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审慎看待一些“教育口号”

教育界不时提出一些口号,有些口号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留下了即时和久远的好影响,但也有一些口号不那么合适,甚至造成了歧义和误导,需要重新审视。

其一,课堂教学要追求“大容量,快节奏”。在当前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热潮中,很多教师以为这就是有效的甚至高效的课堂,他们唯恐“浪费”一分钟。比如,课堂提问环节,问题一出,立即喊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媒体课件取代板书,挤掉了原来“写板书”留给学生的“停顿”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仅示之对错,不作评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的工作中,还有什么能比这么干更为愚蠢的呢?教师对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其实,中国古人的智慧很是了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弛有度,方为大美。

其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实施新课改之后,这是一句很时髦的口号。本来它是针对教师在课堂唱“独角戏”的传统弊端提出来的,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慢慢变形走调了,变成了诸如“一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累计不能超过15分钟”这样的东西,这就矫枉过正了。应该说,“还”是必须的,但“还”什么?怎么“还”?是有讲究的,比如,学生已经懂了的内容,教师加以检查即可;学生不懂,但自己看课本可以弄懂的内容,教师作些提示和点拨;学生不懂,看课本也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内容,教师设计讨论交流环节,让学生“能者为师”“相互为师”;而学生都不懂、即使是组织“合作学习”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是必须要讲的。不分具体情况,简单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那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其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名言,也是他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关键是“好”的标准,“好”应该是多维的,有德,有智,有体;“好”也应该是相对的,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各得其所的发展,成为了“最好的自己”,那就是“好”。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在这样一个“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下面,岂有教不好的学生?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校长、教育行政领导甚至地方党政领导丢开陈鹤琴讲话的原意,将之变成向教师要升学率的“理论依据”。这会让很多教师感到无奈、无语。其实,我们做教育的,尤其要“实事求是”,这个“是”就是“人的智商有高有低,人的发展有快有慢”这一基本的科学常识。

其四,“教师跟学生要零距离”。教师有时候是要跟学生打成一片,但有时候还是得要有一点距离的。法国戴高乐将军说:“仆人眼里无英雄。”很多情况下适度的距离会产生美。问题的“关键”是“适度”!与学生保持太大的距离,教师高高在上,让学生感觉格格不入,见到教师如“老鼠见到猫”一般,肯定不好;但完全没有距离,容易为学生所伤。因为,学生一旦觉得与教师很熟,就会认为“犯点错误没关系,既然‘老班’是我的好朋友;那么他一定会给我面子,不会在班上出我的丑”。这样,一个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处理,类似错误便会在其他学生身上接连出现,整个班级就容易成为一盘散沙。所以,有学生说:“我喜欢有距离的爱,我觉得好的老师应该是站出来有种威严感,但是和他接触,也能说得开。”或许用一句成语讲会更有味道,那就是,师生关系应该是“若即若离”。

原载于2015年1-2期《江西教育》管理版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也谈“导学案”之困
班级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建议(一)
周雅梅:冷眼旁观李炳亭的“高效课堂”
你爱我有多深?
亲其师,信其道,爱其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