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外感病全书少阴病(上)

  少阴病(上)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语译 少阴人得外感病,脉微细,只想睡觉。

讨论 少阴病篇原来在太阴病篇后面,本书中把它移到前面来,主要的根据是太阴病篇第277条。有关内容可参阅拙著《解读伤寒》。

根据《脉经》中对微脉和细脉的定义,微脉和细脉是互不相容的,在现代临床上不可能同时出现。但在《伤寒论》中却有三条条文提到微细脉,可见这样的提法在当时是允许的。解译是:当时的脉学尚未成熟,对微脉和细脉的辨别还不很清楚。有关内容亦可参阅拙著《解读伤寒》。

病人正气本虚,外邪加之,正气更显虚弱,病人困倦而喜卧,神志若明若昧,此即是“但欲寐之状。

所以少阴病乃是正气虚弱的病人,外邪侵袭,正气受邪气制约,不能抗衡邪气而现但欲寐证状。

本条向我们传达了三点信息: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衰弱;正不胜邪。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语译 少阴病,想吐又吐不出来,心烦,只想睡觉,到五六日,自利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了。口渴是因为虚寒才引水自救。如果小便清澈的,少阴病的证状都具备了,小便清澈是因为下焦虚有寒,火不能制水,所以才使小便清澈的。

讨论 少阴病,邪犯胃口、胸中,故欲吐不吐,心烦,正气不敌邪气,故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的,属于少阴病的自利,“虚故引水自救”是解释口渴的原因,是因为下焦虚寒,水气不能上蒸而口渴想喝水。所以少阴之自利而渴比较太阴之自利不渴,其虚寒程度更为严重。接下来以小便色白更进一步证实少阴自利是属于虚寒类型,因为下焦虚寒无火,不能制水,才使得小便白色的。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语译 病人脉阴阳都是紧脉,反而有汗出的,这是亡阳证。这属于少阴病,按理应当有咽痛,又有吐、利等证。

讨论 脉阴阳俱紧,应是邪气侵袭,邪正交争的脉象。应见恶寒而无汗,所以汗出称为反。汗出而脉紧,则此汗出不是正气出而抗邪,而是表阳不固,阳气外泄,故称为亡阳。又阳者主外,阴者主内,脉阴阳俱紧,则内外皆受邪气,正气困顿,故曰:“此属少阴”。少阴病中风有咽痛之证;少阴病中寒有吐、利诸证,所以“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这句话乃属泛泛之谈,並非实指。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4

语译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的,遭受火气劫逼的缘故。小便必定难解,这是因为不顾少阴病人的体质勉强要发汗的缘故。

讨论 本条原本属少阴病中风,邪气侵袭,正气虚弱而内有热,医者误用火攻,强发汗欲驱赶外邪。火气内攻,更增内热,上冲而咳,下逼而利,扰乱神明则谵语,津液干涸则小便难。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

语译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变在里,不可以发汗。

讨论 本条亦属少阴病中风。据脉象,本病属血虚有热,正虚外邪加之,虽有表证,但脉沉示病之关健在里,所以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286

语译 少阴病,脉微,不可以发汗,因为阳气微弱的缘故。阳气已虚,又见尺脉弱涩的,也不可以攻下。

讨论 本条中亡阳当作无阳理解,即阳气微弱的意思。脉微,为阳气虚,阳虚无作汗的资本,所以不可发汗。尺脉弱涩为血少,血少者不可下。阳已虚,又尺脉弱涩者,则既不可发汗,又不可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287

语译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行下利,脉突然转微,手足反而温暖,脉紧反而消除的,病要向愈了。虽然病人有点烦,下利一定会自愈的。

讨论 脉紧是因为有外邪,至七八日,自下利,为正气复,驱邪外出,所以脉紧突然变微,手足反而变温暖。这和278条之“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是一个道理。

