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后裔的繁衍与兴衰史
(2010-08-22 01:09:19)
 昨天开始我陪同日本改革新党主席荒井广幸议员、松下新平议员等日中韩经贸协会代表团访问安徽。因青岛机场塔台迟迟不给天津航空的班机起飞指令,致使飞机晚点一个半小时,让孔氏宗亲们在机场等了很长时间。

   一进合肥就飞奔至合肥最好的水上饭店,据说当年江泽民总书记曾经在这里宴请国外宾。一个大饭店,就吃我们一大桌,每天就一桌客人,可想而知是多么豪华的饭店。宴请单位是: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安徽分会。会长孔祥云、副会长孔令发等宗亲十几人出席,让我格外激动。自打去年在安徽孔氏宗亲联谊会演讲过后,以至于亲人们紧密交往,就在本月初,在日本迎来一孔令发为首的代表团,他的访日取得巨大成功。

   下面我谈谈孔子的后裔的繁衍和历代名人:

   从孔子至今,2560年过去了,孔姓宗族传承了80多代。大体的发展情况是,孔子之后的数代多次出现单传情形,人口增长缓慢。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时,在曲阜的孔族后裔尚不足10户,外迁的数量极少。五代后梁时期,经历过“孔末乱孔”的劫难,族人存世更少。到宋代以后,族人繁衍大幅度增长,到清朝末年,仅四十三代孔仁玉这一支的后裔在曲阜即达数万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发展,外迁人口也得到极大增多。

  值得孔姓族人骄傲的是,在这样跨度漫长的年代中,宗族的血脉流传一直清晰可考,这在世界各国都极为罕见。

先秦时期孔氏族人七世单传
先秦时期孔氏族人七世单传
  孔子裔孙中多次出现单传的情况,孔子之后,就是一连七世单传。孔子与夫人亓官氏生有一个儿子,名叫孔鲤(公元前532年——公元前482年)。
  孔 鲤  字伯鱼。在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寻求政治前途的14年中,他大部分时间是跟着孔子,习书学礼,并悉心照顾父亲的起居。成年后,鲁哀公曾召他出仕,他托疾未仕,继续跟在父亲身边。可惜的是,他只活了50岁,就先于孔子而死,未能有所建树。
  孔伋(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孔鲤之子,字子思,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战国初年。他是孔子后裔中第一个继承衣钵,在思想史上做出成绩的人。《中庸》一书相传即是他的著作,被后世儒学列为“四书”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孔伋年幼时,孔子虽然还在世,但并没有亲随孔子受业。孔子去世后,他受业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得到孔子思想的精髓,继而将其中的中庸思想作了继承和发扬,把“中庸”从“执中用两”的方法论层次提升到了世界观的高度,他也因此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战国末期的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对其思想学说进行融合并有所发展,更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后世一般将孔伋和孟子两人所创立的思想派别,称为“思孟学派”。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孔伋有著作23篇,可惜大都散佚。
  孔 白  孔子第四代,字子上。他秉承先祖遗志,注重修身养志,精心治学,又淡泊达观。齐威王曾慕其高名两度召他为齐相,都未接受。
  五代孔求  字子家。他的情形和孔白相仿,楚王多次敦促出仕,都没有应召。
  六代孔箕  字子京。与父祖不同的是,他曾在魏国为相,有贤能之名。
  七代孔穿  字子高。他一生主要在齐、赵、魏三国度过,曾在赵平原君府上与以善辩闻名诸侯间的公孙龙辩论“坚白异同”之论,在古代逻辑史上演了精彩的一幕。他著书12篇,总称《谰言》。
  八代孔谦  字子慎。当时正值战国七雄并立、争霸正酣之际,他曾在魏、赵两国为相,一方面向魏、赵、韩等国执政者宣扬儒家的政治主张,要求他们“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一方面极力协调小国间的关系,以期共抗强秦,开战国时期“连横合纵”之先声。
