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目:《论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名:谢见刚

 

     区:云南曲靖

 

     号:222706200027

 

指导教师:彭  

 

定稿时间:

 

 

 

 

 

 

 

 

论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云南省曲靖市  谢见刚     考号:222706200027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受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受社会环境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运用文字的过程中产生了错别字的现象。就此,本文在探究小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力求从小学生自身原因(内因)和外在原因(外因)找出积极的预防措施及减少“错别字”发生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错别字;成因;解决对策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错字指书写不成字,别字指用甲字代替乙字。在古代错别字也称作“白字”。所谓“白字先生”,就是经常读错字或写错字的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主要是通过汉字传承下来的。正确使用汉字,不仅能更好地传情达意,同时也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象征。这就要求我们正确书写使用汉字。然而,错别字古则有之,今天也屡见不鲜。

错别字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不良的影响或者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汉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日益深入地开展,对小学生识字写字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受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受社会环境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运用文字的过程中产生了错别字的现象(特别是中低年级)。据多年的教学观察,学生在小学阶段错别字现象普遍存在,并且随着识字量的扩大,错误率也在逐渐增大。

因此,本文试从规范汉字对小学生的意义、小学生错别字的类型、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和教学解决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更好地净化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轻松完成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识字写字任务,为日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文化修养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此,本文在探究小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力求从小学生自身原因及外在原因找出积极的预防措施及减少“错别字”发生的对策。

一、规范汉字对小学生的意义

首先,规范汉字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推行规范汉字的要求。我们国家一直很重视语言文字工作。解放初期,针对语言文字问题上的混乱现象,为了帮助大家纠正语言文字中的缺点,《人民日报》于195166,专门发表了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此后几十年来,可以说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在抓文字的改革、汉字的简化和整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行、普通话的确定和推广、汉语的规范化工作等等,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01031,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主席明令公布,2001年1月1起施行。这是我们国家在语言文字方面正式颁布的一个法律。法律第二章第十条规定:“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从语言文字法的要求看,小学生应从小学好语言文字,正确应用语言文字。

其次,规范汉字是适应当今世界正在兴起的“汉语热”的有效措施。语言学专家张维佳教授说,全球“汉语热”升温有着深刻的背景。其理由是: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通晓汉语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有了较大增涨。 第二,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中国文化撩开了以往神秘的面纱,走到各国友人的面前,汉学也因此成为“显学”。第三,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民众更想直接了解当代中国。的确,掌握正确的语言文字势在必行,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是我们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正打基础的小学生。

看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5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在影响世界的国际组织、国际公司、国际媒体和世界知名大学中,有上百家拥有中文网站和网页。美国国务院设有中文网页,其信息局中文网工作人员说,随着近年来中美之间的不断合作和交流,美国人中掀起一股学习汉语文化的热潮,就像中国的重要官方网站不能不设英文网一样,美国也不能不设立中文网页”。

再次,汉语是最优秀的语言。语言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所掌握的知识又是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汉语正是学少而知多的语言。从历史上来说,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商朝,现在一些有研究的学士还可以解读它。到了秦朝,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小篆,隶书,有兴趣或有一定学识的人可以认识许多。而到了南北朝时候的楷书,则是大家都可认识的了。埃及文字虽比我们早了2000多年,但现在却无人能解读古埃及的文字了。这就说明了中文的生命力和它远大的发展前景。

中文的优越性最明显的就是思维面广阔。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

从上述意义来看,正确掌握汉字确实是我们小学生必须做好的事,也是小学语老师认真研究的问题。那我们小学生如何学好语言文字呢?小学语老师在教学中又应采取那些对策呢?我们先从错别字的类型、成因说起。

二、错别字类别

1、字形相近混淆。

1)、笔画不相同,有些微差别:鸟--乌、狼--狠、田--由等。

2)、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太--犬、由--甲;

2.多笔或少画。如,‘缠’写成‘  ’‘步’写成‘  ’,‘真’写成‘  ’等。

3.同音字误用。如,在(再)家、辩(辨)论、座(坐)位等。

4.构字的部件位置颠倒。如,左右两部分写颠倒了,“邻-   ”等。

5.结构错误。左右结构的字写成了上下结构的字。如:满-  、荆-   ,容易把三点水和竖刀写在草字头的下面。上下结构的字写成了左右结构的字。如:“蓬、荡”等都容易把走之和三点水写在外面。