烦亦是正气抗邪的一种表现。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288

语译 少阴病,下利,如果下利自行停止,病人恶寒,踡曲而卧,手足温暖的,还有治愈的希望。

讨论 少阴病,本有下利,若下利自行停止,而且手足温暖而不厥冷,这是正气渐复的征兆。虽恶寒而踡卧,乃是阳气不能一时骤复,邪去正安的现象。

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289

语译 少阴病,恶寒,踡曲而卧,时时自觉烦躁,只想推开衣被的,还有治愈的希望。

讨论 恶寒而踡,为阴寒盛。时自烦,欲去衣被者,为阳气恢复之征兆,所以许为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290

语译 少阴人中风,脉阳微阴浮的,这是将要痊愈的脉象。

讨论 称为中风,说明体内阳气较盛。今脉阳微,说明邪气已经减弱,阴浮者,阳气有外出之象,故曰:为欲愈。

三阴病篇中都有中风欲愈的条文。这是因为:三阴虽属阴病,但中风者体内阳气较盛,若阳气能胜阴邪,则有可愈之机。所以三阴病篇中都有中风自愈的条文。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

语译 少阴病,将要痊愈的时间,在子丑寅三个时辰上。

讨论 少阴人正气弱,子时以后为阴中之阳时,正气开始复苏,所以少阴病多解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292

语译 少阴病,吐,手足不逆冷,反而发热的,不是死证;脉隐伏不至的,灸少阴经穴位七壮。

讨论 吐利为偏义复词,当取吐字,利字无义。如309条吐利而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是治呕吐的方剂,所以吐利当作呕吐为是。

呕吐而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为阳气不衰,故曰不死。

胃气以下行为顺,所以下利于势为顺,而呕吐于势为逆。所以呕吐容易造成气机紊乱而脉不至,而治疗这种脉不至要以调畅气机为主。如本条灸少阴七壮即是引领经气下行,调畅气机之意。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293

语译 少阴病八九天,全身手足都很热的,因为热在膀胱,必定会便血。

讨论 以上两条为少阴中风。

少阴病中风,八九日,阳气外达,所以一身手足尽热。膀胱处于下焦,热在膀胱当理解作热在下焦,故有便血之证。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294

语译 少阴病,只见四肢厥冷,没有汗出,而医者不顾病人体质采用发汗方法,必定会扰动其血,血不知从什么地方出来,或者从口鼻,或者从眼中出来,这叫作下厥上竭,属难治之病。

讨论 少阴病,阳气衰微不能温熙四肢故厥,又不能蒸发津液作汗,故但厥无汗。若强行发汗,则非但不能出汗,反而因药物摧动其血而从头面部位如口、鼻或目中流出。阳虚厥于下,阴血竭于上,这就叫作下厥上竭,就很难治疗了。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295

语译 少阴病,恶寒,身体踡曲而卧,下利不止,手足逆冷的,属不治之证。

讨论 少阴病,邪气加绪身,恶寒、身踡、手足逆冷,为在表之阴寒极盛;下利者,里寒也。内外皆寒,邪不见退,正不能复,故曰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

语译 少阴病,呕吐,躁烦,四肢厥冷的,属死证。

讨论 吐利为偏义复词,只取吐字,利字无义。

少阴病四逆,阳微阴盛,又因内寒呕吐而至躁烦,是因极度呕吐引起气机紊乱而致元气从上脱,可因一时的真气不续而导至死亡。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297

语译 少阴病,下利停止而病人头眩,一阵阵头目昏蒙的,属死证。

讨论 本条之下利止不是病愈之利止,而是下至无物可下之利止,为阴竭于下。头眩、时时自冒者,为阴亡阳无所依而脱于上,证亦极危。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

