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笔记)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刘英锋

 

我们按照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把厥阴病进行阐述,重点从三个方面:一个是厥阴主证病机特点,这个我们要深挖其内涵,就像李老用四逆汤治疗三阴证一样,他对格阳证有独到认识;第二个是厥阴病主方用药的特点;第三个是寒温杂证类证对比,它有衍化,我们怎么来驾驭。这里我们想从乌梅丸慢慢衍生出乌梅类方。

厥阴病病机特点为“阴阳往复、动荡生风”,从运气论则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阴进阳退则寒生,整个趋势在寒化;反过来,阳进阴退则热长,整个趋势在热化。那么这跟肝风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阴阳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肝风便产生了,就像我们扇扇子时左右摆动则风生一样,这个既是生理也是病理。

生理上的肝风是阴阳协调,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一种摩荡之势,就像晨风习习,微风拂面,传统文化称之为阴阳摩荡,就是擦肩而过的时候可蹭到,但是不阻碍你,这种状态机体充满生机。

病理上的肝风是阴阳出入不顺了,卡住了,二者不能和合交往,形成动荡、冲击、碰撞之势,这种碰撞就会形成病理状态下的肝风,这个风中医称之为贼风,有害之风,这种肝风在体内狂风乱作,肆虐无忌,会对五脏六腑形成种种冲击破坏。

所以厥阴病的主线就是肝风内动,这种肝风既不是单纯的寒风,也不是单纯的热风,而是寒-热错杂之风。厥阴病的核心离不开肝,为什么厥阴病会出现寒-热错杂之象?这个和风木自身特点有关系,因为水生木,木生火,它下连肾水,上联心火,一旦产生变化很容易连带引起水、火的异常,因此就会出现寒-热错杂的现象,这是形成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生理基础。

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其体易虚,其用易亢。肝阴容易消耗,肝阳容易浮动。

“寒热错杂 + 肝风内动”是厥阴病的核心病机。

太阴病也有寒-热错杂,就是后世的连理汤,而厥阴病的寒热错杂则是在寒热错杂之中夹有肝风。

因此“寒热错杂+肝风内动”是厥阴病主证中的主证,特色中的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寒热错杂证。

厥阴病的临证特点是厥阴病的提纲条文,六经提纲条文深刻反映了本经病证的主要特点。其实,厥阴病提纲条文已经把厥阴病的两个特点和盘托出,它一方面讲了寒热错杂的表现;一方面讲了肝风内动的表现。

在提纲证里头,肝风内动的表现很隐晦,有点儿扑朔迷离。我们知道,风主动,肝风内动就必须显示出“动”象。我们分析,厥阴病的肝风不是一般的内风,它是一种错杂的肝风,它不像阳亢化风一派有力,也不像阴寒致风一派收紧,也不是纯粹的虚风,寒热混杂、虚中夹实。它的风动力量不如实风有力,不能外彻躯干,不能到达四肢引动筋脉,出现抽搐、僵直、头摇摆等等(肝风冲击督脉也!),没有这些表现,它只能乘势内扰、攻冲于胸腹脏器之间,而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肝风内动表现,它没有典型的阳性体征,只是自觉症状,不易为医生发现,它是动于内而不涉于外,与我们通常讲的肝风内动出现的手足抽搐表现完全不同。

肝风内动最容易冲击脾胃肠道,充分体现了木与土的关系。肝为将军之官,脾气刚暴,将军一发毛病之后就会恃强凌弱,就会去侵犯其他脏器,所以肝木逆乱多以他脏受害的姿态出现,即“肝为五脏之贼也”“百病皆生于肝”。叶天士明确指出厥阴病提纲条文“全是肝病”、“皆肝厥内风”所致。所以厥阴病提纲证是:寒热错杂+肝风扰动内脏。注意:此时的肝风内动只是冲击了内脏而不是肢体筋脉。

1“消渴”------机制:肝风肆虐,风干津液,故出现“消渴”。就是说,此处消渴的形成机制,并不完全是因内热伤津所致,更多的是肝风肆虐引起的消渴,就像我们潮湿的衣服通过风可以吹干一样,或者大西北风沙大,偏于干燥。消耗津液必然就会出现口渴,如果不把肝风收敛住,肯定是随喝随渴,因为喝进去的水很快就被风干了。

