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术语词典

太极网

一种专门学术,常有一种术语,以资简单应用规格法此术语多系习惯上所染成者,亦因俗语而渐成者,有时字面与意义完全不同者亦有。按照字面内中毫无意义可言者,惟往逐多年之后,一再传授,则为确定之名词,转视为当然矣。学习太极拳者,如不知太极拳术语里面,徒为字面意义所拘束,则不易得到正确运动之精神。倘联想一丝及神秘之名词作为根据,是有实数而不再,反求代数以成抽象,说明可谓开倒车矣未免愈借愈远,离间拳术之本题矣。料想现时怀疑太极拳名词者大有人在,盖解释不一,意见纷纷,令人心中俱有苦闷难言之概,而无所适从至欲求上进者,因此项词意之不明,如入五里雾中各自摸索,于修炼上多有妨碍矣。兹为便利科学计,似应有一种确定之解说,以范围其用,而后本此解说以努力前进,则不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兹分项说明如下:

1、掤劲:求有弹性之劲也,乃练习气力贯串于下,如手中有如打气之橡皮带也

2、履劲:求有摩擦性之劲也,乃换移地点之内下掤劲也,使双方互相接触之点互相紧贴,以行摩擦之功也。

3、挤劲:两力合之劲也,乃以两种不同方面之劲,交叉聚于焦点,以放出之劲

4:按劲:按捺不离开之劲也,乃范定对方之一点,使之发生反应弹性不合滑脱或乱舞也。

5、采劲:两力分之劲也,乃拿住对方之一点而分之,使对方不得不表示力之出发点,兼可制止一切油滑手法也。

6、挒劲:击转之挒劲也,乃旋转以蓄加大弹性,突然发出之劲,意义中有入内之可能性也。

7、肘劲:撞于肘击之劲也,乃转换于肘之上下臂部,以突击之谓,为用挒之二道防线也。

8、靠劲:旋转由体侧出之劲也,乃转换于身体一部分以侧出人身之劲,为用挒之三道防线也。

9、沾劲:乃定位一点而不移也,乃定位一物上如生根于其地,无论如何变化也不离开此点也。

10、粘劲:含胶质以移动之,乃沾定而紧贴之,以移动而不离开其面也。

11、连劲:退中含有牵动之劲也,乃将对方延长入己之圈内,拿之也。

12、随劲:进中含推动之劲也,乃将己劲延长入他人圈内,而击发也。

13、空劲:泻去人之劲也,乃不以顶势相对,转侧以泻人之劲,使之落空也。

14、洁劲:补助人之劲也,乃用于对方劲匾者由己劲补之,以资双方紧贴可以牵动也。

15、挫劲:逆转于内下之劲也,乃转换内缠姿势以泻空其劲,使其不得势也。

16、揉劲:顺势于外上之劲也,乃转换外缠姿势以散化其劲,使其不得势也。

17、缠劲:螺丝以绕转其点也,乃旋转以环绕其点,使之不能离也。

18、接劲:延长己之劲也、乃接续己劲以加长,并能接续他人之劲而为一也。

19、逗劲:斗榫以入之劲也,乃接续对方之劲,斗榫以成相对之线也。

20、抖劲:突然以震动也,乃全身卷蓄后突然暴发之劲也。

21、闪劲:侧身以去其劲也,乃转身以化其劲不以强度硬抵抗也。

22、还劲:里缠外反也,乃采夺其劲,在不停顿中复回以放之也。

23、撩劲:引诱其劲而出也。乃旋转压迫其一点,使之发生反动以待之也。

24、拿劲:节而抓之也,乃用其指劲虚拢住人之身手一部分。

25、换劲:移动用劲之部位也,乃转换此节之劲,展至他节以化人之。

26、弓劲:突放以采手之劲也,乃出其不意,遇有空隙,既投入击之而不分别挒放发之谓也。

27、受劲:人给我受也,乃对方劲来坦然以卷而收之也。

28、给劲:人要我给也,乃人要劲决不若毅然送出,下塌以给之也。

29、卷劲:大圈化为小圈也,乃用逆缠由大外圈入转于小内圈也。

30、放劲:小圈化为大圈也,乃用顺缠由小内圈以成大外圈也。

31、蓄劲:成为劲弓也,乃加大掤劲而卷放之,张弓以待也。

32、发劲:实直其性也,乃由弹性之脱扣,以发生其劲而不计是挒是放也。

33、两仪:平行之偶力也,乃顺逆抽丝互为应用,为偶力之功也。

34、虚实:重心偏差也,乃使所有重心,均须在三分之二以内活动,而留有偏差数也。

