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源远发达的陈姓族人
源于颛顼的陈姓
 

    陈姓在中华100大姓中居第五位,陈姓人口约54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4%。陈姓播迁至海外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的人数亦多,如台湾就有“陈林半天下”的谚语,说明台湾岛上陈姓人口之多。陈氏是舜帝的后裔,历史上名人辈出,人才荟萃。特别是当代高科技人才尤为突出,陈姓被选为院士的达76人,占1948-1999年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总数的5%。由于陈姓历代名人多,宗族文化遗址亦多。

    一、寻根问祖
    陈姓先祖是黄帝孙子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瞽叟,瞽叟生舜。舜是颛顼的曾孙子。舜的34世孙名妫满。妫满是瑞顼的38世孙。周武王封妫满建陈国,谥为陈胡公,妫满是陈姓的始祖。
    陈姓的得姓具体情况如下:商朝末年,妫满的父亲名叫遏父(又称阏父)。他在周文王那里工作,特别精通制造陶器的技术,深得文王的称赞和赏识。文王就把女儿嫁给了遏父的儿子妫满。后来文王的儿子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时,封妹夫为妫满到陈地,建立陈国,国都在宛丘(今淮阳县城)。妫满又称陈胡公。所以又称他为胡公满。陈国传20世26代君王,建国588年,陈国被楚国灭后,陈胡公裔孙们逃亡外地,怀念祖国,有的以胡公号为姓氏,就姓胡,胡公满的第12世孙名叫完,字敬仲。因避陈国内乱逃奔到齐国,改姓田,名叫田完。田完的10世孙名叫田和,在齐国称了王,又传至田和的16世孙名叫田建,这时齐国被秦始皇所灭(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建有三个儿子,长子叫田昇,次子叫田桓,三子叫田轸。田轸作过楚国的宰相,封为颍川侯,他又搬回到了颍川安家。恢复了陈姓。田轸改为陈轸。陈轸是颍川这一支陈姓的始祖。当然先祖仍是颛顼,陈姓始祖仍是陈胡公。以上资料说明,陈姓得姓先祖祖根地在河南内黄县,内黄县有颛顼帝陵墓,陈姓始祖地在淮阳县,当地有陈胡公墓。郡望在颍川。从内黄到淮阳,再到长葛是一条系统的陈氏祭祖寻根旅游路线。

     二、迁徙繁衍

     陈国从建立至亡国期间,陈氏有三支避居外地,其一是陈哀公三十四年(前535),楚灵王派公子弃疾攻打陈国,陈的国君叫留逃,留逃奔到郑国,避居在今河南开封县南陈留镇。其二是陈泯公二十三年(前479),楚国灭陈国,泯公长子名陈衍避居于阳武户牖乡(今河南省兰考县境),陈衍有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玙,都在齐国作官,与田敬仲的后代人联宗,因而户牖乡陈氏家谱世系亦传至陈寔。其三是楚灭陈后,陈泯公次子避祸于晋国,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侯相,就搬家到固始,陈孟琏的6世孙陈引奇作了大官,官至信都别驾,是清官有德政。引奇公无子,以颍川陈寔为嗣,陈寔裔孙陈皋,遂遣其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寿州固始县(今河南固始县),以承继固始陈氏基业。

    

    魏晋南北朝时
    陈姓皇帝首先是颍川陈的十七世,叫陈伯,随东晋南迁,居曲阿(今江苏丹阳县)新丰湖,他儿子名叫陈匡,官居晋西中郎将,其孙叫陈世达,官至长城令(长城县在今浙江湖州市),迁居长城县下若里。世达子名陈康,官至丞相掾。陈康子叫陈英,官至盱眙太守。陈英子叫陈公弼,官至尚书郎。公弼子名陈鼎,是武官为步兵校尉。陈鼎的儿子名叫陈高,官至散骑常侍。陈高儿子名陈泳,是怀安县令。陈泳子名陈猛,是安成太守。陈猛子名陈道巨,官至太常卿。道巨子名陈文赞,文赞有三子,长子名陈谈先,官至南朝梁东宫直阁将军,义兴昭烈公;次子陈霸先是皇帝,即南朝陈武帝;三子陈休先,官居侍中、骠骑将军、南徐州刺史、武康县侯(见《陈书·高祖本纪》)。南朝陈共传三代五位皇帝,历时33年。南朝陈世祖陈蒨有10个儿子,高宗陈顼有30个儿子,后主陈叔宝有11个儿子,除接续皇位者外,全部封王于各地。陈朝被灭失国后,宗室中人除部分被诛杀外,多数生存下来,成为各地颍川陈氏分支的开基始祖。

