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学习成就的传奇人生【中医自学成才的楷模】
熊继柏常说,他是大学校园里起点最低的教授。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教授中的佼佼者。一个偏居深山的穷孩子,怎样成长为享誉中外的名中医?7月19日,记者在长沙熊继柏的家中,听他讲述学习之道,成功之道。
   苦学:熟背十多本中医经典   
   1954年,12岁的熊继柏在石门县维新区完小毕业,虽说成绩好,但因为家庭原因,他无法升学,只得回家。爷爷是一名骨伤科中医,看着聪明但瘦弱的孙儿,决定让他跟着学医。   
   于是,辍学的熊继柏开始跟着爷爷学医。爷爷交给他几本医书,让他看。尽管不曾研习古文,但他爱琢磨,不断向爷爷提出疑问。答不上来的爷爷觉得该给孙儿找个更好的老师才行。翌年,熊继柏便告别家人,拜当地名老中医胡岱峰为师。胡先生当年已八十高龄,见他只是一个13岁的孩子,想拒绝。熊继柏当场作一篇千字文,胡先生看过,连声称赞其字迹清秀、条理清楚、殊为难得,这才收为徒弟。
   学医的第一件事,仍是读中医古书。因家境贫寒,熊继柏常年红薯粗粮充饥,学医三年,很少吃到白米饭,生计都难以解决,哪里有钱买书?何况当地也无书可买。熊继柏只得借来师傅的藏书,动手抄写。每抄一本,经师傅点校,就背一本。   
   医学古籍通常内容深奥难懂,很多学徒读着读着就打起了退堂鼓,读完尚且困难。但熊继柏不声不响地抄着,读着,背着。他想:不难,那不人人都能成为名医了?正是因为学医不易,我才要倍加努力,完成常人做不到的事。那些日子,他自加压力,将《药性赋》、《脉诀》、《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时方妙用》五本医学典籍全部用草纸抄下,不论白天黑夜,天天捧着书读。无钱买煤油,他就用松油或桐油照明,一夜下来,往往会发现脸已被熏得乌黑,有时他甚至会利用月圆之夜走出家门,就着月光读书。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他在房间生了火,火上烧着一壶水,借此取暖。捧着一本手抄书读到下半夜,因为犯困,身子一歪,手臂烙在了滚烫的水壶上,顿时火红一片。至今,他的手臂上,当年的烫伤疤痕还隐约可见。
   夜以继日的学习没有白费,一年多时间,共计十多万字的五本书,熊继柏居然能倒背如流。此后,他又系统地学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中的几部要诀、《温病条辨》等大量医学经典,本本都到随口能背的地步。如今,熊继柏虽已年近古稀,仍能背诵十多本医学古籍。   
   巧学:一年时间学会制药
   学习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有心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1956年,熊继柏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地的乡联合医院,学习之余,被安排在药房打工。药房事多,又杂,每天不是切药就是碾药,时间一长,大家都感到十分枯燥无味。熊继柏不一样,每切一样药,他都要亲口尝尝,既了解药性,也加深了印象。仅仅一年时间的业余学习,他竟然学会了切药、碾药、炒药、制丸药等制药的全过程,成了行家里手。
   1958年,16岁的熊继柏正式当上了医生。读了几年医书,熊继柏积累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但真正去治病,他才发现自己所学离实践的要求还很远。此后,他抓住机会,又去参加了在县城举办的一期中医培训班。   
   1963年,石门县维新乡乙脑、流脑流行,限于当年医疗水平不高,很多患者因病夭亡了。一个17岁的孩子患流脑,危在旦夕,家人哭哭啼啼,准备棺材安排后事,这时,患者有个亲戚得知熊继柏读过不少医书,赶紧去请他来治。熊继柏诊断后,开出了一大包药,一天一夜,病人病情好转,几天后竟慢慢好了!21岁的熊继柏因此名声大震。   
   有了名气是好事,可是此后,“麻烦”也来了。很多千辛万苦赶来找熊继柏治病的,多是四处求医未治愈的病人。这些疑难杂症就像一道道难题,不断摆在熊继柏面前。天性不服输的他开始更加刻苦地学习,只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他绝不上床睡觉。在当乡村医生的22年中,他坚持白天上班,晚上读书,从未间断,即使偶尔出门走亲戚或出差,他也必定会在包里装上一本书,因为晚上要读。
   一次,熊继柏接诊了一个病人,这名患者头部与脖子肿得老大,他详细问诊,开了一个处方。可是病人服用后病情并未好转。熊继柏百思不得其解,心下着急,便去求助师傅。待他心急火燎地转述完病情,师傅却不慌不忙地吐出三个字:“翻书去!”再不理他。熊继柏当即闹了个大红脸,也不便再强求,只得告辞回家。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便将所有医书都搬出来仔细查找,认真思考病因。最终,他硬是冶好了这个病。
