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廉州“俗有四民”及文化现象探究
——北海历史文化话题之三十
作者:范一鸣(执笔) 范翔宇 来源:北海日报字数:8852
与壮族师公戏表演相似的廉州老杨公。
廉州是汉合浦郡的郡治所在,自唐贞观八年(634年)因郡有大廉山,朝廷为弘扬廉山清廉勤政吏风而改合浦郡为廉州府,府治廉州。廉州作为传承汉合浦郡的行政区域,在二千多年的行政区域变革中,虽然经历了大规模的划分设置,但是,居民群体的结构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而出现断层现象,这就是“俗有四民”廉州府在传承汉合浦郡的行政区域的同时,廉州府的“俗有四民”也传承汉合浦郡的历史文化。廉州府的“俗有四民”的民俗文化就是合浦郡的历史文化中最精彩、生动的一部分。
但是,长期以来,在对合浦历史文化的探究中,鲜有从廉州府的“俗有四民”的文化现象去入手。因此,在目前关于合浦历史文化的论述中,廉州府“俗有四民”的挖掘、整理是一个缺项。因此,廉州府的“俗有四民”民俗文化现象的挖掘、整理,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一、俗有四民”的论述者
明代王士性在其所著的《广志绎》中记述:廉州中国穷处,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三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四曰蛋户,舟居穴处,仅同水族,亦解汉音,以采海为生”。
王士性是与徐霞客齐名的明代地理学家,他曾在北京、河南、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山东等地为官21年,遍游名山大川,到过当时我国全部十五省中的十四省。因王士性对人文地理学科有突出贡献,被一些现代学者称为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广志绎》是一部全国性地理笔记传世名著,记述了各地山川、关隘、物产、赋税、民情及民族关系。书中对广西史地的记录详备,既对广西地形和交通作了记录,又对广西民族关系如土司制度、民族居住状况、民族融合及壮族寨老制度予以关注,还考察了广东与广西两省间的经济关系,指出广东商人进入广西对广西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广志绎》一书中对明代广西的史地作了相当详细的记录,不少记载补充了正史之不足,特别是对政治、经济方面的记录更有价值。
王士性在《广志绎》一书的序言中也自言:足版所到,奚囊所余,星野山川之较,昆虫草木之微,皇宬国策、里语方言之赜,意得则书,懒则止,榻前杖底,每每追维故实,索笔而随之。……余言否否,皆身所见闻也,不则,宁阙如焉。”由此可见作者编著《广志绎》一书所采取的严谨态度。因此,王士性对“俗有四民”的论述是于史有据,是准确的。
二、俗有四民”的来源与形成
根据明代王士性在其所著的《广志绎》中“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三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四曰蛋户,舟居穴处,仅同水族,亦解汉音,以采海为生”的描述,这里的客户就是商人,其特征是解汉语,业商贾,也就是讲中原话的商人;东人就是从福建迁移而来,又会讲闽南话的客家人,职业特征是农耕;俚人就是本土越人的后裔,不会说“汉音”,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蛋户,就是疍家人。廉州“俗有四民”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参考时期。
