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不懂药,就是瞎胡闹
有人说中医的门槛低,有人说“民间中医”的素质低--本人只能用“弃权”来进行“表白”--如果有人坚持,那最好的方式就是PK了--大家可以随便选择一大学生和民间中医进行比赛,看看到底谁的低(不可否认,民间中医有不少人“学历低”,也没上过几年学;但实际操作能力是那些“书生”难以企及的)。。。     --高和低是相对比较而言的,如果仅从某单一角度看,这世界恐怕“人人都有高和低的一面”,在中医方面--我们应该分清主次,以“疗效”和“执行力”来“考证”,而不是以“文品”区分--学医的目的是--治病,如果仅能“考分”那还是改行为好(不要贻害患者了)。。。昨天给一位湖北“胃癌晚期”胃心腹阵痛的患者开个方子:九痛丸(改煎剂)--炙甘草60克,生附子45克,生狼牙15克(炙香)、巴豆15克(去皮心、熬如脂),人参(另炖兑入),干姜15克,吴茱萸15克(开水冲洗7遍),生姜汁20克;水煎服,蜂蜜调和。。。     今早患者家属就来电:药店不给卖,说是“剧毒药”,药店还问“生狼牙”是什么药。。。
  我郁闷了。。。不光是湖北,北京、上海、福建、广州、河南等地也常常发生这些“意外”,比如“半夏曲”,很多药店(包括医药公司)都把它跟“法半夏、制半夏、水半夏、生半夏”搞混了。。。在生命的旅程中-- 宁可多问点路,也不要走错路(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作为“医者”,下面的产地、用量、炮制、配伍是必须知道的。产地--决定用量,影响疗效:通常是--雨水大的或海拔低的地区,药材疗效较差(水产药例外);寒冷或干燥的和海拔高的地区,药材疗效较好:比如柴胡--南柴胡药效稍差,北柴胡较好;人参、灵芝--南方引种的不及东北参、灵芝;石斛--以川石斛较好;沙棘--西北东北地区的较好。。。有的已经自成风格--如苗药、藏药、蒙药等。。。明白这些道理,在用药时--就会随产地适当调整,以保证疗效。。。用量--影响疗效:由于地质或人为的改变,导致药性随之改变--如人工种植、不懂药性、沙漠化、核武器爆炸、山峡大坝等,这样一些原产地的中药的用量或因担心“毒性”就会发生改变--中药的剂量在几千年的变迁中,曾在汉朝、元明清等发生过较大变动,至今日--有些剂量因太轻而失去“疗效”(太重的稀少)。一些经方在今天通常取汉方药剂量的三分之一,而对明清的剂量则扩大至其的10倍左右(有些要看个药定量--如甘草、炙甘草,配伍用量大多在3克左右,一般不按10倍增加)。。。【中医上有句行话叫“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不同的医生开同样种味的中药,而疗效不同,除“因人、因时、因地”不同之外,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量的大小。如升麻少用(6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多用(10g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红花量小和气养血,最大则活血化瘀。苏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可见中药用量大小,功效有异,甚至产生相反的作用--摘自《百度知道》."生麦芽和炒麦芽在药理上的区别?"】炮制--影响疗效:露水、井水、自来水、矿泉水、药汤水、米泔水、酒水;铁锅、沙罐、煎药机;武火、文火,一煎三煎、冷水开水;浸泡,先下、后下、混合、兑入;果花叶茎根矿石;泡、煮、蒸、晒、炒、烘烤;服药小量频服,饭前饭后,温服冷服,丸粉汤膏,时节早中晚。。。更有汤洗、九蒸九晒,盐炙、蜜炙、发酵等,这些方法的使用--有制其偏性的、有增其功效的、有改善口感的、有方便使用的。。。