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会提问》的解读

这次给大家推荐的书是《学会提问》。本书有两位作者,尼尔·布朗是一位经济学教授,斯图尔特·基利是一位心理学教授。不过,大家别担心,书里没有很多烧脑的经济学和心理学术语,更没有多少抽象图表和数学公式。它专门为普罗大众设计,试图教会大家提出好问题。如果提不出好问题,那就自然给不出好答案了。 知乎就是一个以问答为主要内容生产机制的网络社区。有的问题下的回答,讨论很热烈,多种观点难分高下。其实,这也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常态。我们每天都要吸收大量信息,有人建议我们向东,有人建议我们往西。无数人试图说服我们采纳他们的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我们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无法察觉他人对我们有意无意的误导,那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这本书的价值正如其书名所示,它能让我们「学会提问」,提出批判性的问题,识破不靠谱的观点和论证。不过,我没有时间把一本教材里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完,那要花一个学期,也就是十几个星期的时间。所以,这里只能为大家归纳出3个要点: 面对任何一段信息时,我们都要问这三类问题:

第一,这段信息的论题和结论是什么?为结论提供支持的理由和证据是什么? 第二,这段信息中的理由和证据可信吗? 第三,这段信息中的论证,犯了什么逻辑谬误吗?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要点: 追问某段信息的论题和结论,以及为结论提供支持的理由和证据。 论题就是引起讨论和争议的问题。它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描述性论题,另一类叫规范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是描述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论题。比如,秦始皇是在哪一年统一六国的?学古典音乐能不能提升智商?北京大学在全球排名第几?打疫苗会不会让孩子得自闭症?鸟是恐龙演化出来的吗?我的男友或女友背着我劈腿了吗?

这些问题都是问事实是什么?这个世界事实上是什么状态?它可以是追问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也可以追问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事,还可以问未来将要发生什么事。针对这些描述性问题的回答,又叫做事实判断。事实判断是相对客观的,只要大家掌握的信息足够丰富,不同人通常会给出同样的回答。当人们在事实判断上出现分歧时,通常是有人搞错了。一些人因为无知,也就是因为信息量有限,给出了错误的事实判断,在描述性论题上给出了错误答案。比如,有些人不了解演化生物学,所以误以为鸟不是恐龙演化出来的。理论上,我们只要以教育宣传等方式,增加人们所获得的信息量,就能消除人们在事实判断上的分歧。有人误以为男友背着自己和别的可爱的女孩约会。此时,只要雇佣一位私家侦探,让其帮我们提供更多信息,就可以查明事实真相。比如,男友其实没有和别的女生约会,而是在和别的男生约会。

说完了描述性问题,我们再来看规范性问题。规范性问题和描述性问题差异很大,它的争议更大,很难有对错之分。规范性问题是问我们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应该征收遗产税吗?应该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吗?学校应该给小学生提供性教育吗?大学应该设立少年班吗?我应该选心理学专业还是经济学专业?我应该去 A 公司工作还是去 B 公司工作?我应该和男友或女友分手吗?

这类问人类个体应该怎么做,或者问人类群体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就是追问这个世界应该变成什么状态?针对规范性问题的回答,就叫价值判断。因为针对规范性问题的回答,表达了回答者的价值偏好。有人会认为心理学专业比经济学专业更有趣或更有用,所以他应该选心理学。另一个人则持有相反的看法,所以他应该选经济学。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相对主观,不同人可能会给出不一样的回答。当人们在价值判断上出现分歧时,大家可能在客观的事实判断上并没有出差错。只是因为人们有利益冲突,或者有价值观上的差异,所以依然会在价值判断上有分歧。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抽烟,但他也知道抽烟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我们问他,你应不应该抽烟?他可能就会在抽烟的快感和身体健康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这种基于权衡和选择的价值判断,很难有对错之分。