    隋唐时期
    陈姓继族南迁出了多位大学者。如翰林学士。隋灭唐兴,南朝的宜都王名叫陈叔明(陈后主的五弟)的五世孙名叫孙兼,为唐玄宗时的进士,官居秘书少监、翰林学士。陈兼的儿子陈京,唐德宗时中进士,官至给事中、集贤殿学士。陈京四世孙名叫陈环,是临海县令,为避难迁于福建泉州仙游县。陈环第五子名陈伯宣,隐居于江西省庐山。伯宣孙名叫陈旺,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迁居到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永清村(今德安县车轿乡义门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基祖。陈旺以孝治家,立家规,建书堂,使义门陈氏日渐昌盛,到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历时230年,前后陈家19代同居共炊,人3700多口人,300多处田庄,成为封建时代一个家庭最高理想的模式,被统治阶级封为忠义之家的光辉样板。但小农经济的各种矛盾不能使之长久,到1062年,便向皇帝递了一份请示分家的奏折。于是宋仁宗赵祯命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等,奉旨临门,协助分家外迁,按十二行分派,分为大小291庄,分迁于16个省、市的125个县、市中,其中江西28个县、市,湖北23个县、市,分迁到河南的7庄:其中陈延成迁光州固始县三台庄,陈高迁归德(今商丘市),陈柏迁祥符(今开封市),陈诏迁濮州(今濮阳市),陈明迁光州(今潢川县),陈良迁河南(今洛阳市),陈瑞琉迁永宁(今洛宁县)。
    原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士族南迁的大洪流中,太邱长陈寔后裔陈志皋,率其子陈达信迁居蔡州固始县。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朝廷派志皋后代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带3600名府兵入闽。仪凤二年(677),陈政阵亡,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9年浴血奋战,平定了叛乱,奏请设置漳郡,屯兵戌边,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办学校培养人才。为此陈元光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的主要一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就是这一支派中的著名一员。
    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名叫陈忠,在唐朝作官,封为鄂国公。陈忠子陈邕,中宗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受宰相李林甫的排挤,迁到福建同安,后转到漳洲南厢山。陈邕四个儿子,长子名叫夷则,次子名夷锡,三子名夷行,四子名夷实。夷行,字周道,客居颍川祖籍,由进士擢升为起居郎,又官至史馆修撰、侍读学士,唐开成二年(837)又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后因足疾罢为太子太保,检校司空兼河中节度使。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期,陈邕的裔孙陈洪进,才高又勇猛,多次立战功,南唐李后主命其为泉南等州的节度使。到宋朝,又授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进封南康郡王。洪进儿子名陈文福,官居泉州刺史,陈文灏为漳州刺史,其后代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宋金时期
    金兵南下,中原士族两次南迁,陈寔后裔陈魁,率众93人,移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孟二郎、孟三郎,从福建迁广东之程乡(今梅州市),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
    明清两代
