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力量与变化:终极制胜的法宝(五)—《感悟乒乓》


力量与变化:终极制胜的法宝(五)

   第三是旋转。

      在我看来,落点和节奏的变化属于两种比较高级的变化,而旋转的变化则是最基本、使用最多的,也最直截了当——两个动作相似旋转迥异的发球,很容易就让对方接球直接下网或飞出界外。相持球回合越多,到后来就越看不清旋转,总会有一方因此而失误。如果有人愿意做这样的技术统计,即因乒乓球各要素变化而导致失误丢分的比例,我估计,恐怕旋转的变化会居于榜首。


      弧圈球横空出世后,乒乓球在原有速度上加上强烈旋转,显示了极大威力,已经成为进攻型打法制胜得分最重要的手段。不过,哪怕你力量再大,旋转速度再厉害,只要人家判断准确,反应神速,站好位置封死角度,也是可以防得住的,甚至能打出精彩的对拉对冲。这时,变化就是必须的,比如,在旋转度上做文章,拉个“假弧圈”,或者在击球时机上、在力量轻重上稍稍改变一下,立马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力量的威力无与伦比,但变化的内涵有时会让它相形见绌。



第四是胶皮。

      严格说,胶皮只是器材因素,不能算乒乓球要素。但使用性能不同的胶皮,特别是颗粒胶皮,天生就会制造出形形色色的变化,姑且把它纳入变化的要素之中。


      相对于占据绝对主流的反胶来说,颗粒胶选手只能算是小众,打法却是各有各的神通奥妙,和基本雷同的反胶弧圈球打法大不一样。在颗粒胶中,长胶省力怪异,年龄越大,使用比例越高,生胶因其既有一定速度又比较怪、沉,使用者近年来也有增长之势,倒是曾经为中国传统快攻立下赫赫战功的正胶,使用比例持续走低。


      颗粒胶皮的怪,说到底主要还是旋转和速度两要素的变化。以长胶为例,来球触到长胶粒上先有个缓冲再弹出,致使球速变慢,旋转改变,加上球还不往前走,让人很不适应。对付它不仅因借不上力而很耗费体力,还很费脑,一刻不停要想着、判断着来回球的旋转节奏变化,十分累人。


      这种靠不同性能胶皮带来的物理性变化,加上各人的手法特点不同,反胶们总是显得不太适应,输了球不免要发点牢骚,讥之为“走捷径”、“靠球拍赢球”。不可否认,这种主要靠胶皮特性制造出来的变化,给业余选手的基本功带来极大考验,但它的确丰富了乒乓球的变化,也给赛事增添了观赏性和不确定性。只要经过国际乒联的认证,任何器材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我们应当以平和心态对待,也应当有勇气去面对挑战。


      颗粒胶皮的怪异,其实只是相对的。说穿了,还是占有比例低。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人都流行打颗粒胶皮,反胶倒成了稀罕物,那么让人不适应不习惯的又将是什么呢?所以,克服对颗粒胶皮的惧怕和无奈心理,唯一办法就是多和他们打,熟悉了自然就能找到应对的感觉和方法。


      颗粒胶皮特别是长胶,制造的变化相对比较死板,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你知道自己打过去的球是什么转的,那么他回球大致也是固定的反旋转的。怕只怕多拍以后,旋转就不容易看清了,只能凭经验和手感来处理。这就给常年在球场上摸爬滚打的老手们占到很大便宜。这些人年纪偏大,临场经验丰富,使用长胶让球速变慢,既使对方发不上很大的力量,又能弥补步伐移动的不足,让自己有足够时间占据有利位置,加上旋转怪异不好判断,往往能收到奇效。事实上,只要能驾驭得了手中这块胶皮,那么,它的表现将是出神入化的,经常能让对手吃不了兜着走,甚至爆冷战胜高手。这恐怕也是业余高手唯一能与专业选手抗衡的打法,一些选手即便年纪比较大,也能取得不错成绩。


      乒乓球诸要素的细分,还有线路和弧线。个人觉得,它们所体现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并入落点和节奏这两个要素之中,不再展开。