因为是寒热错杂,所以厥阴病出现的消渴表现有不同,如果病人里热偏重,就表现为渴喜冷饮;如果里寒偏重,就表现为渴喜热饮;有的不择冷热,就需要水,冷热都可;因为还有里虚的因素存在,所以有的病人喝水以后出现小便频数,多饮多尿(里虚,气化失司);这几种现象在临床上都存在,用乌梅丸加减皆有效。

所以,厥阴病的“消渴”与众不同,它的本质是肝风吹干津液。或偏于热重,或偏于寒重,或寒热并重,或偏于里虚。如果偏热重,当然渴喜冷饮;如果偏寒重,当然喜热饮;如果寒热均衡,则寒热水皆可;如果偏里虚,就是饮多尿多。厥阴病的消渴,既不像白虎汤的口渴,也不像肾气丸、真武汤的口渴,它可以一段时间内想喝冷的,一段时间内又想喝热的。

鉴别诊断:湿热的病人,热重者喜冷饮,湿重者喜热饮,怎么辨呢?如果是湿热病引起的口渴,饮多必心下胀,而厥阴病的消渴饮水后绝对没有胀满现象,这是和湿热口渴的鉴别。

2“易饥”------嘈杂 烦饿烧心的感觉,易饥为风消,这是肝风消烁胃中津液,导致胃阴亏损,胃机能虚性亢奋的表现。由于是胃机能的虚性亢奋,所以它并不能消谷,因此它是“饥而不欲食”。由于肝风冲击胃腑,有时还会引起呕吐。

肝风冲击肠腑引起的下利与脾虚引起的下利不同,前者表现为痛泻,很像西医的肠易激综合症,突然腹痛,有便意,同时说拉就要拉,一刻也等不了,这些人食欲很好,吃的很多;后者完全没有这个表现,而是食欲不振,饭后腹泻,便意远没有前者那么急。

3“食则吐蛔”-----这句话要拆开,即“食则吐”。因为临床上我们看到很多呕吐并没有蛔虫,这个症状一定要拆开,不拆开大家就认为厥阴病就是蛔虫证,厥阴病就是治蛔虫的。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蛔虫病越来越少,那难道乌梅丸就没有用了吗?实际上乌梅丸治疗很多非蛔虫病的呕吐效果非常的好,那么为什么仲景后面会加一个“蛔”字呢,是为了突出肝风上冲,气逆之势。通常因为胃本身问题引起的呕吐是什么特点呢?胃中难过,然后想吐出来,吐完了就感觉舒服了。而肝风冲胃引起的呕吐特点是胃中无物,仍然想呕,这就是肝风冲胃的特点,即干呕。有物而呕的多是胃气自病,无物而呕的多由肝风冲胃致病。

异常的肝风内动有上冲、下冲、横逆之别。上面讲的是肝风上冲犯胃,导致不能进食,一吃就吐,厉害的会把肠中蛔虫吐出来,我们叫翻肠倒胃,你把胃里东西吐出来不就好了吗,不行,他还要把肠子里的东西吐出来,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肝风在作怪,因为它乱来的,横冲直撞的,你没有东西它也让你吐。这种呕吐最大的特点是病人感觉有气向上冲,这是最有代表性的。

肝风冲胃,有的表现为食入即吐;有的表现为痛甚则吐,就是胃里一痛就想吐;有的表现为眩晕+呕吐。食入即吐者,往往胃中还有热;痛甚而呕者,往往胃腑有寒凝。

如果肝风不上逆,而是转而下行冲击肠管,则表现为肠鸣音活跃亢奋,下利,便意急迫,次数多,量不多,气体多。我们紧紧抓住病机,有呕吐用乌梅丸,无呕吐也用乌梅丸,因为病机都是肝风内动,冲击脏腑,无非是影响的脏腑不同而已。

4“气上撞心”------这是什么症状呢?就是病人感觉有股气在冲击心脏,乃是肝风上冲心脏所致,甚至可以引起奔豚发作,陈修园的书里头就有用乌梅丸治疗因肝风内动冲击引起的奔豚病。比较轻的是肝风冲撞心脏,再重一点是肝风撞胸,再重一点肝风冲咽,再高的就是上冲大脑,导致晕厥。当然也有轻微的,它的上冲之势病人说不清,只是自觉心脏一跳一跳,他会形容心脏老是跳,快跳出来了,要注意!

