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胃病论》第一编第三章胃病生百病
第三章 胃病生百病

尽管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但胃病并不为大众所重视。不少胃病患者,由于症状不重,甚至没有胃部症状,或者即使有所不适,吃点胃药能得到很好控制,便认为胃病不值得大惊小怪。也有的患者,由于胃病容易反复,便认为胃病根本就不可能彻底治愈。显然,这些都是对胃病的错误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记载:胃不和,卧不安。胃不和就是胃病,卧不安就是睡眠不好。意思是胃病能够引起睡眠不好;又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皆肠胃所生也。”就是说,肠胃病还能引起头痛、耳鸣等眼、耳、口、鼻、舌及前后二阴等九窍不适的病症;《黄帝内经·灵枢》更指出:胃不实则诸脉虚。百病不已,宜从中治。说的是胃气不足,会导致身体诸多系统的虚弱,会导致许多疾病难以治愈,这种情况应该考虑从脾胃入手进行治疗。东垣老人更为明白地说:“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现”,“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并指出:“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饮食劳倦,而胃气、元气散解,不能滋养百脉,灌溉脏腑,卫护周身之所致也。故苍天之气贵清静,阳气怒烦劳。噫!饮食喜怒之间,寒暑起居之际,可不慎欤”,所以,胃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绝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微不足道,而是一个足以引发“百病”的医学大问题。东垣老人“脾胃不足,百病由生”医学观点,以及老人家从脾胃论治内、外、妇、儿、眼、五官等各科疾病的可靠疗效,就是这一医学事实的真实写照。
胃病患者,除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嗳气打嗝、烧心泛酸、消化不良、大便失常等消化系统症状外,确实还经常表现头痛、晕眩,心烦、失眠。怕冷感冒,或肌肤烘热,阵阵出汗。精神不振,情绪抑郁,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迟钝,脑鸣耳鸣,焦虑易惊,记忆力减退。腰背酸痛,关节不利,容易疲劳。胸闷气短,心律不齐。性欲冷淡,女性月经失调或过早断经,早生白发,牙齿脱落,未老先衰等许多系统病症。很多时候,胃病所生“百病”对人体的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其临床症状和病理机制也是十分复杂的。但对待如此重大的一个医学问题,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西医不仅茫然无措,严重的是西医不能因此而正视自身缺欠,而胶柱于“查不出病就是没有病”的傲慢思维,于是乎,全球数以万亿饱受病痛的患者,成了“无病呻吟”的“亚健康”,并被排除在医疗大门之外。这种无视自身局限,顽固坚持“查不到病就是没有病”的“亚健康学说”,既暴露了生物医学对生命的无知和无奈,也暴露了时下生物医学的狂热与傲慢。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早在这个不伦不类的“亚健康学说”之前,西医权威的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指出:单元的生物医学模式必须向多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转变。道理很简单,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不能满足人类的医学需求。是啊,仅社会环境给人们造成的复杂的心理性疾病一项,生物医学方法又能“查”出多少呢?又能“奈何”多少呢?
被誉为“20世纪伟大医学变革”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就是中医几千年前早已内容丰富了的“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医学观念”。那么,医学模式的转变如果绕开中医,不仅要浪费许多宝贵时间,甚至可能要走许多弯路。
论及“胃病生百病”的病理机制,东垣老人概括为两个方面:一胃病,元气虚损。他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即胃病,元气不足的营养不良性疾病。二胃病,枢纽不利。脾与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升降传变,周流不息。并且脾胃的升降又具有“枢纽”作用,直接影响着其它脏腑经络之间元气的升降。一旦胃病“胃气下溜”,脾胃升降失调,就会因为“枢纽”不利,就会出现前面所说的“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现”的混乱局面。
脏腑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每一个脏腑都有各自的经脉跟它所管辖的组织器官,以及其它脏腑进行联络。《黄帝内经·素·六微旨大论》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其中“枢”有转枢的意思,与天地之气的升降出入有关,是指天地之气交接,升清降浊之枢纽。所以,一个“枢”字,不仅表明天地之间是一个整体,还表示天地之间是不断地在转动着的。在人体,这个转动的枢纽就是天枢穴。天枢穴是胃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脐中旁开2寸,恰为人身之中点。用“天枢”一词定为穴名,正是为了说明天地之气在人体内的交换,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天枢穴为调整上、下腹部气机的枢纽,是水谷精微消化吸收出入的门户。有升清降浊,通调上下,调整肠道的功能。那么,针灸或揉动腹部的这个部位,就可以调理人体上下的气机。
所以,“胃病生百病”除了营养不良和胃肠激素失调之外,应该还有更多深层次的病理机制

