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肝病治案一则

肝病治案一则

 

 

和某,女,33岁。马登镇玉龙嘉禾村人,农民。

2010-4-28初诊:

病史摘要:三个月前,分娩时检查出肝病。乙肝核心抗体(+)、表面抗原(+)。后曾到大理州人民医院治疗(具体不详),因家境困窘,中断治疗。经人介绍来求中医治疗。

主症:右胁胀痛,脘腹痞闷,恶心,口苦、厌食,舌苔白而厚腻异常,脉弦滑。

辨证:湿热蕴结,肝脾不和。

治法:清利湿热,调和肝脾。

方药:小柴胡汤合藿香正气散加减:

太子参20g半夏15g黄芩6g柴胡15g藿香10g苏梗10g木香10g茵陈30g金钱草30g炒扁豆25g炒麦芽15g甘草6g    4剂

分析:症见口苦、胁痛,病在少阳,故主以小柴胡汤;苔腻异常则湿浊内盛,应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芳香化湿,合用藿香正气散以化痰浊腻苔,乃学自刘渡舟先生法。虽湿热内盛,仍用太子参轻补扶脾,佐以炒扁豆、炒麦芽和胃醒脾,以助运化。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要旨。炒扁豆、炒麦芽,一升一降,调脾胃,助运化。无参术之腻补,大能醒脾开胃。于湿热蕴结、肝脾不调者尤为适宜。此经验学自吴荣祖老师。

2010-5-18二诊:

药后颇适,右胁胀痛、脘腹痞闷已减轻,仍感恶心、口苦,时感发热,大便干结难解。舌苔依然厚腻而稍见褪化,脉弦滑。

虽见小效,宜更进一步,加强清化之力。

四逆散合小陷胸汤:柴胡15g枳壳10g白芍15g栝楼壳20g半夏15g黄连6g茵陈30g制大黄6g甘草6g     8剂

分析:湿热之邪,难速以除之,需有抽丝剥茧之耐心。患者体质尚可,未见明显需馁征象,故加重苦寒驱邪之力。小陷胸汤乃为湿热之病机而投。

2010-6-9三诊:

服药期间,大便通畅易行,停药后,又难解。右胁已不痛,胃脘仍感胀满,食后加重。恶心,口苦,时感发热,双目胀痛。身体有困倦感,自汗乏力。舌淡苔腻见底,脉弦滑。以初诊方出入治之:

柴胡15g黄芩6g半夏15g太子参20g黄连6g干姜6g藿香10g木香10g杏仁10g厚朴10g紫菀30g甘草6g大枣10g    8剂

分析:患者少阳见症明显,故仍以小柴胡汤主治;加入黄连、干姜,辛开苦降,调理肠胃气机兼能治湿热,合于小柴胡汤中而成半夏泻心汤全方;藿香、木香醒脾化湿;杏仁、厚朴、紫菀开肺气以通肠气。(湿热蕴结于肝胆,盘塞中焦,致使木气不能升发,左不升则右不降,肺金之气不降,则大肠失于通降之职,是以大便干结难解。此升降调停之病理,黄元御氏言之甚详)。服前方大便通行,停药难解,是大黄通降之功,患者出现体倦乏力、自汗症状,是脾气已见虚弱,不耐大黄攻伐,故去之。腻苔见底是湿热之邪逐渐褪去之佳兆,已见效机,未知患者能否坚持治疗。

2010-7-7四诊:

身体疲倦感明显改善,自汗已止,食量增加,胃脘胀满感消除,晨起仍有恶心,大便稍感通畅,口苦,发热。舌苔薄腻见底,脉象较前柔和。

柴胡15g黄芩6g半夏15g太子参20g茵陈30g丹参10g刘寄奴20g豨莶草30g杏仁10g厚朴10g紫菀30g木香10g炒扁豆25g炒麦芽15甘草6g 8剂

分析:患者诉服二诊方后纳呆食少,体倦乏力,胃脘胀满作痛。服三诊方后颇能开胃,食量增加,疲劳感明显改善,胃脘不痛。乃二诊时急于攻邪,未顾及患者体质,攻伐太过,虽得大便之暂通,然戕及元气,得不偿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时时谨记。口苦、发热未除,则病仍在少阳,小柴胡汤在所必用。茵陈、丹参乃胡希恕治肝病习用药对,刘寄奴、豨莶草药对则学自朱良春经验。启用两个药对活血解毒。前期治疗以祛除湿热之邪为主,乃遵《金匮要略》:“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之旨。现湿热病邪渐退,则从“脾湿必黄,瘀热以行”之训,适当使用活血解毒药。肝病大家关幼波所言:“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名家经验,要言不烦。虽未见明显血瘀征象,仍宜适时使用活血祛瘀药。大便未得畅行,则杏仁、厚朴、紫菀等降肺利肠之药未可即撤。“治肝实脾”,木香、炒扁豆、炒麦芽醒脾和胃,轻补扶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氏幼科秘诀
【平胃散 加减】
疏肝健脾和胃的中成药,8种肝郁脾虚最好中成药
香砂养胃丸
慢性支气管炎名医屡效方
藏经楼~中医中药:归脾丸,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的组方与疗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