上面一连七代均为单传,孔谦生有三子,他们是:孔鲋、孔腾、孔树。
  九代三人当中,孔鲋生于战国末期,自幼熟习经史,精通六艺,成年后则“独乐先王之道,讲习不倦”。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他被封为鲁国文通君,拜为少傅。大概受了其父孔谦合纵抗秦主张的影响,他对秦朝的暴虐也是持反对态度。秦嬴政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采纳宰相李斯的意见,欲要焚书坑儒。消息传出,孔鲋和家人一起将家中历代保存的《论语》《孝经》《尚书》等古籍“藏之祖堂旧壁中”,自己随后隐居于嵩山,招收了百余名弟子设坛讲学。  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鲋经好友推荐,加入了农民军,陈胜拜为博士太傅之职。他积极上陈方略,议论事务,但时间一久便发现陈、吴二人难成大气,于是托病引退,回到老家。他的晚年,是将全副精力用在著述上面,利用专心搜求的先人事迹传闻和其他资料,完成著述21篇,书名《孔丛子》,这部书成为后世研究孔子及其后裔和早期儒学的重要文献。
  孔鲋生子一,即孔随,字元路。但接下来的第十一、十二、十三这三代失考,第十四代为孔吉。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孔吉被封为殷绍嘉侯,后改封为宋公。孔吉之子名何齐,何齐之子为孔安,其后无嗣,这样,九代孔鲋传下来的这一支至此失传。
  九代中的另外两支情况是:
  第三支孔树  孔树之后,十代为孔聚,字子彦,因跟随汉高祖刘邦起兵芒砀有功,而被封为蓼侯。孔聚之子孔臧,在汉文帝时嗣封蓼侯,迁太常,历位九卿。十二、十三两代失考,第十四代为孔宣,孔宣以后绝嗣。
  现在有谱可考的孔氏宗族,是孔子之后第九代的第二支孔腾的后代。其嫡传经第十代孔忠、十一代孔武,一直传到今天的八十代以后。
汉唐时期孔氏族人渐成规模
汉唐时期孔氏族人渐成规模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较高地位,是从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的。在那以后,孔氏的嫡系后裔也渐渐得到朝廷恩宠,家族地位越来越高,以致曲阜的孔府在民间有“天下第一家”的美称。
  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优礼孔裔,上面已述及始自汉高祖刘邦。孔子九代孙孔腾回到家乡曲阜,正是刘邦登基未久,汉高祖接受大臣建议,封孔腾为奉祀君,奉祀孔子。到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孔子十三代孙孔霸被封为褒成君。此后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孔氏裔孙多数得以袭封候的爵位,就连庶裔中学有成就的也较易于得到朝廷的重用。这样,孔氏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随着生存条件的大大改善。家族支派也得到更多的繁衍生息的机会。此间一个较明显的现象就是,越来越来的族裔由山东迁到河南及其许多省份,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出任官职,其次是躲避较剧烈的社会动荡等。
  东汉时期外迁的孔氏族人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会稽这一支。孔子二十一代孙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扬受封下博亭候。孔扬的后代从此主要世居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孔郁的另一支孔潜先是任太子少傅一职,后因避乱而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不久发展为当代地的望族,成为孔氏宗族中有名的“会稽孔”。在孔潜的后人中,其子孔竺在三国时任豫章太守(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其孙孔恬为湘东太守,曾孙孔愉在西晋时任左仆射。孔愉之子孔汪任广州刺史,甚有政绩,终于任上,他的后人大多留居当地。
