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窑洞民居之乡

  “远来君子到此庄,莫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又凉”。这是清代进士惠登甲赞美庆阳窑洞的一首诗。庆阳窑洞是朴实的,朴实得如同一捧黄土。它是不起眼的,如同黄土高原上随处可见的黄土峁,它从不张扬,从不炫耀,与黄土浑然一体。它是浑厚的,背靠高山,脚踩大地,坚固牢靠;它是传统的,数千年来,庆阳人与窑洞密不可分,生生不息;它是封闭的,秋去冬来,顽强地抵御着寒风雨雪,释放着大地的暖气;它是开放的,无论春夏,始终以其朴实厚道迎接着八方宾客。庆阳人是从窑洞里走出来的,窑洞里装满了庆阳人的奋斗史和文明史。

  历史悠久的窑洞文化

  陇东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境内董志原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原,是民居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这里村庄鳞次栉比,窑洞密密层层,如挂在云霓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人文始祖轩辕皇帝,在这里留下了衣冠冢、轩辕洞;祖国的医圣岐伯留下了老洞、药王洞,周先祖十多代人在这里创业,开辟农耕,留下了“陶复陶穴”的史迹。窑洞作为民居之宅,从上古直传了数千年,至今庆阳人还住着窑洞,是中国著名的窑洞民居之乡。历史上曾有窑洞住室、窑洞庙宇、窑洞机关、窑洞客店、窑洞驿站、窑洞学校、窑洞商店、窑洞仓库等,就连皮影戏和小型文艺演出也在窑洞里举行。百姓家家住着窑洞,男女结婚的新房布置在窑洞里,所以庆阳人就把结婚叫“入洞房”。人死了,墓葬时要先在地上挖个地穴,还要在地穴里挖个小窑洞,或用砖箍个小箍窑,然后才将棺椁安放在地下的窑洞里。庆阳人一生,从生到死与窑洞结下了不解之缘。

  窑洞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它和黄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远在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陶穴,即下沉式地坑庄;复穴,即坡崖半敞式窑洞庄。西汉窑洞造型发展,内部设置更适合人居住,比如烟囱、灶台等都很讲究。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的作用有了明确分工,每家分为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等,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修窑庄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使窑洞居室大有改进,此后,数百户、数千口的窑洞村落大量出现。明清时代,窑洞以安全、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大原上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地坑院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群众把这些建筑称为堡子,有城门,有高楼子,还有通向外界的地道。民国时期,出现了窑洞城市。据地方史志记载,合水县老城1947年全城有房屋162间,而窑洞却有296孔。正宁县城东、西两关在50年代初,有厦房404间,窑洞却有429孔。庆阳市所在地西峰城区,清代城内窑洞星罗棋布,多达数千孔,其中地坑院60%以上。民国时期,西峰城里还有窑洞1992孔,占居民住室总数的7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从窑洞里走出来,开始零星的修建厦房,于是民居也开始起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土、木、砖混结构的房屋逐渐增多,以房屋或楼房为主的小城镇不断出现,但是广大农村农民居住仍然以窑洞为主。据20世纪80年代后期调查摸底,全市农村土窑洞仍占民居建筑的70%以上。

  四千多年来,虽然历经风风雨雨,沧桑巨变,一批批旧窑洞在风雨中倒塌,一批批新窑洞又在生活中诞生,但是庆阳人民就像天上的星星没有离开过月亮一样,从来没有离开过窑洞。他们像热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热爱着窑洞,迷恋着窑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陇东地坑院的前世今生
窑洞:四千多年历史的特色民居建筑形式
[组图]甘肃庆阳的窑洞民居
目标中的现代窑洞
黄土高原上的别样风景——话说山西古窑洞
房屋建筑中的地理知识 - 千里马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