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要主义》解读
关注

「精要主义」是对「更少,但更好」的不懈追求,它不是偶尔为之,而是把追求「更少,但更好」当成行事的铁律。

相比非精要主义者,精要主义者会探索更多的选择性。在专注于某项事情之前,他们会先广泛地探索和评估各种选项。

精要主义者都是出色的观察家和听众,他们深知取舍的现实意味着自己不可能关注一切,因此他们会特别留意倾听话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简介

《精要主义》这本书的核心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更少,但更好。你是否觉得在生活中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来做决策?你是否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面?你是否正在追求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事业和生活?如果答案都为「是」,那么你应该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掌握了「精要主义」的核心内涵。

解读
    这本书的结构如同作者所提出的理念一样,非常简洁明了,一共有四个部分,包括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以及成为精要主义者的三个步骤:探索、排除和执行。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解读这本书。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
    在作者的定义中,「精要主义」是对「更少,但更好」的不懈追求,它不是偶尔为之,而是把追求「更少,但更好」当成行事的铁律。精要主义不是关乎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谈到这一点,我想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案例。
    在我刚开始做市场工作的时候,为了表示我考虑到了各种情况,我整理了十几项行动计划,希望面面俱到地把可以想到的事情都做好。在我把这个计划向我的直接领导做完汇报之后,她直接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行动你都能做完吗」?我犹豫了一下回答她「应该可以,不过我会有优先级」。她接着说:「我下个季度的重点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完成 W 产品的销售任务,你把你的计划做一下清理,只保留 3 件可以直接支持这个重点工作的事情」。领导的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虽然我的计划看起来内容很多,表面上看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并没有明确地聚焦会如何支持整个部门达成最重要的目标。如果我真的按照我的计划执行,很有可能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活动经费,但是并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回去之后,我仔细评估了行动计划中的每一项内容,看哪一项更有可能直接推动 W 产品的销售,最后只保留对推动销售最有帮助的前三项行动。
    虽然我还不能算作完全掌握了精要主义,但是我上面分享的这个小案例已经包含了精要主义核心思维模式的三个要素,它们分别是选择、甄别和取舍。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说明这三个要素。先来谈谈选择。
    关于选择,书中引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发现,叫「习得性无助」。这个发现是说:当人们发现一件事情反复努力都没有效果的时候,往往会放弃努力。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但是,人们却会忽略另外一种乍一看完全不像「习得性无助」的行为:那就是表现得极度活跃,比如抓住每个机会,积极参加每一项工作,竭尽全力做好一切。
    其实,这种强迫自己去做更多事情来证明自己很努力不过是一种障眼法,因为这样的人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机遇、任务和挑战,而是认为自己「必须什么都做」。
    选择是困难的,但是精要主义者必须高度重视选择能力,将之视为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它的存在独立于其他任何事物、任何人以及任何力量。忽略了选择的能力,就等于选择了「习得性无助」。
    我们再来看看甄别。
    要了解甄别,可以先了解一个著名的原理,叫「帕累托原理」。该原理是 19 世纪 90 年代由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它指出,80% 的成果是由 20% 的努力产生的。很多时候,我们相信「更努力就一定可以带来更多收获」,但是,如果你更深入地去分析你的工作,也许就会发现,不加甄别的努力其实也是一种懒惰:懒于思考,懒于学习新东西和懒于改进。
    我在刚进入外企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份报表分析和整理的工作,刚开始接手这份工作的时候,我每天需要花费两个小时在 Excel 上手工处理数据,并且经常因为制作这份报告而加班,但是似乎我的加班并没有产生额外的价值。后来,我通过自学 Excel 中的各种技巧,通过数据标准化和自动化处理的方法,将整个制作时间压缩到 5 分钟,一下子把我从繁重的、重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了出来,从而有时间从事更多更重要的工作。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花费了额外的时间来改进我的方法,但是最后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而我也因为改进了报表制作和展示而得到了部门的奖励。
