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旷世绝响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记
   记录隐秘的第一手资料  披露意想不到的发掘困难

  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当年随着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的进展,传说要挖掘出编钟,每天围观者多达万人,空间狭小,秩序混乱,严重影响清理进程,不采取相应措施工作就难以开展。于是,谭维四等以发掘领导小组的名义提请随县县委注意,在无法全面阻止人员流动的情况下,劝说民众不要一窝蜂地拥向擂鼓墩发掘现场。同时务必注意对各色人等、各路人马的控制,并增派人员维持秩序,否则不但清理工作将无以为继,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当地领导者同样感到了局势严峻,随县革命委员会于5月22日下发了“告随县民众与驻军书”,要求分战线,有组织有领导地分期分批进行参观。意想不到的是,随着这个《通知》发出和实施,一场灾难性的围观狂潮随之而来。

  “许多隐秘  不会再有别人亲耳听到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都有了研究成果,但远未能为广大公众所了解和接受,由商务印书馆结集出版的“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普及文物考古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是作家岳南、杨仕、商成勇在前后二十年间陆续写就的叙述中国近现代田野考古中的重大发现与发掘过程的探秘纪实系列。作者对已故的考古参与者尽量查阅生前资料,调查走访其生前的亲属、朋友、同辈和学生辈人物;对健在的考古事件的主持者或参与者,尽量面对面地进行采访,对不同人物说的不同事件做详细考证,特别对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和声音,更下工夫去查考。作者岳南说:“当年的考古工作者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告别这个烦乱和充满忧伤的世界,所幸的是,我们的采访笔记也在不断地增高,许多隐秘除我们最后听到之外,相信不会再有别的人听到了……”

  本系列作品中,有的单本已经出版多个版次,如《风雪定陵》、《万世法门》、《日暮皇陵》、《复活的军团》等,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其中,《风雪定陵》繁体版荣膺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奖、入选美国《世界周刊》畅销书排行榜,而简体版在大陆已销售三十余万册。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材料不断被发现,此次出版由作者对有些作品进行了大幅度修订和补证,如《寻找祖先“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记》,增删篇幅几乎过半。《青铜王朝安阳殷墟发掘记》则正在采访和收集素材中,预计两年内与读者见面。

  在本系列丛书中,《旷世绝响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记》属于首次出版。本报特选编部分文字以飨读者。

  为看编钟  近半个小时的厮打扭斗

  各界群众欢呼雀跃,一股股人流或乘车或步行争相向擂鼓墩汇集而来。

  面对此情,考古队方面也有所警惕,在妥协中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很快在整个山冈划设了三道防线,并为工作人员制作了三种颜色、三种等级的工作证佩戴胸前。根据规定,负责外围安全的一线人员为绿牌;负责近距离场面维持的二线人员为黄牌;在墓坑中负责器物清理的三线人员最为重要,各戴一个长方形红牌。凡参观的外来人员,只能与绿、黄两种颜色的人员接近,决不能越过两道封锁线,接近或靠近佩戴红牌的人员,若有违规者,将由现场执勤的公安人员、民兵与解放军官兵加以控制,以《通知》中第三条所示的“阶级敌人”论处。鉴于前来参观者众多,也为了防止出土文物在太阳下暴晒而造成损害,墓室的清理工作一般安排在夜里进行,白天凡不清理的地方全部用塑料油布加以掩盖。如此这般一番紧锣密鼓的部署,表面看起来万无一失,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当蜂拥而至的人群进入戒备森严的营区,怀着激动兴奋之情穿越两道防线,雄赳赳、气昂昂地大步向擂鼓墩古墓发掘现场推进之时,所看到的不是传说中浮出水面的编钟,而是一个庞大的烂泥坑和一堆塑料油布。待问身边的执勤人员,答之曰:“现在不清理,何时清理不太清楚。”