语译 少阴病,四肢厥冷,恶寒,身体踡曲而卧,脉隐伏不至,病人不烦而躁的,属死证。

讨论 四逆、恶寒而身踡,为阴寒极盛之候,脉不至,不烦而躁者,为阳气已绝,有阴无阳,故属极危。

292条之脉不至,是因呕吐引起气机紊乱而致脉气一时接续不上,其手足反发热。本条则是阴寒极盛而致脉气断绝,其四肢逆冷,两者完全不同。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299

语译 少阴病,六七日,喘息剧烈的,属死证。

讨论 少阴病,至六七日,息高者,为气欲脱于上,极危之证,所谓:“至虚有盛候”是也。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00

语译 少阴病,脉微细沉,只想卧床,汗出,不烦躁,恶心欲吐。到了五六天,自行下利,又烦躁转侧起坐不得安卧的,属死证。

讨论 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提纲本证,脉沉示病已入里。不烦为无内热,则汗出不因内热,而因表阳不固明矣。而汗出又在不断地亡失阳气。自欲吐为里寒胃气上逆。至五六日,由于汗出阳气不断亡失,邪气不断加重,则里寒更甚。病人更增自利、烦躁不得卧寐,为邪盛正虚,阴极阳脱,极危之候。

295条至300条都是少阴病中寒证。中寒与中风不同,中风病人体内有阳气,如果体内阳气能逐渐加强,则病有可愈之机,所以中风有欲愈之条文;中寒病人体内无阳气,内外皆寒,邪气肆无忌惮,如不积极治疗,病情往往不可逆转。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

语译 少阴病,开始得病的时候,反而有发热证状,脉沉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讨论 本条属于第4条所谓的“伤寒一日,太阳受之”的情况。

7条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少阴病,脉沉者,本无发热,所以有发热称为反。今以始得之,反发热,病邪尚在表,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发之。其中麻黄宣肺使邪有外出之路,附子助阳气,细辛温经,扶助正气以逐邪外出。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302

语译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微发汗治疗。因为二三天还没有里证,所以可以用微微发汗的方法。

讨论 本条与上条比较,当无发热,脉不沉,仅见脉微细,但欲寐,亦无欲吐、下利等里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因脉不沉,去细辛之温经;无发热,加甘草以缓麻黄附子辛烈之性。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脏胶场汤至主之。303

语译 少阴病,得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寐,用黄连阿胶汤治疗。

讨论 本条为少阴病中风。

要关注“得病二三日以上”这句话。在一二日,可能也是脉微细,但欲寐的,如302条所言“以二三日无里证”是也。二三日以上,外邪入里,合体内阳气化火伤阴,才见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语译 少阴病,得病一二天,口中不渴,病人背部恶寒的,当用灸法,用附子汤治疗。

讨论 口中和,为内无热。背属阳,背恶寒者,阳虚也。治疗可用灸法温阳气去邪气,亦可用附子汤扶正温阳以祛邪。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人参三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语译 少阴病,身体疼痛,手足寒冷,骨节疼痛,脉沉的,用附子汤治疗。

讨论 少阴病,正虚外邪侵袭,全身肌肉骨节疼痛,手足寒冷,无发热,脉沉。全身阳气衰微,一派阴寒之象,故用附子汤扶正温阳祛邪。

如果把麻黄附子甘草汤比做太阳病中的麻黄汤的话,那么附子汤就可比做太阳病中的桂枝汤。附子汤与桂枝汤的方剂结构非常相似:桂枝汤中桂枝、生姜、炙草、大枣健脾胃,滋津液,助桂枝解肌发汗祛邪;而在附子汤中,有附子、人参、茯苓、白术健脾胃,补正气,助附子温阳祛邪。一味芍药,在桂枝汤中是制约桂枝、生姜的辛散之性;在附子汤中是制约附子的辛烈之性。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语译 少阴病,下利,便中有脓血的,用桃花汤治疗。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

语译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中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中有脓血的,用桃花汤治疗。

讨论 该两条之下利便脓血,当属下焦虚寒,滑脱不禁,以致脓血杂下。故用桃花汤温中散寒,涩滑固脱。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308)