配伍--决定疗效:性味归经对应五脏六腑,知道其性味归经,便可据此进行搭配;--中药配制,过去很讲究--君臣佐使,相左相畏、相佐相使--现在似乎没有人谈论这个了;--虽然单味药也时常用到,但所占比例很小【“三两三”的类似单味药(也很少)】;大多组方都在“三味药”以上,不过并非越多越好,基本是3-20味;配伍其实跟诊治是“相通”的--我在《中医治疗原则的“四大精髓”》里谈到:一)气血同补(治); 二)寒症热治,热症寒治; 三)综合施治; 四)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白这些道理,我们在组方用药时就会得心应手了。其实,药物鉴别和用药“时效”的也很关键。关于中药鉴别,常见的容易“参杂使假”的多为贵重药物--如红参(市场有'经过萃取’的出售)、炮甲珠(参'假片’混淆)等,这些只要在“长期经营的店家购买”基本有保证;专做药物鉴别可以从颜色、质地、气味、口感等进行区别--如黄芪和桔梗--初见有点像,但从切面明显可见--黄芪的“年轮”比较圆润规则。。。关于用药的“时效”,包括选材和治疗两部分--选材有的鲜活的疗效较佳(如山药、白术等)、有的为“老陈”较佳(如“陈皮”、粟粟等),为了排除“药物的偏性”也会根据用药需要进行“炮制”(如姜--生姜、干姜、姜炭等);治疗上--主要根据病势进行调整--通常对“急症和变动期”的疾病或非发生“病变”的疾病--开药“副数”、服药时间都较短--大多为1-3天(可以治愈或需要改变用药);对于“已发生'病变’、缓症、未病或处于稳定期”的疾病--通常开药副数较多、服药时间较长--通常在7-30天(副);另外,对“有毒药物”--还会留出“人体排毒时间”--这就是“间歇用药”(用7天停3天。。。循环。。。)医药本不分家,可目前的中医院校却被强行“离婚”--能否让学医的硕士博士进修药,学药的硕士博士进修医?这些关系“高材生”的出路,也是中医未来的一条可行出路。政府若真心诚意--“珍视中医”,就应该大力保护“民间中医”--无论其是否获得政府颁发的“合法资格”,甚至要“特辟蹊径”加倍呵护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因为他们付出的更多、更有价值--很多有“独门秘笈”的中医人--都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摸索、完善、推广或以“秘方”传承的,这与西医拿别人做试验的区别在--第一手资料的获得--任何通过他人得来的“感知”都难以和自己的“体会”更加真实、完备--天天喊”振兴中医“就是不从根本上”保护“中医的源泉--民间中医,喊再多也白搭。民间中医--尤其是靠给自己治病而走上中医道路的民间中医人--他们既不消耗政府资源同时还是财富的创造者,其亲身经验来得更加安全、可靠,更应当大力辅佐支持--这些“优势”要比那些“科研院所的临床发明专利”更具创造性,也是中医药至今仍然领先于世界的不竭源泉。中医在民间,不在公立医院,更不在民营医院中医之根在民间——一位民间中医的独白发表者:中医来自民间,其根在民间,正宗的中医在民间.经方在汉代以前原指官方收藏的多年有效的药方,后东汉医圣张仲景出,他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数几十年的临床功底而写就<<伤寒杂病论>>,起初也秘传于江南诸医师之间,而非官方医药局.经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阐述和提供到官方医药局,<<伤寒杂病论>>著作才开始上官方医药局,流传到邻国日本和朝鲜.特别是宋朝的皇家翰林学士的校检,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使张仲景的学说更具系统性,逻辑性.历经金元明清诸医家的实践和勘误,使张仲景的理论和药方与辩证随证变化更具临床操作性和精确性.从而使张仲景的药方成为后世学习中医的必读的经方.