  一些未经组织前来的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杂人员,除了长期在墓坑周边安营扎寨,坚守阵地,采取以逸待劳之术,还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想出了一个打伏击战的战略。每到晚上,一部分人躺在各自选定的盘踞点睡觉休息,派一部分人员轮流潜伏在考古队长谭维四居住的房前观察动静,只要谭维四窗前灯光一亮,预示着清理工作即将开始,潜伏人员则打起精神,嘴里喊着“赶快攻占无名高地”等口号,向发掘现场跑去,以便唤醒沉睡中的同伴,在墓坑边抢占一个最佳观看位置。

  如此往复几次,长期占领“无名高地”的闲散人员大饱眼福,而那些由各机关、单位组织起来的参观者,每次来到工地,考古人员却总是千呼万唤不出来,难以见到油布下的庐山真面目。众人心中失衡,怒火喷溅,盛怒中开始和工地执勤人员叫起板儿来,并高声宣呼道:“不就几件破东西吗,有什么好掩盖的,管他娘的这纪律那规定的,老子不吃这一套,索性揭开来看个痛快!”借着火气冲向墓坑,几十名执勤人员见状,立即采取活抓活拿的围捕战术,欲将对方一举制伏。想不到对方一看自己同事就要被打翻在地,遂怀着与前者同样的怨愤加哥们儿义气,挽起袖子一拥而上,与执勤人员扭在一起,打在一处,滚成一团。雷修所首长闻讯,立即派出一个连的兵力奔赴现场,将墓坑团团围住,用身体抵挡外部力量的冲击。打斗双方经过近半个小时的厮打扭斗,随着各方领导和所涉单位大小头目相继赶来,场面逐渐得以控制,混乱平息下来。

  考古人员干得正欢  突然断电断水

  有了这次教训,发掘工地又加派了公安人员和民兵,对每天进出人数严格限制。考古人员分成两班,开始白天黑夜地连轴转。尽管如此,考古发掘与群众参观这一对立的矛盾仍未得到合理解决。当编钟第二层和东室主棺大部露出时,必须不断地用喷雾器喷水,以防干燥爆裂。就在这紧要关头,突然自来水中断,喷水无法进行,墓坑的泥水又不堪应用。谭维四急忙打电话给县委办公室,经查询,原来是自来水公司的一部分人员,因看不到墓中文物而心生怨恨,暗中切断了水源。面对此情,谭维四强按怒火,表示只要把情况说清楚可以特殊照顾,但不能停水。经此折腾,断水者如愿以偿,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编钟和其他浮出水面的文物。控制电力资源的部分人员闻讯,大受启发,如法炮制,结果是夜里考古人员干得正欢,突然断电,现场一片漆黑,急忙打电话询问,方知又是因观看文物而发。无奈之下,谭维四再次承诺参观可以特殊照顾,但不能停电云云。对方如愿以偿,现场复又明亮了起来。如此这般三番五次地施加压力,自然引起考古人员情绪上的反复和反感,当有些官员通过各种关系穿越三道封锁线欲接近墓坑看个仔细时,负责中室编钟清理的郭德维不但不给予方便,还当场让其屎壳郎搬家滚蛋。被驱逐者大栽颜面,张口结舌不能成语。陪同者连忙向郭施压,谓此人乃随县某某局的高官大员。满身泥水的郭德维抬头冷冷地答道:“见过,我们这里来的高官都可以用扫把来扫,像扫蝗虫一样。”

  考古人员围住墓坑  欲以身体阻止人潮

  当5月25日夜晚编钟全部显露时,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随县大街小巷,人群开始摸黑向擂鼓墩云集。见营区大门关闭,前来的人群开始寻找各个角落翻墙而过,然后穿越两道封锁线向墓坑奔来。至当天午夜,围观者达到了三千多人。谭维四一看这阵势,立即意识到这是狂飙巨浪扑来的一个前奏,于是,他立即与随县驻擂鼓墩发掘现场的几名领导协商,请求县委紧急增派公安干警和民兵进驻工地保护现场,同时请雷修所继续增兵,加强营区院内和发掘现场的安全防范,并于当天夜里在发掘现场安装了电话和高音广播器具。

  果然不出所料,5月26日上午八点多钟,被派往山冈高处密切注视人群流动情况的李祖才急匆匆跑下山冈向谭维四报告道:“队长,不好了,比您预想的还要严重,山下的人群已经连成一片了,正向这里奔来,快想办法吧。”