第一节胃病——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黄帝内经》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又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精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食入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中医之所以把胃看做生命的源泉,其实就是因为胃是水谷汇聚的地方。不难理解,得不到饮食的生命是难以维持的。
水谷是人体从自然界获取能量和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唯一来源。胃一旦有病,饮食物从一开始就会得不到很好的消化,进而影响以后肠道对营养的吸收,最终脏腑组织因此会因为营养和能量补充不足而发生疾病。就是东垣老人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其原理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粹,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这种方式称为机械消化;另一种是通过消化道的腺体,所分泌消化液中各种消化酶,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进行分解,使之成为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化学性消化。生理情况下,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经过消化分解了的食物小分子,可以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这就是吸收。所以,消化是吸收的前期保障。
(一)胃的分泌。胃粘膜是一个复杂的分泌器官,它含有三种管状外分泌腺和多种内分泌细胞。胃液是外分泌腺分泌的,包括贲门腺分泌的粘液,泌酸腺分泌的盐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幽门腺分泌的碱性粘液构成。胃液的成分包括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以及有机物如粘蛋白、消化酶等。
1.盐酸有多种作用。首先它能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盐酸还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了必要的酸性环境。盐酸进入小肠后,还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使其转变为人体能够吸收的蛋白物质。
3.粘液和碳酸氢盐。正常人胃粘膜的表面,覆盖着一个具有润滑作用,厚约500μm的碱性粘液凝胶层。凝胶层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减少粗糙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阻断盐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二)胃的运动。胃具有容受性舒张和蠕动两种运动形式。容受性舒张能使胃腔容量从空腹时的50毫升,增加到进食后的1.5升,并且保证胃内压力变化不会过大,从而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功能;胃的蠕动一方面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胃液发挥化学消化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搅拌和粉碎食物,使食物成为有利于消化与吸收的食糜状态,并通过幽门有节律地推向十二指肠,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的连续和延伸。
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中,营养在胃内很少吸收(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但胃液对食物的化学消化和运动对食物的机械消化,但对于肠道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却至关重要。
胃病,胃的分泌和运动失调,食物不仅不能形成高质量的食糜,并且食糜也不能有节律地被送入小肠。粗糙或过多的食糜,都会对小肠形成不良刺激,影响小肠的消化与吸收;胃酸分泌失常,使得促胰液素释放减少,进而影响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等消化液分泌不足;胃酸不足,直接影响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胃酸不足,不能被杀灭的细菌,破坏小肠的无菌状态,导致小肠炎性病变。其最终结果,都会导致消化与吸收障碍,机体营养匮乏而生虚弱病症。