在我们明确一段信息所讨论的论题后,接下来就应该寻找作者给出的结论。假设论题是「学古典音乐能不能提升智商?」这个描述性论题。有些人的会给出肯定的判断,有些人则给出否定的判断。出现分歧和争议时,我们就应该追问作者,你为什么认为学古典音乐能或者不能提升智商?你的理由是什么?你为你的结论提供支持的理据是什么?理由就是作者为了说服我们相信结论而提供的额外信息。光是把结论重复说几遍,并不能说服我们相信他的结论。也就是说,如果作者只提供了结论,没有提供理由和证据,那我们就不应该轻易采信这种结论。

如果我们是在和活人对话,那就可以直接追问对方,要求对方为自己的结论给出理由和依据。但如果我们是在阅读文本材料,通常是找不到作者来回答问题的。此时,就需要在这段文本中去寻找理由。

我们来看《学会提问》这本书的第三章的第一个作业。寻找下面这段文字中的议题、结论和理由:

公共游泳池有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公害。很多公共游泳池并不能严格遵守卫生法,因此为水生细菌的感染提供了空间。研究表明 60%的公共泳池都不能保证水里的氯含量达到正常水平,任由游泳者感染疾病。很多游泳者在使用公共泳池以后就开始患病。

上面这段话的议题是公共游泳池是否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公害?这是一个描述性议题,作者给出的结论是一个事实判断,也就是认为公共游泳池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公害。作者给出的理由是,研究表明 60%的公共游泳池的氯含量不达标。而且有很多游泳者在使用泳池后生病了。

我们来复习下第一个要点。当我们拿到一段信息时,要去问,这段信息讨论的论题是描述性的还是规范性的?作者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结论是客观的事实判断还是主观的价值判断?作者为了让我们相信他的结论,还给出了什么理由和证据?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要点,也就是追问作者给出的理由和证据,是否可信。

《学会提问》这本书将理由和证据分成了 8 类,时间有限,我们只看其中的 4类,也就是直觉、个人经历、类比、专家意见。

人们常说,女人的直觉特别准,能凭感觉判断男友是否出轨了。我们还能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戏剧性的经历,比如,某缉毒警察在人群中一眼就认为谁的包里有毒品,结果发现那个包里果然有毒品。某消防员在火灾现场突然察觉某个建筑物要坍塌,然后立即撤离,没想到那个建筑物真的就坍塌了。

这种所谓的直觉,就是我们突然有了某个结论,但自己也说不清楚理由。好像有第六感让我们坚信自己心中冒出来的念头。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直觉究竟准不准呢?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人生三大错觉:「手机响了、我能反杀、她喜欢我」。尤其是最后一条,许多男生总是直觉性地认为某人喜欢他,事后才发现是自己自作多情了。

直觉显然不是 100%正确的。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直觉都不怎么靠谱。当别人提醒我们相信自己的直觉时,有时只是催促我们快点做出决定,以免我们仔细反思过后,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我们自己的直觉也经常变化,还会与他人的直觉起冲突。所以,当某个结论只有直觉作为理据支持时,就要格外警惕这个结论。

比起直觉,人们更多地援引个人经历作为理由。这类理由大多以我有一个朋友或者我曾经怎么怎么样开头。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他在找工作前去庙里拜了拜佛,后来真的找到了好工作。我有个朋友,他一直抽烟喝酒,但是身体依然很好。我有一个朋友,他得了某种病,没去医院,用了某个偏方就好了。我曾经请客户吃了一顿好的,然后就谈妥了订单。我曾经给女神送了一大束花,然后就成功和她交往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时候还会把细节描述得非常生动。某些职业培训班会把自己某个学员的情况描述得非常仔细,介绍他是如何在这里认真学习,事后找到了高薪工作,其目的也是希望大家能相信这位学员的个人经历,认为这家培训班也能让你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 CEO,迎娶白富美,俘获高富帅,走向人生巅峰。

这种援引个人经历作为理由的证据,常常是以偏概全,也就是以少数案例代表普遍情况。它们不是可信度很高的证据。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个人去烧香拜佛,然后就找到了工作。那么会不会有 10 个人也去烧香拜佛,但是没有找到工作呢?上次能在餐桌上谈好生意,下次还能故技重施吗?有人服用偏方后,病就好了,真的能说明偏方有效吗?假设我们自己生了病,真的能相信偏方吗?