    闽粤陈姓有不少人渡海迁居台湾岛和东南亚各国,陈姓迁到越南曾称王,建大越陈朝。更为南洋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据台北县《清源陈氏家乘叙》载:入台始祖是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陈永华、陈泽。《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也说:“我祖自颖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入闽,至一郎公卜居武荣诗山霞宅。”仅此派陈姓,自清初至民国的300多年间,迁台人数即达2000余口。迁台陈姓多聚居于凤山、屏东、高雄、嘉义、台南以入台北、淡水、基隆、新竹、彰化等地,成为台湾人口最多、声名赫赫的首姓大族,至今流传着“陈林半天下”的谚语。今天的越南,古称交趾、安南,从汉代开始,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藩属,陈姓和其他中国人,很早就有人迁入这个兄弟之邦。据史志和族谱记载:南朝梁时期,陈寔后裔陈文戒,曾任交趾德州刺使。到了宋代,福建陈氏纷纷迁入越南,有的还成为安南王朝的重臣,如阮高宗时的大臣陈宿,元帅陈馨,李惠宗时太尉、彰诚侯陈嗣庆,显诚王陈豹,左司郎中陈智宏,太师陈仲,驸马陈京(娶昭圣公主)。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陈京改名陈日照,建立了大越陈朝,共传8世13王,历时175年,写下了陈姓在越南最为显赫的篇章,至今陈姓仍为越南十姓之首。
    位于日本西南端的琉球群岛,曾为中山国,明代初年归附于明,成藩属。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与这个小国的来往,赠给琉球许多海船和水手,在这些船工水手中有不少福建的陈姓子弟,后来有些落户琉球,成为大夫、长史、通事、船长等。明清以后,闽粤沿海地区出海谋生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陈姓子孙,有名可查的有福建永春县陈臣留,于乾隆十八年(1753)到马来西亚经商,后带领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德化丁溪《陈氏族谱》记载:族人在马来西亚,从事经营及农业生产,“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达二百数十人,拓土已至数百万亩;财产有数十万,且有至百余万者。”此外,还有许多陈姓后裔,侨居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英、澳、美、法、加拿大等国。他们之中,有的已经在侨居国生活了数代和数十代,成了侨居国的华裔公民,有的还担任了侨居国的议长或部长,为侨居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姓迁往南洋诸岛,历经艰险,那时的交通远不像现在这样,坐巨轮航行于浩淼烟波之间,是“风雨不动安如山”。他们乘坐的是小木船,遇到风和日丽天气,水波不兴,橹声奏响,倒还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情;如果遇到风狂浪恶天气,舟覆人亡,葬身海底,连尸骨也无处寻觅,就令人欲哭无泪了,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南安县《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时贵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往番失船。”又载了一个叫陈遂掌的人:“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卒乾隆三年戌午(1738)六月二十八午时,在番失船”。“番”自然是指南洋诸岛,所谓失船是指舟船被风浪颠覆,不得生还。那个叫陈贵的人,不知活了多少岁,那个叫遂掌的人,只活了29岁,便为出海而葬身鱼腹,可见出洋渡海谋生之艰辛。福建晋江县安海《陈氏族谱》载:“陈毓践,生崇祯癸酉(1633),卒康熙甲戌(1694),因船沉于七洲洋(南沙群岛海域)。”这又是一个被大海夺去生命的例子。
    为开发南洋而献出生命并葬于异域的陈姓人也不少。如福建晋江县安海《飞钱陈氏族谱》记载:“陈章灿……生万历癸巳年(1593),卒崇祯庚午年(1630),商于吕宋,葬其地。”吕宋即菲律宾的吕宋岛,陈某在那里经商,死后便埋葬在那里。晋江县《陈氏族谱》记载:“陈士勋,生崇祯癸未(1643),卒康熙丁卯(1687),商于咬刺吧(今属印度尼西亚)而卒,遂葬其地。”还有一个叫陈胤颍的人,“商于暹罗(今泰国)而卒”。出海谋生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海外陈姓也有发迹变泰者。德化丁溪《陈氏族谱》记述了族人在马来西亚经营农业,成为巨富的情况时说:“侨居之地,为英属谷株吧辖、文律等处。经过披荆斩棘之余,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达二百数十人,拓土已至数百万亩。财产有数十万,且有至百万金者。”橡胶巨子陈嘉庚即是一个例子。这说明陈氏是开发南洋诸岛的功臣。如果没有大批漂洋过海的华侨到南洋开发,就没有南洋当今的繁荣兴旺和发展。

