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论 第一节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环境对于人类认识的影响


根据认识论公式,在“我”的“行动”过程中,  通过“感觉”在意识中有了反映客观环境的“表象”,这些“表象”再经过“思维”处理而形成知识,以此方式,循环往复,知识得到更新,直到被确定和客观全面相符,而成为被确定的知识。在这个认识论中,知识来自表象,而表象来自客观环境。


感觉到树,会有树的表象,感觉到山,会有山的表象,感觉到河,会有河的表象,客观存在决定表象。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有非常不同的客观存在以及特点,因此,不同地区的客观存在给于人类的表象是不同的。


山上打猎者的头脑中的表象,肯定不是鱼虾,海上捕鱼者的表象,肯定不是野猪。猎人的经验和知识绝对不是如何捕鱼,渔夫的经验和知识也绝对不是如何打猎。俗话说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具体的人,生存在一定的地方,能得到的表象,取决于这个地方的客观存在。一个民族或国家,存在于一定的地方,所能得到的表象,取决于这个地方的客观环境。这个客观环境,首先就是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和地表环境。气候大致有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地表环境有高原、平原、山地、湖河、大海、草原、森林、冰原等等。不同的气候和地表环境给人类的存在之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完全不适合人类生活,比如海洋、南北两极之冰原等。在可以生存的环境中,由于气候环境之不同,人们的生存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有的适合采摘捕猎,有的适合农业,有的适合畜牧业,有的适合渔业,虽然工商业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但是,也和客观环境有关系,有的地方更适合工商业,有的地方则确实不行。


在某种环境之下的生产方式之不同,会导致生活习惯、风俗、思想、知识等等的不同。适合农业的地区,农业有关的各种知识就会比较发达,风俗习惯乃至于文化会以农业生产为根据。适合渔业的地区,渔业和造船、航行等方面的知识就会比较发达,风俗习惯乃至于精神、文化会以航海为根据。以此类推,其他方式皆然。


生命体的谋生的行动是在“我”的“自我”和“非我”的矛盾运动推动之下实现的。当“我”的需要没有实现的时候,“我”就会去行动,而当“我”的需要满足的时候,“我”就不会去行动。比如,你饿的时候,会去吃饭,当你吃饱的时候,即使再好的食物,你也不会去吃。这就是说,在一定的环境中,当人类的基本生存之需要没有得到如愿的满足的时候,人类就会积极努力地去行动,并且有兴趣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以企图满足生存的需要。当人们的这些基本需要通过某种认识和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满足之后,同时,如果外界环境也没有变化,那么,人们赖以生存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将因为缺乏改变的驱动力量而趋于停滞。请注意,“我”的“自我”和“非我”的矛盾产生推动“我”运动的力量,这个力量推动“我”去行动。这个定律是包含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的一切行动的根本的力量来源的证明。


在热带地区,原始人类可以依靠采摘捕获为生,因此,在没有更高级的生产方式传入之前,这个地区的人类将会停留在采摘捕获的原始生存方式。在温带地区,由于气候在一年内的寒暑变化,人类之生存除了要解决吃饭问题,还要解决取暖,经过长期的努力,人类产生了农业和定居生活。在更高级的工商业传入之前,这个地区的人类将停留在农业水平。


类似的例子,现在的社会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依靠某种劳动或技能可以满足其需要,这个人决然不会有动力去学习其他的技能,或者换一个地方去生活。如果客观环境导致一个人无法继续依靠某种劳动或技能生活,那么,这个人决然将会产生学习其他技能或更换一个地方去生活的动力。另外,如果有了竞争,为了避免丧失机会,人也会产生努力提高认识水平或劳动技能的动力。这就是困难和竞争,都会促人进步的道理。


某种生活环境的变化,或者来自自然,或者来自人类。这些变化的影响程度,将决定原来环境中生存的人们的前途。如果这样的影响是渐进的,影响程度是逐渐增加的,则会让原来的人们有比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和反应,最后实现可以适应新环境的生存能力,而获得持续发展。反之,如果变化是突然的,程度是巨大的,导致原来环境中的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那么,这些人的命运恐怕就是灾难性的,甚至是灭绝性的。落后就要挨打,所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要只会埋怨别人欺负你,侵略你,更要深刻反思你为什么会落后于人。在这个规律面前,任何的道德说教是无力的,甚至是迂腐的。