三、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

汉字大多数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有其结构规律、书写规则,使用时不能同音替代,而汉字中同音不同形、义的字特别多,形近字,义近字也很多,还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小学生在学习、应用汉字的过程中就往往会用甲字代替乙字或多笔少画等,出现错别字。错别字的产生有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有来自汉字本身、教授者及社会环境的外在原因

〈一〉、从学生自身看内因

1、小学生感知粗略,观察不细

小学儿童虽然思维能动不断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知觉的精确性仍然不够。在识字过程中小学生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就往往会忽略。由于受生理、心理发育的限制,观察汉字的字形时往往顾此失彼,对于一些字形上有微小差别的字认识不清,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张冠李戴。如“拔”和“拨”、“末”和“未”,又如自己的“己”,小学生在写时往往写成“已”或“巳”。 又如辨别的“辨”写成“辩”……

2、新旧干扰,旧知对新知负迁移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包括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顺向迁移。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迁移就其性质来分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都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都是负迁移。有些错别字的产生原因就是一种负迁移。人类认识新事物往往是将它与旧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小学生认识生字时也会将生字与以前学的字联系起来,由于以前学的字经常强化训练,已经根深蒂固,而小学生又不懂得分析比较,因此,他们常常会犯习惯性的错误,如学了“县”后再学“具”,不少同学在“具”的里面只写两横,学了“戴”、“栽”等“戈”字部的字后再学“腻”、“武”,往往有很多同学要画蛇添足,在斜勾上加上“丿”学了“低”“底”等字后再学“纸”,下面往往要多写“﹑”又如,教小学生学写汉字时先教会他们写“戚”“或”“成”“戏”等以戈为部首的字来写。这其实就先前的学习即以戈为部首的字的学习,对后继学习即学写“贰”“武”“弑”等字的一种负迁移作用。当然也可能出现后学习的字,对以前学的字产生一种干扰。

3、理解含糊,多笔少画

理解字义,一般要进行分析、概括、综合、比较等抽象思维活动。而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识记字时认知字形在先,理解字义在后,如小学生写“染”字时往往要将右上的“九”错写成了“丸”,因为他们不知道“染”字是会意造字,右上的“九”代表古时染布时使用的九种染料。

4、意志薄弱,巩固性差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在初步识记完成的同时,遗忘也就开始了,而且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经过较长时间的间隔后,遗忘的进程渐趋于缓慢。这种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这就成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学过的知识必须不断复习才能得到有效巩固。一些学生学会生字后从不进行复习,做作业时出现遗忘又不去认真分析或查阅工具书,这也是学生写错别字的一大原因。如学习“真”“直”字,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把“真”“直”里面写成了两横。

5、课外重现,力度减弱

    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在于学生的复习巩固,知识重现。在媒体不太发达的多年前,小学生们比较喜欢阅读小人书、故事书等,极大程度解决了识字重现、复习巩固的问题。目前,在减负政策的倡导下,学生作业量相对减少,课外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可是,小学生们并不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他们的课余时间主要消耗在看电视,上网游戏上面。在课外监督辅导较差的农村,孩子们更是把课外阅读丢在一边,干自己想干的事。

〈二〉、从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看外因

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复合体。识字就意味着音、形、义三个基本因素之间的统一。它有其结构规律、书写规则,使用时不能同音替代,而汉字中同音不同形、义的字特别多,形近字,义近字也很多,还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因此,识字既要求准确而完整的知觉、牢固的记忆,又需要精密的分析、综合,是一个复杂的知觉、记忆、思维的过程。

汉字众多,结构复杂,确实给学生在书写和运用上带来很大困难。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往往就变成了错字或别字。有调查显示,在相同的时间里,高年级的应试者在认出汉字的大体轮廓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细节;而低年级学生却只能大概认出其轮廓,根本来不及去分辨,于是出现错别字的频率也就相应提高。

还有,同一音节里绝大多数有几个到几十个同音字,其中意义接近的同音字,更容易发生以同音关系替换字和词,而出现别字。

〈三〉从教学方面看外因

1、方法不当,指导不力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识记汉字的基本方法,我们教学时可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教学,如教形声字“浩”“河”时,可告诉学生:这是形声字,左边表形是“三点水”说明与水有关,右边表声,此字的读音与右边读音相似。又如教指示字“本”时可告诉学生:在“木”最基本的地方加“–”以示重要,为其“本”。教会了识记汉字的方法,就降低了学生的识字难度。

另外,如果教师安排不当或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记忆规律,没有针对儿童知觉不精细的特点,对难认的字、易错的字作指点,又未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对字形差异点作比较分析,就容易出现错别字。因为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联系尚未巩固建立,字义理解产生错误或一知半解,就会导致同音别字。

