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都城考

 黄帝都城考

 

一、序言

    寻找黄帝都城,是研究中华民族文明史这一重大课题首选,是我国历史学、考古学界最大悬案。历代史学工作者铭思苦想,博览群书,寻其蛛丝马迹。考古工作者冒风沙,战严寒,不放弃任何一点遗迹线索追其都城实证。文史爱好者不乏有人几十年如一日,跋山涉水寻找黄帝文化信息,至今还在延续。目前,虽多地推测是黄帝都城所在地,依据分有历史传说、半地穴式宫殿、晋朝史书记载等,缺乏遗迹、遗物、地理环境及史书记载互证材料。最近,笔者依据文物普查资料,结合史书记载,通过野外考古逐一对号入座,初步认定,黄帝都城在辽宁省凌源市小城子乡萧杖子村高杖子村民组南2000米的山南坡上(图·一),其龙形堆(垒)石遗址为都邑所在,其凤形、龟形、麒麟形堆石遗迹构成黄帝都城总体格局。

黄帝都城考

二、遗迹部分

    1、龙形堆石

    龙形堆石遗迹(图·二),南向,当地人称南圈子,居赤色土质,用百万红褐色石块堆积而成,形状龙形,也应是最早的象形龙字。遗迹形状是由一个张嘴扭动的蛇(图·四)和一个张嘴侧卧的熊(图·三)组合而成,两者同用一个头。遗迹依坡而建,北高南低,高低差约25米。

黄帝都城考

黄帝都城考

黄帝都城考
  图四 蛇形堆石

敞口向西、向南,各敞口前都是徒峭山体,十分险要。最北端高处有一土筑平台。遗迹东西最宽处132米,南北最宽处92米,东西向石墙8道,南北向石墙4道,石墙长短、高矮、宽窄不尽相同,其中最北两道东西向石墙和最东两道南北向石墙高而宽,最高处至今残存6米,最宽处残存11米,南边墙和西边墙矮而窄,其它石墙宽高居中。

     2、凤形堆石

黄帝都城考

    凤形堆石遗迹(图·五)处于黄色士质山坡上,东南距龙形堆石遗迹1500米,方向南偏东30度,当地人称西圈子。遗迹用数万红褐色石块建成,形状象凤字。堆石遗迹东南西北长98米,西南东北宽75米,外围石墙140米,西南边墙较小,多已滑落,墙外是陡峭山体。遗迹内中间偏北处有一不规则石筑园台,直径7米,高1.5米。中间偏南有一敞口向西呈U型石墙,墙长85米,宽1-2.5米,残高5米。距U型墙东24米,有一南北向条形石墙,长22米,宽50厘米,高50厘米。再去条形石墙东6米是外围石墙南端,两者组成鸟嘴形状。

    3、龟形堆石

黄帝都城考

    龟形堆石遗迹(图·六)东南距凤形堆石遗迹500米,处于附近最高山顶上,当地人称封山。遗迹西南方向是徒峭山体,坡上布满大块石块。东北为黄色土质。缓坡地段,有大量人类活动痕迹。龟形堆石遗迹,用红褐色石块筑成,呈不规则园形,直径19米,残高2.5米。有后人盗挖痕迹。通向堆石遗迹的东南方向和西北方向有人工铺石小道。遗迹东、北山腰有五道环山而建的石墙,石墙之间是平地,间距自上而下依次为10米、7米、13米、14米,地上没有遗物,可能用于农耕。

    4、麒麟形堆石

黄帝都城考
    麒麟形堆石遗迹(图·七)西南距龟形堆石1500米,居中等山顶坡地上,南向,当地人称北山,其西500米有一山形很美的四棱山。堆石遗迹形状不明显,似鹿形,东西长75米,南北宽55米,石墙相对较矮,部分地段没有石墙。头部似在东北角,一墙向前延伸。北边墙、东边墙略宽而高。内置两道南北向石墙,长23米,宽70厘米,高50厘米,两墙间距35米。遗迹内杂草丛生,荆榛满地使考察受阻,更准确材料待日后发掘。

    5、祭坛

    祭坛距龙形堆石东偏北250米,为不规则园形、周围用小石块垒起,中间填放砂粒,最大直径7米,高出地面30厘米。

三、遗物

    遗物都为采集。陶器有泥质红陶片、泥质灰陶片,夹砂手制红褐色陶獻裆,夹砂手制绳纹灰陶鬲足,夹砂手制绳纹灰陶罐底,红褐色鱼骨盆片等,石器有打制亚腰形石斧(图八·2),磨制石盆残块(图八·4),磨制祭用石器(图八·3.5),细石器,还发现一件石耜(图八·1)未有使用痕迹,长40厘米,宽18厘米,厚5.5厘米,正反两面各有一个直径1.5厘米,深1厘米人工琢制园坑。顶端有一直径1厘米,深0.8厘米园坑。周身约有200个不均匀的小坑,分布无规律,六个稍大一点的坑内有木棍填塞痕迹。