 

    “江州义门”陈氏
    宋代,中国出了个有史以来既是空前也是绝后的大家族:“江州义门”陈氏。这“江州义门”就出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东桥镇义门陈村。
   “江州义门”的创建者是南朝时东朝东霸先的后人。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就是那位既风流又无能的陈后主陈叔宝。陈朝就亡在他手里。陈叔宝有个弟弟陈叔明,封宣王。陈朝灭亡后,有子孙避难到福建仙游。陈叔明的儿子陈兼传至第七代,已是唐玄宗开元年间。陈兼第七代裔孙陈旺迁到九江郡浦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成为“江州义门”的始祖。自此人口猛增,家族极其兴旺。至宋代仁宗年间,“江州义门”陈氏已经历了300多年,全家族人口达3900多人,田庄300多处。十九代人同居共饮食,实在是人间一大奇迹,历代受到统治者褒扬鼓励的山东曲阜孔子后裔孔氏家族,也无法达到如此规模。而一个没落小王朝的后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布衣儒士,却于江西庐山脚下一处平和的村庄里做到了。这不能不首先归功于庄园创建者的组织管理家族的能力和由他首订的义门陈氏家法。
    《义门陈氏家法》共有33条,可说是中国宗法社会法典的缩影,也是中国儒学的精髓,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忠恕孝悌的思想。根据家法33条,家族内部管理有序,上上下下各有分工,无一闲人。家族内拥有学校、藏书楼、接待所、医室、祠堂、田庄管理部门,以及生产、生活用品设施。但是单靠严格的管理条例——家法,单靠管理者高度的管理和组织才能,而没有大多数家族成员的自觉配合,“江州义门”无论如何是无法维持几百年之久的。所以“江州义门”的成功主要还是应该归功于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凝聚力这种传统美德在江州义门的成员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由于一代又一代的理论灌输,家族内的大多数成员,都把这种家族聚居、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视为最高理想境界,是儒家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最佳教练所。家族内部团结一致,家族利益共同维护,把敬老尊长护幼视为天职。把光扬“义门家风”、让它世代绵延作为己任。
    在主张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里,当然需要这样一个古风纯朴的田园牧歌式的家族来做典型和样板。最先看中它的是唐朝统治者,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赐立义门,这是义门名号的由来。到了北宋时代“江州义门”最为鼎盛显赫。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旌赐“忠孝世家”匾额。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又御书“真良家”。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海等又上表宋仁宗,建议把“义门陈氏”作为封建教化的样板进行褒扬,诏令全国学习。
    但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小农经济那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到底经不起历史的风浪,终有一天会解体。尤其是当它庞大到超过管理者的能力时,矛盾就暴露出来了。试想百口尚且难调,又有谁能让几千人同搅一把勺而个个吃得满意呢,神仙也不能。它的矛盾首先暴露在经济上。朝廷方面,既需要这样一个以“义”著世的家族来做样板,又怕它势力过于膨胀,尾大不掉,毕竟他们是被取代了的皇族后裔。于是有人上书皇帝,说义门人口大盛,家族过于集中,而且在朝野把持政权的人过多,建议削弱,实行分析。这个家族的当事人“善解君意”,也就顺水推舟,奏请分家,真是明智之举。好合好散,圆满收场,历史上落个好名声。
  随后,朝廷派江南路转运使谢景初等官吏,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监护分家析产。按皇帝御赐字号:“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个字进行分析,将家族所有田庄分作291份,依派分迁全国各地州县。
    “江州义门”随之进行浩浩荡荡的家族大迁徙,到各地掌管田庄,安家落户,另谋发展。存在300多年,19代同堂的“江州义门”,终于走完了只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才能勉强走下去的独特旅程。这次“江州义门”陈氏的大分家,又衍生出另一种现象:天下陈氏出“江州义门”。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也不无根据,遍布全国城乡的陈姓人,有不少确实属于义门一系。

    