35、平准:立身中正也,乃不使身体有俯仰倾斜之形也。

36、沾点:竖来横沾,横来竖沾也,乃本杠杆方向之法以求沾也。

37、缺陷:气不饱满也,乃身体一部分缺乏掤劲之谓也。

38、阴阳:两者相异而对也,乃放出、发、开、刚、肉、用、气、身、武与收、入、蓄、合、柔、骨、体、理、心——又两者相对而相异之名词也。

39、听劲:静待对方示出发劲也,乃对方沾定之时,静待对方微动而顺之以先动

40、得机:有隙可乘也,乃因对方有隙可入,得以乘之也。

41、得势:重心安定也,乃重心偏差,不过二足三分之二,可以顺遂以活动也。

42、开展:加大活动之圈也,乃伸长手足内部之榫,带以加大动作也。

43、紧凑:缩小动作之圈也,乃收敛手足之动度,而以气运身之谓也。

44、八卦:八种劲别也,乃动作时因用劲之地位不同,故别之为八也。

45、五行:五种步之方向也,乃动作时因步之方位不同,故别之为五也。

46、折叠:意上寓下之反行也,乃正行必先反,反行必先正之意也。

47、借力:给人以加速力,乃沾定一点顺其所走方向,而以加速力引随之也。

48、气功:氧化运动也,乃练习就血液内氧气之加增,并能由精神意志以指挥而运行之。

49、牵动:倒换偏沾以牵引也,乃利用偏沾倒换之劲也,作发动机以吸引一切外方之劲也。

50、顺抽丝:往外上以旋转也,乃属于攻势之抽丝用以逼人之劲也。

51、逆抽丝:往内下以旋转也,乃属于挽救回守抽丝用以泄人之劲也。

52、接骨逗榫:寻向心力也,寻求向心力之点,而启发之,恰在对方重心之上也

53、运化主宰:本离心力也,乃一切运使均以腰脊作中心,以化人之劲也。

54、神气鼓荡:神气活泼而振作也,乃运动时气随神,神随意以周行而发扬也

55、上下相随:手与足分虚实也,乃右手有足,乃左手左足,动作时务令手则足虚,手虚则足实也。

56、周身一家:全身节节贯串也,乃周身各项关节能贯串如一,一动无有不动也

57、收敛入骨:神气隐于内,乃将全身之筋使有拉长之意,以运行也。

58、懂劲:知己知彼也,乃系身手中感觉灵敏,明了对方劲之动静变化也。

59、两膊相系:两胳臂间如系也,在两胳臂之间如有一线相系以动作也。

60、两腿相随:两腿间如系也,乃两腿间加强弹性,为一足迈大时余一足必随之

61、虚领顶劲:乃有顶有上掤劲也,乃顶头悬起,有如头上部有一线以系住也。

62、含胸拔背:不使胸部凸出,须含住也,如脊背有拔长之意,既前胸自含矣。

63、沉肩坠肘:不使肘肩扬起也,乃使肘往下沉以运转,则肩亦连贯自沉矣。

64、松腰松胯:腰如带束,因带能旋转方谓束也,乃尾闾中正以应身,则腰自松腰松则胯亦自开矣。

65、顶病:出头太过,乃掤劲太过,突出其尖,有尖击鼓滞之劲以上撞也。

66、匾病:掤劲过弱也,乃用掤劲不够其度,致双方不能生沾,虚有其表也。

67、丢病:离开对方之一点也,乃手中未含有弹性,兼离开太速,不能与对方以连之功也。

68、捂病:应以太速而相冲也,乃彼走此应而应之过早,致有冲突也。

69、俯病:身前伏以鼓后腰劲也,乃因身之前伏致重心越过足尖也。

70、仰病:身后仰以腆胸也,乃后仰之势致重心越过足跟也。

71、断病:劲断意也断,乃劲断时之意亦连带而断也。

72、接病:似接而求接也,接非其点,外形虽接而劲实未接也。

以上72项名词乃太极拳常用之名词,凡传习太极拳者莫不知之,而乐引其词于所授方法之中。惟解说意义常有不同,有是有非,致求学于彼有误于所授之谬解。往往以先入为主,不复计及实在如何,反尽力拥护其说,于不知不觉间,自身已随其误解趋入歧途矣。功夫进步既迟,所以效果亦微,徒劳往返,有负热心学习此拳之旨矣。足见名词解说适合与否,关系练之成绩甚重且大。如上列所有名词乃练习太极拳所常用者,兹根据力学原理以释之,以资易于明了。至译出之意,均本此拳精义而来,并不拘以字面理解作为标准。愿世之同好此拳者,审查自身所练者有无含藏此等名词之类目在内,如是之是否作此解说,如果是则请将此等名词一一实现于练习法用法之中,自不致有名无实,似是而非之太极拳矣。