语译 少阴病,下利,便中有脓血的,可以针刺治疗。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语译 少阴病,呕吐,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的,用吴茱萸汤治疗。

讨论 吐利是偏义复词,只取吐字。因为吴茱萸汤是治胃中虚寒呕吐的方剂。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

语译 少阴病,下利,咽喉痛,胸闷,心烦,用猪肤汤治疗。

讨论 本条和以下三条均属少阴病中风。

从咽痛、胸满、心烦,可知下利当属热性,治以猪肤汤。其中以猪肤润燥解热,白蜜甘味缓痛利咽,白粉安中养胃以治利。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即米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311)

语译 少阴病二三日,咽喉疼痛的,可以给与甘草汤治疗;服甘草汤后不愈的,给与桔梗汤治疗。

讨论 少阴病二三日,邪气传里。少阴人正气弱,少少的一点邪气即能致病。然而邪气轻致病亦浅,传里仅见咽喉疼痛。治疗当然不必大方重剂,所以取甘草一味以清热利咽。淌若不愈,再加桔梗治之。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312)

语译 少阴病,咽中损伤,溃疡,不能说话,发不出声音的,用苦酒汤治疗。

讨论 本条病情比较严重,所以用苦酒汤,散结清咽敛疮。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嚥之,不差,更作三剂。(更作三剂不合情理,当是更作一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

语译 少阴病,咽中疼痛,用半夏散或半夏汤治疗。

讨论 少阴病咽痛,还可以用半夏散或半夏汤治疗。本方解表散结之力较强。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  桂枝(去皮)  甘草()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嚥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语译 少阴病,下利,用白通汤治疗。

讨论 本条是少阴病中寒证,邪气直中于里,阳气不能制约阴寒而成下利。治用白通汤,以四逆汤去甘草之缓,加葱白通阳以祛邪。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语译 少阴病,下利,脉微的,给与白通汤治疗。如果下利不止,四肢厥冷,脉伏不见,干呕,烦躁的,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疗。服汤后,隐伏的脉突然显露出来的病人必死;隐伏的脉慢慢显现出来的病人有生的希望。

讨论 少阴病,脉微细,所以本条上半段与314条同。但接下来“利不止”以下,当是另起一条。因为一,若是服药以后的反应,内寒格拒热药,当有呕吐证状,但条文中没有反应。第二,“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病情较上半段严重,权衡病情,仅用白通汤恐有格拒,似乎不大适合。所以用白通汤回阳祛邪,加人尿、猪胆汁引药入阴。

服药后脉暴出,是无根之阳暴露,脉虽出而无后续,故主死;脉一点点慢慢回复的,为生机欲复之征,故主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语译 少阴病,二三日不愈,到了四五日,病人腹中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的,这是有水饮,病人或者有咳,或者小便利,或者下利,或者呕恶的,用真武汤治疗。

讨论 虽是少阴病自下利证,但与白通汤证不同,彼为邪气直中于里,阳气不能制约阴邪之下利,此则有腹痛、小便不利,乃是阳虚水饮浸淫之下利,四肢沉重疼痛,亦为水湿浸淫肌肉关节所致。真武汤温阳利水,正合病情。

真武汤加减法: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语译 少阴病,下利完谷不化,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几乎不能按及,身上反而不恶寒,病人面色潮红,或者腹中痛,或者干呕,或者咽痛,或者下利止而脉却隐伏不见的,用通脉四逆汤治疗。

讨论 少阴病下利,里真寒而外假热。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反不恶寒,面色赤,为外热,里寒为真,外热为假,这是阴寒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此时用四逆汤温阳驱寒,恐其力小,所以用四逆汤倍附子、干姜用之,命曰: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语译 少阴病,四肢逆冷,病人或者咳,或者心悸,或者小便不利,或者腹中痛,或者泄利下重的,用四逆散治疗。