因此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纯性的医学,都是在学习其他医学流派的长处,为我所用,为我所引用的创新理论的根底基础,成为自己医学理论的一部分,推陈出新.近代医界伟人张纯锡他正用上述的思维和良好的愿望,提出中西医结合,来求得中医的新发展,跟上时代步伐,可以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解释中医治疗疾病的内在的,直观的,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性的,可操作性的生物医学规律的现象,但事与愿违.中医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受西医和腐败的清朝,动荡的民国时期的残害,许多的民间有效的秘方,要么随掌握者遣移而流失海外,要么被外国间谍窃取到国外,要么随掌握者的意外死亡而失传,要么只教方而不教理论变化规律而成为埋没的秘方,成为普通人士的口头救己临时应急方.等等,根本没有机会去做生化实验,试验的条件,因为连完整继承都成问题了,还何谈发展呢?.中医要复兴到宋,金,元,明清时期的水平(没有西医的参与,能灵活使用于急症,疑难杂症领域),中医非三百年时间的培育,是不可能达到古代医家的水平的,我想当然也包括社会中的传统文化气围的培育时间.现在讲讲我的民间行医经历及心得,对当今中医的看法与寄予的希望.我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是过去中医者们的精读,选科,选辑文献的人为因素,而导致了完整真实反映生理病理功能的中医理论与医技完美构作的客观体系迸离瓦解,即中医的养生原理与辨证施治法则分家,使中医的养生原则对中医治疗法则的指导性思想地位被剥夺,撕碎了以<<内经>>医学理论核心框架,构筑了以经络,中医,伤寒论,金匮,瘟病,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各自为政的科目;而且还扰乱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战略与战术的位置关系,把证型辩证来确定治疗方向性的战略问题看作是临床具体治疗操作过程法则确定的战术问题,造成许多临床中医师在这种错误思潮下照本宣科治疗具体疾病而久治不愈或出医疗事故,还使许多有效的民间单方和验方不能按中医固有开放性吸纳相关学科先进成果的法则来消化吸收进来.更可气是原封不动地引用西医那套以实验室为研究手段结出成果作为基础理论的现代中医学,造成结果是完全否定了中医学的整体性功能及相互作用的脏腑,经脉,络脉构筑的网络层次联动机制观念,否定医者在临床上多年观察积累的脏,腑,脉,络与体表象相互感应的感性认识.当今中医临床上无论是诊断和配方处药,大多数中医师都处在现今这套中医教科书影响下的条条框框教条主义内容内.丢弃了千年以来不断实践验证正确的经脉与脏腑,经脉与络脉,络脉与脏腑相互作用的网络全身的层次分明的联动影响机制,简化了辨证论治的内涵,扰乱了辨证过程中需分明战略与战术的问题.当然问题是始于王叔和,迁延千年而严重于当今,为什么呢?用西医观念改造中医传统观念.在具体医疗战术上丢弃以银针探汤术和动物及人体整体活体实验确立的中草药汤功用及毒副反应观察得到的安全指数成果,在临床治疗使用中失去指导地位,代之以西医药理学和单味中药成分药理研究学作为中药在临床使用指南针,使前人用生命作为代价取得的奇经络脉药考濒灭,使历来的本草经规定的下品药在临床治疗上无法施展其医疗功用,使耳后络脉证辨药考,舌下络脉证辨药考,伤科经穴时辰证辨药考无用武之地,退出廉简的治疗体系,使现今的中医药学相对于方剂学是个独立的王国,药与方之间的功效无法沟通理解,对方剂在临床使用范围和衍方及变方方面失去了灵活广泛应用的指导原则.好象临床的病和治疗是按着书本所描述的那样在发生发展及转归似的,教育着后辈们,临床疗效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多以失败而告终.