 

练气要诀及腰胯

太极网

 

练气要快

元气淆温浊气凉,前辈留下健身方,

必须开裆收下气,站立又要膝盖藏。

滚肩束胁攒脑胫,开裆下腰最为良。

气从口入非自四,却从嘴角入小肠。

气从鼻出不是出,夏从五脏入膀股。

入气之肘不用力,出气之时责自强。

更由日快真妙快,似闭不闭张不张。

以上是练气要诀,上面重点介绍了开裆。开裆即是开胯,开裆气自下,裆是两个胯,每个姿势结束时,必须开裆松胯,这有利于气沉丹田。如单鞭一式,从起动到过渡,最后两手拉成单鞭式时,必须开裆下腰,从上至下合脸、垂肘、松腹、收臀、开裆、塌腰。其气自然而下,随姿势下沉时,右脚跟微微外撇,气降丹田。如果开裆不好,气不易完全下沉丹田,达不到最佳效果。气不归丹四,停滞于胸腹,也会有不太舒服的感觉,所以必须松胯、开裆、下腰,当时我这里所介绍的转跨,是身法的根本,所以与单纯的松跨县有区别的。我们从社元化的(太极拳正宗)一书中得到启示,其中每一句话都是精髓。他在“太极拳启蒙规则”中写道:“两膀两胯为四大节,膀为稍节之根;胯为根节之节,周身活泼全赖乎此。八小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节节随膀随胯依次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随顺,与膀跨为一。

周身活泼全赖于此。杜元化对膀聘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两手、两脚,节节随膀胯依次运动。也就是说主要由膀胯为主宰,发动肘、手、膝、脚的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随顺,与膀聘为一。”身法是否活泼,通过膀胯做到节节贯串,四大节。八小节活动自如,所谓折成件件,穿成串串,一气呵成,全赖于膀跨运动的运转和统一。笔者对肩膀在太极拳中的作用也颇为了解。它在整体拳架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化尽、拿死全在于此,但我的体会在身法上跨比膀更为重要,而且跨还支配了肩膀和肘、手的动作。两人推手,双方措手画图,你能感觉到对方的手是以身法和潜在于内的裆劲,或只是手上的功夫。太极拳的初步阶段,以手领手,以手领身,只是初级功夫,很难制伏对手,进入以身颌手,这里有许多技巧,除了掌握太极拳的要领,然后要以裆胯为主的身法,又能节节舒展,动静开合,丹田呼吸,能使内气鼓荡,心气合一,虚实阴阳,忽隐忽现,走架时如行云流水,与人推手,使对方感到变幻莫测。

由挡胯发动全身,使之节节贯穿,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同时又是全身的虚实、重心的变换、开合与收敛、阴阳之动静、内外的统一,全赖于裆膀的主宰作用。档胯如同火锅底,把丹田轻轻托起,裆胯之运动自如,转换灵活,都有赖于尾阁的调节作用,形成了跨问的小三角,虽然胯极的运转十分重要,但掌握正确的方向又有赖于尾间,他像是一个陀螺仪的导航系统,也是一种自动调节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千变万化。

太极拳的架势是由各种划圆动作组成,处处有太极,四大节、八小节无处不划圆,这是由裆胯主宰而表现在外的太极圈,在内裆胯又指导了丹田的运转,所以有请外必有诸内,丹田也随着裆跨一起划圆,好似外部打的是大拳,小腹打的是小拳,有口腹拳。赵堡太极拳的行功丹法是活丹田,内丹有升降、开会、虚实、收放、阴阳的运转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腹式呼吸,它是鼓荡内气,增强内功的重要手段。原则上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外凸,形成逆腹式呼吸。大家都知道逆腹式呼吸在太极拳里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应用时往往配合不好,因为刻意使腹部配合呼吸很不容易,一套拳打下来会感到非常劳累,弄不好会感到胸闷气喘。其实太极拳的逆腹式呼吸是同裆胯之间的运转相配合的,当裆胯向内划圆时,腹部会自然内收,无需腹部用力收缩,当裆胯由内向外划圆时,腹部自然外凸,无需非用力外凸,这样自然瓜式呼吸和身体的动作配合起来。所以整个太极拳动作由一个发动的源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只要牵动裆胯,由内向外太极拳自动运转。