讨论 本条属少阴病中风。四逆是因为邪困于外,正弱阳气不能四达所致。四逆散临床上一直是作为宣达郁滞的方剂来使用,很少有人把它作为解表剂来使用,但在本条中,四逆散确实是解表剂。本条虽云少阴病,但所中邪气不重,只是因为正气虚弱,稍中邪气即见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证。既然邪气不强,而且无阳虚里寒之证,所以就用四逆散之轻以解外邪,宣通气机。四逆散中柴胡是一味祛外邪药物,还有,芍药亦是一味解外邪的药物,《神农本草经》中写的很清楚,桂枝汤中用芍药,即是利用其有解表的功能。积实行气,芍药和血,甘草缓中气调胃气。四药合用则外解邪气,内调气机,则诸证自愈。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灸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七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319)

语译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恶,口渴,心中烦躁,不得眠睡,用猪苓汤治疗。

讨论 本条与以下三条亦属少阴病中风。

本条下利六七日而无四逆,不属虚寒下利。而是水热互结,浸渍肠间之下利。水热犯肺则咳,犯胃则呕,水不化津则渴,热上扰心则心烦不得眠。第226条曰:“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论病机,本条与226条同,所不同者,少阴人体质差而已。然而本条还未到必须照顾其体质的地步,所以治疗也就同226条,用猪苓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语译 少阴病,得病二三日,口燥咽干的,急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讨论 仅只二三日,就口燥咽干,胃中定有燥屎热结,必须趁二三日病人体质尚可支撑之时,急急攻下,迟恐生变。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语译 少阴病,自利,所下无粪便,皆青黑色污水,心下必定疼痛,口干燥的,急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讨论 这种情况,临床上称为热结旁流,实因燥屎结实,所以有心下痛,口干燥,所下皆青黑色污水。失此不治,将成死证,所以要急急下之。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语译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满不大便的,急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讨论  六七日腹胀满不大便,里实已成,再不攻下,少阴人正气将不堪支撑。

 以上少阴病三急下证,较之阳明病三急下证更为凶险。阳明人体质壮盛,即使攻下迟缓一点,亦还有身体资本可以拖延时日;少阴人则体质虚弱,不能有半点迟疑,要在体质尚能支撑之时,急急攻下。而且在当时临床上,此等病例只有承气一法可供医生使用,没有其它的选择,唯有“急下之”,才能死里逃生。可以说,“急下之”实在是不得已而不得不用之方法。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语译 少阴病,脉沉的,赶快用温法治疗,宜用四逆汤。

讨论 少阴病,脉微细而沉,邪气入里而里虚寒甚,将成下利四逆等证,所以宜四逆汤急温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语译 少阴病,饮食物一入口就吐,心中嘈杂,想吐又不能吐,开始得病时,手足冷,脉弦迟的,这是胸中实,不可以攻下,应当用吐法。如果膈上有寒饮,干呕的,不可以用吐法,应当用温法,宜用四逆汤。

讨论 本条上半段所言者为痰病,痰阻胸中,故饮食入口则吐。痰涎欲吐而不能出,故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胸中阳气被郁,不能四达,故始得之手足寒。脉弦主邪实,迟主气血被阻。这是痰实于胸,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故不可下,当吐之。下半段所言者为饮病,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则不可用吐法,当以温药和之,宜用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25

语译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定频数地上厕,大便量反少的,应当用灸法温其上部的穴位。

讨论 本条为虚寒性的慢性痢疾。脉微涩为阳虚血少,呕而汗出为胃中阳气虚极。因正气虚极,所以里急后重已不明显,只是“数更衣,反少”。灸何穴未明言,有人认为宜百会穴。笔者以为可治以附子汤加厚朴。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330

语译 诸病凡是四逆而厥的,不可以攻下,虚弱体质的人亦是这样。

讨论 该条以下共十九条,原在厥阴病篇,今移至此。因为这些条文讨论的都是体质虚弱者患外感病所形成的证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331