严重影响着中医的声誉和生存及未来.当然中医的流派众多也是造成中医的基本概念解释十分混乱的原因之一.各立山头,各唱自己的主张,水火不相容地对待其他流派的见解,甚至在同一流派中也争得你死我活,也是千年来严重阻碍了中医学术体系创新发展的原因之一. 其实中医的特色应该有三: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脏,腑,经,脉,络之间相互作用的构筑的网络层次递传联动观念,三是辨证论治观念.我希望中医的教育应该是以内经的养生医疗战略思想为经纬,博采历代医家大家的临床处理具体疾病的辨证,诊断,再辩证,然后开方处药的思想.临床观察思考运用再辨证取得方剂,如要更贴近疾病真实情况的加减操作流程方式,培养思考模式就要如立体球体表面各点各线各面(其实指各种大小病因)定位定向(各种大小病机运动规律)指向唯一球心(一个人体中众多疾病中的主要大疾病而言)的放射状式的方式来处理,使方剂对疾病的针对性更强,当然在层次感上是在球表面曲面上网络联系延伸式思考流程模式,而不是现代中医学思维模式主要依靠平面网络联系延伸式思维流程模式啊.单一而且有盲处,极易造成误诊漏诊而出事故.这要求从医者广博前贤医书和古代近代哲学大家著作,以及当今前沿学科的新发现的规律和公理(如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论,信息反馈理论等,其中耗散结构理论可培养医者有对疾病能进行全方位立体结构式思考病因病机习惯).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与我先后学习受教机械制造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成长经历有关,就是学习以上的学识而踏上自学中医的道路的,而且还治愈了好多被别的医家称为死症或疑难的疾病.我对养生的观点也有别于现在流行的观点 :即养生等于自我主动预防.其实不是同一概念,是从属关系,即自我主动预防从属于养生范围内的项目,防病治病措施而已.<<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养生与医疗活动是对人体自然生长和衰老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况的两大类干预手段.实际上这两大手段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人体的元气,元气壮,则人之身体康健,邪不可干,体不损,命能不延年长寿乎?现在有人说中医治病治疗原理不明白,我说那是说这话的人后天教育所获得的知识结构及阅历不够弄懂中医内在的理论及规律.中医是众多学科有机综合后组织成章法而不可再分割的整体,不是西医众多单纯学科专科简单相加体,为了说明问题而引用组合成没有系统性统领的综合体.当然西医在某些单学科单专科方面的先进性的表述,内涵的精确性确实被中医更清楚和完善,但对于整个医学体系,特别对于人体生命系统阐述说明帮助是局限的,没有象中医这样具有广展性,系统性,时空间精确定位性.中医的概念及名词,由于限于古代的认识水平,表述方式多是用常识性公理性的知识及现象来说明问题,而西医则用试验性实验性的数理化知识来阐述说明问题,给现代人感觉,西医更具有科学性,精确性,其实非然.因为一是人体是高级生命体,非动物低级生命体;二是数理化只代表了对病人检查的某一时空阶段的大概描述,而不是全生命阶段的描述.但中医按<<黄帝内经>>原理把人按体质分为二十五种类型,描述了这二十五种类型全生命阶段的过程及结局,并赋予养生医疗两大手段,逆天时而求延年益寿的生活方法方式,是符合古代现在人体生命发展经过规律的.当然人体患病时,用人体外在的表现而推测求得内脏腑的疾病,这种无创伤性的诊查手段在某些领域也确比西医高明的多,尽管西医可用现代科技制造出的几百万倍或更高倍数的电子镜手段诊查疾病,虽定位性高,创伤性不可避免,但对有些疾病的机制阐述多不明白,竟说目前不清楚,无药可治疗.