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竹刻的主要品种及竹刻技法
原文地址:竹刻的主要品种及竹刻技法作者:
竹刻的主要品种及竹刻技法
(一)翻簧竹刻:
竹刻之一种。也叫“贴簧”、“竹簧”、“反簧”和“文竹”。将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经煮、晒、压平、胶合成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样。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不少清代乾隆重时期的翻簧制品,当时的福建上杭,制作的翻簧器相当精美。此后湖南邵阳成为重要产地。道光咸丰以后,上海嘉定也成为生产中心之一。浙江黄岩、四川江安,亦是著名产区。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面,故以阴纹浅刻为主,亦有施以薄雕的。色泽光润,类似象牙。产品以实用的茶叶罐、花瓶、台灯、照相架、首饰盒、文具盒、笔筒和果盘为主。
(二)留青竹刻:
竹刻之一。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竹青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第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淡,因景而施。竹刻留青之法到明末张希黄时已大备。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 ”道出张希黄运用竹筠之妙。留青竹刻产品有臂搁、书镇、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
竹刻技法
纹砂地 竹刻技法之一。
系阳纹刻法,地作砂粒状,有细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橼地(又名桔皮地)等。
薄地阳文 竹刻技法之一。
其义有三;一指清代吴鲁珍所刻浅浮雕,其刻法浅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阳文”。一指较吴鲁珍浅浮雕更低的阳文。近人所谓“薄地阳文”,将花纹以外全部竹地或邻近花纹四周之竹地刮去,使花纹微微高起,然后雕刻。
陷地深刻 竹刻技法之一。
一种深刻,比一般深刻更深。竹林表面光素,称为地,所雕图像全部刻陷地中,有五六层,始达其最深处,故名“陷地深刻”。此法始于清代前期。
竹刻地纹 竹刻技法之一。
其地纹有四;一为光地,即平地。二为空地,即透雕之镂空地。三为几何纹地,如雷纹、波纹、鳞纹、锦纹等。四为糙地,即砂地,以形似得名。纹覆地,地承纹,地为纹辅,纹因地成。
清  吴之璠竹刻臂搁
刀功墨趣留青雕
我国的竹器雕刻,历史悠久。雕刻的技法有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留青、浅刻等,其中尤以留青别具特色。
留青,即是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色泽近似琥珀,历年越久,竹肌颜色越红,图案部分就越突出,如经常把玩摩挲,则光滑如脂,温润如玉。
留青竹刻始于唐代,到明代后期,竹刻艺术家张希黄发展了前人的刻法,使留青竹刻突破了以往图案形式,达到笔墨神韵和雕刻趣味兼备的境界。现藏于美国波斯顿美术博物馆的“山水楼阁笔筒”,就是他的代表作品。清代竹刻艺术家在继承明代技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留青竹刻更注重书画艺术的效果,艺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
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徐素白,字根泉,号晓钟,自幼喜爱刻竹,后以此为专业,表现手法巧妙,刻法精细入微,生动传神,特别在表现花鸟、草虫方面有较大的创造。他创作的蜻蜓、蝉、蝴蝶、小鸟等,都有独特的表现手法。支慈庵能在扇骨上留青刻蝇头小字,用留青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雕刻绘画也很精巧。张韧之是少有的女竹刻艺术家,她巧妙地利用了竹青最表面的一层来表现景物的近处和亮光部分,在露出的竹肌上又深刻一层表现远景,使作品更富有立体感。
江浙地区盛产毛竹,竹刻资源丰富,而留青竹刻取材仍是极严格的。必须在秋冬时节入山,选伐4年至5年生的毛竹,要求表皮平整,节长无斑。砍伐时,不能损伤其表皮,根据制作器具需要,锯断或劈开刨花擦去竹面油腻,在日光下晒一星期,再放置室内通风处架空阴干。
雕刻留青,大多先制成器物,然后在竹面上打好画稿,运用各种雕刻技法操刀。留青竹刻很讲究用刀,雕刻刀以弹簧钢制成,风格不同,用刀也有区别;用于切边线,用斜口刀;铲去空白处,用平口刀;刻留青部分,用平口、圆口刀;刻划毛发之类,用槽刀。刻划蜻蜓之类的薄翼,则要把翼筋凸出,薄膜处用圆刀铲去竹青的十分之七,利用色泽和雕刻深浅的对比,充分表现薄翼透明的质感。如留青竹刻艺术家徐素白先生雕刻的蜻蜓、月季花表现手法巧妙,精细入微,物象质感强烈,清秀典雅,浮然竹上,堪称留青竹刻之珍品。
嘉定竹刻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以刀代笔,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内脱巢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朱鹤之子朱缨(字清甫,号小松)、孙朱稚征(号三松),传承家学,推陈出新。把嘉定竹刻艺术推向高峰,确立了嘉定竹刻的艺术风格与历史地位。嘉定竹人以刀为工具,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文、印诸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嘉定竹刻的样式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插屏、抱对等;还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嘉定竹刻有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基本技法,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原创性。
.....................