  谭维四没有吭声,随李祖才来到山冈最高处向四处观看,只见山冈下方一条不太宽的道路上,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呈蚂蚁搬家状向营区急速推进。山冈树林深处,草莽丛中,一群又一群当地百姓打扮的男女老幼,正猫腰弓背,从四面八方向山冈高处奔来。

  “看来今天的确非同寻常,必须把他们堵在营区之外,否则墓中文物危矣!”谭维四说罢,快速跑下山来,把看到的一切通过电话向县委和雷修所首长作了汇报,再次请求火速派人增援。随县县委与雷修所接到求援,派出的人员分别抵达现场,并按发掘领导小组的战略部署,集中在大门和营区围墙四周严防死守。雷修所内的岗哨,由原来的两处猛增至15处,尽管墓坑四周围观者已达几千之众,第三道防线仍然未能突破,考古人员一如往常地上上下下进行清理。营区外隐约传来“放我们进去,放我们进去”的呼叫声,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刚骑上墙头,就被蹲守的公安人员、民兵与解放军官兵及时阻止,墙外不时传来跌落后的嗷叫与叫骂声。如此危局支撑到上午十时左右,只见一个战士飞奔到发掘现场,满脸惊恐地对谭维四报告道:“不好了,西南角的围墙被推倒了一片,外面的人已涌进来了。”

  谭维四听罢,忙问:“报告所首长了没有?”

  “排长报告去了!”

  战士的话音刚落,只听营区西南部发出了“呜呜”的声响,谭维四抬头一看,不禁大惊失色。一股强大的人流如同狂风卷起的乌云动地而来。几十名围追堵截的公安人员和民兵如同沧海之粟,身子晃荡了几下,就淹没在狂涛巨浪中不见了踪影。谭维四一看大势已去,匆忙踉跄几步抓起高音喇叭,对正在清理的考古人员急促地喊道:“全体工作人员,立即出坑,保护地下文物,立即出坑……”

  考古人员听到喊声,立即停止手中的工作,纷纷跳将出来围住墓坑欲以身体阻止洪水般涌来的人潮。此时,人流的前锋以勇不可当之势突破两道防线向墓坑赴来,处于前方位置的杨定爱见情形危急,立即指挥自己从纪南城发掘工地带来的徒弟朱俊英、黄文新、张万高、刘德银、周家国等五人冲上前去迎击。短兵相接,已没有半点缓冲的余地,杨定爱的五个徒弟有两人被人流前锋巨大的冲撞力击倒在地,其余三人各自摇晃着身子奋力搏击,两股原始的力量立即扭打在一起。眼看对方有数人已冲上被吊出的一堆椁盖板,占据了有利地形,张万高等人趁对方脚跟未稳,一拥而上,来了个群狼捕兔,朝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围捕过来。青年人躲闪不及,一个倒栽葱从高高的椁盖板跌落。

  出土文物   将毁于一旦

  雷修所郑国贤、王家贵等几位首长,亲自率领一百余名官兵,成四列队形,喊着号子从茫茫人海中搏击而出。等来到墓坑跟前时,一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纷乱的人群中,随着郑国贤几声口令发出,官兵们成三列纵队迅速把墓坑围住,臂挎臂组成了一道绿色人墙,抵挡人潮的冲击。谭维四一看暂时稳住了阵脚,立即动用高音喇叭对人群喊话,开始宣传攻势。沉没于巨浪狂涛中的公安、民兵队伍,趁机浮出水面,各自采取不同的招数向墓坑处云集,终于同解放军官兵、考古人员合兵一处,岌岌可危的局势得以缓解。

  借短暂的喘息机会,谭维四再度通过现场电话向随县县委求援,谓:“院墙已被群众挤倒,现在整个营区已呈人山人海之势,若再不采取果断措施,人群继续涌进,墓坑将被踏平,出土文物将毁于一旦。”

