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妇科临床用药剂量四因制宜
正确使用中医处方剂量是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故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之论。妇人更有经孕、产、乳之生理特点,临床用药掌握用药剂量尤为重要。笔者从事中医临床40余载,处方用药剂量常从以下方面思之。

  因病而异

  药物的剂量常因新病、久病、急性病、慢性病等而有区别,妇科病用药更是如此。

一般情况下,新病、急病因其邪气盛,正气未衰,病情单纯,治疗之时,用药宜量大,以直达病所。

年老体虚、久病患者,其体虚症情复杂,用药剂量宜小,过重则易伤正气,使病情加重,对于妇人之病更应重视。

  妇人所患经、带、胎、产杂病,调经用药以调养为主,

月经失调,经量多少,或有痛经,或伴随他症,治疗之时养血为先,剂量当大,如当归、炒白芍、生熟地、党参、焦白术、生黄芪之类。

若以调为治,或理气或活血,则剂量不宜过大,如柴胡、香附、木香、丹参、红花、桃仁、青皮、枳壳、乌药等品。

  但若遇痛经块下,经血不畅,可加重活血止痛之品,如桃仁、元胡、川玉金,丹皮之类。

调经用温经之法,桂、附、吴茱萸量不宜过大。

清热调经,用苦寒之品,黄连、黄芩、栀子、黄柏之药,不可量大,否则热去易伤阳气,成为坏病。

  带下病,脾虚为本,湿盛为标,故健脾祛湿宜量大力专,如炒山药、白术、炒芡实、车前子等品。

临床若见带下夹热、湿热蕴结,带下色黄有味,全为湿热交织,当清热利湿解表,苦寒之品当与健脾祛湿之品合用,但剂量不宜过大,以免重伤阳气,寒生于内,则带下难愈。

若见寒湿为患,带下清冷缠绵难愈,宜用桂附,量不宜大。

赤带下可加少量引血归经止血之品,

青带则稍佐以舒肝之品。

  妊娠之际,治当补脾肾,以固胎之属,补脾肾之品可量偏大。如山茱萸、杜仲、寄生、菟丝子、熟地等品,量大无忧。

清热养阴之剂,量也可偏大,如玄参、麦冬、生地、黄芩等。

除此而外,量皆宜小,中病即止,免伤胎元。

  产后之时,多虚多瘀,生化汤中,重在归芎、益母草、红花、桃仁、姜炭适量为宜。

产后体虚当补气血,补气血药量大无虑,如当归、黄芪、党参、白术,配伍必视脾胃情况,不可腻而伤脾。

产后诸症用药宜平和,均不可量大。

药过病所,必伤上气,不可不知。

  因人而异

  青壮年,体质强者,多为实证,病情单纯,用药量宜大,以图直达病所,则祛病神速。《圣济总录》云:

凡服药多少,要与病人气血相依,益人之禀,受有强弱,又贵贱苦乐,所养不同,岂可以一概而论,况病人有新久之异,尤在临床时意裁之,故诸富贵人骤病,或少壮肌肤致密与受病日浅者,病势全轻,用药宜多,

诸久病之人,气形羸弱或腠理开疏者,用药宜少。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因药性而异

  药物的质地有轻重,性能有平和竣烈之异,

对药轻之花叶类,如菊花、桑叶、薄荷、通草、竹如、灯心草等药用量宜轻。

药质重之矿物类,

或药之根、果实,如石膏、代赭石、牡蛎、鳖甲、龙骨、龟板、熟地、白芍、杏仁等品,用量宜重。

药性平和,如山药、扁豆、茯苓、麦冬、花粉,用量可大。

而对峻烈之品,如乌头、附子、朱砂、冰片、木香、砂仁等,用量宜小。

  因炮制而异

  药物经不同方法炮制,会有多种多样的变化,

有的炮制后质地变轻了,用量宜小,如炮姜、阿胶珠、炮山甲等。

有的经炮制后质地变重了,剂量应稍大,如熟地、炙甘草、枇杷叶、炙麻黄等。

有的炮制后,药性增强了,用量宜减少,如元胡、姜半夏、酒当归。

有的炮制后毒性或药性减小了用量可加大,如法半夏、制附子、制南星、熟大黄等。

  此外,临床用药,应重视处方配伍原则,古人有“君、臣、佐、使”比喻。配伍时,

君药剂量应重,臣药次之,佐药应小,使药最小。

古人有“使药不过钱”的说法。只有剂量适当,有主有次,才能收到明显效果。

  总之,用药剂量应注意多方面的因素,其常随临床症状而变化,这才是中医辨证施治精华之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妇科病临床用药剂量感悟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4)仝小林方药量效研究构建方药量效研究科学方法体系
精读《神农本草经》攻略
医林怪杰张炳厚: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