间需建立一种新型的运行机制。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引导和吸引农户、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遵循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长期不变的原则,不仅可以解决投资效率低的问题,而且还可以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化运行的发展模式以及建设、管理和使用三者之间的利益机制。

3、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小麦生产的技术含量提高种植效益

首先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特别是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边远地区、基层科技人员,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以保证他们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通过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待遇,激励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为发展我区农业科技事业多做贡献。

其次要针对我区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大力研发小麦新品种和增产增收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着重围绕着小麦良种选育、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耕作栽培技术、旱作综合增产技术以及农业生态建设等方面联合公关、重点突破。同时加强对现有技术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和技术推广,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积极探索科技和农村经济相结合的新形式。我区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依靠科技进步的能力还比较弱,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科技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的一大障碍因素。应通过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地建设项目和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把科技、资源、资金、人才捆在一起配套进行,通过培植示范区来推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并经过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选择性,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衔接。

4、 积极探索小麦优势区的体制、制度创新

在保持党在农村牧区基本经济制度不变长期稳定的条件下,按照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积极扶持、培育新型专业合作组织、联户经营、转租经营和专业经纪人队伍。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适度扩大小麦生产的规模,从而为推广新技术、统一良种供应、集中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管理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优势产区小麦的质量,增强我区小麦生产的市场竞争力和种植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

其次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经纪人的作用,本着自愿有偿的原则,吸纳农户积极参与,通过提高生产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来增强个体农户进入市场的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探索生产农户与企业间通过合资、参股建立起互利合作的新型发展模式,从而有效的推动生产农户积极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按照市场的要求安排个体生产,减少个体农户进入市场的风险,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市场化农业的转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9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分析及2020年粮食生产情况预测[图]
我国玉米种植产业该何去何从?
甘肃小麦生产情况概述及中强筋春小麦品种陇春44号介绍
统计局解读全国粮食生产:调整优化基础上再获丰收
粮食“十八连丰”仍有潜力可挖
粮食连年增产遭质疑,数据明明白白告诉你,增产是怎么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