人类很容易被细节丰富、剧情感人的故事和个人经历所打动。然而这种故事和个人经历都不是很靠谱的证据,大家要小心提防,不要被忽悠了。

除了直觉和个人经历之外,人们在给自己的结论寻找理由和证据时,非常喜欢打比方,也就是用类比的方法来支持结论。比如著名的木桶理论。有人说,木桶能装下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子的高度。而人就像木桶一样,我们的成就取决于自己最不擅长的哪项技能的水平。大家觉得,这个木桶理论,有道理吗?

乍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仔细反思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人是一种灵长类动物,木桶是一种装水的容器,这两者完全不相似。我完全不懂阿拉伯语,但这不妨碍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做出一番成就来。

有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此时我们就要追问,国家管理和食品烹饪,真的有那么相似吗?有人说,破镜难圆,离婚了就很难再复合了。但是,离婚与复婚是人类之间的活动,而镜子的损坏和修复则是技术上的问题,两者并不是很相似。

也就是说,类比的有效性,依赖于类比项目之间的相似度。相似度越高,类比出的结论就越可靠。但类比的主要作用不是用来论证,而是用来启发我们的思路,或通俗易懂地说明和解释某个现象。比如,我们常常会把知识类比成食物,说,给学生上课就像是给孩子喂饭一样,知识点太多太密集,学生们接受不了,难以消化。但有些学生消化能力强,又会吃不饱。这种把学习类比成吃饭,教育类比成喂饭,有一定的启发性。它能让我们以熟悉生动形象地理解一些不那么生动形象的东西。

直觉、个人经历以及类比这三种证据,大多数时候都不靠谱。偶会小宇宙爆发,才会靠谱一两次。与之相比,专家意见则靠谱许多了。当我们去医院看病时,医生就是医学方面的专家。当我们有法律问题想要咨询时,就会去寻找专业的律师。当我们家里的水管坏了,也会去请专业的修理工来修理。

专家就是在一个领域内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特长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历练了很多年,与外行人相比,有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当外行人和专家产生分歧时,我们更愿意相信专家的说法。

不过,在我们采信专家的意见作为可靠证据时,还需要留意一些细节。比如,眼前那个自称专家的人,真的是专家吗?他有没有可能是伪装成专家的骗子?比如,一个演员在扮演医生时,身穿白大褂,口中冒出一些带有医学术语的句子,看起来就很像专业的医生。这说明,看起来像专家,不代表真的是专家。而且,假定眼前的那人真的是专家,那他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发表看法吗?一位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家对未来经济走势做出预测时,我们会相信他的说法吗?或者,专家有没有可能被人收买,说出一些违心的假话?在或者,某个论题争议很大,专家各执一词,没有什么共识。此时,我们可以采信专家的意见吗?

也就是说,虽然专家的意见相对可信,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相信那些自称专家的人说出来的所有话。有些人会不懂装懂,假装自己是专家。有些专家则喜欢在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中高谈阔论。还有些专家被收买了,并不说真话。还有些问题很复杂,专家之间没有共识性的结论,谁也说不清楚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

以上就是第二个要点,当我们追问某段信息中的理由和证据是否可信时,可以思考一下证据的类别。直觉、个人经历以及类比这三类证据,都不是很可靠。专家意见相对可靠一些,不过在采信专家意见时,也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不可掉以轻心。

下面来看第三个要点,也就是追问某段信息中的论证,犯了什么逻辑谬误?