不得不在这里要提及当前世界上“幸存”的某些依旧生活在原始文明水平的族群或部落。他们是人类历史上野蛮时代的幸存者,也是当前人类的文明善良的照顾之下的幸存者。但是,宇宙间一切主体之存在,都是主体的独立的存在,一时或偶尔的幸运,绝对不能成其为其作为主体存在的永远的方式。人,是这样的主体,每个人的存在是独立的存在,需要独立存在的能力,如果依属于他人,则就丧失了作为人这样的存在的主体属性,而很可能遭受到很多的不幸,侮辱、伤害、侵犯、甚至灭亡。这是从作为人的主体存在的哲学角度来说明,当前世界任何人,都应该以当前人类的普遍的文明水平来生活,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另外,这些原始文明形态赖以“幸存”,除了因为当前世界的“人道主义”,还因为有一种观点作为根据,这个观点就是尊重和保护各种文明模式。客观地说,这个观点是当前全世界所共同接受的和流行的。然而,遗憾地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这个观点唯一的所谓学术上的根据,就是当前依旧统治人类历史学界的“文明模式论”。这个理论认为文明这个概念所反应的不是人类进步性的东西,比如认识水平,而是某种生活方式,接近于文化这样的概念。这个“文明模式理论”在人类历史学界的进步意义是取代了“西方中心论”或某种“种族优越论”。这个“文明模式论”所要倡导的观点就是西方或者某些发达国家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除了西方的发达模式,这个世界上客观存在着其他生存模式,并且,这个理论把世界各地存在的不同的社会模型统称为“文明模式”,然后,在以这个理论为根据的历史著作中,比如英国历史学家的汤因比的著作,以及当前流行全世界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罗列出了几十种所谓的文明模式。这些学者企图以一视同仁的方式对待这些“文明模式”,并且已经在人类的现实实践中不断地呼吁保护各种“文明模式”,但是,遗憾的是,善良的人道主义并非搞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所谓的“文明模式论”不仅没有帮助落后地区的人们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甚至,因为要保护所谓的各种“文明模式”,而让那些幸存的部落依旧以原始的方式艰难地生存着,似乎企图一方面证明“文明模式论”的合理,一方面证明这个世界的人道,然而,似乎都忘记了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难道这些原始部落就应该以原始的方式去继续繁衍生存吗?难道让他们继续隔离于现代人类文明是正确的吗?难道看着他们艰难甚至愚昧地生存是人道的吗?


现在,全世界应该反思“文明”的概念和“文明模式论”。“文明”不是文化,更不是用来搞学术研究的模型。即使不用学术理论根据来说话,只需看看人类的历史发展,我们也很容易地发现一点,那就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从来没有间断过的某种进步性的东西。谁都无法否认这个进步性的东西的存在。谁都无法否认人类的这些进步性的东西将永无停留地继续走向人类的未来。而任何一个阶段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无疑就是这些进步性的东西的创造者,持有者,应用者。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明”这个概念所应该有的真正的含义,难道不应该是人类自古至今永不间断的进步性的东西吗?


进步性的东西,无论是什么,都来自同一个东西,这就是人类的认识水平。任何进步性的东西,归根到底,来自人类的认识。因此,完全可以说,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持续进步是人类自古至今的进步性东西的根本所在,一个阶段的认识水平标志着这个阶段的文明水平。


全世界,任何地区,发展的共性就是认识水平的进步。任何地区之人们的发展,就是认识水平的发展。如此,可以说,全世界、全人类的发展,无论经过怎样不同的过程,其主线,在于其发展,其发展的主线,就在于其认识水平的发展。如此,全世界,全人类的历史发展就是一统于认识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一统于文明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这就是我要提出的新的人类历史理论“人类文明统一论”。


以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为佐证,以哲学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为理论根据,这个“人类文明统一论”要说明或要倡导的主要观点就是,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要持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都要努力让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水平赶得上当前人类文明的普遍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落后,才能避免被侵犯,才能生存在这个日益都在发展变化的世界,才能实现幸福的存在。所以,世界各地幸存的所有以原始低级方式生存的人们,应该明白这些道理,主动抛弃那些低级的生存方式,主动走进当前的人类世界,有关地区的政府或者组织,应该明白“人类文明统一论”,应该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走出低级愚昧的生存方式,帮助他们提升到当前世界的基本文明水平,帮助他们在当前的人类社会中实现幸福的生存和发展。


除了那些原始部落,任何国家、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认识水平的发展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接受现代文明,凡是不利于自己的认识水平提高的东西,无论来自哪一种领域,都应该抛弃。只有这样,才可能接受当前世界更高的知识,才可能在当前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推动文明水平进步的贡献。就如古代文明古国曾经做出的文明的贡献那样,就如阿拉伯帝国在中世纪曾经做出的推动文明进步的贡献那样,就如西欧在13世纪之后在阿拉伯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文明的贡献那样。


说到这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明白直到现在,中国依然是人类既有文明的吸收者,学习者,接受者,而还不是新的文明成果的创造者,贡献者。就是说,当下的中国人,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依然不如我们的老祖宗曾经达到的那个高度。这样的情况,虽然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状态,但是,这总不是光荣的事情,甚至,依然有些羞耻的味道。希望中国未来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新的文明成果,而成为人类文明的新的贡献者,到那个时候,中国,才能获得全世界的真正的尊重,甚至是膜拜。