(一)是秦始皇为了征服岭南,开通了灵渠接南流江的水路以作“粮道”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史记·卷6》)。这就是合浦海丝路最早的迁徙记录。为了战争的胜利,秦始皇把寡妇、鳏夫、上门女婿甚至是做买卖的小生意人等被认为是不吉祥的人群,都贬斥迁徙到岭南从军,这次迁徙的具体人数有多少,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从当时五十万大军的总体数量及“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的目的来看,为数肯定不少。这是中原进入合浦的第一批中原移民。这里的贾人就是商人,而尝亡人(寡妇、鳏夫)、赘婿中也有一部分是商人,他们就是来到合浦(廉州)的客户。
(二)是南海尉赵佗治理岭南时上书秦始皇,要求拨给五万未婚的中原青年妇女“为士卒衣补”(《史记》)。其实是想给从中原而来的士兵们做老婆。秦始皇却没有那么大方,只给了赵佗一万五千名“准新娘”。这可算作是从中原进入合浦的第二批移民。这二批中原移民中,也许不止于未婚的中原青年妇女,或者还有她们的家人,虽然人数不多,且带有被贬徙的性质而来,但他们之中具有各种生活生产技能,包括经商在内,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全新的社会生活意识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岭南,促进了包括合浦在内的百越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她们及其家人也是来到合浦(廉州)的客户。
(三)是《汉书·地理志》所记录中: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入,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即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进入合浦的移民。这部分移民以商人居多,但也包括少数客家人在内。
这部分移民商人一直延续至唐宋而进入常态盛期。
(四)是自两汉之交开始的贬斥安置的官员,他们之中的一部分“转业”成为商人,这部分人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巨大,京兆尹王章妻被贬斥合浦安置后,经营合浦珍珠,几年间致产数百万的事典,对推动中原商贾到合浦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是自两晋“五胡乱华”开始的中原南迁移民,至明代大规模进入廉州府定居的客家人,这是廉州客家人主体形成期。
(六)是本土越人的分化,以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的渔疍成为疍户(家),以深山洞穴为居,打柴为生的柴疍则与“深居远村,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广志绎》)的俚人一起同化成为壮族的成员。
三、客户”,廉州市场的最早开发者
在廉州的“俗有四民”中,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这是一个最开发廉州的群体。自秦汉以来,这个群体随着秦皇的军队,汉武的兵车,乃至被贬斥的队伍,被动地、甚至是耻辱地南下,来到了廉州。但他们并没有被坎坷命运压倒,而是在这块“珠还合浦”的土地上,勇敢地拼搏、坚强地生活,不屈地续写人生的篇章,在廉州的史册中留下了精彩的片段。
西汉成帝年间(公元前32——公元前5年),京兆尹王章因为敢于直言抗诉专权的大将军王凤而被诬下狱。王章在狱中病死,他的妻子被贬斥到合浦安置。王章妻被贬斥来到合浦后,并没有因为挫折坎坷而失落,而是凭着当初的经商经验,在合浦做起贩销珍珠的生意,几年之间便积聚到了数百万财产。后来,王章得以平反,王章妻回到故乡,赎回了被充公拍卖的家产,这一事迹被记入了《汉书·王章传》中。在廉州“俗有四民”的“客户”群体中,有一种专门经营合浦珍珠的商人,如“三言两拍”中《喻世明言》的开篇之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说的是宋代湖广商人蒋兴哥往合浦做珍珠生意时的奇遇。这些合浦珍珠为题材的民间传奇故事因此广泛流传,成为合浦珍珠文化中的经典,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影响,对提高合浦珍珠的知名度,推动合浦珍珠的市场经营都有积极的意义。正是他们辛勤开拓,为合浦珠市的发展开托了广阔的市场,使廉州珠市成为与广州花市、东莞香市、罗浮药市并称为岭南四大古市场。