    在我的这个小案例中,我甄别出重复的工作不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改进才应该是我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当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采取行动后,我的整个工作效率就得到了质的提升。
    精要主义者不是不努力,而是会在努力前花时间和精力去扫描环境,寻找重要的少数而淘汰不重要的多数,然后再去全力以赴。
    精要主义思维体系的第三个要素是「取舍」。
    这一点,非常像网上流行的一种理念,叫「断舍离」。我们必须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有所取,必然有所舍。书中给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美国西南航空的案例。这家公司在 1972 年到 2002 年间飞速增长,给股东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而这家航空公司飞速增长的「秘密」是:放弃了很多航空公司无法割舍的服务,比如覆盖所有航线、提供餐饮、提前分配座位、提供头等舱服务等,并通过精心地设计,采取了一系列低成本的方式来运营公司。
    刚开始的时候,这家公司的模式被很多评论家和反对者所抨击,认为这样的模式不可能成功;但是这家公司坚持了自己所做的取舍,若干年后,他们的战略布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与此相对比的是,其他航空公司在看到西南航空的成功后,也开始模仿这种做法,采取「横跨策略」来进行竞争,也就是原封不动地保留自己的现有策略,同时试图采用竞争对手的策略。但是模仿西南航空的其他航空公司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根据哈佛商学院教授同时也是知名「战略大师」迈尔尔-波特的理论,「战略定位」若要持续,必须同其他定位之间进行取舍。
    由此可见,公司在战略定位的时候需要取舍,个人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也需要取舍,精要思维主义者非常清楚这一点,并会强迫自己权衡多种可能性,战略性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
    以上就是书的第一部分内容: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选择,甄别和取舍。
    书的第二部分开始介绍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一步:探索。
    相比非精要主义者,精要主义者会探索更多的选择性。在专注于某项事情之前,他们会先广泛地探索和评估各种选项。那么我们如何找到和评估这些选项呢?书中介绍了精要之事的 5 个要素:抽离、审视、游戏、睡眠和精选。
    抽离,是找到精要之事的第一个要素。我们需要在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中找到一个不受干扰的时间来探索和思考。也许你听到这一点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哪里有时间呀,我的时间已经完全被占据了!书中介绍了一个领英首席执行官杰夫·韦纳的例子,你可以想象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 CEO 会有多么繁忙,但是这位 CEO 却可以做到每天都从自己的工作日程表中留出两个小时的空白,什么工作都不安排。刚开始的时候,这种行为被看作一种自我放任,甚至还有浪费时间的嫌疑,但是他最终发现这是最具价值的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因为他可以有完整和不受干扰的时间来思考身边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并制定出更有前瞻性的战略。
    可能你会说,CEO 当然可以给自己安排时间了,我们作为普通员工,哪有这种自由呀。那么我再给你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的一位同事从事的是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汇报的工作,虽然现在的通讯手段让我们可以随时联系到他,但是我们所有同事,包括他的领导在内都知道他有一个习惯:每天上午会有两个小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这两个小时中,他不会回邮件也不会回微信,而是高度集中在思考和完成自己规划的重要的工作中。他的工作业绩也非常出众,被大家公认为数据分析领域的专家。
    如果你做不到抽离,是无法真的去思考重要事情的。
    精要之事的第二个要素是审视,也就是去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精要主义者不会轻易被最大的声音所吸引,也不会听所有的话,而是关注声音所传递的信号,并注意去听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话。书中谈到,精要主义者都是出色的观察家和听众,他们深知取舍的现实意味着自己不可能关注一切,因此他们会特别留意倾听话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书中还介绍了培养这种能力的四种方法,分别是:
    第一,写日记,成为自己人生的记者。因为人是健忘的,只有每天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回头去审视,才能看到自己的变化,并找到改进的可能性;
    第二,实地探索,认清问题本质。很多时候,光是听别人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自己真的去看、去体验,才有能力做出更精确的判断;
    第三,捕捉不正常与不寻常。往往那些隐藏在不寻常背后的故事才是离真相更近的故事,也是审视需要找到的答案;
    第四,走出逃避推诿的怪圈。规避棘手的问题是具备诱惑力的,但是也会让我们远离真相,只有直面问题本身,我们才能走出逃避的怪圈,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精要之事的第三个要素是游戏,也就是拥抱内心孩童的智慧。
    书中引用了美国国家游戏研究所在研究了大约 6000 个人的游戏史之后得出的结论:游戏,能够极为有效地改善包括个人健康、关系、教育、组织能力在内的一切。在我们游戏的时候,人性可以得到最纯粹的表达,个性也可以得到最真实的展现。