   经历了这件事,熊继柏明白了一个道理,书读得再好,也只能说明一个人会读书,并不等于就是一个好医生。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有针对性地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学有所用,为民造福。“学习,最忌讳的就是从书本到书本,永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和记者交谈时,他反复强调。因此,即使再忙碌,他也不忘每周坐诊,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哪怕如今已68岁,他仍然一边写书讲学,一边抽时间坐诊治病。
   乐学:学习是最快乐的事
   熊继柏的从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文革”期间,他被医院扫地出门,很长时间白天出诊,晚上写检查,弄得人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有领导见他字写得好,时常安排他上街写标语。他没有自暴自弃,认认真真落实指示,把写标语当作难得的练字机会,对于每天必写的检查,虽然内心诸多无奈,他也学会了“换位理解”:权当练笔吧。逆境中的熊继柏,从未放弃过学习。
   事隔40多年,回想起当年度日如年的一段岁月,熊继柏的语气多了几分轻松:“那些日子受了不少委屈,但也有很多收获,至少让我的毛笔字越写越好,后来我进入大学工作,写起文章来也轻车熟路。”   
   1978年,中央推行一项新政策,通过严格的考试在民间选拔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充实到国家医疗单位,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熊继柏参加了省里组织的两轮考试,名列前茅。第二年,湖南省人事厅和湖南中医学院联合下发调令,调只有完小学历的熊继柏到湖南省中医学院当教师。   
   这是熊继柏初次来到长沙。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服,他平生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分配工作时,校长坦言相告:“我们调你来,就是想请你教《黄帝内经》。”学中医的人都知道,《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一部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中医经典,也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内容博大精深,一般人对它望而生畏。熊继柏明白只有迎难而上,他外出进修一年,大量阅读相关书籍。
   凭着扎实的中医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熊继柏走上讲台,讲课从不拿讲稿的他,语言风趣,引人入胜。教两个班的《黄帝内经》的他,在研究生班的评选中赢得满票,荣膺全院5大优秀教师之一。很快,他在校园名声大震。
      在大学执教的31年中,熊继柏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他以学习为乐,不仅学到了精湛的医术,活人无数,甚至治好了阿尔及利亚总统久治不愈的顽疾。他的一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也擅于总结学习成果,发表数百万字的专著,在全国各地作过200多场大型学术讲座,现在还担任全国4家医院的学术顾问,至今仍带着14名博士生。
   “给别人一杯水,你就得有一缸水。”自称“低起点”的熊继柏以此激励自己终生学习,无论顺境逆境,学习永远是他最快乐的事。“学贵沉潜,思贵专一。”这是熊继柏告诉记者的学习秘诀。
   记者手记
   一个真正的学习型人才
   两次采访熊继柏教授,一次是在他的老家,一次是在他现今居住的家,聊起学习的话题,我们相谈甚欢。他翻阅着我的书,允诺也赠我一本他即将面世的新作,这将是他公开出版的第18本书。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而创造奇迹的,不过是最最普通的两个字:学习。他的成长之路同样布满着艰辛,流淌着汗水,成功的背后,是比常人更多的付出。从最基层起步,热爱中医事业的他,硬是在“低起点”上成就了世人仰望的“高度”。他的故事让我感动,也给我很多启发。这使我乐于和人分享他的学习心得。因为他常常令我反思——仅读过小学的他尚且能成为博士生导师,成为誉满国内外的名中医、名教授,起点比他高、学习条件比他好的我们,为何在自己的领域却难以达到他的高度?
   人生短暂,与其事事略懂一二,不如穷其一生做好一件事。在我眼中,熊继柏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型人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王堆医书的价值,为啥远不如黄帝内经?#中医#
一百多年前的手写医书,压箱底的私藏,看过的都偷偷复印去了
一百多年前的手写医书,压箱底的私藏
古药医书,陈修园1
天道可人(医易传奇)
剁手节,中医人怎么过(好书好文已打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