2、思想怠慢,重视不够

有些教师不重视识字质量,求多求快,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思想上不够重视,订正不严格,或教学方法不得要领等,直接影响识学的效果。在众多的语文教学大赛中,展示的也都是阅读教学的风采,很少有识字教学的天地。其实,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不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中、高年级识字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只是简单读读生字,没有重视生字的字形分析与字义的理解,对易混字、易错字的辨析不够,写字的时间大都不超过5分钟,远远达不到学生熟练掌握生字的程度。

3、教法生硬,脱离文本

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把课文中的生字拿出来单独进行教学,授课起始便是生字教学,谓曰:“扫除障碍。”其实这是严重脱离文本的现象。我们不如改变一种方式,把生字放到课文中教学,通过读识其音,联系上下文明其义,教师适当点拨了解其结构。这样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就有了全面的掌握,加深了印象。如,教学六年级第六课《商鞅南门立木》生字“础”。“础”字位于的上下文为“他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反复多样的读,让学生掌握读音;通过上下文意思让学生明白:“础”是新法实施最初、最基本的条件,缺之不可;进一步点拨“础”为左右结构石字旁,说明与石头有关,意思是垫在房屋柱子底下的石头。

4、手段落后,学之无味

在较偏僻的农村小学,教具学具缺乏,教学手段十分单一,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均为“讲授法”,老师讲,学生听,一堂课满堂灌。天长日久,学生听之无趣,学之无味。其实,在较发达的城区小学,“讲授法”也屡见不鲜,用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仅是在公开教学、比赛教学中运用。这样的教学,违背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规律,效果当然不好。我们应想方设法让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动脑动手,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四〉从社会语言干扰看外因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写错的字,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写错那些字。现在的广告、标志牌及报刊杂志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很高,甚至某些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之接触,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 龙卷(剪)风、寻物启示(事)、小妖(腰)精、裤()子、韭(九)菜等,又如 “感”写成“干”字下面一个“心”字

四、解决对策

错别字的产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内因;错别字的产生也有教师及社会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外因。因此我们解决错别字的办法也应该有内因对策和外因的对策。

〈一〉、从教师角度看外因对策

1、依据特点,精心教学 

学生首次感知新材料,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旧知的干扰,长驱直入,印象深刻。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则难以清除。因此,在教学新字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言语运用器官的相互联合,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字义的探求。

1)针对学生感知粗略的特点,采用笔画分析法和部件分析法教学,突出容易忽视的成分,如用彩笔标出字形易错、易混部位或笔画等,以强化感知。如“蜒”的第十画(竖折),又如“头——买、王——主、体——休、理——埋,”不同部分用彩笔加以强调。

2)针对汉字结构特点,采用造字分析法,追溯文字的本源,形象记忆。汉字,尤其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大都能从造字法上说明其来历,如果让学生从根源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就会记得深刻、牢固。因此,教学此类文字可采用造字分析法教学,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江”必然与水有关,“打”与手有关,“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

3)针对学生爱动好玩的特点,可利用班队课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找错别字大赛”、“错别字诊所”、“害人非浅的错别字”……既满足了学生玩的欲望,又学到了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在平时也可进行“每日一诊”,在后黑板空一小块,把同学们近来出现的错别字写在上面,这样的效果也很好。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能大大减少错别字。

2.纠错起始,防患未然

为了让学生不写错别字,教师组织教学时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防患于未然”。教师注意积累教学中的前馈信息,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如发现学生错误地把“延”字的第四笔分成竖、横两笔来写,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就要强调“延”字的第四笔是竖折,不能分成两笔来写,教学时可用红笔标出,教师也可故意出错让学生纠错,以加深印象。

3.传授方法,多方练习

1)对比训练,加深印象。通过对笔画、偏旁、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汉字进行对比,可杜绝错别字的出现。如,“刀”与“刁字,“刀”是“撇”,“刁”是“提”,不能混淆。还可以多做些形近字组词训练,如“驰、弛”“荼、茶”。

2)编口诀助记忆。如对一些形近字,抓住其不同之处以编口诀的方式记忆。如,教学“燥、躁、噪、澡”可告诉学生说“有水可洗澡,有火变干燥,伸手可做操,有口耳朵受不了。”又如识记“辩、辨、瓣、辫”说成“辩论要用言,辨别加撇点,花瓣、豆瓣都用瓜,女孩用丝扎小辫”。