在众多的“客户”之中,广府人是最活跃最主要的力量。广府人当时是指广东的南海、番禺、顺德等县市的商人。廉州时属广东下四府,也即广东辖地,语言相近,习俗相通,加上地近广西边界,当然是广府商人“开发西部”的中转站。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来到廉州府城经商的广府人已超过三百多户。为此,广府商人在廉州府成建成会馆一座,名“广州会馆”,作为广府商人的代表机构。
广州会馆对廉州粤剧的兴起、引进产生了推动促进作用。广州会馆建立后,广府商人有了固定的联络地点和固定的春秋二祭场所,岁时间请粤剧班来廉州“唱大戏”也就成了定例。在广州会馆的影响之下廉州商绅及民众逢有活动,也请广府班来唱大戏酬神。长此以往,一些广府粤剧班见廉州府城有广州会馆,又有一定的市场,于是便在廉州城内安营扎寨,长期定居。此后,廉州府城的粤剧演出规模越来越大,演出时间也越来越长,有时甚至可以连续演出十天半月。演出场地也由广州会馆向寺庙庵堂伸展,因此成为固定的民俗活动,延续至今。粤剧引进廉州及其兴起发展,客户”功不可没。因此,客户”的文化现象中,带有明显的粤文化色彩。
四、“东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力军
在廉州的“俗有四民”中,东人,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这就是客家人。
廉州客家人从中原转辗闽赣迁徙而来,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丰富的物种,改变了珠乡人口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南珠古郡千百年间单一的物产结构。北海客家人在北海合浦定居后,形成了长期稳定状态,极少有再向他方迁移的现象。即使有少数再度迁移,也多不超出合浦郡区域。在一定意义上说,廉州是中原客家流布的终点之一,这在客家人迁移史上,是一个值得探讨关注的现象。
廉州客家的迁徙历程中还有明清之间因“禁海”而出现的二次迁移,和因支持国家建设而出现的“水浸区”三次迁移。
廉州客家的历史人文脉络长,影响大,区域广阔。如有“中原客家移民第一人”之称的南越王赵佗就在合浦留有糠头山、南越王行宫遗址,即今合浦东山寺。在廉山吏风的人文景观中,也有一大批是客家人。如宋代宋高宗皇帝为之赐“名著南天”的张夔、武科及第状元杨友、全家一十六口为国死节的苏缄、明代为民请命的李逊、不持一珠的张岳、护境殉国的罗绅父子、麦粥太守贺邦泰、爱民如子的游日章、清代爱民兴学的施世骥、彭元辅一函三提督、抗法三英将、清廉五总兵等彪炳史册的清官廉吏良将都是本土客家人或到合浦北海为官造福一方的客家人。民国时期,以陈铭枢将军为代表的客家人,形成了辛亥人文圈、十九路军人文圈、客家将领人文圈,此间,廉州的客家人将领超过二三十名。
廉州客家保留着中原特色的风情礼俗,如:敬祖崇宗习俗,崇敬祖宗是廉州客家民俗中最鲜明突出的特色,许多民俗活动都是围绕着崇敬祖宗而开展的;行村习俗,行村”是客家方言,意即去亲戚家拜年;开标习俗,客家人“开标”,是一种独特的竞争方式;祠堂议事习俗,客家人祠堂议事的习俗,延传久远;修谱习俗,客家人十分注重修谱,每个姓氏都有姓氏族谱,每个宗支都有宗族家谱;吃“开嘴 米乙”的古俗,北海客家人兴学重教的文化现象,还在饮食文化中得到体现,那就是珠乡客家人吃“开嘴 米乙”的古俗,寓意子弟学校之后,勤开口读书,多学知识;婚嫁习俗,客家人的婚嫁习俗与当地没有太多独特突出的地方,在习惯上,新媳妇拜年时,行村的礼担里除了例行的礼品外,还要放上南豆和南豆花,寓意“男到”和能生养。
渔农兼备是廉州客家的特征之一。廉州客家人的崇拜(宗教)文化既保留了中原祖地崇佛道,重儒术、信鬼神的习俗,又融合了本地的崇拜(宗教)文化元素,自成一体,卓然而立。廉州客家人的宗教信仰有自己的本土神灵,也有基督教、天主教。如曲樟三宝岩仙祠的吴道全;闸口老鸦洲的仙姑(后演变与天妃一体);闸口的天主教;常乐的天主教等等。这些都是廉州客家独有的多元宗教文化元素。