肝风冲击心脏还会引起心律失常,心悸怔忡,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故乌梅丸还可以治疗心律失常。它不是心脏自身的毛病,而是肝风扰动了它。

肝风冲击胃可以出现突发的呃逆 呕吐;

肝风冲咽会引起咳嗽,阵阵呛咳;

肝风上冲于面,可以出现阵发性的面部轰热 面赤 头面部出汗;

肝风冲击督脉,可以出现突发惊厥,轻者抽搐,重者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5“下利不止”-------一般来说,肝风挟热多数上行;肝风挟寒多数下陷,出现下利。肝风冲击肠管导致的下利,多表现为肠鸣音活跃亢奋,肚子“咕咕”的响,肚子突然会痛,然后马上就得去拉肚子,一下也等不及;病人便坠急胀,老想解大便,其实没多少大便可以解的,但是总是想拉,排气多,大便少而矢气多,排气后还想拉,坠胀,这种情况提示它不是以肠寒或肠热为主,而是以肝风迫肠为主,这些病人不光大便坠胀,他小便也坠胀(肝风冲击膀胱)。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肝风内动之象。

它和脾虚下利是有区别的,前者肠蠕动是亢进的,而后者肠蠕动不厉害,肠鸣音是低缓的(单从肠鸣音活跃与否,就能判断出是肝风冲肠的下利还是脾虚下利。抓独!);

6“心中疼热”-------心下疼痛往往是遇冷加重,什么情况下会既疼痛厉害又感觉局部烧灼呢?两种情况:一个是寒闭热;一个是“肝风+寒热”纠结于中焦,就会出现又疼痛又烧灼的情况。一方面它的心下绞痛得温乃减,说明存在阴寒邪气,可是它在绞痛的同时又感觉心中嘈杂灼热,它一痛起来就嘈杂,痛一缓解嘈杂就消失,甚至还有病人越痛越烧灼,说明这又不是一个纯寒证。疼痛的时候腹部喜热敷,但真正热敷时又觉得难受,这就是典型的寒-热错杂。

以上这些表现都是在寒-热错杂之中夹杂着肝风内动的因素,肝风可以上冲,可以下迫,也可以盘旋在中焦,可以冲击到任何一个位置。

临床上,寒热错杂的表现形式很多,通常是上热下寒,但是也可以寒热同时错杂于上,也可以同时错杂于下,或同时错杂于中。

(1)寒热错杂于上:有的病人阵发性头痛,这是肝风冲击头部所致;他自觉局部灼热(热),但同时又怕吹冷风(寒)。或者是眼睛发热(热)+头痛(肝风冲击头部)+局部怕冷(寒),可以直接用乌梅丸(一寒一热 一肝风)

(2)寒热错杂于下:最典型的是坏死性小肠炎,除了肝风冲击肠腑出现的大便次数多、肠鸣音活跃亢奋外,又有脾寒下利,又有便血鲜红,符合一寒 一热 一肝风的结构,这个用乌梅丸效果非常好。

肝风冲心-----心悸;冲肺------咳嗽;冲胃-----呕吐;冲肠-----下利;五脏皆可以受欺负。

如果一个病人在出现寒热错杂表现的同时,还伴随出现一些发作性的突发性的症状,如阵发性心下疼痛,痛的很厉害,痛过以后呢,一点事情也没有了,来去匆匆,这就是典型的肝风内动表现,这一点我们常常忽略,而这恰恰是诊断厥阴病的眼目。比如胆绞痛的发作,突如其来,一旦发作,疼痛马上到峰值,但是很快又不痛了,一点也没事了,用乌梅丸为什么可以治疗胆绞痛呢?最关键的是因为重用了乌梅,通过敛息肝风,不让肝风再去冲击胆管,从而达到停止发作的效果;用重剂枳实芍药散,也可以很快控制住胆绞痛肾绞痛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就是因为重用了白芍,控制 平息了肝风,使得肝风不能再去冲击胆管输尿管和三叉神经了。痛起来不得了,痛过以后怎么压都不痛,这正是肝风冲击的特点。