理由和结论组合在一起,就叫做论证。有些论证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没有道理。这些论证就是不可靠但又有迷惑性的逻辑谬误。在我们学会识别逻辑谬误之后,就能拆穿别人的强词夺理。在别人夸夸其谈时,指出其推理和论证中的漏洞,啪啪啪打脸了。

之前提到的以偏概全和不当类比都是逻辑谬误。前者就是以少数案例代表普遍情况,后者就是硬把不相似的东西说成很相似。除此之外,我们再来看 5 个典型的逻辑谬误。分别是人身攻击、滑坡谬误、非黑即白、诉诸完美、诉诸公众。

人身攻击的本质,就是对人不对事,通过针对说话者的特征,让大家不要相信这个人说的话。比如,小明说:「张三有婚外情。」小强回应到:「你是个笨蛋,所以你说的话是错的。」大家应该能看出这种辱骂式人身攻击是无效的。不过,如果小强说的是「你年龄小,所以你说的话是错的」、「你收了钱,所以你说的话是错的」、「你以前说过假话,所以你现在说的话是错的」、「你的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所以你说的话是错的」,「你行你上,你不行就不能说别人不对」等针对人而不是事的言论,那也算是人身攻击,而且依然属于逻辑谬误。

让我举个很直观的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一段话是否正确,和这个人本身的特征,很可能没有关系。假设小明说的不是「张三有婚外情」,而是「1+1=2」。那么无论小明是不是年龄小、资历浅、收了钱、以前说过慌等等,都不妨碍 1+1确实=2。小强对小明这个人的指责,不应该妨碍我们相信 1+1=2 这件事情。

除了人身攻击,滑坡谬误也是很常见的逻辑谬误。它是说,如果 A 发生,那就可能导致 B 发生,B 发生再导致 C 发生,一路导致 D、E、F 等事情发生。而后续发生的事情非常严重。所以不应该让 A 发生。比如,一个穷人在路上捡到一个鸡蛋,便跑回家对老婆说:「老婆,我们要有钱了。我捡到了一个鸡蛋,找邻居家的母鸡孵出来。我们就有了鸡,就可以生更多的蛋,然后又能孵化出更多的鸡。把鸡卖掉,我们就能把钱用来放贷,然后收取利息。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回老家买房买田,我们还可以雇几个佣人伺候我们,我还可以买个小老婆。」老婆听到丈夫的话,觉得很有道理,然后就把鸡蛋摔碎了。

很显然,这个穷人和她的老婆之所以这么穷,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太差,连滑坡谬误都看不出来。

不开玩笑了。滑坡谬误的本质,就是高估了某个事件所导致后续恶性事件的概率。我们再来看非黑即白谬误,也就是把可能性只分配成了两类,无视了中间连续状态的存在。比如,某个女孩子在撕扯花瓣,一边扯一边说「他爱我、他不爱我、他爱我、他不爱我……」最后一片刚好是「他爱我」,于是她便欢欣雀跃地鼓起掌来。

先不考虑这种扯花瓣的方式能否检验一个人的爱意。这个女孩子也没有考虑到,在「他爱我」和「他不爱我」之间,还有「他超爱我,他比较爱我,他一般爱我,他不怎么爱我」等程度化的状态。也就是说,她误以为爱或者不爱是像灯泡开关一样,只有两种状态,要么开要么关。但实际上,不仅是爱意,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现象,都是程度化的,更像是水龙头开关,可以调整大小。

要想避免非黑即白的谬误,就要考虑到黑白之间广泛存在的灰色地带。在好人与坏人之间,还有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坏的人。在美与丑之间,在穷与富之间,在聪明与愚钝之间,在勤奋和懒惰之间,都是有中间地带的。

我们再来看诉诸完美、诉诸公众这两个谬误。

诉诸完美,就是说某某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完美,所以不应该采纳。比如说,「电动车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我们不应该使用电动车。」但是,在我们真正去解决问题时,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最好的那个。与传统的烧汽油的车相比,如果电动车对环境的污染更小,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电动车。

诉诸公众,则是说,有很多人都相信了某个结论,所以你也应该相信某个结论。比如,假设有个人说,大家都在横穿马路,所以横穿马路没有错。但是,某个结论是否正确,和有多少人相信这个结论,不一定有关系。曾经,几乎地球上的所有人都相信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结果后来我们发现,原来是大家都搞错了,是地球在绕着太阳转。