其它的不同之处,许多报纸杂志网页及新闻媒体多有论及,我不作说明了.所以说中医与西医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中西医结合是不可能的,是一百多年许多名医家的梦想,也是现在许多医学工作者的梦想,可能也是以后许多医学者的梦想.我诚恳建议领导同志,把中医药管理局改为中医药部,设置完全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发展的中医药法规,脱离卫生部的管辖和压制,直接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具体工作由全国名老中医负责日常事务.这样目前的15万中医工作者要恢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80万,还走很长的一段路.对我影响最大的病案是我的父亲肺病案,也是至今是我治愈病案中最骄傲经典的病案.1997年父亲因劳累患上晚上呼吸急喘,胸痛咳血,心跳动衣,烦躁易怒,白天没有症状,只是日晡潮热(下午3点后体温急剧提升,到出一身虚汗后体温逐渐下降,一般凌晨5点后下降).晚上睡觉要等疼痛麻木胸部后才可入睡,不能着床平躺而卧,只能背靠围床板闭目休息,腿酸软无力,二三天后小腿出现红皮发亮水肿,热疼痛.但令人奇怪是去医院检查各项生化指标和X线透视均阴性,竟被医生诊断为脉管炎,配上止痛药和消炎药治疗.回家后吃了这些药后病情急剧恶化,晚上高热使父亲根本不能入睡,大量地出汗湿衣换衣,只有白天病情稍微稳定的时候闭目休息一下,父亲说喉咙里不断冒出臭鸡蛋气味.父亲身体是极度消瘦下来,没有我们的搀护已不能站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父亲又一次送进医院,这次X线检查肺部有阴影团出现,医生考虑为肺结核杆菌感染,治疗就用上大剂量青霉素,病情得到控制,但臭鸡蛋气味没有消失,每天的潮热高热没退.因主治医师他是西医师,建议我们找个中医师结合西医一块儿治疗,治疗效果会更好(现在想来可能说的是善意的谎言),要我们出院.我们配足西医疗程用药后出院回家找中医治病.我就去找赤脚医生和乡区卫生医院的中医科医师,他们偷偷告诉我,此病是恶疾,来日不多,目前没有根治的办法,多给患者好吃好享受,要有作好病危的思想准备.那时我被吓呆了,又被激怒了,但又万般无奈啊.回到家后,翻开了我多年积存的中医药书籍,那时书还少,只有李时珍<<本草纲目>>梅启照鲍相敖<<验方新编>>四川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杨芳珍余文彬编著的<<古今方药集锦>>丁红章<<中华养生大典>>秦景明<<症因脉治>>蒋寿年编著<<中医内科辨证治疗歌诀>>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施杞<<中国养生全书>><<命典>>等.首先从<<验方新编>>的咳嗽部咳嗽痰喘目(1993年版第83页)中找到一方:元参,生甘草,麦冬各一两,金银花八两,当归二两或加白芍三钱亦可,兼治肺痈.然后在<<古今方药集锦>>书中找出治疗结核病方:月华丸,百紫膏,清心莲子饮,内消瘰疬丸,四神丸,阳和汤等.我把从书本中找出治疗结核方集合在一起,方中的药物再次结合<<本草纲目>><<中医药大辞典>>中的解释条文进行研究释疑,然而再对诸方的临床使用方剂药物特点考证,最后筛选出:熟地20山药30甘菊花30元参40天花粉15白芥子15神曲6金银花15北沙参15地骨皮15五味子5车前子5苦参8组成一方加减治疗(后来我购进清.陈士铎<<洞天奥旨>>,阅读见卷六肺痈肺痿目中发现一方,名完肺汤,它的组方原理极似<<验方新编>>的肺痈方,不过其中几味药物不同,但性味相近.完肺汤:人参一两玄参二两蒲公英五钱金银花二两天花粉三钱生甘草三钱桔梗三钱黄芩一钱.肺痈方:玄参生甘草麦冬各一两金银花八两当归二两或白芍二两).