第二节胃病——内分泌失调

胃肠激素的发现为深入、全面了解胃肠的医学价值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其研究内容涉及了生理、生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学科、免疫学等许多学科。从20世纪初促胰液素发现以来,迄今已经分离出的胃肠肽类激素,包括胃肠激素、胃肠神经肽和生长因子3大类共计50余种。发现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细胞有80种之多。另外,还证实了在消化道还含有大量能产生胃肠肽的肽能神经元。从此,胃肠道被认为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胃肠激素的生物效应研究发现,胃肠激素不仅直接影响和调节着消化道的分泌、运动、吸收、血液和细胞营养等全部功能,同时也影响其它系统如循环、呼吸、神经、免疫等几乎所有生命活动。不少胃肠激素就同时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甚至有的胃肠激素本身就是一种神经递质。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了脑肠轴和脑肠肽的概念。就是说,胃肠激素充当着胃肠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或信使。
1 胆囊收缩素 是促进胆囊收缩的主要激素之一,可引起收缩胆囊、促进胰酶和碳酸氢盐的分泌;对胃肠道可以双向调节胃酸分泌,维持人体胃粘膜完整性,保护胃粘膜免受乙醇等刺激物造成的损伤,调节肠道蠕动功能;兴奋大脑某些神经细胞,导致厌食。引起恐慌和焦虑等中枢神经症状。
2  血管活性肠肽 为直链28肽,具有松弛胃肠道平滑肌;增加胃酸、胃蛋白酶和胰腺碳酸氢盐的分泌。对全身动脉、小动脉有强烈的舒张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可松弛支气管和肺的平滑肌;还可促进脑内葡萄糖的生成和利用;提高体温,刺激垂体催乳素、黄体生成素和生长激素的分泌等作用。
3  神经降压肽 具有降低血压,增加血管通透及红细胞压积,促进胰高血糖素释放,抑制胰岛素释放,刺激胃肠道收缩,抑制胃酸分泌等。
胃泌素 刺激胃酸分泌,营养消化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影响,可引起遗忘,可能它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来调节记忆活动的。
生长抑素 对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故命名为生长抑素。具有抑制刺激胃酸分泌的各种激素的分泌作用。
胃动素 主要生理作用是引发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综合波,从而起肠道清道夫的作用。
正常的胃肠激素分泌,不仅是维持胃肠形态和胃肠功能的重要前提,也是不断调机体的反应能力,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使身体始终处于健康状态的重要保证。相信,随着认识的不断进展和深入,胃肠激素的生物效应会越来越多地告诉人们胃肠的生命价值,也会越来越多地充实“胃病生百病”的医学内含。

第三节胃病——微生物菌群生态失衡

在人的胃肠道,寄居着400个种类,数以亿计个个体的微生物。如此众多的微生物家族成员,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种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从而构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命学意义,主要变现在: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协助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合成维生素、产生糖皮质激素作用增强因子等生理活性物质;产生过氧化氢、硫化氢、各种酸、抗生素等物质抵御、拮抗外袭菌群;结合其对宿主免疫机能的影响能力、在机体感染防御中起作用等。
从免疫学意义讲,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是维持机体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但同时微生物菌群的失衡,也是使人体致病的最常见原因。胃病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失失衡的机理主要是由于:(1)盐酸分泌不足,杀菌作用削弱,不能保证小肠的无菌状态,导致外来细菌在大肠内繁殖。(2)消化不良,食糜质量、以及胃液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改变肠道内环境,使得微生物菌群在种类和数量上偏离了正常的生理组合——生态失衡。
生态失衡,不仅直接影响到胃肠消化与吸收,导致消化和营养不良性疾病。重要的还有细菌的致病性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后果。细菌之所以引发疾病,是由于细菌能够:①侵入机体并定位于某组织;② 适应机体生化环境进行繁殖,并向其他部位扩散;③抵抗机体的防御机能,使病原菌在病人体内迅速繁殖,产生病变。④产生并释放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引起组织损伤。其中外毒素的毒性极强,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不同的组织,引起特有的病理变化;内毒素有多种性质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可以引起:1.发热反应。2.白细胞反应。3.低血压与休克。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还有人认为肠道菌群失调,能产生导致肝硬化的毒素,心脑血管病的毒素,皮肤病变的毒素,诱发癌症的毒素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