   据族谱所记载《江州义门分庄分布表》是研究考证江州义门各支系族谱而整理的资料编写的。
    表中的排序按照《江州义门世系》陈青六子五房(第二房无传)顺序编号,借以方便查考,循世系可以找到分布,或是知道分布之后而溯源寻祖。
    分布表中列出300多个庄点,包括一些官立庄,陈元9个儿子都有记录。
元:111陈灏――(苏州)江苏苏州
    112陈角――(婺州)安徽芜湖
    113陈越――(杭州)浙江杭州
    114陈鸿――(孝州)浙江淳化
    115陈逵――(广州)广东广州
    116陈魁――(汀州)福建汀州
    117陈璋――(泉州)福建泉州
    118陈成――(衢州)浙江衢州
    119陈琦――(抚州)江西芜州

 唐高宗年间(650~683)宜都王陈叔明的第十一代(陈实第三十一世)孙陈伯宣,与父陈琅从吴兴避难入闽居仙游县。在他入幕南康军(当时建制,相当于州)时,见庐山风景秀丽,又移居庐山圣治峰下,注《史记》行世。后来,陈伯宣的孙子陈旺任江州德安县知事,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四月,又迁家至德安县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东桥乡),耕读传家,孝义相处,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诏赐义门,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义门陈氏达3700余口,13代未分家,同居共炊,实在是一个人间奇迹。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大臣文彦博、包拯上书议义门“朝野太盛”,奉旨分庄,翌年依派拈阄分迁全国291庄。陈旺第九代(陈实第四十二世)孙陈魁,因在汀州做官,诏令在宁化石壁立庄。陈魁五个儿子名为崑、崙、嵩、岳、峰,人称“五山”。其中嵩、峰之后裔大都迁入上杭。

    陈魁,字彦琉,谱名宗竞,号廷璋,进士,官福建汀州知府。义门分庄时带九十七口分受福建汀州府等庄园居住。  (出清代·陈瑜著《陈氏家乘》) ”没有大错误,事实是笔误,陈魁,名参琉,写成“字彦琉”是“参”与“彦”的写法相近,我开始迷糊了,但名变为字,却是加上“谱名宗竞”才说得通的,若没写错字,也证实我前贴的观点“宗兢不是陈魁!”。陈魁在汀州为官,是在官(奉诏才立庄的43庄之一)先在官居府衙(汀州府治在长汀县)后购地产于汀州府的上杭县,宁化县分家立业,不要因“天下陈氏出义门”析分294+43庄就说陈家人财产多,其实义门分家时,在官立庄的43庄是安了名,不一定有确实庄园的,只是有官职,就有钱可安家罢了。这是义门的各门第系的谱有点乱的原因之一。

    六湖陈氏

    自陈念邦1505年开宗,500年间子孙发展到10万以上,遍布广西南部各市县,是当地各姓氏之首。六湖陈氏是义门分庄陈魁之后,陈嵩之子俭寿之后。开基祖念邦公兄弟三人,念文、念邦、念国。

    双旺镇周北大屋陈姓始祖为陈胜一郎。据其谱牒载:陈旺公之远孙魁公(83代),于1125年金兵南侵后率家口97人,从江西省赣州府安远县深坑庄,迁居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庄葛藤坳,后因世乱,后裔又先后分迁各地。魁公之玄孙孟二公,是最后从葛藤坳迁居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街瓦子巷的。随迁五子,有的与其同里居住,有的居住附近各里。到十六世纪初年,瘟疫过去,许多地方荒无人烟,官府实行移民开发政策。孟二公裔作为移民四处迁徙。念邦公(91代)率五子途经广州,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定居合浦六湖垌,以后五子均有后裔入博。其中周北大屋支祖陈胜一郎,便是念邦公次子智义公的后裔。先后跟随念邦公等而来,定居合浦璋嘉等地。其著名后裔有民国时期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陈名枢。

   