黄帝都城考

四、堆石遗迹应是远古四灵(龙、凤、龟、麟)

    1、关于龙

    从龙形堆石形体上分析,是由一个熊和一个蛇的组合体。《庄子·天运篇》记载;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运气而养乎阴阳。史书记载同龙形堆石实际情况,实际作用相符。从局部分析,罗愿《尔雅翼》曰: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以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盘口,旁有须髯。颌下有明珠。《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九似中除了角似鹿未找到外(也可能借用一棵树),其它实际情况同史书记载吻合。龙形堆石东南角开口处,外边大里边小,象盘口。西开口处四道石墙象四条腿,也象龙须,颌下有眼睛这些和史书都能对上号。堆石遗迹有高有矮,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暗有明、这都合史书记载相吻合。从龙的特征分析,《瑞应图》云。黄龙不众行,不群处,必待风雨而游乎青气之中。游乎天外之野,出入应命,以时上下,有圣则见,无圣则处。《尔雅翼》曰:龙者,鳞虫之长。……,头上有博山,即能变水,又能变火。史书还有关于豢龙,御龙的记载。龙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不是动物之龙,是圈起来用于统治的石龙,因石龙居高山之上,每当夏季风雨来袭,就会出现腾云驾雾,时隐时现的现象。下雨就会渗出水来。传说黄帝时,雷击发生火灾,烧毁森林,烧死动物,次妃彤鱼氏因此还发明了烤肉和筷子。从立意上分析,取自然界中的熊和蛇为原形组成龙,其原因之一,熊是哺乳动物中最凶猛者之一,可冬眠、能上树,即是所说的春分能登天。蛇是爬行动物皎皎者,细小地方都能钻过去,能潜入地下冬眠。即所说的秋分能潜渊。原因之二,可能与黄帝的身世有关,史书记载黄帝母亲有嬌氏和外祖母女娲都是龙蛇之身。黄帝自称姬姓,姬字从女,从臣,而臣在青铜器文字上就是一个熊竖立形象。由此可以看出黄帝有天下,号有熊自称有熊国君的原因。熊和龙音近,熊单项思维,如从多项思维考虑就应称龙了。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南圈子堆石遗迹就是中国最早的龙。龙的传人也应从此开始。

    2、关于凤

    从形体上看,《正律》云:黄帝之时,以凤为鸡。《山海经·南山经》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而西圈子堆石遗迹形状恰好是鸡形,和史书记载吻合,从分体上看,《论语》摘:凤有六像,一曰头像天,二曰目像日,三曰背像月,四曰翼像风,五曰足像地,六曰尾像纬。《韩诗外传》曰:夫凤,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颌而鸡喙。《禽经》云:凤,鸿前麟后,蛇首鱼尾,龙纹龟身,燕颌鸡喙,骈翼。《尔雅》云:凤瑞应鸟也,……,高六尺许,出为王者之嘉瑞。凤形堆石遗迹,头朝南,古人把南认为是天,天南地北,遗迹前边开阔,后边用石块堆起,和史书记载一合。细长的颈,扁薄的尾,眼睛象太阳,与史书记载二合。弧形背、双连翼、鸡嘴状,与史书记载三合。遗迹外墙高2米与史书记载四合。足没找到,可能埋在堆积下。从立意上看,《括地图》曰:孟亏人首鸟身,其先为虞氏驯百兽,夏后之未世,民始食卵,孟亏去之,凤凰随焉,止于丹山。《抱朴子》曰:古者太平之世,凤凰常居其国,而生乳至夏后,始食卵,而凤去之,此则凤有种矣。由此可知凤部是以食鸟和鸟蛋而得名。从史书记载看,《十洲记》曰: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可越也。其上多凤麟,数万个为群。《尔雅翼》云:南恩州,北甘山,壁立千仞,有瀑布飞下,猿猱不能至。凤凰巢其上,彼人呼为凤凰山。《诗经》曰:凤凰于飞,刿刿其羽,亦傅于天。又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礼记》曰:升中于天,而凤凰降,龟龙假。上述记载反映出凤部是凭借龙部和龟部强大势力来到此高岗落户,用数万石块堆起的凤。仿佛就象刺破羽翼镶嵌在天上一样。南有大自然恩慧之州(指峚山),北有美好的山(指四棱山),四面泉水相绕,陡峭山体猿猱(指蚩尤)不能上来。这些记载同附近自然环境依依相扣。