  在唐代,有影响的孔氏郡望大致有: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鲁国(今山东曲阜)、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常山(郡治在今河北正定)、南阳(在今河南西南一带)。
  唐代中后期以后,三十五代裔孙孔璲之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袭封褒圣侯,又晋为文宣公。天宝之乱时,他率家人寄居于宁陵,卒后即葬在那里。动乱之后,他的曾孙孔惟晊返归曲阜,袭封文宣公,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晊之弟孔惟时一支驻守。和他们同寓宁陵的还有三十三代褒圣侯孔德伦的次子孔叹之子孔贤。这两支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宁陵派。
  二十七代嫡孙孔乘的次子孔景进经四传,至孔颖达。其后代传至四十代孔绚,孔绚任丹阳令,其后遂历代居于河南丹阳,形成了孔氏宗族中的丹阳派。
  与孔绚同属孔颖达后代的四十代孔绩,在唐僖宗时为吉州(今江西临江)军事推官,其后历代居于江西临江,形成孔氏宗族中的临江派。
  同时期的孔氏族人在南方也有播迁、繁衍。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当时的宰相之子孔昌弼随徐彦若入粤,在南雄县平林村定居,其子孙分布于南海、番禺、顺德、高要、惠州等地。
  在以后各代较有影响的各地支派也大多在唐代的中后期渐定格局。比如三十五代孔言,居于河北献县,称为献县派;三十六代孔至,避乱于河南鲁山,称为鲁山派;三十八代孔瑛,居于湖南浏阳,称为浏阳派;三十八代孔时,居于河南郏县,称郏县派;三十九代孔温宪,居于湖南桂东,成为桂东派;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乱于广东岭南,成为岭南派;四十二代孔楠,在江西庐江做官,后来定居在那里,成为庐江派;四十二代孔桧,逃难至河南平阳,成为平阳派等。
  汉朝的孔氏族裔中较有名气的有孔安国、孔宙、孔融等——
  孔安国  字子国,是十一代嫡裔孔武之弟,为西汉著名经学家。他少时从申培学《诗》,从伏生习《尚书》,成为学识渊博的一代文人。他在文化史上更大的贡献在于对古文《尚书》的认定和传播。汉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时,孔氏族人曾在壁中得到多卷古本的《尚书》,这是九代孔鲋在秦王嬴政“焚书坑儒”之前偷藏进壁中的古籍,全部为古文体写成。这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他因此成为后世公认的“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据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在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时碰到问题,曾专门向他请教。
  孔 宙  是第十九代的著名人物。当时居于曲阜,袭封褒圣侯的为九代孔腾的后人孔曜,孔宙是九代孔树之孙、十一代孔臧的后代。孔宙,字季将,终生好学不倦,对《春秋》一书学有专成。他曾为元城令,当时泰山周围动乱不宁,他被擢为泰山都尉,上任后以文礼治政,数月之后地方大平。他死后,其故吏、门人为几年他的政绩,自筹经费,采名山之石,立碑传世,这就是书法史上的一座石碑——东汉的《孔宙碑》。此碑现存于曲阜孔庙东庑。
  孔融(153年-208年)孔宙之子,字文举。《三字经》上的“融四岁,能让梨”,讲的就是他礼让兄长的故事。孔融16岁时,其兄孔褒的好友张俭因得罪当朝权宦而遭通缉,逃到他家。当时孔褒外出,孔融年少,见对方有为难之事,便一再追问,得知实情后,他把张俭藏于家中。后来被人检举,张俭逃走,官府把孔褒孔融捕走,兄弟二人争担罪名。其母也说自己作为家长,应对家中事情负责。这样,一家三人争死,孔融的名声也因此传遍全国。长大后,他曾任北海相,因此世称孔北海。他任北海相期间,尽管天下大乱,他仍十分重视教育,鼓励士人兴办学校,推行儒家学说。汉献帝建都许昌后,他任少府之职,后封太中大夫。他为人持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伦理相悖,议论朝政也毫无顾忌,惹得曹操对他耿耿于怀,终于借“谤讪朝廷”、“不遵朝仪”的罪名将他杀害。孔融还是汉末著名文学家,列“建安七子”之一,其作品经人辑录,成《孔北海集》,刘勰称其文“气盛于笔”,“诗文豪气直上”。宋代苏东坡在《孔北海赞并序》中盛赞他为:“人中龙”,并说:“文举在天,虽亡不死”。