   璋嘉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抗日爱国名将陈铭枢先生的故乡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四周群山叠翠,风景秀丽,是北海、合浦境内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文物最多、内涵最丰富的一间祠堂。它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1993年列为合浦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村居民为客家人。客家人重本溯源、“慎终追远”、“崇本报先”的意识比较浓厚。这种崇古的价值取向与浓厚的宗族观念相结合,形成了敬拜祖先、寻根报本的浓厚感情。陈氏宗祠就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为纪念其进入璋嘉的始祖陈其鼐公而建造成的。它以独特的建筑特色以及在客家人迁徒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引人注目。
    这座古朴坚固的建筑,坐东向西,砖瓦歇山顶结构,共四进(“进”的数法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前三进建有屏风,进与进之间有天井相连,门外是晒场,晒场下是半月型池塘,含意深远。祠堂大门的门额是红底金字、笔力苍劲的“陈氏宗祠”四个大字。大门有门联:“家声传颍水,庙貌壮廉湖”,是清咸丰三年(1853)中进士、“出使西洋第一人”的广东吴川人陈兰彬于清朝同治丙寅季夏到璋嘉时所题。对联不仅道出了璋嘉陈氏一族的祖源,亦称赞了陈氏宗祠的雄伟壮观——在大廉垌(公馆镇)、六湖垌(曲樟乡)首屈一指。祠堂的墙为青砖所建,虽历经近200年的风雨,却没见多少处磨损的痕迹。墙的上方瓦檐下绘有一幅幅精美的图画,麟龙鹤凤、传奇故事、奇花异草,琳琅满目,栩栩如生。进入大门,即第四进,在这一进的屏风上面悬挂有三块功德牌匾,左右两块红底金字,中间一块青底金字。左边一块是纪念清朝获翰林院庶吉士、随带军功加四级陈兰彬的,上刻“翰林院庶吉士”;右边一块是纪念清光绪六年奉旨获赏换花翎的两广总督府督标陈才业的(督标相当于如今的军分区司令员),上刻“赏换花翎”;中间一块为最大,是为纪念民国三十六年六月九日由国民党政府授予上将军衔的陈铭枢的,上刻“上将第”。其中,陈铭枢、陈才业是璋嘉人,这证明了璋嘉村地脉钟灵、人才辈出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经天井后到第三进,第三进的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红底金字的大匾额,上书“骑尉第”。在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的左边厢房为陈铭枢纪念展览馆,展览馆内有馆序、陈铭枢生平简介、陈铭枢领军序列表、陈铭枢各个时期的照片、陈铭枢书法作品、毛泽东王任重等人为陈铭枢题写的回信和书法、陈铭枢童年生活读书求知所用过的桌椅等实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陈铭枢先生作为抗日爱国名将、中国共产党的“诤友”、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风采。第二进没有另设进门,属厅型构造,比较开阔,梁上方悬挂有两块青底凸金字的功德牌匾,为清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六日光绪皇帝赐制,上书“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等文字,主要是介绍赐制这两块牌匾的缘故。这一进屋的墙中间还有一副长联,联曰:“地毓鸿才允宜髦士奉璋嘉德无违隆享祀;天垂象巍还冀史官载笔贤人复聚证祥符。”亦是进士陈兰彬所题写。第一进陈列着陈氏家族的历代祖先牌位。
    陈氏宗祠整个建筑布局适度,雄壮古雅,为典型的客家民间宗祠建筑,集中体现了“姓各有宗祠统之”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和客家文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
    陈氏宗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参观者。

【族谱资料】公馆陈屋陈氏五大房历代排辈

大房:仕国明其德捷汝东炳增钦贤敬能经文纬武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二房:仕国明其德廷汝东炳增钦贤敬能经文纬武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三房:仕国明其德学汝东炳增钦贤敬能经文纬武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晚房:仕国明其德万朝东炳增钦贤敬能经文纬武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四房:仕国明其德道英才克振继绪联芳科第永锡家世荣昌

      