    3、关于龟

    龟是四灵中唯一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其形状不言而喻,据《国语·周语》记载:我姬姓出自开鼋。郭沫若考证,黄帝姬姓,轩辕即天鼋,鼋即龟,天鼋即天上的龟,或者说居部落南边的龟。考察龟形堆石确处于高山顶上,其北有早期遗存和人类活动遗迹,同史书记载相合。龟形堆石遗迹象龟壳,无头、无足、无尾,而红山文化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出土的玉龟壳也是无头、无足和无尾,彼此应有渊源关系。从史书记载分析,《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丘。轩辕丘即天鼋丘。另据《山海经·海外西经》云: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轩辕国即是龙形堆石遗迹,穷山在它的北边,穷山西边是轩辕丘,山下有四蛇相绕,这和史书记载都相一致。由此可证龟形堆石就是轩辕丘,也就是天鼋丘。

    4、关于麒麟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从外形上看象鹿,头上独角,全身有鳞甲,尾象牛尾。许慎《说文解字》曰: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麈(麟),牝麒也。从字面上看麒麟是石块垒的象鹿。而堆石却有一角,像鹿的身体,石块垒的象麟,同史书记载相同。遗迹内置两道南北向石墙象动物两条腿,其它特征不明显,待日后发掘材料证实。从堆石遗迹上看没有龙形、凤形堆石那样宏伟而又富有创意。麟形堆石遗迹很平淡,缺乏创意。这和史载也合。《宋书·符瑞志》云:麒麟,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说苑》曰: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纹也,幽间循循如也。从上述可以看出麒麟的平庸思想和建造平庸的遗迹家园是吻合的。

五、诸因素证明是黄帝都城

    1、专家关注

    目前,全国各地认为是黄帝都城的有陕西黄陵,山东曲阜,甘肃天水,河北涿鹿,河南灵宝、新郑。呼声较大的是河北省涿鹿县三堡村古城,其主要依据是历史传说,战国古城址出土了仰韶文化陶片。其次是河南灵宝市阳平镇西坡遗址,主要依据是大型半地穴式宫殿,对称的建筑布局,时代仰韶文化晚期,推测是黄帝都城。此外还有河南新郑,主要依据是晋朝黄甫谧著《帝王世纪》提到的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个别地方为喧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打造旅游都市为目的,还牵强附会了黄帝都城。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考证,黄帝是北方戎狄人祖先,由于他战胜了蚩尤、炎帝,故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注释·一)。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时空框架可以与之相应(注释·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山文化东山嘴祭祀遗址、牛河梁积石冢、女神庙的相继发现,使这位老先生倍感兴奋,并高度重视,数次在辽宁兴城、朝阳、内蒙古赤峰召开考古座谈会,提出中国文明问题。继而提出古文化、古城、古国问题。并具体解释什么是古文化,即原始文化。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而不必专指特定含义的城市。古国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注释·三)。苏先生认为在辽西地区先后发现了红山文化祭祀中心,埋葬中心,不可能没有居住中心。并下决心要找到城镇中心,直至老人家离世。

    2、遗迹、遗物启发

    高杖子系列遗迹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文物普查中就已经发现,当时虽觉遗迹现象非常特殊,但考虑到地面上采集到的陶片主要是夏家下层文化遗存,红山文化遗存较少,未敢轻下结论,在中国文物报上谈及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回过头来重新考虑这些遗迹现象,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堆石遗迹可谓工程巨大,会意性强,精神方面因素多等特点。以远远超过普通部落所具备的标准。从堆石图腾标记的立意看。一反映出通天、入地、飞翔、潜水及勇敢等特点。二体现出古人用高超的智慧获取生活资料的狩猎现场。从采集到的石盆残块和石耜来看,石盆制作的非常精制在同期其它遗址未有发现,反映出较高制做水平。石耜未有任何使用痕迹,周身坑点密布,大坑及边缘坑多有打击痕迹,可能是用于记载天象,预知凶吉。记时记事等功能。是我最早一部天书。联想到周围祭坛,祭山的大量人类活动迹象,可知这里是当时人们创造精神世界的最高场所。

    3、四灵堆石遗迹垫定黄帝都城总体框架

    龙、凤、龟、麟是黄帝都城时期四个重点核心部落,史称四灵,亦称四神。龙,《说文》曰: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凤,《格物总论》云:出东方君子之国,见则天下宁,飞则禽鸟随之,故曰羽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麒麟,《大戴礼·易本命》曰: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龟,虽无史载 但至少应是两栖类之长,因轩辕黄帝常住龟部或许是众长之长。水、路、空三军首领居集到一起,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这里是中国最早国都。