  县委接到呼救信息,感到事态严峻,立即加派公安人员,并调动各厂矿企业的民兵、机关单位的青年干部前往支援。根据新的情况,发掘领导小组将支援者兵分两路,坚守擂鼓墩营区,一路集中在水和涢水桥畔,采取设卡堵截的方略,以斩断通向擂鼓墩的通道,将蜂拥不绝的人群阻于两水之外。与此同时,雷修所所长郑国贤通过电话向相邻的空军教导队求援,请求火速派一个连的兵力前来增援,以解雷修所官兵被困之围。

  接到命令的各路人马陆续出动,唯一通向擂鼓墩的水与涢水大桥被封锁,蜂拥而至的群众一看道路受阻,插翅难飞,情急之下,索性蹚水而过。时值初夏,河水尚未暴涨,浅处没至小腿,深处没至腰部,大桥上下群情激昂,纷纷脱衣渡河。至下午三时,擂鼓墩营区已云集了约七万之众。

  因墓坑四周的防卫力量已增至数百人,坑内的出土文物全部用油布掩盖,围观者既不能接近墓坑,又看不到出土器物,经过近一天的太阳暴晒和拥挤之苦,精力衰退,兴趣渐失,开始萌生撤退之意。谭维四等领导小组成员轮流用高音喇叭呼喊,呼吁观众尽快退去,并承诺自明天起,拿出一部分出土器物在雷修所几间空房内举办展览,以满足群众的愿望。至下午六时左右,随着太阳落山,围观者大部分散去,但仍有几千名观众在院内停留徘徊。

  混乱得以平息  国宝安然无恙

  惊心动魄的一天终于熬过,墓坑和出土文物总算安然无恙。为履行承诺,同时达到把围观者从现场引开的目的,自5月27日开始,考古队拿出几件出土的小型器物和一具木棺在雷修所两间闲置的平房内举办展览。想不到此计大误,观者看罢并不满足,仍向发掘现场涌来。所有的人都知道,真正的珍宝和秘密就在墓坑的泥水之中。

  擂鼓墩古墓发现编钟的消息已走电流一样向周边地区快速扩散,作为地区驻地的襄阳更是得风气之先,不但较早地截获了消息来源,同时以各种形式进行散布传播。襄阳至武汉有一班火车路经随县,每当火车启动,列车广播员就用“湖普”开始广播“全国人民紧跟英明领袖华主席,在革命道路上大步前进,社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等。接着插播随县发现古墓和出土编钟的重大新闻。有民间天才演艺家趁机煽动鼓噪。如此惊心动魄的新闻消息一路传播下来,越发变得离奇和神奇,不仅墓主被断定为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春秋霸主楚庄王,同时盛传此墓出土的编钟“跑得比北京时间还准”。

  列车广播和民间艺术家鼓噪的恶果很快显现,乘客们抵达随县车站后如饮狂药,纷纷下车涌出站台,灰头土脸地向擂鼓墩涌来。一天之内,随县外来人口突增至三万多人,约一万多人因不能晚归又住不上旅馆而露宿街头。由于通往发掘现场的唯一一座大桥已被执勤人员拦截斩断,乘客们屯集涢水岸边与执勤人员无休止地交涉说情,有心急胆大者索性扛起包裹,提着装有油条和大头菜麻袋的行李,随当地水性优良的土著涉水过河。

  在如此混乱境况中,心力交瘁的谭维四不得不以大局为重,挺起胸膛给省委书记韩宁夫打电话,在报告了现场的遭遇后,强烈要求省委下令立即结束组织参观的行动,早日结束混乱局面,以免闹出人命,搞出不可收拾的乱子。关于停止参观古墓的通知于是很快发出。

  因有了省委的指示,无论是执勤的公安人员、民兵,还是解放军与考古队人员,如握上方宝剑,气势大增,强力阻拦,如有屡教不改者,立即打翻在地,押入雷修所一间小黑屋,令其蹲在铁床上学习毛主席语录和华主席指示进行反省。如此这般两天下来,混乱得以平息,人心大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谭维四领来了考古队 | 曾侯乙编钟那些事(2)
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记
“千古绝响“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精美文物!附早期考古视频
搜狐
谭维四:“倒带”千年万般景
1978年湖北出土一古墓,棺木重达14000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