廉州客家居住地多兼有山海地缘(曲樟除外),涠洲岛更是全客家的疍家人。此外,地角也有客家人。因此,渔农盐兼作,是廉州客家的一大特色,因此,廉州客家保留中原特色的风情礼俗之外,还有天妃崇拜。代表性建筑有,涠洲三婆庙、合浦廉州中学天妃庙,闸口的天妃庙等,而合浦廉中天妃庙、定海南的天妃庙则是涠洲三婆庙的派生,不但有着神奇的传说,和清朝“禁海”事件紧密相关,是清初“迁海”的重要见证。廉州中学校园内的天妃庙是从涠洲岛搬迁过来的,是廉州庙宇中的“客家移民”。推而远之,北海地区的天妃崇拜最早源自客家人,这是最具特征性的。
风格独特的廉州客家民居。廉州客家土围楼是客家人性格的象征,坚实、伟岸、沉稳而又宽容。
一座土围楼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宗支,一个姓氏的摇篮,更是一个村场甚至四乡八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五、“疍户”,千秋焕彩的群体
在廉州的“俗有四民”中,蛋户,舟居穴处,仅同水族,亦解汉音,以采海为生。”这就是疍家人。
疍家,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呼。“疍”之得名,因其居以为家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而称。廉州疍家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因为廉州疍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组成体系是由四个不通的群体板块构成。一是具有广西唯一的有纯疍家群体的建制镇;二是具有由客家人为主体的疍家群体;三是有史籍记在中最古老的疍家群体;四是有既保存疍家风俗,又兼容合浦俗有四民风俗的疍家群体;这就是千秋焕彩的廉州疍家。
三国时期,吴政权的丹阳太守万震所著的《南州异物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合浦民善游,采珠儿年十余岁,便教入水,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这是至今为止见到最早的,关于合浦珠民采珠的记录。这里所说的采珠儿,就是疍家中采珠为生的群体。
唐代广州司马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中,也记有合浦北海疍家采珠的状况: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贡,自监珠户入池采,以充贡赋。”这里的“珠户”,就是以采珠为生的疍家。
如《桂海虞衡志校补》中所记述的:珠,出合浦,海中有珠池,疍户投水采蚌取之,岁有丰耗,多得谓之珠熟。相传海底有处所,如城郭大,蚌居其中,有怪物守之,不可近。蚌之细碎蔓延于外者,始得而采。”廉州疍家的四个结构板块各有各自的岁月沧桑,各有各自的精彩华章。
涠洲疍家 晋代刘欣期所著的《交州记》中又记称:合浦涠洲有石室,其里一石如鼓形。见榴杖倚著石壁,采珠人常祭之。”这里所说的“采珠人常祭之”,应是采珠疍家的一种祭祀活动。这个“石室”应是就洞穴而建的祠庙,这与今涠洲岛三婆庙的建筑格局是相同的。由此可知,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合浦的疍家除了采海为生之外,还有了固定的社会民俗活动:图腾和祭海。
清人的《涠洲说》中记:唐制,椹川有巡司,在椹川村遥领涠洲,宋元因之。明初置涠洲巡检在洲,嗣因海警设涠洲游击,名为防海兼守珠池。分左右二部击牙山营大小兵船均隶涠洲营,近百数。
洲有游击署,乾隆时遗址尚存。”“寄椗八村跪列,面面皆山,山麓大小,水坑三十一,引其泉灌田,可开水田旱田近百顷。山多田少,余夫以采海为生或类珠户。”从《涠洲说》的记载中可知,涠洲的居民是经过历朝历代的移民形成的。不管他们移民来到涠洲前是什么职业,但进入涠洲后因山多田少,余夫以采海为生或类珠户”,都同化为疍家了。形成了涠洲独特的客疍合一的民系结构。也组成了至今涠洲岛约1.5万常住人口中,世居者姓氏超过90个的“百家姓”现象。