    A、黄帝与四灵各部

    据史书记载黄帝与四灵各部有着亲密往来关系。黄帝与龙部,《大戴礼·五帝德》曰:黄帝乘龙戾云,以顺天地之德。《山海经·西山经》曰: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龙部所在)之阳。《管子·五行篇》说:黄帝得苍龙而辨于东方。《史记·孝武本纪》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上龙七十余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拨,堕黄帝之弓。《竹书纪年》云:黄帝轩辕氏,居有熊(龙部)。黄帝与凤部,《帝王世纪》曰:黄帝服斋于中宫,坐于元扈洛上,乃有大鸟(即凤),……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阿阁,其饮食也,必自歌舞音如箫笙。《韩诗外传》云:黄帝继位,施圣恩,承大明,一道修德,惟仁是纡,宇内和平,来见凤凰。乃召天老而问之曰。《韩子》曰:古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凤凰覆上,作为渎角。《论语》曰:明王之治,凤凰下之。《春秋感精符》曰:王者上感皇天,则鸾凤至。《孙卿子》云:有凰有凤,乐帝之心,此圣不蔽福也,又曰: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凤在列树。黄帝与龟部《水经注·渭水》云:黄帝生于天,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即龟部)。《通鉴外纪》曰: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丘,因名轩辕,姓公孙。《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曰:黄帝国于有熊,居轩辕丘。黄帝与麒麟部,麒麟长相丑陋,不受重视,与黄帝来往相对较少。《竹书纪年》说:黄帝二十年,……有凤凰集,……麒麟在囿(狩猎场所)。另有记载:黄帝时,麒麟游于郊薮天下太平则至德至鸟兽则麒麟臻张网焚林则麒麟去

    B、黄帝与四妃

    黄帝四妃,元妃嫘祖、次妃方雷氏、彤鱼氏、嫫母同历史上四灵(龙、凤、龟、麟)并列流传下来,想必有一定关联。黄帝生于轩辕谷,因地黄色而称黄帝,执政轩辕国(龙部),因地红又称帝鸿氏(注释·四),由此推理四妃起名也应与地貌,物产、环境、能力有关。元妃嫘祖,嫘同累,是堆起石块的意思,祖,开始,原意应是最早同黄帝在垒起石块里边住的人。嫘祖可能最适合在此居住。这个地方就是黄帝出生地(即龟部)。史书记载嫘祖发明了养蚕和织绸技术。轩辕谷下面蛇形地段应为嫘祖养蚕,种地的实验田。次妃方雷氏,方是一边一线的意思。雷通礧,是守城用的石块,如果和鸿前鹿后结合起来,前边方而大,后边园而鳞石,这说明方雷氏适应在凤部居住。传说她发明了针和木梳,深受黄帝喜爱。次妃彤鱼氏,彤是朱红色,鱼即鱼形,龙部居赤色土之上。其东南60米小山有许多白色、天蓝色鱼形石(照片·一),

黄帝都城考

    照片一

由此推断彤鱼氏应住龙部。传说她发明了筷子和烤肉。次妃嫫母,嫫母即是放置不用的意思,至于嫫母丑不丑不可考,至少麒麟堆石在规模上,创意上要稍巡一筹。因此说嫫母居住在麟部比较合适。传说她因丑陋而发明了镜子和化妆。后被贬民间。

    4、帝都有熊、涿鹿

    历史上的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后,又在涿鹿击溃蚩尤而统一天下。号有熊氏。《帝王世纪》云:故有熊之虚,黄帝之所都也。《史记·五帝本记》曰:黄帝邑于涿鹿之阿。《炎黄汇典·史籍卷》·《金楼子·卷一·兴王篇》曰:黄帝都涿鹿,或曰都有熊。有熊我们从龙形堆石的左半部分找到原形和立意的理由。那么涿鹿在哪里?笔者认为龙形堆石的熊和蛇中间部分就应是琢鹿。首先考虑此处四周都有高厚石墙,墙体高达6米多,内部范围小,不利于居住,不利于集会,也不利于饲养,如果南墙堆积之下有门,到适合堵住动物,字起因当出于此。假使当时人们把野兽,主要是鹿,从野外或泉水旁边围堵驱逐到龙形堆石东南角,野兽只能沿盘口进入涿鹿,如果不进涿鹿,也只能沿熊尾部缺口进入熊腿部,因堆石南边,西边都是徒峭山体。如果野兽进一步流窜,可在34腿之间、23腿之间,12腿之间,头下颌和腿之间依次截住。如续继流窜至口部,口部墙体高大,无路可逃,只能被捉住吃掉。从音近上也可以理解涿鹿即捉住,涿鹿之阿阁当指黄帝在东园(龙部)住所。《竹书记年》说:黄帝二十年。……,有凤凰集,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于阿阁。此外龙形堆石,凤形堆石,龟形堆石的西南面徒峭山体上都布满大石块,应为人工有意放置。可否联想到这里就是黄帝与蚩尤大战时的古战场(涿鹿)。