语译 外感病,先有厥(而下利),然后发热的,下利会自行停止。碰到厥又会下利。

讨论 本条所要表述的意思当如语译所云:外感病阴盛阳虚,所以厥而下利,此下利当属阴寒下利。发热为阳气来复,所以厥回利止。见厥则阴寒又盛,所以又会下利。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3

语译 外感病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经的穴位治疗。灸冶后厥冷不见好转的,属死证。

讨论 外感病六日为一经,六七日是病变转归的关健时刻。到第七日,病人仍脉微、手足厥冷、烦躁,一片阴盛阳虚,阴阳欲脱征象,病危矣。灸厥阴是灸厥阴经的穴位,欲逐阴回阳,若手足不能恢复温暖,说明阳气不能恢复,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

语译 外感病,发热,下利,厥逆,躁而不能躺卧的,属死证。

讨论 下利、厥逆为阴寒盛于里,躁不得卧者,为阳气欲脱之象,则发热是阴盛格阳于外。内真寒而外假热,阴阳离决,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345

语译 外感病,发热,下利非常严重,厥逆一直不见好转,属死证。

讨论 本条与上条病理相同,上条躁不得卧,阳气将脱;本条则厥不止,不见好转,故都主死,早迟而已。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346

语译 外感病,六七日没有下利,接着就发热而下利,病人汗出不止的,属死证。这是有阴无阳的缘故。

讨论 外感病六七日没有下利。却在六七日病变转归的关健时刻,又是下利,又是发热汗出不止,这说明邪胜而正衰。下利是阴盛,发热汗出不止是亡阳,有阴无阳,故主死。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347

外感病五六日,没有结胸,腹部濡软,脉虚且四肢厥冷的,不可以攻下,这属于血虚厥逆,攻下就会成为死证。

讨论 外感病五六日,胸腹中都设有邪气,脉虚而四肢厥冷。应该考虑到此四肢厥冷是因为邪气困于外,气血虚不能充盈四肢所致。病属虚无实,自不该攻下,攻下为虚其虚,病就危险了。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348

语译 病人发热而厥,到第七日又见下利的,这个病难治。

讨论 发热而厥,到第七日,不见好转,反而又见下利,病情加重,故难治。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1

语译 病人手足厥冷,脉细几乎不能按及的,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如果病人里素有寒的,宜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

讨论 317条曰:脉微欲绝,本条则曰:脉细欲绝。可见在《伤寒论》时期微脉和细脉还真是很容易混淆的。当归四逆汤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当归合芍药补血,胃无寒,去生姜加细辛、通草温通经脉,全方偏于辛温,有健脾养血温通经脉的作用。对应的病机当是气血两虚,外邪侵袭之手足厥冷者。

“内有久寒者” 之内应指胃,因为生姜、吴茱萸都是温胃药。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

各四升)。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2

语译 病人大汗出,体温却没有降下来,腹内拘急,四肢疼痛,又见下利厥逆而恶寒的,用四逆汤治疗。

讨论 大汗出,热不去,亡阳也。内拘急者,里寒也,寒则收引,故拘急。四肢疼者,阳虚不能温熙四肢,寒滞经脉则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阴寒大盛,应急以四逆汤驱寒回阳。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3)

语译 因大汗,或大下利而致厥冷的,用四逆汤治疗。

讨论 大汗亡阳,大下利阴盛阳虚,厥冷者阳气已虚极,故以四逆汤主之。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361)

语译 病人下利,手足厥冷,按不到脉博的,用灸法治疗,手足不回温,如果仍按不到脉博,病人反微喘的,属死证。

讨论 下利,手足厥冷,为阳虚极。无脉者,阴液将涸,不能充斥血脉。灸之欲救阳气,不温则阳不回。脉不还者,阴液亦不见恢复。微喘者,阴阳离决之征,故主死。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文义不明,既云:无脉,又何来:少阴负趺阳。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362)