    我相信,游戏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比如,我们可以从很多公司的团建活动就是去游戏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端倪。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拓展选择的范围,解压,并让大脑的执行功能更高效。我们越是接触到自己内心的最底层,越有能力去思考「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这个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精要之事的第四个要素是睡眠,也就是如何保护你的身心资产。
    非常巧的是,在我不久前参加公司「工作业绩提升」培训的时候,培训课程中也把睡眠的重要性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但是,睡眠这件事却常常不被我们重视。
    为了说明睡眠的重要性,书中引用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一万小时法则」:科学家发现,相比那些仅能称作好学生的人,最优秀的小提琴家在练习上花的时间更多。很多非精要主义者会信奉这个法则,认为精通某项技能只需要付出认真专注和苦心孤诣的努力。但是,这项研究中还有一个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发现:睡眠是最优秀的小提琴家和优秀小提琴家之间的第二大重要分水岭。最优秀的小提琴家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 8.6 小时,这比美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间大约多 1 个小时。
    我身边也有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同事,他工作非常努力,同时能保持清晰的思考和极高的效率。他有一个小诀窍,那就是坚持很多年的 8 小时睡眠和中午的 30 分钟午休,哪怕是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儿,他也会精神抖擞地投入到下午的工作。
    在各种娱乐信息触手可及的今天,我们的睡眠很多时候并不是被工作或者重要的事情夺走,而是被五花八门的娱乐内容所占据,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并保持高效率,那么一定要重新重视睡眠的时长和质量。
    精要之事的第五个要素是精选,只接受前 10% 的机会。这一点,也是我认为对很多人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要素,因为我们经常会进入「选择困难症」的状态,觉得哪一件事都挺重要。这个时候,请记住书中的这句话: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 YES,那么就应该是一个肯定的 NO。
    我曾经争取过一个职位,一路过关斩将通过了所有关卡,但是,随着面试的深入,我开始了解到我所面试的职位要做的事情,与职位描述以及我一开始的想象相差很远。这个时候,一方面,有朋友劝我说这个职位如何如何好;另外一方面,我反复问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事情,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最后,我跟随了自己的内心,婉拒了招聘企业伸出的橄榄枝。在明确地和这个工作机会说 NO之后,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轻松,一种自己在掌控自己命运的欣喜,也许当我们真的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选择并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书中介绍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精选方法:90% 法则。也就是在做每一项决定的时候评估每个选项,考虑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标准,然后在 0 到 100 分之间为这个选项打分,如果得分率低于 90%,那就自动把评分降为 0,并且断然淘汰它。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举棋不定。对选项的价值进行评分,也能让我们更加自觉、更有逻辑、更加理性地做出选择,而不是凭一时的心血来潮或者受情绪支配。
    以上是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一步,探索。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步:排除。
    排除也有五个要素,分别是澄清、勇气、放弃、编辑和边界。
    我们先来看看排除的第一个要素:澄清,做一个以一当千的决定。精要主义者非常看重清晰明确地表达和传递信息,他们制定的战略具体实在、鼓舞人心,目标意图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可以量化。
    大多数时候,我们其实仅仅是做到了「清楚」或者「很清楚」,但是并不是「真的清楚」,比如,你是否知道未来 5 年,你真正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如果你不知道也不要灰心,因为书中提到能回答上这个问题的人寥寥无几。
    明确的目标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组织。我曾经供职过的一家著名企业,在新的首席执行官上任后,提出了「3乘5」的核心战略目标,也就是公司要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让业绩增长 5 倍。这个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传达,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公司要大干一场,每个部门都围绕这个目标来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三年后,这家企业超额实现了目标。如果我们不采用精要主义的思维来描述目标,而是把这个目标换成「我们要在未来高速发展并服务好每个客户从而让业绩实现快速增长」,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清楚公司到底打算怎么做,以及,自己做的哪些事情和公司的战略目标是相关的。