    念邦公后裔—— 陈铭枢上将
    陈铭枢,字真如,广西合浦曲樟乡璋嘉村客家山区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同盟会员。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东征时任第一旅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9年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0年所部改编为第十九路军,参加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任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任京沪卫戍司令,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1932年同蔡廷锴、蒋光鼐等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长。1933年与李济深等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文化委员会主席。并参加发起组织人民党,发开反蒋。失败后去香港,继续进行抗日反蒋活动。1935年和李济深等发起组织中华民主革命同盟。1945年参与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农林部长。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民革第二、三届中央常委。
    附:
    陈铭枢的故居已修复
   陈铭枢的故居位于曲樟乡璋嘉村客家山区,其家乡山青水秀,但其故居因当年兴修水利而毁,如今正在修复中。
   陈铭枢的家乡璋嘉村,如今交通方便。从水路走,由曲樟乘渡轮沿六湖水库行进,可观山览水,眺望山上和山脚的寺庙,半小时可到达璋嘉;从陆路走,从公馆乘班车直达,约半小时行程。
   陈铭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是德高望重的爱国将领,也是一位颇有名望的集诗人、书法家、出版家、佛学家于一身的人物。他一贯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同反动政权进行不懈斗争,为抗日救国出生入死,直至取得抗战胜利。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为民革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
     1965年5月14日,我国成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完满地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举国人民欢欣鼓舞。陈铭枢在民革中央北京所在地召开座谈会庆祝核试验成功,并声讨美国侵略者把战争带到中国来。他在发言中异常兴奋激动,对援越问题准备讲四点意见,才讲完第二点,忽觉身体不适,拟起身休息时忽然扑地,在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与世长辞,享年76岁。他在逝世前的一个春天,还写了一首《莫恨》诗:
            莫恨西山落,行空不受框。
            波涛翻没照,倏又耀东方。
    他逝世时,在嘉兴寺开追悼会,那天参加追悼会的人特别多,其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没有建墓园和纪念馆。
   在纪念陈铭枢名将110周年的讨论会上,大家指出:国家的伟人、名将皆有故居、墓园、纪念馆,而陈铭枢名将的故居因修水库被毁,有损他的声誉;而旅居北京、美国的陈铭枢的儿女不断来信恳求把其故居修复,利于返乡探亲旅游有个下榻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把他的故居修复。会后,北海客家海外联谊会和曲樟乡政府带头发动客家人捐献。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捐助下,陈铭枢的故居已修复完成,成为曲樟乡著名的人文景观。

 

    念邦公后裔—— 陈济棠“南天王”

 

  陈济棠(1890-1954年)
    字伯南,生于广东防城(今属广西)。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在广东地方军队任职。1929年任广东编遣区特派员、第八路军总指挥,逐渐控制广东军政大权,成为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政府主席,时称"南天王"。在其主粤期间,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经济上进行有计划的建设,兴建了一批现代化工厂,为广州现代工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发展商业也卓有成效,兴建了惠爱路(今中山五、六路)及上、下九路和西濠口商业区。市政建设亦有改观,修建了西湖路等。中山纪念碑、海珠桥、中山图书馆、爱群大厦等大型工程先后落成。铁路、航运建设亦有成绩。陈济棠还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1936年被逼下野,1954年在台湾去世。

  

  

    

    

    