第四节胃病——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胃肠活动离不开神经的支配与调节。神经对胃肠功能的调节是直接的,也是复杂的。主要包括植物神经和胃肠的内在神经两个系统。
胃肠的内在神经,由存在于食管至肛门整个消化道管壁内的两种神经丛组成。一种是位于胃肠壁粘膜下神经丛;另一种是位于环行肌与纵行肌层之间的肌间神经丛。内在神经丛包含无数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把胃肠壁的各种感受器及效应细胞与神经元互相连接,起着传递感觉信息、调节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和启动、维持或抑制效应系统的作用。目前认为,这个胃肠内在的神经丛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整合系统。也就是说,离开大脑等中枢神经系统,这个胃肠内在神经系统完全能够独立分析、综合胃肠活动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地支配与调控。科学家断言:胃肠道细胞的数量约有上亿个,一根迷走神经不可能保证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同大脑间的密切联系。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格尔松教授经过研究确定,在人体胃肠道组织的褶皱中有一个“组织机构”,即神经细胞综合体。在专门的物质——神经传感器的帮助下,这个综合体能独立于大脑工作并进行信号交换,它甚至能像大脑一样参加学习等智力活动。由此完全可以断定,胃肠是人体“第二大脑”。并且认为这个第二大脑的活动还会影响第一大脑。比如,将消化不良的信号回送到大脑,从而引起恶心、头痛或者其它不舒服的感觉。人体有时对一些物质过敏就是第二大脑作用于第一大脑的结果。
在胃肠激素研究中,科学家还发现,胃肠分泌的肽类物质,不仅有激素作用,还有神经递质和调质作用。胃肠激素不仅存在于胃肠,也存在于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并对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发挥生物效应,而称为脑肠肽。目前已经明确了:胆囊收缩素,能引起恐慌和焦虑等中枢神经症状。胃泌素引起遗忘等中枢神经症状,可能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来调节记忆活动的;
脑肠肽概念的提出,以及肽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在中枢、植物神经和消化系内源性神经中的广泛存在,从现代医学理论上大大丰富了胃肠与神经系统相互关联的内容。也为“胃不和,卧不安”等“胃病生百病”中医理论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学依据。尽管这一相关性研究还不多,甚至许多理论尚处于推论阶段,但有理由相信:胃肠与神经系统的关联,必将是一片广阔而奇妙的医学领域。

第五节胃病——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是指生物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物质,并能排除“异己”物质的功能。人体免疫是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免患感染疾病,清除衰老、死亡细胞保持机体平衡,监视细胞突变防止肿瘤发生的重要生理。
黏膜组织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屏障。胃肠黏膜表面粘蛋白、糖蛋白形成的保护层。胃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壁和连接邻近细胞的紧密连接构成的脂蛋白层。肠上皮更新、脱落的的细胞碎片对外来病原体的物理吸附和机械性阻挡作用。肠道大量固有微生物菌群构成的肠道生理屏障系统等,对于阻止病原微生物与黏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定居、寄生、繁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免疫意义。胃肠道分泌的胃酸、溶菌酶、水解植物蛋白、干扰素等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也是胃肠免疫的重要体现。
病原物质(抗原)一旦攻破胃肠黏膜屏障,就会引发局部或全身性的免疫应答,在肠道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环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包括细胞原始的吞噬作用,也包括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即T细胞受刺激后,经增生分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由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接触,直接杀伤带抗原的靶细胞,或(和)通过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体液免疫是指人体B细胞,在抗原物质的诱导下增生并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有IgA、IgG、IgM、IgE、IgD五种)以对抗抗原物质的功能。
抗原性物质通过覆盖于肠道淋巴结表面的特殊性M细胞捕捉,然后再转交给T细胞和B细胞。T细胞受到刺激后,进入细胞免疫程序。B细胞受到刺激则进入体液免疫程序。
肠道免疫应答一般强调体液免疫。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主要是IgA型,因此,有着极大表面积的肠腔黏膜(约200——300平米),每天为人体提供着50%(约1.5克)的IgA。由于IgA所具有的特殊物理、化学特性,使它具有保护机体免受肠道内病原微生物和食物性抗原有害物质侵袭的作用。从而保持消化道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使消化道能够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以维持机体的营养。其具体机理是
1阻抑病原微生物的黏附:sIgA(分泌型IgA)可以阻止病原微生物在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定居、寄生、繁殖,从而阻断细菌的致病作用。已经知道,很多致病性细菌如大肠杆菌、霍乱弧菌、变异性链球菌的黏附力是引起感染的必要条件。
2调理吞噬作用;SLgA一旦分泌到肠腔便与黏液混合,包被在上皮细胞表面,能直接跟微生物或食物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利于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清除。
3中和病毒及毒素:sIgA与相应相应抗原有高度亲和力,能中和病毒、内毒素、外毒素,是细菌凝集。sIgA还可以与细菌毒素形成复合物,防止毒素跟肠上皮细胞的绒毛结合。
4溶解细菌:血清型IgA及sIgA都没有直接杀菌作用,但可与溶菌酶、补体共同作用,引起细菌溶解。
5介导ADCC作用:小肠淋巴细胞表达IgA的Fc受体,属于由IgA介导ADCC的淋巴细胞,可通过ADCC杀灭病原微生物,但这种效应也可能导致上皮细胞损伤。
6免疫排除作用:sIgA不断跟肠道的化学物质、毒素、变应原和食物蛋白等抗原物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同时也不断排除这些复合物,避免形成复合物疾病。
7免疫损伤作用:在某些病理情况下,IgA作为自身抗体,参与肠道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损害作用及其它免疫病理过程。
可以想象,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胃肠会经常受到化学物质、毒素、变应原和食物蛋白等多种有害抗原的攻击,而发生免疫性病变,成为“胃病生百病”的重要因素。