    排除的第二个要素是勇气,要有优雅说「不」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说「不」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关系和利益复杂纠结的职场。但是,也请你开始记住另外一句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的话:因为说不,所以高效。
    我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对团队合作的认知就是对同事和领导的要求需要「有求必应」,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好人缘,才能显示我的团队合作精神。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希望我帮他做一个报告,因为他当天要向部门的总经理汇报工作,所以比较着急,我当时虽然自己手头的工作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但是仍然答应了下来,以为自己可以挤一挤时间帮这位同事把报告做出来。结果,这个报告的难度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在我做了几个小时后,我意识到肯定不能在这位同事希望的时间之前把报告交给他了,只好硬着头皮去和这位同事说「抱歉」。可以想象,这位同事当时非常生气,直接对我说:「既然你做不了,早点告诉我也好,现在剩这么点时间,我自己弄都来不及了!」
    事后,我一开始觉得特别委屈,因为我觉得自己是好意,后来我觉得或许还是我自己能力不够,没有金刚钻为什么要揽瓷器活呢?直到我把自己的困惑和我的老板交流以后,老板对我说:其实你需要学习的,是说「不」的技巧。
    如果你此刻也在头疼如何说「不」,那么可以参考书中提出的说「不」的六大原则:
    第一:把决定和关系分开来。不要觉得说「不」就是要破坏你和对方的关系。
    第二:优雅地说「不」不代表必须使用「NO」。我们可以有很多灵活的表达方式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拒绝。
    第三,关注权衡取舍。要知道说「不」之后,你可以获得的东西是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 
   第四,自我提醒,每个人都是推销员。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对方希望向我们销售什么,从而判断自己是否去购买这个主意或者想法。
   第五,说「不」需要用人气换尊重。我们需要接受自己不可能始终让所有人喜欢这个事实,怀着敬意来合情合理地说不。
   第六,一个明确的「不」比一个模糊的「是」更优雅。模棱两可往往是最不好的状态,有可能会耽误双方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加深彼此的不信任。
   排除的第三个要素是放弃,止损就是最大的赢。
   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叫做「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是指,由于已经投入的成本无法收回,而对某项已知的亏本生意继续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倾向。就像我们在抓娃娃机前经常怀抱的一种心理「投了那么多币还没抓到,如果不继续抓的话,前面投的币不是白白浪费了?」。当然,现实的生活和工作远比抓娃娃机要更复杂,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往往在「沉没陈本」面前往往不能理智决策而选择放弃。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解决应对沉没成本的问题,书中总结了六个常见陷阱以及相应的对策。分别是:
    陷阱一,禀赋效应,也就是当一个人没有某件物品时,他就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值,而他一旦拥有该物品,就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避免掉入禀赋效应陷阱的方法是:假装你还不曾拥有它。这种心理暗示往往会让你更理智地判断手中这件物品或者这件事情的真实价值,从而帮助你更果断地做决策。
    陷阱二,对浪费的恐惧。成年人在做决策时都会考虑「浪费」这个概念,但是往往这个想法会让我们陷入纠结,无法抉择。它的对策是及时承认失败,让成功开始。如果发现迷路了,不要总想着自己再反复找,而是赶紧另辟蹊径去问路。
    陷阱三,强己所难。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清楚自己并不适合干某件事,但是考虑到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去学,就想硬着头皮做下去。要跳出这个陷阱,就要积极地寻求了解你的中性第三方的建议,往往别人眼里的你是更真实和客观的。
    陷阱四,现状偏见。这个陷阱非常普遍,那就是我们会由于自己一直在做某件事而继续做下去,这种倾向很容易把我们带到一个惯性当中而无法选择更优的方法。它的解决办法是假设先前的承诺和历史都不存在,然后根据现实状况重新评估,问问自己愿意在今天做哪些任务。
    陷阱五,随意承诺。很多人会轻易承诺但是无法去兑现,这个时候,你要学会在听到一个请求的时候,先停顿,想一想自己该不该答应,然后再说话。
    陷阱六,害怕错过。看到别人排队马上自己也去排队就是典型的「害怕错过」的心理,但是往往到最后你会发现,排队得到的东西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想要克服这种心理,要敢于「逆向施行,战胜害怕」,也就是主动不去做一件事情,然后评估不做产生的负面效应,通过这种方式,你更可能找到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
    排除的第三个要素是编辑。作者以电影编辑为例,形象地说明排除不是简单地去除,而是要从全局出发,从更深的层次出发,知道如何删减冗余。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这部电影的导演和剪辑师,那么我们需要知道编辑自己人生的四条原则:
    第一,懂得删减,能够自律抛弃那些好选项。放弃看似很好的机会是很艰难、甚至是痛苦的,但是如果你内心很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一条就一定可以做到。