3、太极拳的行动丹法

怎样练太极拳以及太极拳各级层次,我在练拳过程中有一定的心得。在初级阶段如上述的“定架子”,处处求规矩,如书法中的楷书,要一笔一划地练。练拳时,以手颁手,手如蛇头,动则手先,以手画圆,谓之空圆,这是太极拳的初步功夫。继之以手颁身,由手的划圈带动其他四大节、八小节,也可引动丹田运转,此为中级功夫。如能进而以身领手,既有以裆胯为主宰的画拳,而直接发动肩膀和八小节,使之以身领手,同时又能节律的发动丹田运转,丹田之开合、收放。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裆胯之运转。内劲为之鼓荡,发动丹田,在外是拳架的演练,在内是丹田的运转。此谓之腹中太极,它的走向与外形的太极拳是一致的,此乃高级功夫。最后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主宰整个身体的运动,发动内气走通大小周天,这叫丹田代理周天法,又称“代理架”,是赵堡太极拳的主要内功法。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达四稍,这是太极拳的内劲高层次。具体地讲由外形的动用练至太极拳的内功,而后由丹田为主宰而逐渐练到外形手足,以丹田为动力的由内到外的高层次功夫。虽然说起来比较简单,即由外达内的修炼方法和由内达外的修炼方法。然而通过什么方法使之由内达外的修炼,其关键是以身领手,即以裆胯为主宰的修炼方法,没有老师指点很难领悟其中奥秘。有些人练习了几十年也只是以手领身,而自以为身法如何看了得,且不知此身法是被动身法,而不是以身领手的主动身法,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在练功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许多练习者不得人门,长时间不能掌握真正的要领,所以一直在迷茫之中,尤其有许多太极拳书籍,虽然理论写了很多内容,但并不实际指导如何修炼,使人无从下手练习。

为了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身法,赵堡太极拳多年来总结了一套练太极内功的捷径。一招一式均以裆胯为主宰的以身领手的练法,外形与套路近似,只是强化了裆胯的训练,故名曰“行功丹法”,经过几个月的锻炼,就可以掌握这种身法,再把这种身法应用于整个太极拳套路之中,可以提高内劲的质量,这是太极拳进入高层次的捷径。(行功丹法)的修练,前面已略加介绍,具体理论和要领正在整理之中,倘若有机会在向大家介绍。掌握行功丹法是进入太极拳高层次殿堂的一把钥匙,这是老师传授和我自身练习太极拳的经验,提供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page]

 

腰与胯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在前面已经陈述了“档胯”在太极拳的重要作用。在我交往的一些太极拳朋友之中,其功夫之高深与浅薄者,大多是以他们对“档胯”的运用程度而定的,能善于应用“裆胯”者功夫自然高深。当然也不能厚此薄彼,所有的太极拳要领部非常重要,但还是比较容易学会的,或者随着练习深入自能慢慢的领悟。“裆胯”的理解和运用时学练太极拳的重要关键,拳论中所记载的大多以腰为主,腰的泛意是指“腰胯”,也就是腰与跨的连接作用。(十三式歌诀)第一句就是:“十三式式奠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又回:“心为令,气为旌,腰为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缜密矣”。实际上腰聘为主宰,由意识来指导太极拳的运动。太极拳难就难在如何正确运用腰胯,因为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档胯”有它特殊的练习方法,也就是历代老师太极拳内功的体现,不是一般学练太极拳者都能知道的。拳经中指的“腰”也是泛指“裆胯”,“挡胯”在太极拳中作用,历代先辈都以“腰”为概括。又如王宗岳(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子腿,主宰于腰,形于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又如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在拳谱中写到:“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而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即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前面是由手而肘、而肩、而脚、而膝、而腰,这里的“腰”一般说的应该是“胯”,所以说“腰胯”是相互作用的,尤其对“胯”的运转特别细致,起整个太极拳运动的主导作用,以身法带动手法,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任何四肢的运动多从动与腰下胯间;腰膀的运动主宰于形外的太极拳动作,而又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同时又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这一系列的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连绵不断,全部出用于全自动状态的一气呵成。