第六节胃病——微循环障碍

胃病导致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可能甚为复杂,现代医学研究这方面的资料也较少。但胃肠病过程出现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烘热汗出,口腔、鼻、咽甚至气管粘膜干燥,手脚冰冷等血管、循环系统症状或体征则是经常可以见到的。这一现象,可能跟胃肠摄入能量、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障碍,以及维生素合成不足造成营养不良,血管弹性及功能降低有关。但更可能跟诸如血管活性肠钛、神经降压肽等胃肠激素的分泌失调有直接联系。
血管活性肠肽。研究证明具有松弛胃肠道平滑肌,增加胃酸、胃蛋白酶和胰腺碳酸氢盐的分泌作用;对全身动脉、小动脉有强烈的舒张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还有松弛支气管和肺的平滑肌;还可促进脑内葡萄糖的生成和利用;提高体温,刺激垂体催乳素、黄体生成素和生长激素的分泌等作用。
神经降压肽。具有降低血压,增加血管通透及红细胞压积,促进胰高血糖素释放,抑制胰岛素释放,刺激胃肠道收缩,抑制胃酸分泌等。
《黄帝内经》说:“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咽喉,以实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这里又是一个十分新颖的医学命题:胃所生气血不仅营养、滋润着生命机体的每一个脏器组织,还推动着五脏六腑顺应四时、时刻变化的生理活动。换句话说,是经脉里那周而复始、奔流不息的血液,满载着胃气的信息,推动着生命像自然界那样有规律地活动,这可能就是中医为什么说“土能生万物”真谛之所在。
胃肠激素应该就是气血里这个胃气信息的代表物质。就像甲状腺、肾上腺等其他内分泌器官一样,胃肠激素分泌的规律性,也会全方位地影响相关脏器组织的生理周期。所以,胃肠疾病仅胃肠激素的变化,就足以对身体各个系统产生大范围、大面积的影响。作为重要生命活动之一的血液循环,自然也在范围之内。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样,“土能生物,亦能病物”也是必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综合症
H2N-Lys-Pro-COOH,52766-27-5,二肽Lys-Pro
胃胀胃痛,查不出病因!老中医问了一句话,抓住“病根”
肠胃决定健康
(14)谷氨酰胺对人体的重要性
绝招!你的胃还好吗?7大养胃秘方让健康一步到“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