父亲经三天治疗后潮热高热发作时间缩短,父亲与疾病抗争的信心回复,治疗十天后父亲已能独自站立行走,小腿上的红皮水肿发潮热时胀起,潮热高热消退后小腿随着也消退水肿.而小腿红皮水肿完全消失在我父亲有天早晨从支气管嗽出两块拇指般的烂肉后三四天的时候,身体也逐日康复起来.服药到三个月后,症状消失.父亲去医院作CT检查:右肺下叶外侧基底段见有两个球形块影,中心密度较低,CT值为2Hu,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CT印象:右肺下叶实变病灶首先考虑为慢性炎症,建议密切随访或穿刺活检.那医生奇怪,问那里的中医师给开的方.父亲没说实情,说是赤脚医生给开的中药方和你开的西药服用后痊愈的.在2003年底爆发的SARS,我看到临床症状极似我父亲生过的肺病,因而也去信寄给当时刚成立的浙江疾病控制中心.去年我在明医网(我是gugugu70复活的中医)上同样看到唐山一位为他母亲求救冠心病合并肺间质性疾病,也打给此方,反馈过来,此方功效不错.那时侯我还没学医,完全是自己的自悟而得的,开出方要精心思考和查考典籍几天后,才放心用于临床.2000年去石家庄上了三年中西医结合大专班后,在临床上才有了流畅的辩证诊断开方处药思路.但同时也发现了上述的许多中医自己内部的问题.例如中医的奇经八脉用药规律就被内科用药规律所覆盖而冥灭.可奇经八脉的用药规律在妇科,骨伤科,老年男性科等在无意识下使用.其中明代的李时珍和清代的叶天时应用此规律可谓炉火纯青.奇经药考(一)明.李时珍1.入奇经八脉有:茴香,秋葵子,马鞭草,泽兰2.入冲脉有:巴戟天,香附,川芎,黄芩,鳖甲,木香,当归,黄柏,白术,芦荟,槟榔,吴茱萸,鹿角,甘草,枸杞,王不流行,丹参.3.入带脉有:当归,白芍,川断,艾叶,龙骨,升麻,苍术,甘草.4.入督脉有:苍耳子,细辛,附子,羊脊骨,白果,鹿角霜,鹿茸,鹿角胶,藁本,枸杞,黄芪,肉桂,狗脊,苍术5.入任脉有:龟版,王不留行,泽兰,丹参,苍术6.入阴维脉有:白芍,鳖甲,鸡子黄,龟版,白蔹,萆薢7.入阳维脉有:黄芪,白芍,桂枝8.入阴跷脉有:肉桂,穿山甲,虎骨,木瓜9.入阳跷脉有:防己,穿山甲,虎骨,木瓜奇经药考(二)清.叶天士1.奇经八脉隶属肝肾.2.督脉为病:背寒怄偻,椎尻气坠.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带脉为病:腰酸带下,久遗久漏.维跷为病:因维跷主一身纲维.病则倏起寒热,步态不调,下肢萎痹无力.3.奇经八脉病机:或因先天不足,肝肾素亏,久病缠绵;或因内伤情志,导致八脉伤损.4.奇经八脉通补方:景岳全鹿丸,叶氏青囊斑龙丸,香茸丸,龟鹿二仙膏等.5.通补奇经法:用填精养血药时,同时用辛香之品,使补而不滞,恢复八脉功能.(1)填精养血药:鹿角,鹿茸,当归,羊肉,河车,龟版,阿胶,动物脊髓等.(2)辛香之品:麝香(引药向上),小茴香(引药横向),降香(引药向下),生姜(引药由脏向皮),细辛(引药由皮向脏)6.奇经八脉病症共有临床表现 :腰脊酸软,或少腹隐痛,或遗精崩漏,或下肢萎痹无力等.7.叶氏治八脉病:(1)八脉伤损症:用温养药,如鹿角,鹿茸,鹿角霜,桂枝,羊肉,当归,生姜等.(2)八脉病导致精血亏损症(无力):主用血肉有情之品.阳虚:鹿角,鹿茸,鹿角霜,羊肉,羊肾,河车等温肾助阳.阴虚:龟版,阿胶,人乳,天门冬等填精补血.8.诸药物入奇经八脉考:(1)鹿角,鹿茸,鹿角霜:能通督脉之气.(2)巴戟天,枸杞,肉苁蓉:能补冲脉之气.(3)龟版:补任脉之血.(4)当归:补冲脉之血.9.龟得阴气最足,善通任脉;鹿得阳气最足,善通督脉.奇经药考(三)清.严洁 施雯 洪炜著<<得配本草>>茴香,入奇经.秋葵子,入奇经.巴戟,入冲脉.马鞭草,入奇经.香附,入冲脉.川芎,行冲脉.实芩,行冲脉.鳖甲,行冲脉.木香,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当归,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黄柏,主冲脉逆气.