凤桥竹刻 艺传千载
中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源远流长,《礼记·玉藻》中记载:“士大夫饰竹以为笏,是用竹于典仪,且有文饰之施焉。”现知较早的实物,是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雕龙纹髹漆竹勺柄,晋王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六朝齐高帝曾赐明僧绍竹根如意。
自明中叶至清末,竹刻艺术风格的变化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再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又由深复浅的过程。深,指浮雕、透雕和圆雕;浅,即浅刻、留青之类。
竹刻在嘉兴由来已久,而且名家辈出。明末清初,以留青阳文刻法为特点的嘉兴派是全国竹刻工艺三大流派之一,其中以凤桥民间艺术竹刻最负盛名。凤桥竹刻以留青见长,表现形式多样,作品类型有臂搁、笔筒、竹根雕、屏风、挂屏、棋钵等。
从事竹刻的艺人都富有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人文修养。解放后,虽然从事竹刻的民间艺人渐渐稀少,但也不乏佼佼者。南湖区凤桥镇竹刻艺人冯嘉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冯嘉生出生于1946年,受父亲冯国介影响,12岁时开始学习篆刻、雕塑。19岁那年,他下放到凤桥镇新民村,一呆就是15年。他在务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木工雕花手艺,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攀登竹刻艺术高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面对竹刻艺人逐渐稀少的窘境,冯嘉生这几年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凤桥竹刻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从2005年开始,他在家中常年义务开设竹刻培训班。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有一定美术基础、有这方面的爱好,他都乐意义务传艺。冯嘉生知道,多一个人会竹刻就多一份传承竹刻艺术的机会。现在,老冯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凤桥镇中心小学校外辅导员,专门负责该校竹刻班的培训。看着这帮小鬼拿着竹刻刀、用稚嫩的小手创作出一幅幅生动可爱的竹刻艺术品时,老冯打心里开心。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凤桥竹刻艺术,2007年南湖区政府将凤桥竹刻列为第一批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12日,凤桥镇中心小学首届学生竹刻展在嘉兴市图书馆开展,重新勾起了嘉兴市民对凤桥竹刻艺术美好的回忆。
老冯相信,只要有自己和这帮孩子在,凤桥竹刻艺术就不会中断。
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冯嘉生的心血,每一刀都倾注着冯嘉生对竹刻的感情。
冯嘉生作品:山水插屏《画栋柱帘烟水中》
冯嘉生作品《俞伯牙鼓琴遇知音》
冯嘉生作品《群仙祝寿图》
这幅《清明上河图》是冯嘉生的巅峰作品之一,在2005年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成果展上获“天工奖”。
邵阳翻簧竹刻
地区:湖南邵阳
邵阳翻簧竹刻是我国优秀的民间工艺产品。它诞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翻簧竹刻以在竹材的自然本色上作艺术加工取胜。前后要经过80多道工序才能得到成品。邵阳翻簧竹刻以国画为基础,但比国画更庄重而具质感;有金石味,变化更多,不受拘束,从而造就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翻簧竹刻品种繁多,五光十色,作品典雅大方,清新明快,与竹材的天然本色和谐统一,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是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十分理想的工艺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竹刻鉴赏秘要
竹刻技法介绍与鉴赏
文玩鉴藏:古旧竹雕的作伪方法
清代竹雕名家
嘉定竹刻艺风之流变
嘉定竹刻,有多美?(多图预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