      能随心所欲制造上述各要素的变化,我以为非发球这个环节莫属。发球方一球在手,便握有欺骗对方干扰对方的主动权,只要脑子灵活,功夫到家,就可以通过控制发球的力量大小、旋转强弱、节奏快慢、角度大小、线路长短、弧线高低,制造出数不清的变化。套路越多(正手、反手、倒拍、高抛、逆旋转),动作越相似,就越能迷惑对方掌握先机,赢得场上主动权。所以,发球好,至少说明这个选手在发球环节上是深得变化之精髓的,打遭遇战尤其占便宜。




      每个选手都有自己比较擅长和不擅长的变化。有的擅长控制力量、节奏的变化,有的擅长打落点、线路的变化,有的人擅长制造旋转变化,要想精通所有要素的变化,很难。这就要求我们要多了解一点对手的情况,警惕、规避对手所长,同时努力发挥自己所长,少吃一点亏。


      变化是宇宙万物永恒的定律,变,是绝对的,不变,只是相对的。同这一命题一样,乒乓球的变化也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法穷尽的,它贯穿于每一板、每一分、每一局球之中,等待着人们持续深化对它的认识,熟悉并掌握它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去驾驭它。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看待和解析乒乓球的变化呢?我觉得,它不仅是一种控球技巧的体现,也是一种实力和威慑力的体现。在实战中,变化是赢得先机的前提,又是摆脱困境的出路,是心智谋略的运用,又是摧毁心防的利器。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解:



首先,变化是一种风格。

      就打球风格而言,有的人以积极进攻为主,有的人以控制变化为主。这是业余选手的一个特点,很少有谁是进攻和控制俱佳的。一般来说,打控制变化的选手多半不善于主动发起进攻(或者说进攻意识、进攻能力相对较弱),但他们思维敏捷,球路活泛,往往能以较小的代价,靠旋转、落点、节奏等等的变化迷惑调动对方,或直接得分,或等待更有把握的时机发起攻击,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攻球能力或体力的不足。这些,都构成了与进攻型打法反差很大的风格。


      在一流好手中,有谁的打法更先进一说。李晓东教练就认为,张继科、樊振东的打法要比马琳、王皓更先进,前者接发球基本不用搓,直接上手进攻,即使短球也是正手挑打反手拧拉,相对以前的国手,少有摆短这样的过渡球。也就是说,在水平相近的高手中,打法先进可以占有更大优势。


      而在业余选手中,打法先进与否似乎不那么重要,谁能占上风,还看谁的特点更突出,功力更深厚。就进攻型和控制型打法来说,无疑前者打法更先进,体现了力量加旋转速度的威力。但我们的确也常常看到,他们在对阵水平高的后者时,却打不出优势,发挥不了应有水平。不是力道不够狠,杀不死牛皮糖一样的对手,就是被对方调动得狼奔豕突,没有合适的机会起板。在一些年轻选手中,是比较害怕和经验丰富的老者对阵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者经历过的阵仗多,临场应对的手段多,总有办法用巧劲克住狠劲,用变化降服力量,以老“欺”小,以弱胜强。


      与多变风格的人对阵,常常有一种莫名的思想负担。俱乐部有一位球友,他的变化主要来自球拍和发球,就这两招,让许多人精神高度紧张。他是直拍正正反长,不同性能的颗粒胶皮形成的变化,本来就让人怵头,而发球花样之多更让人无所适从——正拍反拍、长球短球、快球慢球、直线斜线,特别是转与不转球,和用反面长胶发直线急下旋球,把许多人搞得晕头转向,叫苦连天,每次接发球前总是两股战战,不知他又会变出什么花样。


厦门乒协

曽汉中

     

10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乒乓球拍该怎么选?
@乒乓球友,想明白这3点,你才算懂正胶了!
乒乓球长胶套胶胶皮
怎样挑选乒乓球拍底板
乒乓球,有没有很好的胶皮底板推荐?
?力量与变化:终极制胜的法宝(七)——《感悟乒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