乾江疍家 据乾江居民中的姓氏族谱记载,苏姓是乾江最早的居民,早在唐宋之交,中原苏氏的一支便由陕西、河南向南迁移,其中一支到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谋生,之后再向桂西、黔、川伸移。由于中原苏氏来自不同的县、镇,为了记住祖宗故地,于是就将其中地名开头有“乾”和“体”字的合起来,组成“乾体”为地名,这就是今天的乾体。在《后汉书》、晋书》的记载中,古代合浦“郡不产谷实”,民唯以采珠为业。”来到乾体的中原移民,自然也要入乡随俗,耕海为生,因此开拓了北海合浦疍家的绚丽篇章。
关于乾江疍家的耕海生涯,有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大家”盛名的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乾体插箔”篇中这样记述:“廉阳自永安至乾体一带,种谷之地无几,濒海居民,非插箔无以为生。然有箔无船,箔又何利。
近者关榷印烙海船,蛋人率舍舟楫,致插箔日少。
有司者宜于插箔船免其征收,不与诸船纳税同科,庶泽国谋生有藉。然有箔而无船,犹无箔也,有鱼而无盐,犹无鱼也。宜令沿海诸箔,请于阜引,按箔之多寡,以纳盐课之多寡。大约岁中每箔一所,课银五六钱许,俾鱼盐交资其益而不相害,则箔户殷盈,而国课亦因以裕矣。”从屈大均的记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乾江疍家在明末清初因海禁的影响,不能到外海作业,“蛋人率舍舟楫”,于是就以“插箔”为主要产业,这一产业得到了官府的允许并推广之。
沙田疍家 沙田疍家以其独立卓行的生命力,成为最完整地保留了本土疍家民俗风情的合浦四大民系之一,由此确立了沙田作为广西唯一的纯疍家建制镇的特殊魅力。
沙田疍家方言。沙田疍家的方言在北海疍家方言体系中独具一格,既不像涠洲疍家那样,由迁徙客家转变而以客家话为主体;也不像乾江疍家那样,由于历史上作为廉州府城的一部分,受府城方言的影响,以廉州话为主;更不像地角疍家,作为乾江疍家的传承外延,又得北海港近代对外开放的影响之先而具有多种语言的兼容性(本土白话、廉州话、客家话),沙田疍家方言的独特性就在于以海边官话为主,而这种海边官话又带有黎话的色彩。因此,沙田疍家方言不但一直以来未能容入涠洲疍家、乾江疍家、地角疍家方言体系之中,就是在沙田疍家方言内部,也有不同的发音群体,分别是沙田(街)、海战、对达(含山寮、上新、淡水)。以“吃饭”发音为例,沙田(街)、海战(街)群体的发音是“沙挪”sha,nuó);而对达群体的发音是“嗨挪”hénuó)。在一些方言的发音上,海战则又介乎与沙田与对达之间“沙本”shaben),这正是沙田疍家方言的独特之处。沙田疍家方言之所以出现这种状态,这除了与沙田疍家的历史传承有关之外,也与长期采海为生,与海南、广东疍家的语言交流有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民俗文化现象。
地角疍家 清代的梁鸿勋在其所著的《北海杂录》里也写道:北海埠地濒大海,后以积沙而成,相传此地原名‘古里寨’,其为商场也,访诸长老,犹由能道其事者。大概先有南澫一埠,迨南澫埠散,而北海市始成。”该书又记:埠之西有红坎村,计六七十家,七八百人,有地角村,计二百余家,约千人……”随后还记有21个村场名称,但每个村场的人数都在二百人上下,外沙列棚而居的疍家“计二百余间,约六七百人。”以地角村人口最密。”。从这里的记述中可知,北海埠成之后的居民组成中,地角疍家及其外延的外沙疍家还是主体原住民。地角疍家能保持独立卓行的本土元素延续至今,保留着原生态的疍家民俗风情。
地角疍家的民俗活动有:三婆庙的春秋二祭,祈福还福;冬月建醮,祈祷平安。此外还有正月望日的华光神出游,农历九月廿八日华光诞;农历二月十九日的观音生日,六月十九日的观音成道之日,九月十九日的观音涅槃日;农历三月二十三的三婆诞,每逢三婆诞这一天,人们到三婆庙迎三婆,杀鸡宰鸭祭拜,然后全村人一起聚餐;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的龙母生辰诞期、得道诞期,正月初四的龙母开金印、正月二十二龙母开金库、五月初一至初八龙母生辰诞、八月初一至初八龙母得道诞、十二月十五龙母水灯节;农历三月十二至十六日真君诞等。此时,地角疍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纪念活动来祈福、还愿,祈祷崇拜的神灵保佑自己顺景如愿。这些民俗活动对廉州府北海的民俗文化的积累和形成的影响很大。现在廉州府北海的所有民俗活动中,几乎都有地角疍家民俗活动的影子。而地角疍家婚礼则是廉州“俗有四民”民俗文化现象中的绚丽篇章。