逻辑谬误还有许多,它的本质就是以看似有效实则无效的论证来忽悠大家。大家可以参照维基百科上的「逻辑谬误」这个词条,了解不同种类的逻辑谬误。不过,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逻辑谬误,往往不会有课本上的案例这么典型。逻辑谬误往往隐藏得很深,不容易被察觉。而且,大家也不要在学了逻辑谬误之后,就看什么论证都像是逻辑谬误了。如果一人的手里只有锤子,那他看什么都像是钉子。

时间不多了,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学会提问》这本书告诉我们,在面对一段信息时,需要问这三类问题:

第一,这段信息的论题和结论是什么?论题是描述性的还是规范性的?描述性论题的结论又叫事实判断,它相对客观。规范性论题的结论又叫价值判断,它比较主观。为结论提供支持的额外信息,就是理由和证据。如果一段信息中,只有结论,没有提供理由和证据,那我们就不该轻易采信这个结论。

第二,这段信息中的理由和证据可信吗?人们经常使用直觉、个人经历以及类比来为自己的结论提供支持,但它们都不是很可靠的证据。专家的意见相对可靠,但也要注意专家是否是真专家,是否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发表看法,是否在说真话。这个领域中的专家有没有共识。

第三,这段信息中的论证,犯了什么逻辑谬误吗?逻辑谬误就是那些看似有理实则强词夺理的论证。如果我们的经验不够丰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够强,很容易就会被逻辑谬误所误导。今天,我们了解了以偏概全、不当类比、人身攻击、滑坡谬误、非黑即白、诉诸完美、诉诸公众这 7 种典型的逻辑谬误。更多的逻辑谬误,大家可以从互联网上查到很多相关资料来学习。

如果大家想要给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打好更坚实的基础,那么光是听了我对这本书的推荐,还不够。大家还需要自己去阅读这本书,去做练习题,在工作和生活中反复实践。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光是听别人讲,自己不练习,也是学不会批判性思维的。

这本书其实也是我的批判性思维入门书。好些年前,当我还是中学生时,无意中在湖南省图书馆里找到这本书的早期版本,读完后简直如获至宝。后来,机械工业出版社又引进了它的新版本,也就是基于英文第 10 版翻译的中译本。编辑告诉我,这本书的销量很大,很受中国读者的欢迎。美国亚马逊网站上也留有许多读者的好评,说它很适合入门级水平的读者。

最后,在我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经历中,还有两个重要的经验之谈,想要分享给大家: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父母、师长、朋友、伴侣使用了不靠谱的证据或者逻辑谬误来说服你。我们不应该恶语相向,而应该好言相劝,委婉地指出其错误所在。在严肃的学习、工作、研究等情境下,我们需要注重每一个逻辑上的细节。但在日常的聊天场合,则要区分玩笑话和逻辑谬误。太死板的话,会显得自己没有幽默感,降低自己的魅力值,让我们找不到对象,那就要注定孤独一生了。

第二,绝大多数思维上的错误,都是由于智力上的懒惰和知识量的狭小所致。许多人在思考时, 往往先有了结论,然后给自己的结论找理由,无视所有不利于自己的结论的证据。人们不会去反思论证是否可靠,不去核实证据是否可信。当我们看到某一篇文章上写着「研究表明,科学家发现,专家认为」等文字,很容易就盲目地相信了后面的话。因为大多数人难以理解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就算从网上下载到了最原始的文献,也读不懂那些专业术语和数学公式,也就无从判断那些信息是否可靠了。所以,要想避免思维上的错误,我们必须克服自己懒惰的倾向,养成反思的习惯,并且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跨学科知识量的积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会提问 批判性思维指南》核心观点摘录
读书 | 《学会提问》第7、8章
掌握批判性思考,识别正确信息
《学会提问》||如何利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关键性问题?
每天一本书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12分钟读完30年畅销不衰的经典《学会提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