    第二,知道精缩,用有意义的活动取代无意义的活动。
    第三,及时纠正,反观核心,调整方向。不要轻易地陷入自己的固有惯性当中,要主动拿出时间去思考。
    第四,少量编辑,知道什么时候谨慎克制。我们需要控制编辑的节奏,小心尝试,有些情况下,少量的删减并不意味就没有进步。
    排除的第四个要素是边界,即如何通过设定边界来获得自由。
    如果你还记得刚才我分享的那位从事数据分析工作的同事的例子,就会发现,真正的精要主义者一定敢于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设定一条清晰的边界。
    再给你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在一次活动中有幸问过一位世界 500 强外企的 CEO 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的 CEO,同时也是 3 个孩子的母亲,您是如何做到工作生活平衡的?」这位 CEO 回答:「我给自己和所有人都设定了一个规则,我的周六只属于我的家人和孩子。每到周六,我会关掉手机电脑,全心全意陪家人。通过这种方式,我给了家人高质量的陪伴」。
    毫无疑问,正是设定边界的能力,让这位职场精英能够在获得职业成就的同时很好地平衡家庭生活。
    如果你觉得自己在设定边界方面碰到了挑战,那么也可以参考书中给出的四条建议,分别是:想清楚别人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要明确没有界线就没有自由,要能找到自己的坏事者,要能够制定社会契约。
    好,以上是本书的第三块内容,也是养成精要主义的第二步:排除。
    接下来我们看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三步:执行。
    在探索和排除之后,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做,才能把精要主义真正贯彻下去,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有意义和价值。书中同样给出了五个执行的核心要素,分别是缓冲、扫除、进步、心流和专注。
    执行的第一个要素是缓冲,充分的准备会为你带来优势。具体有哪些技巧呢?作者给了三个设置缓冲区的窍门:
    第一,做完善的准备。这点非常容易懂,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准备越完善,你会对结果有越好的把控;反之,你碰到的意外情况就会越多。
    第二,比预计时间多留 50%。你是否经常发现自己会低估完成事情所需的时间?其实这是一种现象,叫做「规划谬误」。要想克服这个问题,就要强制让自己多留出一定时间,比如多 50% 的时间在计划上面。
    第三,做好情景规划。你可能碰到的意外情况有哪些?有没有备用方案?事情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处理?把方方面面的可能性都想到,并且做好应对方案,你就为自己设置了很好的缓冲区。
    执行的第二个要素是扫除,去锁定你的「最慢进行者」。一支行军队伍的速度是由走得最慢的那个人决定的。对个人来说,你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这里面就有拖你后腿的小障碍,如果你不能及时发现并清除它们,你是无法真正提升效率并取得更优成果的。
    要扫除这些障碍,你需要首先弄清楚自己的核心目标,比如你希望下个季度完成更高的销售业绩,这是你的核心目标;然后你需要锁定障碍,比如,你发现一些汇报和总结工作占据了你大量时间,而这些时间你本可以用来跑更多的客户,赢更多订单;最后扫除障碍,你决定和领导商量,减少汇报的频次,提升汇报的质量,节省出更多时间用在真正的销售上面。
    通过这样简单的三步,你就可以完成扫除这个动作了。
    执行的第三个要素是进步,要知道小胜利的价值。落实精要主义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自我变革的勇气,也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但是如果战线太长,很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或者动力不足。这个时候,就要有技巧地去为小胜利而鼓掌欢呼,不断地为自己和其他人取得的小成绩而庆祝。精要主义者一定是务实主义者,他们不会好高骛远,而是追求微小而平实的进步。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改进的过程中,就需要关注一些容易取得成果的、可行性更高的行动,并把大的行动目标切成一个个小目标来实现。同时,当取得一个小进步之后,要给自己和相关人进行直观的嘉奖,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真的把精要这件事坚持下去。
    执行的第四个要素是心流,用常规来造就天才。心流这个概念你可能稍微有些陌生,简单来说,心流就是对常规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行动规划。书中以奥运游泳名将迈克尔·菲尔普斯为例,分享了这位游泳奇才是如何把每天的训练计划精确到分钟,从而形成强大的心流。换句话说,对菲尔普斯来说,即使到了奥运赛场,他的内心也会如同一个常规训练日般平静,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需要克服的是如何找到并坚持自己的好习惯,直至形成心流,让自己始终保持非常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执行的第五个要素是专注,要知道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可能有无数的想法和计划,但是我们真实生存的状态就是当下,我们需要完全投入的也是此时此刻。现代社会经常让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有能力多任务处理,但是精要主义者从来都只会在一个时间内专注一件事情,这让精要主义者更加高效,并获得更好的成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做更少但更好的选择并高效执行?
更少,但更好
你的人生走向都藏在这三大思维里
为什么追求成功,会让人越来越不开心?| 你的人生需要一点 “精要主义”
如果你不安排生活,就等着别人安排你的生活吧
《精要主义》——教你如何应对拥挤不堪的工作与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