    5、史书记载同周围环境,物产相得益彰

    A、钟山

    《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纹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龙、邑此载同时出现,说明此山非同小可,直喙,虎爪,状如雕同龙形堆石形状相符。徒坡上大量石块说明这里时有兵戎相见和史书记载也相吻合。

    B、峚山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丹水出焉,西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君子服之,以御不详。峚山在钟山东南60米,地势东高西低,赤白色土,丹水从这里发源向西流去和史书记载一致,出产开了花的玉,黑玉和白玉和史书记载相符。这里的赤白土就象面一样给人以食欲感,活成泥团就应是玉膏,这和史书记载相近。此山两次提到黄帝,详细记载了物产,水流方向,事件,说明此山意义,作用重大。

    C、龙鱼陵居

    《山海经·海外西经》曰: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鲤。一曰鰕。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鳖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龙当指钟山龙形堆石,鱼当指峚山白色,天蓝色、鱼形玛瑙石,有鼓形、有扁形。陵居为土山居住。这些都和附近的实际情况相符。黄帝凭此天地恩慧、保佑来统治天下。

    D、穷山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又曰: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穷山,在轩辕国(龙部)北面,是因区别峚山而称。轩辕丘在穷山之西,此方位与实际方位一合。龙形堆石首交尾上和史书记载二合,轩辕丘下面四蛇相绕和史书记载三合。龙形堆石里边人们住的是蛇的身子与史书记载四合。

    六、结束语

    高杖子系列遗迹现象,其时代当属于我国历史上黄帝时期。其祭坛和石耜的打击习俗同红山文化东山嘴祭祀遗址发现的祭坛,或孕妇陶人打击习俗相同或相近。这里的熊形,蛇形,凤形,龟形堆石标记,应与红山文化墓葬里出土的玉猪龙,玉龙、玉凤、玉龟有关系。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熊形,鹰形泥塑同这里的图腾标记应有影响。女神庙的彩绘图案是用峚山瑾瑜做颜料绘成。因此得出结论,高杖子系列遗迹现象相当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4800年前后。其统辖范围,据《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当时亿相当十万、选即万。若按1.75米人正常脚步,每步0.8米,东西距离应为815 里。再按《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方八百里。综上可推测其疆域,东至辽河,南至海,西至滦河及桑干河,北至西拉木伦河。其社会性质,已进入文明社会,因为象征文明标志的要件,古城,象形文字,祭坛在这里都已发现。另据史书记载黄帝时期已能制造青铜器。几点启发。1、文字问题,以前人们探讨早期文字多从陶器符号下功夫,看来原始村落堆石,积石冢堆石。祭祀标记也不容忽视。2、方法问题,看来传统的考古地层学,类型学不能忽视和古代文献及历史传说结合起来考虑。3、文明问题,传统的黄河文明四射之说应打破,大凌河流域文明较全国偏早。4、黄帝问题,数千年在外漂泊的黄帝都城。黄帝陵应该把它请回辽西,请回故里,请回原本属于它的地区。

注释一:《中国史稿》第一册

注释二:《论西辽河古文化》与赤峰史学工作者的谈话

注释三:《辽海文物学刊》1984年创刊号

注释四:《金楼子·卷一·兴王篇》

 

关键词,黄帝都城,象形文字,四灵,龙凤由来,石耜,涿鹿、文明要件。几点启发

内容提要  序言、遗迹、遗物部分,堆石遗迹是远古四灵,诛因素证明是黄帝都城,史书记载同周围环境、物产相得益彰,结语。

作者简历:张洪波,男  19573月生,辽宁省朝阳市人,辽宁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毕业,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专修。朝阳市北塔博物馆,馆员。

电话:13050915888

Email:zhanghongbo_kaogu@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州:遥远的绝响 一座庙与一座城
轩辕黄帝治病神咒
中国古代历史氏族联盟时代简说4
2013年轩辕黄帝公祭文
乙未年(2015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祭文
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