3)变字练习:添一笔变一个字,像“头——买”、“ 王——主”;减一笔变一个字,像“体——休”、“理——埋”;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变一个字,像“压——庄 ”、“玉——主”等。这种方法可帮助学生辨别、巩固记忆相似字形。又如换偏旁组成新字组词,锤(捶打)(睡觉)。

4)利用字义区别同音字。如,‘相’字有以下几个意思①表示动作来自双方(互相);②表示比较的结果(相似);③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认清了‘相’的字义,就不会出现于“箱”等同音字混淆的错误了。如:“讴歌英雄﹙讴﹚”“呕心沥血()”中易混淆的两个字“讴、呕”,都是形声字,读音相近,字形相近,声旁相同,但形旁却完全不同。就可从形旁入手分辨它,“讴”是言字旁,表示与语言或话语有关,讴歌英雄当然要用优美的话语来歌颂了,因此肯定写作“讴”。而“呕心沥血”指的是倾吐心血,费尽心思,当然是口字旁的“呕”了。

4、识写结合, 强化训练

从心理学角度讲,多种知觉系统参与知觉,有利于加强记忆,提高辨别能力。在识字教学中,不仅要让小学生看字,还要让他们动口念,用手写。写字教学也要求“看、听、想、说、写”相结合。在目前的低年级教学中,老师们普遍重“识”轻“写”,一堂课40分钟几乎都用在了“识”上,把“写”放在了课外,其实,练写的过程既是对“识”进一步巩固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体会汉字形体美的过程,如果任由学生在课下练写,学生容易写错笔画或写错笔顺,造成不良的书写习惯。

1)、观察领悟,鉴赏激趣。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说一说这个字每一个笔画、部件分别写在田字格哪里才显得好看,写时应注意什么,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在哪,关键部分可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如“春”在记字形前先引导学生想一想,春天有些什么特征(阳光明媚,天气暖和,植物开始生长),学生悟出“春”字的下面应是 “日”字,这样就不会写成“目”字。编顺口溜“春天到,太阳暖”以加强记忆。教师的范写也比较直观,也是最直接的指导,要引导学生看清每一笔的运笔方法。教师的书写要力求美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汉字的美,激发写好字的内在需求。要经常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学的书写,学会评价。评价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学习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纠错能力、鉴赏能力,还可以激发兴趣,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2)、循序渐进,强化训练。写字按描摹---临写--背帖默写循序渐进。临前要求学生认真读帖,思索字形特点,看准主要笔画起收的位置。临时要一气呵成,不能看一笔写一笔,临完后还须与范字比较,找出差距再临,再比较,再临……直至达到形似,形成技能。鼓励学生背帖默写,并展示成果。练字时还要注意创设安静的环境(如播放轻音乐),使学生保持平和的心境。练字不能贪多求快,而是贵在持之以恒。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教学中特别是易写错的字要让学生不断练习、强化。强化可以在造词造句中进行,在作文中进行,在其他学科作业中进行,“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时”。通过发展性评价,开展各级各类书法竞赛,给学生表现的舞台,以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同时也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力的发展.

5.注重复习,加强巩固 

对小学生的识字教学要注意复习巩固,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对学过的字要及时复习,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课后、饭前、饭后,对已学过的生字写写画画,加强识记。小学生虽然求知欲强,记忆力好,但他们年龄小,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做好复习巩固工作,复习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可运用抄写、听写、默写的方法进行巩固外,还有就是在阅读中常常“见面”,介绍一些有益的课外书让学生阅读。通过这样的反复强化训练,不断刺激孩子们大脑,可大大提高学生自学生字的效果,把识记生字新词的错误率降下来。通过分析、比较、概括,提高心理品质。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6、教给学生,理清源头

很多词语、成语都有出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等。带领学生一起找到字词的源头,就能使他们避免写错别字。如“班门弄斧”,“班”指鲁班,古代有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了解了这一点,学生就不会写成“搬门弄斧”。“再接再厉”总有学生写成“再接再励”,因为这个成语意为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常用来鼓励他人。实际上,这个成语最早的意思是:为了斗鸡时使自己的鸡获胜,每次斗前,在磨刀石上磨磨鸡的喙,使它的嘴尖锋利。“厉”通“砺”,指的是磨刀石。因此“再接再厉”的“厉”只能写成“厉”。

7、优化手段,提高兴趣

教学手段单一,制约着学生识字效果。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竭力创造条件,优化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如,找朋友”游戏教学:把几个同音字和可与这些同音字分别组词的其它字制成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找出来拼成词语。这种方法可帮助学生辨析、巩固运用同音字。通常使用的组词也属于这类方法。另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字。如,做课件“偏旁飞入组字”,“形近字辨析组词”“换偏旁组新字”等。通过课件刺激学生感官,加强识字效果。