除了中国,印度,阿拉伯范围各个国家,南美各个国家,等等这些俗称的发展中国家,都应该认识清楚这个道理,而不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要明白,守着不合时宜的旧的传统,会让你们的子孙遭罪受苦的可能性大增。早一天接受新的知识,会早一天让你们的子孙获得智慧和幸福。其实,毋须多少道理,只去回顾看看各自的历史,哪一个不是因为落后而曾遭遇到他国的侵占和侮辱?遗憾的是,很多国家,以无数的屈辱和无数的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国家的独立,却又回归到旧的方式中去生存。可悲,可笑。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在这个章节,遇到了关于“文明”的问题,因此,就在这里先简明扼要地论述一下,本书有专门的章节详细论述“人类文明统一轮”。下面,还是回到“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论”。


因此,无论人们是否愿意,甚至说,无论是通过战争还是和平的方式,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极大地影响这些地区的文明的发展。当农业地区和渔业地区之间相互联系起来之后,农业知识和渔业知识就会发生相互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结果让双方都增加了知识,增加了生存的技能,更有利于各自的存在。


可见,环境的变化,外来的竞争,将会迫使人类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人类的文明水平。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这个地区的对外联系状况,进而决定外来影响,最后决定这个地区的文明水平。


有的地区可以通过陆地或者近距离的航海实现对外交通,有的地区则可能隔绝于某种自然险阻,或高山,如喜马拉雅山,或沙漠,或大洋。对外不同的交通状况,决定其对外联系状态和文明进步水平。


比如,中国的西边有难以翻越的喜马拉雅山和沙漠,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属于与外界联系困难的地区。这个特点注定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困难,而注定中国的文明发展将会有一个比较缓慢的历史过程。中亚、西亚是一个比较畅通的大陆区域,相互联系比较容易,所以这些地区之间就会有频繁的交流和深刻的融合。地中海区域很容易通过航海联系,意大利、希腊、西亚、北非、西班牙等地中海四周之沿岸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容易,也会发生频繁的交流和深刻的融合。西欧地区可以通过陆路和海路比较容易地和地中海区域发生联系。因为沙漠和落差巨大的海岸,非洲的南北部在古代几乎相互隔离。日本和中国以及东南亚可以通过不远的海路联系,在古代,却无法跨越太平洋和北美洲联系。美洲两边是难以跨越的太平洋和大西洋,而澳洲则是个孤岛,几乎与世隔绝。


如此,在人类无法超越自然险阻的时代,一个地区的客观环境和地理位置,已经给这个地区的人类的认识水平和范围设定了自然的界限。在这个界限之内,各个地区经过长期的自我发展提高了认识,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促进了各个地区的认识发展,但是,最后的认识水平,在人类无法超越自然限制的时代,受限于其最大的自然界限。比如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等各个地区先是经过各自自我的发展,然后经过长期的相互交流,而相互促进,在人类无法超越自然限制的时代,最后能达到的文明水平将受限于喜马拉雅山和太平洋这个最大的自然界限。再比如中东地区,自东从喜马拉雅山西边的阿富汗、印度,到地中海沿岸的西亚地区,各个地区也是先经过自我的发展,然后通过和平或者战争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再之后,又和地中海区域的希腊、北非、意大利、西班牙发生联系,进而融入了更多的知识,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水平。再之后,又和西欧发生联系,文明知识传入西欧之后,西欧又发展了起来,产生了更高级的认识知识,然后又通过和其他地区的联系,最后带动其他地区的文明的发展。所以,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是促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必须条件。而各个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状态,将决定各地之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环球交通之前,全世界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地区:


一.对外联系几乎隔绝,如美洲、大洋洲、南北两极。


二.对外联系困难,如中国、日本。


三.对外联系容易,如中东、地中海区域、西欧。


1519年8月,麦哲伦从西班牙的塞尔维亚再次出发,一路向西,绕过南美洲最南端,进入太平洋,最后于1521年3月到达了菲律宾。4月在一次冲突中,麦哲伦死亡。之后,他的同伴,胡安-塞巴斯提安-埃尔卡诺(JUAN SEBASTIAN ELCANO)率领船队,绕过南非好望角,于1522年9月份回到了西班牙的塞尔维亚。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这标记着人类开始进入可以超越自然险阻的时代。如此,可以说,1522年,应该是人类活动范围的一个分水岭,是世界各地之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1522年之后,世界各地开始被联系起来,将近五百年之后,到了现在,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世界进入了全球化。在这五百年里,世界各地之历史发展之先后顺序,依然取决于各地之对外联系状态,对外联系越容易的,先发展,对外联系越困难的,发展就要靠后。甚至可以说,当地球表面稳定下来之后,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之命运也就注定了。


这就是“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论”。即,某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这个地区的文明形态以及文明发展之历史进程。不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论的有效期是世界进入全球化之前的时代。在进入全球化之后,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发展的关键,则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现在,全球的经济已经实现全球一体化,而通过互联网,全球已经实现即时通讯,因此,现在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影响每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将是其改革开放程度,越开放的,越容易实现发展,越是闭关锁国的,越是自绝于文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历史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与地理——我看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环境制约下的世界文明发展新思考,以《枪炮、病菌与钢铁》为例
现实中的文明,也像《文明6》一样被地理决定吗?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狼图腾》越成功,人类的价值观就越倒退 | 循迹晓讲
冯天瑜:中华文化的地域分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