  “会稽孔”中的二十九代孔琳之(369-423),字彦琳,博学多才,好文义,通音律,善草隶书。他在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为御史中丞、礼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个人不置产业,一生贫困。著有《孔琳之集》。
  三十二代孔颖达,为二十七代孔乘次子的后代。他自幼熟习经书,博闻强记,隋炀帝大业初年中明经科举人,授河内博士。适值炀帝征召各郡名士宿儒至东都洛阳辩论,他舌战群儒,赢得桂冠。到唐初,他与杜如晦等人任文学馆学士,列“初唐十八学士”之一。他与魏征一起编写《隋书》,为太子李治撰《孝经章句》。为统一经义,规范科举取士,他与颜师古、王琰、司马才章一起编写了《五经正义》,成为有唐一代科举取士的标准用书。
  三十七代孔巢父(?-784),字弱翁。唐冀州(今河北冀县)人。年轻时曾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沔、裴政隐居徂徕山,世人有“竹溪六逸”之誉,曾为御史大夫等职。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前往劝说藩镇田悦、田悦从弟田绪归唐。后又往河中劝说李怀光归顺朝廷,不幸被李怀光部众所杀。
五代十国时期的“孔末乱孔”与“孔仁玉中兴”
五代十国时期的“孔末乱孔”与“孔仁玉中兴”
  在四十二、四十三这两代,孔氏嫡裔又经历了一次子嗣单传的考验,而且这次更伴随着几分传奇色彩。
  唐朝末年。随着朝廷政纲弛堕,社会动荡加剧。“文宣公”的孔子嫡裔渐遭冷落,宗族势力大减。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四十二代嫡孙孔光嗣失去了文宣公这一爵位,被任命为泗水主簿,这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官,俸薪菲薄,生活几乎与庶民无异,然而,孔府原有的各种户人和杂役仍留府中。在这帮杂役中,有一个专事洒扫的孔末,他本名叫刘末,进府当差时改为孔末。孔府在盛唐时期招进了许多杂役,但当时有个规矩,外姓人进府当差必须更改为孔姓。
  孔光嗣生有一子,叫孔仁玉。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孔末在一个黑夜用刀杀死主人孔光嗣夫妇,抢得官印和令箭,准备乌鸦变凤凰,翻身做圣府的主人了。但第二天他召集起全府的杂役人员,对册点名完毕,他才恍然想起未见到孔府的小主人孔仁玉的踪影。经反复打听,得知他是在事发的当天被乳母张妈妈接到城外的家中去玩耍,一夜未归。于是,孔末急忙带人到孔林前张羊村的张妈妈家,一定要将圣人嫡裔斩草除根而后快。
  出乎意料的是,来到张妈妈家,孔末却发现了两个9岁的男孩。本来,他知道小仁玉是个秃头,但站在他眼前的两个人竟是一模一样的秃头小子。原来,张妈妈的儿子年岁与孔仁玉相仿,也是秃头。此时,张妈妈见孔末心存恶意,为保存圣人血脉,将两个孩子领出来之前,已经让两个孩子互换了衣服。凶残的孔末误将张家小哥认作孔仁玉,从张家带出,到了僻静之处,也不多问,就把他杀掉了。此时的张妈妈满怀悲愤,把孔仁玉紧紧抱在怀里,下决心要把圣人之后养大成人。
  从此以后,孔仁玉改名换姓,与张妈妈保持母子关系,在老人家的督促下发愤读书上进。而城内的孔府里,孔末则以圣裔的身份袭了爵,俨然孔府主人,府外的孔氏族人慑于他的势力,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十几年过去了,到了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孔仁玉经科举考试,晋升为太学生。他上书唐明宗,禀告自己家族遭受灾难经过及孔末的罪状。朝廷派人赴曲阜查实,将孔末正法,这样,孔府又回到了正宗孔氏嫡裔的手中。孔仁玉重新入住孔府,主持孔子祀事。两年后,他被封为文宣公,并任龚邱令。终于,几乎被贼子孔末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后世族人尊孔仁玉为“中兴祖”,并在府内专设“报本堂”,历代奉祀。
