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隋唐大运河

    一、历史脉络     

    大运河已有2500年的历史,其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期吴王夫差首次在扬州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淮和淮河;第二个时期是隋代大运河,南至杭州,北至北京,形成了一条以隋朝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将五大水系连成一体的全国运河系统;第三个时期是元代形成的今天我们说的京杭大运河,人们可以从杭州西湖乘船通过五条大江大河到达北京。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个时期的隋唐大运河。隋朝的首都是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修运河由扬州出发,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经河南的东北部,入黄河流域,到达洛阳,此为下半部;然后向东北走,经河北东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为上半部,合起来整体上走“之”字。 隋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200多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人类创造的人工奇迹之一。这条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北宋,直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西安,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因此,运河向西北经安徽、河南通洛阳、长安段逐渐堙没,废弃不用。 挖掘运河与构筑长城是完全不同的用意,筑长城是为了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挖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沟通。在铁路、公路出现之前,隋唐大运河固然可以用来运送兵员、粮草,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它还担负着运送来往客商、柴米油盐、绫罗绸缎等等等等,当然也就密不可分地使祖国东西南北互相交流着思想、感情、科技、文化。

    说到运河,自然就想到隋炀帝。过了将近一千年,也就是公元七世纪之初,隋代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隋炀帝征发了几百万民工先后开挖通济渠和永济渠,又投入了大量人力整治疏通了江南运河。遥想当年,隋炀帝下令挖运河可能和秦始皇下令筑长城一样,是很残酷的,但是也不可否认,千百年来运河毕竟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裨益。

    安徽泗县段的隋唐大运河属通济渠,俗称汴河,开挖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运河分东、西两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西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行汴水故道,至今河南开封市别汴折而东南流,经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东南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宿州、灵璧、泗县、泗洪至盱眙对岸注入淮河。在隋炀帝时代所开凿的运河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对当时和以后唐、宋两代中原和江淮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条古运河,隋时名通济渠,唐改名广济渠,唐宋时通称为漕渠,洛水东段改为汴河和汴渠。

    古汴河由灵璧县虞姬墓入泗县境,东经长直沟、周庄、彭铺,沿泗宿公路北侧穿城东注。当地老人称城东一段为东汴河,城西至唐河一段为西汴河。东汴河经水口魏庄、枯河头、通海店至泗洪县马公店约20公里与谢家沟(老濉河)水汇合,东流至青阳镇折向东南,经石集、城头至淮头入洪泽湖。另一支流由泗城西关外绕城过南关闸南下,越10公里至霸王城南石梁子,又南行15公里至天井湖由漴潼河入淮。清康熙十二年(1673),龚起翚著《虹县志》时称此河为南潼河,今则通称为石梁河。

    汴河故道,灵璧以上久淤,灵璧以下至唐河一段,在解放初期尚有河形,后经历年平整土地,河床已无。有“虹乡八景”之称的“隋堤烟柳”,唯隋堤尚微有起伏。城东至水口魏庄一段河身尚存,由水口魏庄至泗洪县洪庄(马公店东)一段为新濉河所代。洪庄以下故道,自1966年第三次治濉时,已成泗洪县内河,不与新濉河连通。

    汴河以下故道,其说不一,《泗虹合志》亦附疑笔。

    一说由天井湖入淮。宋朱弁诗云:“离汶未逾千里道,渡濉先泛万安湖”。按旧志所说万安湖即天井湖,有说万安湖紧连天井湖,当为石梁河至天井湖入漴潼河一线。再一说,泗城之东,其南必有汴河故道。前种说法,汴水由石梁河入天井湖一线,系其支流,并非主干。从地势上看,泗县东南一带,尽为岗地,开挖不易。故偏向东北走水口魏庄,枯河头至青阳折而南下,这是治水上因势利导的原则,此一线应为主干无疑。古代河流虽已湮没,但所经之处,应有河淤遗迹。今查遍泗县东南一带岗地,土质为岗白土、岗黄土,或为坡黑土、砂礓土,无一处有河流淤土。