白术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芦荟,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槟榔,主冲脉逆气里急.苍术(本书缺,据别本补:入任冲脉,亦入带脉,亦入督脉,主腹满痞胀).吴茱萸,主冲脉逆气里急.苍耳子,走督脉.细辛,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附子,主督脉,脊强而厥.羊脊骨,通督脉.白果,通督脉.鹿角霜,通督脉之气舍.鹿茸,通督脉之精室.鹿角胶,温督脉之血.龟板,通任脉.藁本,主督脉.脊强而厥.鹿啣,补温冲督之精血.杞子,补冲督之精血.黄芪,主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白芍,主阳维寒热,带脉腹痛.桂枝,走阳维.防己,入阳跷.肉桂,通阴跷,督脉.穿山甲入阴阳二跷.虎骨,入阴阳二跷.川断,主带为病.艾,治带脉,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龙骨,治带脉为病.王不留行,通冲任二脉.泽兰,调病伤八脉.升麻,缓带脉之缩急.甘草,和冲脉之逆,缓带脉之急.丹参,益冲任.(据别本补:金毛狗脊,入督脉,温阳祛湿,下浊利尿)奇经八脉脉诊1.寸口脉直上直下如弓弦,见于浮候的,为督脉的病脉象.2.牢脉为冲脉的病脉象.3.紧脉为任脉的病脉象.4.寸部脉的弹指,时而向外,时而向里的,可以决断为阳跷脉的病脉象.5.尺部脉的弹指,时而向外,时而向里的,可以决断为阴跷脉的病脉象.6.关部脉的弹指,时而向外,时而向里的,可以决断为带脉的病脉象.7.脉自尺部外侧斜向前行而达寸部的,为阴维脉的病脉象.8.脉自尺部内侧斜向前行而达寸部的,为阳维脉的病脉象.奇经八脉为病说1.督脉有病,发生脊强癫痫.2.任脉有病,发生七疝瘕块.3.冲脉有病,则内部气逆上冲,急迫不安.4.带脉有病,则有带下,脐痛,遗精等.5.阳维脉主一身之表.有病则发生恶寒发热,目眩和僵仆等.6.阴维脉主一身之里.有病则发生心痛,胸胁刺痛等.7.阳跷脉起于足跟中,经外踝上行.有病则外踝以上肌肤弛缓,内踝以上肌肤紧急等.8.阴跷脉起于足跟中,经内踝上行.有病则内踝以上肌肤弛缓,外踝以上肌肤紧急等.2008年2月我用上述理论临床治愈了78岁的男性,被本市市级医院劝其回家瘫痪在床四个月,身患由骨质增生引起的椎管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根及右腿坐骨神经痛.十剂而消除椎体与神经间的水肿而止疼缓解,但患者完全自费自理,嫌药费贵,不肯配合后期养生治疗,彻底消除骨刺的疗法.可惜啊.2月23日第一诊处方:温补肝肾,逐痹止痛.补骨脂20克 碎骨补20克 狗脊15克 附子20克(先煎1小时) 干姜15克 白芍12克地鳖虫12克 姜黄10克 羌活10克 独活10克 黄芪30克 川芎10克 肉苁蓉20克巴戟天20克 当归10克 熟地30克 生地10克 陈皮10克 枸杞20克 丹参30克丹皮10克 细辛3克 桂枝9克 鹿角胶12克(酒烊冲药服) 元胡10克 生甘草3克肉桂6克 秦艽10克 葛根15克 牛蒡子10克 僵蚕10克 党参20克5剂后,麻木痉挛强直的脊椎柱放松,患者可以在床上坐直.但坐骨神经疼痛度加剧,疼痛间隔时间延长,患者请求治疗坐骨神经疼痛.我解释,疼痛来自脊椎骨间的肌肉组织水肿压迫神经组织而引起疼痛的,要止疼必须消除水肿.患者同意我的意见后,按我的意思去给他治疗.2月30日第二诊处方:温补肝肾,活血化瘀.附子20克(先煎1小时) 干姜15克 补骨脂20克 碎骨补20克 仙灵脾15克 狗脊15克海风藤10克 鸡血藤12克 丹参20克 白芍20克地鳖虫12克 络石藤6克 当归12克姜黄8克 羌活8克 独活8克 赤芍10克 川芎10克 熟地30克 生地10克丹皮10克 陈皮12克 牛膝10克 地龙10克 木瓜10克 杜仲12克 枸杞20克细辛3克 鹿角胶10(酒烊冲药服) 龟板6克 玄胡15克 肉苁蓉20克 巴戟天20克菟丝子20克 薏苡仁20克 麻黄3克 肉桂3克 生甘草5克5剂后脊椎柱麻木痉挛强直感消失,能站立柱拐行走,坐骨神经疼痛特减轻,间隔疼痛时间进一步延长,但患者能自我忍受,生活能自理.