腰在身体的部位主要命门两净的位置,也指腰与胯的连接处。在动作上有扭腰、转腰、拧腰、抖腰的动作,在其它拳种和太极拳中动作的要求很多,有前后。左右的摆动,清之活腰,又以腰的抒抖发劲,谓之腰劲,但是在我们赵堡太极拳里是十分忌讳的。我在年轻时学过多种拳术和太极拳,活不活在腰,可谓淋漓尽致而变化多端,其奥妙皆在活动两腰。后我练赵堡太极举时,老师根本就不让动腰,不准前俯后仰,不准左右歪斜,不准随便扭动,处处保持立身正中,全身放松而不准松腰,腰是支撑全身的支柱,心为令,气为旗,腰松腰则全身无力。笔者就腰部不能松驰以及拧腰等动作,为了纠正这不正确的用腰方法,整整花了半年时间,经常挨批评。腰部不活,在练太极拳时,看起来似乎迟滞不灵,其实郑悟清老师的走架十分流畅,如行云流水,起伏鼓荡,动作如耍拳,处处松柔活清,见之如妇,夺之如虎,而其主要关键在于开胯园裆,所谓活不活全部在于裆而不在于腰,老师要求从大腿根部松,而吊裆活胯,胯就象木偶戏中的手,变幻莫测、虚实灵活、全赖于手的精湛技艺,而太极拳的各种动作、内外相合。上下相连的各种变幻,也是有赖于松胯、活胯,由裆聘的转圈,带动全身的运动和整个身体的太极圈,跨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的齿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裆劲由大圈后转小圈,以后有圆似无图,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若非老师口授亲自点拨,实难悟出其中奥秘,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只要能够掌握这个基本方法,我想在学练太极拳术时,定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欲练太极拳,先求内外通。

阴阳互为根,全在裆胯求。

动静虚实分,行动丹法成。



杨氏太极拳天机直泄/张达泉太极经验谈  

[-转载自 千江有水]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讥。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拳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注:即为曲池发劲),此乃意会而不是能言传者。学者要细心体味之,不可拘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背脊)直也。吊裆,裆气由尾閭向上提(注:尾闾后翻)也。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驼背,以致肺部受伤。-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注:即为拳意上手),则进步更速。倘每次一趟,日练十余趟也无用处。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例。-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沾)连黏随之妙。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两臂模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惟进步较慢。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立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注:时时揣摩)。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觉,行路之时,举步轻重。立定之时,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着力,双足着力均可体验之。-

十二.初步练拳时觉浑身酸痛,此乃换力,不可驚恐,亦不要灰心。半月之后即觉腰腿轻快。神满气足。-

十三.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功劲。太极拳有黏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牵动劲、挂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畜劲、放箭劲、等劲。领略各种劲,在知觉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注:以空气为水)。如打沙包,转钢球俱无用也。-

十四.兹将灵感劲分析如下:-太极拳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发劲之原理。再有禁忌,如膝不可过足尖,伸手不得过鼻尖。上举不得过眉,下压不得过心窝,此古遗训。如违此禁忌,力卸矣。变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过鼻尖,力已斜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向左转,力又足矣。此变化在腰,主宰于腰也。形于手指者。浑身轻灵,刚坚之劲在于手指,则如纯钢松软之条。上有铁链向前一弹,所当披靡,无法禦之。学者细心推敲,不久可得内家真劲。-

十五.人为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以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力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静物则不然,如悬一沙包,垂悬不动。拳击之後,当前後鼓荡,然其鼓荡之路线,乃一定之路线。向左击之,向右荡回。此乃物之反应也。人则不然,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三字,稳、准、狠。等闲,我不发劲,发则所当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非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者,所当披靡矣。-

十六.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臂(膂)力。其力在肩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是(为)本钱,松软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钱可以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之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以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十七.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在此原子时代,何物非阴阳。故行功论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双重,阴阳不匀也。故读者于举手抬足,务须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老子曰:吾善藏其余,祈揣摸之。

十八.太极文武解。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

十九.以上写出各条均经验也,理论也。真之功夫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纯熟。自得得心应手之妙。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多做功夫。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步反少矣。(寒暑无阻,风雨不问)(技不敌功)故能学成绝技者,第一绝顶聪明人,第二绝顶愚笨人,须具愚公移山之恒-心毅力,无有不成者。倘一暴十寒,终身不成。-

二十.孟子曰:尽其性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润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杀,天之性也,恶劳好逸,惧死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坚,秋冬不凋。人知礼仪,见义勇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练拳之时百脉滞塞。筋紧缩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练之後,百脉畅通,筋长力舒,由肩而膂,由膂而腕。由腕而形于手指。渐渐弃后天而转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则神妙不可思议。学而得此劲发,当知言之不谬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
太极拳释义
太极拳学什么?怎么去练?
太极拳八大劲法
练习太极拳应该学习的基本理论
过去的太极内功是这么练出来的!(我不说你永远想不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