  完成为父母复仇及为家族正本清源大任后,孔仁玉为报答张妈妈舍子相救及养育之恩,正式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并奏请朝廷批准。孔府中人称张妈妈为“张姥姥”,孔仁玉赠给张姥姥一柄楷木雕刻龙头拐杖,并规定府中人如有不敬,老人可以用它进行管教。此后。这柄拐杖就一直由张家的长房儿媳一代代继承下去。张姥姥死后,衍圣公专门在城外张羊村封了一片树林作为坟地,叫作“张家林”。另外,在孔林里面,历代衍圣公到孔林子祭祀中兴祖孔仁玉时,要有张家嫡孙二人前往陪祭,有时还委托张家代衍圣公本人去林内扫墓。直到20世纪初,77代衍圣公孔德成之后,张羊村的“张姥姥”的家人还与孔府保持着来往。
  四十三代孔仁玉生有4子,分别是孔宜、孔宪、孔冕、孔勖。其中,孔宪两传失传,孔冕一传失传,孔宜和孔勖的后代繁衍甚众。孔宜生有二子:孔延世、孔延泽,孔延世传至四十六代孔圣佑而绝嗣;孔勖生有三子,其中长子孔道辅生有二子。这样,到四十六代时,由“中兴祖”嫡裔孔仁玉一脉传下来的有五支子孙,他们各有职衔,后人依其职衔称为“五位”——
43代44代45代46代职  衔
孔仁玉孔宜孔延世孔圣佑(绝嗣)———
孔延泽孔宗愿袭封衍圣公,   称袭封位

孔勖孔道辅孔舜亮位居中散大夫,  称中散位
孔宗翰位居刑部侍郎,  称侍郎位


孔良辅孔宗寿位居太子中舍,  称中舍位

孔彦辅孔宗彀位居国子监博士,称博士位



  至元初时,在曲阜居住的中兴祖的后裔已扩展为20家,后世称为“孔氏二十派”;至元末明初,又续分为六十支,后世称为“孔氏六十户”。


宋元时期的南宗与北宗
宋元时期的南宗与北宗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北方的金兵举兵南犯,从宋都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仓皇南下,在当时的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为宋高宗,年号建炎。建炎二年(1228年)金兵继续南下,高宗君臣移驻扬州,于十一月举行郊祀,召衍圣公参加祀典。此时曲阜的衍圣公是四十八代孔端友,他与从父孔传(原名孔若古)奉诏赴扬州。
  一年后,金兵气势弥盛,高宗君臣渡江逃至临安(今属浙江杭州),孔端友、孔传及部分孔子后裔,带着代代相传的子贡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雕像随驾南渡。到杭州后,孔端友上书高宗痛诉离祖别家之苦,请求赐予安居之地。高宗感念其奉驾南渡。遂颁旨赐其族人在衢州定居,并在那里兴建家庙,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一切礼仪同曲阜时一样,并钦拨祭田以资祭孔之用。孔氏的南宗,就这样形成了。
  这个时候,孔氏南宗以衢州为中心向四方不断扩大。南宋先后封了孔端友、孔玠、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六代衍圣公,同时,孔氏南宗族人也得以重用。比如,孔端友的堂叔、从父孔传官至中散大夫,堂兄孔端植为湖广通于令,孔端隐为江陵府推官,孔端弼为大理寺评事,孔端恩为杭州府教授。此外,孔氏南宗还得以按人口计量赐田,免于租税,以其所得的一部分用于孔氏族人衣食用费,一部分用于孔子祭礼。
  此后,南宋朝廷又多次赐以恩宠。赐予田地之外,又于宝佑元年(1253年)准衢州知州之请,拨银三十六万缗,命仿曲阜孔庙之制,在衢州东北角的菱湖新建孔氏南宗的家庙。当时,此处为“城中胜地,堤岸交错,岛屿萦回,士夫别墅,楼阁相望”。可惜到南宋末年,该庙毁于战火。
  在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的偏安大军渡江南迁之后,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了伪齐政权,刘豫于阜昌二年(1131年)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璠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子林庙的祭祀。这样,尽管孔子的嫡裔孔端友奉先祖及亓官夫人像南去,祭祀先圣的香火依然在曲阜四时缭绕不息。其后伪齐政权垮台,金熙宗于天眷二年(1139年),仍封孔璠为衍圣公。至此,孔氏北宗也正式形成。在南宋时期,北宗袭封的先后有孔拯、孔元措、孔浈等人。
