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座高峰

上个世纪90年代,我蛰居在敬亭山下的宣州小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研究曾国藩,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也读他的文章、奏折以及据说是他所撰的《冰鉴》一书。系统地读一个人的东西,就好像去一个人家拜访,先是熟悉这个人的生活环境,去看看这个人家的庭院,然后进入厅堂,参观寝室、书房,乃至浴室和厕所;继而与这个人谈心,了解他的工作、经历、习惯和生活。读曾国藩,我明显能感觉到一个人内心的深厚度与宽广度,也看到一个人巨大的忧郁和悲凉。曾国藩不单单是一个读书人,或者是一个文人,一个官员,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在人生的历程中,以知识的学习、内心的冶炼尽得“大学”精要。在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到自孟子以来所提倡的儒家人格的最高标准,那就是“内圣外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仁”的精神:宽厚、智慧、诚实、博大。在立德、立行、立言上,曾国藩都臻于极致。

于家庭,曾国藩出身寒门,即使后来官位显赫,但他一直简朴务实,保留了耕读之家的本色。曾国藩一生身体力行,严以律己。在对子女和亲属的教育上,他虽然戎马倥偬,西征北讨,但一直不放松,坚持言传身教。优良的家风,良好的教育,使得曾氏一门人才辈出:其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是晚清出色的外交官;其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较深,可惜英年早逝;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

于君主,曾国藩一直很忠诚。曾国藩从京城回湖南组织湘军,正是为了响应《论语》中的一句话:礼失而求诸野。曾国藩含辛茹苦十数载,出生入死,终于完成了替朝廷分忧的初衷。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手握重兵,权力巨大。但他一直很清醒,深知“功高盖主”的隐患,急流勇退,不仅解散了湘军,而且多次陈明心迹,倾心于老庄。曾国藩正是以他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于同僚,曾国藩一直宽厚为上,以仁待人。比如说,对于左宗棠,曾国藩有着知遇之恩,但左宗棠一直恃才自傲,出语尖刻。每到此时,曾国藩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淡化处理,在把握住大局的基础上,也做必要的妥协。曾国藩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僚中,许多都是原先科场和官场不得志者,经他的发现、调教、保举,不少人都出将入相,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等。经他的调教,一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比如说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沈葆桢、丁日昌、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刘蓉、李瀚章、李续宾、刘坤一、李宗羲、钱应溥、梅启照、倪文蔚等。曾国藩还以用人见长,在他幕府中,有一批才高八斗的学人,比如薛福成、吴汝纶、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黎庶昌、俞樾、赵烈文、容闳、陈兰彬等。这些人才的和睦相处,与曾国藩妥善处理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有关。有容乃大,这是湘军集团在军事、政治上获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原因。

研究曾国藩的著作十分庞杂,这一本《曾国藩治学方法》可谓专题研究治学对于曾国藩“修齐治平”的作用。作者胡哲敷是合肥人,民国时曾任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曾任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值得一提的是,胡哲敷本身就是一个极优秀的学人,比较起那种冬烘似的书呆子,他对于“大学之道”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颇能领会曾国藩由一个普通读书人变成巍峨君子的艰难历程,也能理解“儒学最后一座山峰”的精神实质。胡哲敷对曾国藩无比崇拜,他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二人都是以书生而克平世乱,都是在千辛万苦中,把学问事业,磨炼成功,都是戎马倥偬之间,读书为学不倦。不过,王守仁天资高,是高明一路的人,故其为学途径,多偏于上达一方面,于下学功夫,则言之颇少。曾国藩为笃实一路的人,处处脚踏实地,故其为学途径,最合于下学之门。阳明之学学之不善,还会发生毛病;曾国藩的学问,则无论如何,都不会发生弊端。高明的人应该走这条路,迟钝的人也应该走这条路,下学的功夫如此,上达的功夫亦不过如此。因为他对学问的见解,不与凡俗同,而自己又能身体力行地做出榜样来,这便见得他的真学问。”

在本书中,胡哲敷把曾国藩的治学分为几部分来开讲:第一编总论,第二编修养,第三编治事,第四编读书。这些,都是曾国藩“大学”的组成部分。在每一编中,重点论述曾国藩思想和求学的精髓。如第一章探索学习的意义和范围时,重点研究学的意义、学的表露、学的范围;第二章在论述曾氏的气度和学风时,重点剖析曾氏的才质、谦恕勤恒的气度、朴实谙练的学风,以及不主门户、困知勉行、求阙的相法;在第四章精神上的修养,重点阐述治心的方法——静坐平淡改过,以及培植强毅之气的方法。从结构和文字可以看出,这一本书虽名为探讨和研究曾氏“治学方法”,其实是重点研究曾国藩的“修养”和“治事”,研究“大学”造就曾国藩成功的路径。比如说胡哲敷在书中写道:“曾氏学问事业,都有很惊人的成就。我们看他的日记,看他的家书,以及他与人相往还的书信中,处处见得他是毋怠毋荒,丝毫不苟。这全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精神,才能如此。而也就是他学问事业成功的根源。”当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是第一层次。读书最根本的,既是找到通向外部世界的通天之途,同时也找到一条通往自己内心的幽秘之路。

曾国藩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冶炼出的典型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座高峰。面对这样的人,学习并不是高山仰止,而是如何走在成为他的道路上。胡哲敷在自序中写道:“今之社会,无中心标准之社会也,上至国家礼法政令,下至乡曲小民之一行一动,莫不人自为之;此犹大自然之民也,安能立于今之世乎?”这一句话,充分表明了这一本书的现实意义。因此,读曾国藩,秘密地建立一种联系通道,进而悟出曾氏著作与社会现实、个人心灵史及时代精神的血脉核心,是最为重要的。深入生命体验,超拔于狭隘的、片面的、个人的经验之上,再辅之以科学的参考系,是接近伟大人物的最好方法。作者胡哲敷应是一个通达智慧之人,他的这本书尽心架构着读者与曾国藩之间的桥梁,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人生经历杂糅其中,以一种神圣的目标,求得“浩然之气”对于读者的养护,并期培育内心的强大力量。在我看来,这一本书像是手指,它的功能是用来“指月”,那是一轮闪烁着银色光辉的中国文化之月。

 

赵 焰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八日


内容简介

本书为“小书馆”丛书之一,绝版多年。

这是一部民国人对曾国藩的解读,曾国藩女儿曾纪芬推崇备至,亲自作序推荐。它堪称一部精神的冶炼志,有关人生的各个方面,居官、同僚、子女、养生、读书、观人、器量、骄奢、淡泊、挫辱、坚忍,自省、笃实……在民国史家凝重的笔触下,对一个普通读书人变成巍峨君子的精神冶炼历程,给与了淋漓尽致的、有震撼力的叙述。

作者简介

胡哲敷(1898—?),安徽合肥人。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与吴梅、吕叔湘、钱穆等著名学者同在苏州中学执教。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史学概论》、《老庄哲学》、《历史教学法》、《陆王哲学辨微》等。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湄潭。他与杰出的数学家苏步青、“中国茶学泰斗”刘淦芝等教授发起成立了著名的“湄江吟社”,相互唱和,诗兴盎然,留下了艰难岁月中的一段温暖的记忆。抗战胜利后其生平事迹戛然而止,一片空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令人赞叹的曾国藩成功选人秘诀
华为阅读
铁马冰河W:乱世书生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成功不怕大器晚成
唐浩明:湖湘文化与曾国藩
曾国藩的用人术研究综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