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闫书卿:嵩南风俗录——踩高跷

高跷,是汉族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之一,流传范围广,俗称'踩高跷’’,是民间盛行大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技艺表演,一般在过春节或元宵节(俗称过十五)表演,表演踩高跷的需挑选年轻利马的年轻男女,双腿用结实布条绑上两条同样长短的木跷(高低3--5尺之间,跷上部有脚蹬的台阶)。踩高跷一般在街上平坦的路面上或广场上表演,表演踩高跷者大有'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之感,显得格外突出,老远就能看到。

表演踩高跷也是一项技术较强的艺术活动,表演存在极大的风险,所以,每个演员都有一个随从护驾员,形影不离跟随左右,以防不测。表演形式活泼多样,演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劈叉,翻跟头,单腿独立等高难度动作,表演时扮演成生,旦,净,末,丑,据说河南曲剧最早的雏形就是地摊戏,因为没有舞台,表演时为了方便观众观看,演出时演员都是踩高跷进行,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嵩县的高跷最早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黄庄街的刘银引进过来。刘银(1909--1982年)被称为豫西戏剧界的 '曲子头’(旧时人称曲剧为曲子),意为豫西曲剧第一人。刘银12岁到老汝州学戏,学的折子戏都是在地上踩着高跷表演,他把外地的高跷戏引进到嵩县表演,受到了广大戏迷的喜爱,后来曲剧戏搬上了舞台,而踩高跷这技艺保留了下来切盛演不衰。刘银成为嵩南地区高跷戏的'’祖师爷'’,并且培养了一批批踩高跷的人才。

黄庄街培养的第二代踩高跷者有:马卯,时信娃,唐信娃,王信娃,席新房,王芳卿,高巧等人,文革时期,高跷戏被当做四旧禁止演出,文革结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先后有马伟,马强,杨三乐,杨喜成,杨红强,席红晓,赵建平,赵建峰,孙石头,万雪利,万晓利,高盈峰,苏海峰,时海渠,魏红蛋,杨红权,高峰,吕玉晓,王保国,姜旦,王歌舞,王晓峰,姜紫娟,宋翠兰,苏翠莲,陈双现,王双平,丁松海,席松,魏松国,时小女,等,表演踩高跷队伍不断壮大,那时候踩高跷的同时,还又跑竹马,划旱船,舞狮子,打铜器等众多项目,表演者都是化妆,着古装戏服,随着鼓点尽情扭捏表演,发挥。把民间文化活动推向了兴盛期,也把每年的春节(包括正月十五)装扮的丰富多彩。
踩高跷由原来唱曲剧逐渐简化到纯娱乐表演动作,化妆演员以搞笑逗乐为主,基本上不再有唱词,也可以说:曲剧戏走上舞台,退出了髙跷表演活动。髙跷突出踩与娱乐。

黄庄街的高跷也曾到嵩县城参加全县春节汇演,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梨园老故事:曲剧开山鼻祖——王凤桐
河南曲剧创始人之一朱六来的个人简介
你在舞台上看过表演么? 戏精本精系列01
曲剧舞台戏《呼延庆打擂》全本(10小时…)
曲剧唱段集锦
鄢陵县南坞镇彭庄村农民苏美琴演唱的曲剧《串亲》选段(10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