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述而7.2 | 为己之学的三重境界

【原文】述而7.2·默而识之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竹注】

一、默而识之:“识”读音同“至”,默记于心。

二、学而不厌:厌,足也,学习起来不感到满足。

三、诲人不倦:诲,教也,教导学生不感到疲倦。

四、何有于我:“于我有何”的倒装句,对我而言还有什么呢?

【筱译】

孔子说:“默记于心沉潜体悟,学习起来不知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还有什么呢?”

【帆论】

有人说这句话是孔子的自谦之言,如此寻常之事,没必要谦虚,对孔子来说,何有于我哉?是自居,是自信的自得之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看似说的三个单独的事情,实则一以贯之,讲得是一件事的三个过程,就是学习。

第一阶段,默而识之,是工夫。默是一种难得修炼的功夫,功夫不到,是因为工夫不到。将知识默记于心,沉下来渐进体悟,这里面需要有无我的精神。现在,很多人学了点知识就迫不及待地说出来,多言多语地表达,到处宣传,只不过刚触及到了一点粗浅的皮毛而已,吹嘘着就散了,知识没有骨头,立不住根。没有经过自己创造性体悟的知识,记住再多也是无益处的。默而识之不仅是语静而默,更需心静而默。识,也可以写成“志”,与心灵发生关系,有专一,有思考,静默思道,沉潜工夫到位,知识才能在心中生根发芽的,与生命串联,用知识创造自己,将自己送达到更高层次。即诸葛亮说的“宁静致远”。

第二阶段,学而不厌,是动力。以知识修炼自己,与生命产生关联,与自我产生共鸣,才会有学而不厌的无限动力。关于“厌”的解释,很多有名气的专家学者都解释为厌烦,学起来不感到厌烦,这是陷入了惯性思维或心理麻木状态的解释,是不准确的。厌是满足的意思,学起来不满足,符合谦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日新,才能为下一个阶段不断储能。关学起来厌不厌烦何事,不满足当然不厌烦,不厌烦不能包含不满足。不厌烦,有可能是短暂的心理状态,而不满足是动态的持续过程。

第三阶段,诲人不倦,是行成。有了第一第二阶段的基础,可以进入到第三阶段,教导别人了,能够为人师表了。只有学不厌,才有可能教不倦。以持续的学,才能应对持续的教。否则,光教不学,怎能不倦呢?一个教案教学一万次,没有新思想观点出来,会不厌倦?除非是机器人。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并不强调是教,教与学相长,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知行融合在一起。这里看似在说“诲人”,教导别人的外向之事;其实重心在“不倦”,动力来源于自己。学习是修己,教学是高级别的修己,不过是在修己的过程中完成了安人。

可以说,默而识之是寻找自己,让知识在内心与自己发生深度关联,不是简单的记住而已,要经过宁静地思悟过程,内化于心,专一为己;学而不厌是充实自己,在默而知之的基础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命的知识方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死而后已的修炼;诲人不倦是安顿自己,是学而不厌的升华,将内化于心的知识外践于行,教而学学而教,安顿自己也安顿他人。整个过程跟别人没有关系,全在为己而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语》读书笔记(2)
公性
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每日悦读:学习,成就最好的自己
怎样才算是科学的跑步?山不在高,跑不在多
很想努力拼命学习,但没有动力坚持下去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