因患者完全自费自理,嫌药费贵,不肯配合后期养生治疗,彻底消除骨刺的疗法.可惜啊!嫌药费贵中断中医中药治疗.后来我想,治疗这种疾病在这治疗中中药的煎服法有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药味多,而且药性驳杂,要做到整付中药汤药性平和,不偏其寒凉温热之性,入肚后首先保证不伤害正气固守的阵地,在每味中药剂量的调整基础上,还要研究其煎服法,这样中药汤入肚之后才能听任人体的调节系统调遣.当然在人体的调节系统调遣下,中药汤中的每味中药在人体内必须回归到疾病对药材的所需的药性之偏的要求,这样奔赴人体受损处才能发挥其以偏治偏的作用.否则这药方不是救人,而是在毒害人体,威胁人的生命.现在的中医教科书过分强调每味中药药性配伍处方中的要求,而完全忽略煎服法可再次对中药汤整体药性的调节的作用,使中医师在配药处方的视野人为地缩小,也严重影响着中医中药的信誉和未来,教科书必须改革,中医的继承和发展才能得以延续.2008年9月5日,我给人治疗脊椎增生引起的疼痛,我用吴茱萸到18克,患者到药店配药竟不给,说药典规定吴茱萸只能用3-9克的范围.我去解释:吴茱萸用3-9克是治疗小病的,不能治疗大病和疑难杂症.这病人是长期饮酒和喝寒凉草头药与中药汤造成肝经湿热下注,肝阳受累,胸腰部脊椎(这病人原先是外伤胸腰肌,未去医院治疗,是自己配药酒治疗,未彻底治愈.久病必虚,邪入乘虚位而脊椎更疼痛)受损,阴器受累而阳痿.吴茱萸必须要大量才能收效.出问题我负责任,而才配给.病人已经服6剂,疼痛逐渐减轻.我要求患者服10剂后转方养生治疗方,消除骨质增生,需2-3年才能彻底治愈.说到这里,不得不谈书写医案的标准问题.其实现在正规医院的中医书写医案的方式方法也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因为中医的治疗经过和独特的诊疗技术有别于西医,不能参照西医的病案书写方式,这样严重阻碍了中医学学术的发展,对于中医工作者个体来讲是妨碍了吸收其他医家的临床心得的条件.因为现在的中医临床书写方式是为保护中医工作者而设计,不为中医工作者发展而设计的书写方式方法,参照西医的模式,过分强调按照某位授业医家个体经验参照系为中医工作者定标准,没有中医临床者的按语部分.其实中医临床工作者的病案按语部分是这位医家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瞬间灵感思维的结晶,也就是说不遇到这病例也就不会有此感悟和心得,也有可能这样的病例几十年后,或几百年后,甚至更长时间后再重复,这样的临床的瞬间灵感思维与心得结晶被现在的规范的中医书写临床病案标准所放弃,是对近代中医学来说,是个十分重大创伤之一,让中医初学者和求进步者,再也领略不到中医大家的风范和学识,同时也限制和束住了临床工作者的思维进一步的发展与扩大.中医医案的书写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书写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中医自身独特发展的规律,否则是阻碍中医发展的绊脚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名老中医王幸福老师用药经验辑要(上篇)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中药关于量方面的用药经验与心德有哪些?
经方如何把握剂量
不同剂量单味中药的奇特功效
中医不传之秘:仲景药量索隐
治癌药的药量需大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