六、俚人,古韵流彩遗风在
在廉州的“俗有四民”中,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这就是本土越人后裔,即是壮族先民。
合浦古属百越族群,乌浒族群的聚居地就是在合浦。而后来形成的壮族群体就是住在合浦。合浦“俗有四民”中的俚人,柴蛋”即是壮族。据《壮族通史》记述,至元明时期,合浦依然是壮族人口的重要分布地区(如唐代廉州壮族人口为13029人)。元明以后大量中原移民(客家人)迁徙定居岭南,进入合浦,才改变了合浦人口的民族结构。到了清代,合浦境内还有大量的壮瑶族居民并有固定的壮、瑶田。乾隆十九(1754年)二月,两广总督班第就为解决合浦境内的壮瑶问题向朝廷提出了建议:广东合浦且永平司巡检地方,为瑶、壮出没之所。明成化年间,曾设有分守要隘之(壮)兵、瑶兵及供其耕食之田地。至本朝初年,尚存(壮)、瑶田14418亩”。由于这些专供壮‘瑶人耕食之田地“多被诱骗典当”。这位两广总督建议朝廷订定章程,如确贫不能守业者,只准本族,本地之壮’瑶承买,不得外售于民人”。由此可见合浦曾是汉、壮、瑶杂处而居。
除此之外,作为俚人(壮族)生活的文化遗存,合浦的歌圩就是最好的见证。
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官府衙门下了一道禁令,严禁合浦歌圩上进行“互歌婚配”,违禁者将以“伤风化”处理,重者甚至被处以充军流放及至处死。
合浦歌圩上的“互歌婚配”现象并不是偶然或孤立的现象,也不是“外来”文化元素的影响,而是本生本土的“土著”文化根源。据地方史志资料记述,合浦山歌始于明末,唱腔是以当地的“俚歌”为主。“俚”即壮族居民,是“合浦俗有四民”中的“俚民”,可见俚歌是由壮族民歌演变过来的。而廉州山歌“老杨公”,就明显的带有俚戏的文化元素。
歌仙刘三妹是合浦郡人的记载,也反映出俚人(壮族)文化遗存在廉州的影响。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八“女语”篇中记有“刘三妹”的故事:“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刘三妹的籍贯广东新兴,属于汉合浦郡境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南越地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等9个郡,史称“岭南九郡”。合浦郡领合浦、徐闻、高凉、临允、朱卢五县,其中的临允县就是今新兴县。按此而言,歌仙刘三妹也是合浦郡人。合浦郡既然是歌仙刘三妹的故乡,刘三妹当然也在廉州“俗有四民”之列。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运行,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后的加快实施,廉州所具有的古合浦郡治地位,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以及因此在历史上形成钦廉四属(合浦〈含浦北县〉、钦州、灵山、防城)、八属(高、雷、琼、崖、钦、廉、罗、阳)都是合浦郡属地的历史区域优势,廉州“俗有四民”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将会产生必然的区域凝聚力而引起重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客家人习俗系列谈之七
闲话广西客家之二:秦汉遗韵
热烈庆祝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在北海隆重举行
“客家四州”:惠州、梅州、赣州、汀州
客家人(七绝)及其来历
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