    汴河走水口魏庄、枯河头、马公店、青阳一线向南入泗达淮尚有出土物可证。1951年治濉时,于枯河头南岸,曾挖出黍子数石。昔传隋开汴河有“纳黍行舟”之说,由枯河头至通海店一段,地势较高,向为航运所阻,纳黍代水似为有据。

    1972年在长沟镇宗邓村境内(鹿鸣山)西北2华里处,挖出一只木船,长约10米,前后两仓,其部分木船船板现藏于县文物局。经初步鉴定,该船为宋代以前的木船。     

    二、历史遗存和现状     

    隋唐大运河自南宋偏安一隅定都临安后,宋、金划淮而治,运河久废不用,逐渐埋入地下。现残存有水运河故道在泗县境内,西从唐河,东至水口魏,全长约28公里,汴河上口宽30~50米,深6~8米,坡度1 2,水深1.5~2米(枯水季节),新淤泥深度约1~2米。虽不通舟楫,也有灌溉之利。城西至唐河段因兴修水利疏浚清理时统一标准:河口宽30米,深6米,坡比1 2,故造成河道口宽比原来少10米(中国通史记载:广40步)。一千年、一百年过去了,如今的隋唐大运河已废江河万古流,大部分已经变成了只见河床、不见河水的长长洼地,但它毕竟是古代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靠双手挖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隋唐大运河是我们祖先用自己血和汗灌注的。同志们,我们视野下的真实的运河咋样呢?有的地方只顾往运河里排泄废水,倾倒垃圾,残杀河里的生灵不算,还闹得周围的环境臭不可闻,城东至水口魏段,东方明珠、东城虹郡占用了河床,有意无意地侵犯了我们祖先的这条大动脉。

    2007年4月安徽省文物局先行莅临泗县勘查,2008年2月底国家政协文史委组团考察,确认汴河为隋唐运河,拟申报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活着”的运河,隋唐大运河则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积淀。运河是人类的奇迹,运河是稀奇的文物,它是中国人的骄傲,它是中华民族的丰碑。     

    三、行动与愿景     

    大运河(泗县段)28公里故道是大运河仅存的故道,尤其是“十里长街”原始风貌保存完好,我们正在控制保护范围之外实施保护性开发。一个县拥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那它的显性价值和潜在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一个专家说:泗县大运河故道里的一瓢水堪比京杭大运河里的一河水,运河给了泗县运气,完好无损的“十里长街”遗址,那是宝贝呀!它使人好奇,让人心动,更让人魂牵梦绕。应该说,历史先人留给泗县的宝贵遗产将会造福子孙万代。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精心实施,积极有序地开展申遗工作,从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编篆、遗产前保护和相关整治,全县上下围绕各自目标,以强烈的紧迫感,通力合作,项目紧锣密鼓展开,不少工作在进一步深化。2012年3月24日下午,安徽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隋唐大运河(泗县段)保护与整治方案”进行评审,近期整治方案修改完善后将付诸实施。2013年6月要完成隋唐大运河申遗的基础工作,2013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对大运河进行实地考察。针对本次申遗工作,国家文物局及发改委将给予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各县(区)政府要做好资金申报及争取工作。

    我们要结合文化旅游产业整体规划,打造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品牌,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业态。将来,在十里长街建起大运河遗址公园及旅游区,广大中外游人便可到此一览隋唐大运河的迷人风姿。我们将历史与文化变成动力与资源,变为人们可以“感受、消费、体验”的文化产品,走上一条“以文兴商、以商养文”的路子。我们已经开始行动,三河整理,清水绕城,让河水流起来,活起来,新鲜起来;让河道两岸绿起来,红起来,美起来,“水韵泗州”定会叫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地上隋唐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汴河故道陈留段:见证开封历史发展进程
淮河之殇
泗州隋唐大运河
沟通江淮皆春水 山阳里下如画图 | 大运河文化遗产系列故事之“淮扬运河淮安段”
古泗水在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