    陈氏宗族2000多人盛大祭典合浦陈氏始祖念邦公墓重修落成

   追本溯源,欣瞻源长本固;
   纪宗祀祖,缅怀祖德宗功。
   六湖始祖念邦公,乃陈氏始祖胡满公九十一世裔孙。父立成公,兄念国、念文。念邦公配妻张氏二娘,生五子:智仁、智义、智礼、智德和智信。
   明弘治十八(1505年),念邦公携妻挈子,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街瓦子巷,迁徙广州,继而再往西南,途经广东吴川,最后至廉州府合浦县兴中里六湖垌九塘下村(今合浦曲樟乡)定居创业,故尊为陈氏六湖始祖。
   念邦公于六湖开创基业,可谓拒捕、茹苦含辛,为了子孙后代,做到全力以赴,沥血倾心!因此,自垦业五百余载以来,陈氏家族繁衍昌盛,人才辈出;文臣武职,学者鸿儒,巨商老总,不乏其人。如嫡裔铭枢、乃俊裔佼佼者,辉耀桑梓,誉满神州!念邦公堂下嗣孙,迄今已超十万之众,遍及全国,乃至星布寰球。正是:君星烁璨,众珠生辉!
   始祖念邦公卒后(年岁不祥),葬于六湖上垌东山境后岭,立已山亥向兼巽乾分金。此处乃来龙于巍巍之勾漏嶂脉,跃虎潜龙,起伏婉蜒,蜂腰鹤膝,翻身化龙,至此结穴;背靠雄威之大廉山峰,形如椅座,固或金汤;远眺莽莽六十万大山,峦叠峰迭,叩首朝拜,气势恢弘;面临六湖水库,银波闪闪,碧漪粼粼;重重案台,层层屏障,砂环水抱,四福归堂;钟鼓金印,星罗棋布,骏马仰首,征旗飘扬。此处诚乃钟灵毓秀之风沙宝地也!何愁不会地灵人杰,孕福生祥!
    然念邦公之墓,年代邈远,久经沧桑,尤其合浦水库修成之后,环境骤变,墓地受损。作为陈氏裔孙者,实感遗憾内疚!为缅怀祖先创业之精神,瞻仰祖先遗留之古迹,启迪后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与时俱进,再造辉煌。因此,合浦德星公司董事会倡议陈氏家族,重修念邦公之墓。
    古语云:羊有跑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人乎?又云:吃果念本,饮水思源!追念祖先之不朽功绩,发扬祖先之光荣传统,乃中华民族之美德!故重修念邦公之墓,实乃吾陈氏族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之壮举!垦望陈族诸位父老乡亲,叔伯妯娌,兄弟姐妹,务必为族室奉献赤心,为祖先敬献孝心,为社会挚献爱心;人人乐善捐款,个个慷慨解囊,家家拔九牛之一毛,户户助耸塔之沙一粒!那么,吾陈族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矣,何愁念邦公墓之修不成!诚如是,祖先英灵,将于九泉欣慰yem孙骏业,定若金龙腾飞!此乃祖先之幸,陈族之幸也!
    最后,让我们共同抒怀:
    追往昔,陈氏祖宗,创业开基,丰功伟绩垂青史;
    看今朝,德星衣嗣,承先启后,壮志鸿猷铸春秋!

                                          倡议者:合浦德星公司董事会
                                              2007年3月18日

    附:修建六湖始祖念邦公墓旅游景点方案
    一、成立领导机构:(待定)
    以德星公司董事会为核心,念邦公堂下五房各选一代表参加。修建念邦公墓指挥部设在合浦德星公司,工程建设办公室设在曲樟曲木念邦始祖祠,公馆胡公祠设联络站。
    二、重修方案(草案):
    按对外开放旅游景点方式、要求进行规划:
    1、园林绿化、美化,其中栽植细叶榕五棵,象征五房裔孙,万古长青;
    2、塑像。(1)建造一亭,塑念邦公考妣身像于内;(2)塑铭枢、济棠身像各一尊;(3)塑华表一座;(4)塑骏马、雄狮、玉龙、金凤和钟鼓等配套装饰物。(5)念邦公之兄---念国、念文,分别立碑画像。
    3、建造房屋数间,作管理、营业之用。
    三、工程完成时间:(2007年--2009年)
    1、2007年春分开始进行绿化,力争上半年完成;
    2、2007年下半年,建造亭子、塑念邦公考妣、铭枢和济棠等身像及配套饰物塑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氏族谱谱序欣赏(2)
两个影响中国历史的陈氏家族
"义门陈氏"祖籍地,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
江西第一大姓,曾威胁到皇帝,后遭打压被下旨分家,包拯执行,是你家吗?
陈姓起源及家族的历史播迁——之三
陈旺(江州义门陈氏始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