语译 病人下利,寸脉反见浮数,尺脉见涩象的,必定会便脓血。

讨论 寸属阳,浮属阳,数为热,寸脉浮数为阳气盛有热。尺属阴,涩主血少。阴血虚而阳热盛,血为热蒸,腐化为脓,故便脓血。清为圊字假借,厕也。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载阳,下虚故也。(365)

语译 下利,脉沉而迟,病人面色有点潮红,身体有低热,下利完谷不化的,必定会有一阵头目昏蒙然后汗出而病愈。病人必定会四肢微冷,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病人面色有点红,又下焦虚寒的缘故。

讨论 “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这段话描述的是战汗病解的过程。为什么下利清谷能战汗而解?让我们分析一下条文:下利清谷而无四逆,说明整体阳气未至大虚。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为阳气怫郁在表的证状,说明邪尚在表。邪在表何以会下利清谷?以脉沉而迟,其人下焦本有虚寒,受到邪气的干扰下迫而下利。“所以然者是自注句,“其面载阳,下虚故也。 就是上文所分析的意思。正气虚而邪气在表留恋,这就有可能战汗而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366)

语译 下利病人,脉数而口渴的,病会自愈。假使不自愈,一定会便脓血,因为有热的缘故。

讨论 下利而有脉数口渴证状,如果原来是寒性下利,则脉数口渴为阳气来复,下利会自愈;假使原来是热性下利,则脉数口渴是邪热加重,非但病不愈,而且一定因热伤阴络而便脓血。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367)

语译 下利以后摸不到脉博,手足厥冷,过了一昼夜,脉博出来了,手足回温了,病人就有生存的希望。脉博不出来,(手足不回温),就是死证。

讨论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为阳衰阴竭。过了一昼夜,脉还为阴液渐复,手足温为阳气渐回,故主生;脉不还,(手足不温) ,则回生无望。

本条所言下利应是急性的虚寒下利,阴阳气一时不能接续之脉绝肢厥,倘若是慢性虚寒下利而致脉绝肢厥,则阴阳气已耗竭殆尽,不必待一昼夜,就可定其为死证。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368)

语译 外感病,下利,一天十余次,反而见实脉的,属死证。

讨论 下利为虚证,脉实者邪实,正虚邪实,故主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69)

语译 下利完谷不化,里寒外热,汗出而四肢厥冷的,用通脉四逆汤治疗。

讨论 下利清谷,里寒阴盛,外有热而汗出,亡阳也,又见四肢厥冷,阳气极虚,极危之证,故以通脉四逆汤大剂回阳。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6 )

语译 呕而脉弱,小便又通利,身体有低热,又见四肢厥冷的,比较难治,用四逆汤治疗。

讨论 呕而脉弱,则是胃中虚寒之呕。胃虚不能制水,故小便复利。邪气侵袭则身有微热而厥。胃阳虚,无祛邪之力,故曰难治。用四逆汤温胃祛寒。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82

语译 外感病,脉结代,心悸剧烈,用炙甘草汤治疗。

讨论 本条原在太阳病篇,因为后世从炙甘草汤衍化出的多首处方都在少阴病篇,所以笔者认为将本条安排在少阴病篇比较合适。

外感病而有脉结代,心动悸的证状,为外邪凌心,现心血不足,心阳不振之证。此时正气不支,不管外证如何,必须先扶正气,留人治病。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滋阴补血,扶正祛邪,心悸自安。药后或正安邪去;或正安邪未淨,再议驱邪之法。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斤(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183)

说明 本条无关乎外感,不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少阴病
《伤寒论》:少阴寒化证,热化证各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次新冠,很多都是伤寒,趁着这次机会讲一讲中医巨著《伤寒论》!
第60 讲 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著
少阴病篇:寒化证之预后(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