  稍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随金政权迁往汴州,曲阜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宝庆元年(1225年)宋兵收复山东,以孔元用为衍圣公。宝庆二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蒙古族政权占领曲阜后,亦承认衍圣公孔之全的身份。这样,在同一个时期,形成了南宋、金及元三家朝廷各有一个衍圣公的局面。元太宗五年(1233年)元朝攻下金京汴都,金人所封的衍圣公孔元措又被元朝命为衍圣公,曲阜的衍圣公孔之全被改任曲阜县令并子孙世袭,不再与衍圣公职位有关联。
  元朝统一中国后,有大臣上书元世祖,认为孔氏南、北二宗应只有一个衍圣公正统世袭皇封,按照“大宗之法”,应由孔子嫡传后裔——此时寄寓衢州的衍圣公孔端友的后代袭封。元世祖采纳其说,钦定南宗为衍圣公,并让其返回曲阜奉祀。至元十九年(1282年),南宗的第六代衍圣公孔洙奉元世祖诏入京,对皇帝面秉自己的六代先祖均葬于衢州,且建有衢州家庙,自己又堂有老母,实不忍弃离衢州祖庙返回曲阜。他表示愿将衍圣公这一爵位让与北宗的族弟孔治,而自己乞请准予南还衢州奉养老母。元世祖对此大加赞赏,称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遂遵其所请,免去“衍圣公”称号,改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事。从此南宋失去了世袭衍圣公的爵号,逐渐衰落下去。不仅祭田重课租税,家庙亦难有余力修葺,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均大不如前,族人亦难入仕途,只能做些书院山长、儒学提举之类的学官。
  南、北宗衍圣公并立于世的局面看似解决了,然而问题并未能简单地解决。原因是北宋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年老无子,将其弟孔元宏之孙孔浈继嗣。孔浈为侧室所生,嫡母任氏性妒,孔浈的生母被迫带着他改嫁,他随继父改为李姓。长大之后,孔浈方由孔元措领回家中抚养。孔元措死后,孔浈于元宪宗元年(1251年)袭封衍圣公,但他整日喜好的是游玩嬉戏,并不认真躬行祀事,引起族人的不满。元前袭封衍圣公的孔之全之子孔治率族人上书皇帝,秉明孔浈并非孔子嫡裔,实为庶裔之子改嫁他姓,不具备承祭先圣资格。次年,皇帝下诏免去孔浈的衍圣公封号,但直到元成宗元年(1295年)才另封孔治为衍圣公,其间北宗的衍圣公封号中断达43年之久。上面所说的南宗让位于北宗是在1282年,也就是说,继宋金时期三位衍圣公鼎立之后,孔氏宗族史上又出现了13年没有人在位的情况。
  北宋的孔治死后,其子孔思诚袭爵。元延佑二年(1315年),孔氏族人又上书朝廷,称孔思诚为庶支,请求另立正支孔思晦袭封。元仁宗亲取孔氏谱牒查考,终于罢免孔思诚,下诏以孔思晦袭封衍圣公。
  这个时期,“中兴祖”孔仁玉的后人除外迁者外,在曲阜居住的传至五十三代,已由先前的“孔氏五位”,扩展为二十家,后世称之为“孔氏二十派”。他们是——
续上
袭封位六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宗愿
袭封位    孔若蒙    孔端友(南迁)                
   孔若虚(绝嗣)    ——    ——    ——    ——    ——    ——
   孔若愚    孔端立    孔琥    孔拂    孔元孝    孔之厚    孔浣(第一派)
                     孔沂(第二派)
                     孔潾(第三派)
               孔元用    孔之全    孔治(第四派)
                     孔澄(第五派)
                     孔济(第六派)
中散位三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舜亮
中散位    孔若升    孔端节    孔玖    孔掖    孔元达    孔之将    孔淙(第七派)
                     孔涖(第八派)
      孔端臣    孔?    孔接    孔元让    孔之深    孔演(第九派)
侍郎位三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宗翰侍郎位    孔恢    孔松    孔班    孔挥    孔元石    孔之文    孔淑(第十派)