8、持之以恒,养成良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学生必须持之以恒,养成良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果。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写一字,对一字,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读书、写字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是指注意观察字形,分析笔画,掌握笔顺和间架结构。“口到”是指写字时要边读边写、加深印象。“心到”是指专心写、用心记。“手到”是指遇到字形生疏或意义不明的字,勤查字典。如此持之以恒,动眼、动口、动手、用心,不断学习、巩固、提高。只有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才能把字记清、记牢。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遇到字形生疏或意义不明确的字要有勤查字典的习惯,为他们消灭错别字创造条件。

外因上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内因上的对策才是最重要的。教师的“教”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其外因,学才是其内因,内因只有通过外因才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从学生角度看内因对策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作为小学生识字的内因行为,我们的其他任何对策只有通过它才起作用。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他们的基本任务是教给儿童某些知识,但这种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除非儿童能够理解它,也就是说,除非儿童能够把他同化到他已有的意图中去而这种同化只有在儿童积极参与建构时才可能发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因势利导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识字,帮助学生自主探究。

1)、自主发现联系。“字形藏理,字音通意”。了解了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可以避免错别字的产生。如教学“跑、跳、踢、跨”,可引导学生做一做相关动作,借助动作演示,学生会发现这些字都与“足”有关,让学生从中悟出形旁可表意。又如教学“清、请、情、晴、蜻”一组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比较,发现其共同点是都有表音的声旁“青”,加上不同的表意形旁构成,从而让学生认识形声构字规律。

2)、自主发现差别。当学生遇到难于辨别的细微特征时,这些特征就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关键特征,这时加强辨别的最好方法是,突出关键特征加强对比。如教学 “辩、辨、瓣、辫”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后,要在每个字的关键部位用彩笔标出,在学生辨别后,要及时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反馈,对于由于能力问题而产生的错误辨别不能随意批评,而应该鼓励引导进一步辨别,鼓励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的答案,并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平时多讨论“你是怎么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形近字的?”“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部分?”。

2、自主纠错

1)、发现方法。形别字从读音入手,如作祟(suì)不是作崇(chónɡ);音别字从意义上加以判断,如“不计其数”意为数目多得无法计算,不是无法记忆或记录,当然不能写作“记”;义别字之间不能混写的主要原因是约定俗成,如“丰富多彩”不能写作“丰富多采” ,像这种只能“死记硬背”了。

2)、自改互改。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改变传统做法,不对错别字一一圈出,不写范字,可引导自主发现,自主改正,可以批示“发现地雷,请立即进行扫雷行动”“扫雷结果汇报”,这样不但不会给学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强记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互挑对方各项作业中的错别字,然后将这些错别字的规范字记录到专用的本子上,记录的方式鼓励个性化,比如在关键部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加上提示语,页面装饰……这样的作品一定要给展示的机会,并及时反馈评比。

3﹚纠错活动。为了让学生自主纠正错别字,可适当开展纠正错别字的活动。如开展寻找课外积累错别字的活动,让学生平时查看报刊杂志,在家庭、学校附近的广告牌、商店招牌上寻找错别字,找到后主动帮助主人改正。每月评比“火眼金睛”“汉字小卫士”还可以在“美化汉字角”张贴他们的照片,介绍事迹,展示成果。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规范汉语的责任感而且提高了纠错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

4)、勤查字典。学生在作业中写错别字,一般来说,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改错意识,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查字典的好习惯。写作业时,尤其是在写作中,遇到不会写的字要不怕麻烦,用音序查字法查,再根据其表达的意思,确定是这个音序中的哪个字。一旦督促学生养成了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养成了自我检查、自我纠错的好习惯,学生就会受益终身的。

总而言之,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正确书写汉字的意义,不断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途径,充分挖掘外因,积极调动内因,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加强解决错别字对策的研究,提高识字写字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主编、王鸿莲副主编《小学学科教学论》 、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骆伯巍主编《教学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张晓春 中国知网 《学生之友》201005

4、穆文红 西山教育网 文章《小学生写错别字的成因分析及相应对策》20085

5、成卫菊 南通市通州区三余小学网站 文章《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及对策》20104

6、蔡碧珠 枫叶教育网 文章《浅析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200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略论当前初中语文字词教学
《我爱你汉字》教学设计
小学生错别字归因分析
浅析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论文)
浅谈纠正学生错别字的几种方法
浅谈小学生错别字现象及解决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