   孔恂    孔镗    孔玘    孔挺    孔元恩    孔之英    孔泗(第十一派)
                     孔滨(第十二派)
中舍位一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宗寿中舍位     孔若水    孔端樗    孔璪    孔挚    孔元量    孔之柔    孔滋(第十三派)
博士位七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宗彀博士位    孔若鉴    孔端颐    孔瑭    孔攄    孔元质    孔之容    孔浩(第十四派)
                     孔淋(第十五派)
   孔若鼎    孔端修    孔琇    孔鼒    孔元裕    孔之安    孔汭(第十六派)
               孔元敬    孔之熙    孔洵(第十七派)
                  孔之载    孔濞(第十八派)
                  孔之谨    孔泾(第十九派)
               孔元伸    孔之肃    孔灨(第二十派)

宋元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在衍圣公之位的孔氏嫡裔难有多少作为,孔氏名人多出于庶裔当中。
孔道辅  (985——1039年)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子四十五代孙,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第,授宁州军事推官。当时,曾有大蛇出现在天庆观真武殿中,众人以为它是神物,州将率官属前往祝拜。道辅则大步上前,用手中的笏版击碎蛇首,大蛇立即丧命。众人睹其勇武,大惊,他因而名声大振。曾受命出使契丹,在契丹宴使者席上,他厉声怒斥,契丹首领连连赔罪,此后再也不敢侮慢汉使。
孔宗翰  生卒年不详,字周翰,为孔道辅之子,孔子四十六代孙。进士第后任仙源县(今曲阜市)知县。他以恩服族人,治理有方,司马光上表推荐,迁太常博士,后知虔州。宋哲宗初年,又得司马光推举,先后迁人司农少卿、鸿胪卿。他深感孔氏宗谱以前只载大宗,而遗支庶,因此倡议为敦厚族谊,将嫡庶各支合而修之,编成《孔氏宗谱》《阙里世系》。
孔文仲(1038——1088年)字经父,新淦(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七代孙。生性耿直,寡言笑,刻苦自励,学识渊博。举进士时,其文深得考官称赞。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罢官。他死后,苏轼扶其棺柩而叹息道:“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功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其著作有《孔文仲文集》五十卷。
孔平仲  生卒年月不详,字义甫,孔子四十七代孙。孔文仲弟。自幼好学不辍,知识渊博。登进士第后,任秘书丞、集贤校理等职。为人刚直,仕途坎坷,一生曾多次被贬罢官。长于史学,工文词,著有《续世说》等。他与其兄孔文仲、孔武仲三人俱有文名,黄庭坚在论及元佑人才时,称“二苏(指苏轼、苏辙、)联壁,三孔(指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分鼎”。
孔  传  生卒年月不详,原名若古,字世文,晚号杉溪,孔子四十七代孙。南宋建炎年间,随衍圣公孔端友南渡,寓居衢州。曾出仕,先后知邠州、陕州。他博览群书,精于易学,著有《东家杂记》《白孔六帖》。
孔思晦(1267——1333年)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代孙,元仁宗时袭衍圣公,主孔子祀事,必竭诚而为,恪尽职守。他读书讲求义理,不拘泥于词章。他曾编修孔氏谱牒,刻宗谱于石,以垂永久。这座孔氏宗谱碑现存于孔庙东路的家庙院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宗溯源 (一)
韩国孔氏后裔
孔祥熙如何成为孔子后裔
[转载]除了曲阜,南方的孔子后裔在哪里
从孔府档案看孔子后人的生活写照
天下第一家——孔 氏 家 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