针对厥阴病病机特点,处方用药在调整寒热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平息肝风,乌梅丸完美体现了这个特点,所以,它毫无疑问是厥阴病的主方,它在调整寒-热错杂的同时,重用300枚乌梅为君,占全方重量的一半,用乌梅丸不重用乌梅,你能讲用乌梅丸吗?所以在临床案例报道实际上有些并不是用乌梅丸,实际上是一个泻心汤的加减。

为什么重用乌梅?就是取其酸性,药性的基本规律是酸收--辛散。酸收有什么作用?敛肝熄风。酸能敛肝,因为肝喜动,酸可以约束肝风不要乱动,减少肝风的摇摆程度,使肝风冲击的力度降下去,它与通常治风的方法不一样,通常治风的方法是外风宜逐,内风宜熄,寒风温散,热风清镇,实风制之,虚风固之,它都不是,也就是说通常的治法在这里不能起效,因为这是寒热夹杂之风,攻嫌伐之太过,补嫌壅盛有余,温散则助热而上逆,清镇则助寒而下陷。所以仲景条文有“下之利不止”,什么意思?看着病人消渴,口气很重,气逆于上,好像这个人很热,用点苦寒药吧,一用反而泄泻了,出现了肝风下陷冲击肠管的症状。所以只能采用酸收的办法,酸收有什么好处呢,“护体--制用”,酸既能够酸甘化阴护其体,又能够酸苦泄热制其用,虚实两顾而没有攻补之过,所以乌梅虚实寒热都可以用。因此厥阴病主证的治法就是在“寒热兼顾之中突出敛肝熄风”,这是它的独特治法!

接下来讲一下加减用药,可以说,加减是乌梅丸的常规,可以通过温药、清药、攻药、补药的比例调整,也可以和其他治法联合,原则是要随证化裁,因为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寒热的偏重、部位不同,虚实的多少不同,所以就要进行加减化裁。

因为肝风易变,故厥阴病表现多变,比如说消渴,这个病人是喜冷饮的,而那个病人是喜热饮的,还有的病人既不喜热饮也不喜冷饮。有的病人肝风侧重向下冲击肠管,他就未必会出现消渴。因此临床运用上很难固守成方,加减化裁在所难免。

加减:

(1)肝风重则重用酸收,除了重用乌梅之外,可以加白芍、木瓜,后世有一个乌梅木瓜汤;

(2)里热重则重用连、柏,甚至可以加黄芩、芦荟,酌减辛热药,甚至可以化裁一个新方,比如《温病条辩》里头的连梅汤;

(3)里寒重则重用干姜、附子,甚至可以加吴萸、肉桂,酌减苦寒药;

(4)里虚重者,减辛散药和苦燥药,加重人参、当归用量,或再加一些益气养血健脾药;

(5)如果兼中焦痞实者,加半夏、枳实,像椒梅汤。椒梅汤简单讲就是泻心汤和乌梅丸的合方化裁,这也体现了少阳与厥阴的表里关系。

(6)兼少阳气郁,加柴胡、黄芩,合小柴胡汤;

兼阳明腑热,合小承气汤,像坏死性肠炎,有时候需要合小承气,为什么呢,针对腹胀;兼太阴寒饮,合吴茱萸汤;

兼少阴虚寒,合四逆汤;

兼少阴虚热,合黄连阿胶汤;

兼太阴寒湿,合理中丸;

兼厥阴气逆,加川楝子、元胡、青皮。

(一)伤寒厥阴病。在阴阳错杂的同时,伤阳较重,伤阳重于伤阴,所以乌梅丸基本看不到什么养阴血的药,除了当归和蜜,而更多的是扶助阳气。乌梅丸证虽然寒热错杂,但以寒为主,虽然阴阳两虚,又以阳虚偏重。它虽然以里寒为主,但也会产生动火而挟热半表现,因为肝为厥阴,容易引起相火为害,它在耗气的同时,也会有伤耗阴血、热化的倾向。

乌梅丸证的表现:

(1) 症状: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呕逆,下利不止。阵发性肝风冲击脏腑表现。

(2) 舌淡红,舌苔薄白。

(3) 脉弦而无力。

这里我提出两点,他的脉象舌象没有什么太大的特殊性,可是正是没有太大的特殊性才给出一个特殊的提示,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发现这个人有很重的热象的时候,比如心烦、口渴,汗出多,失眠,阴虚有热,是吧,那么他的脉象应该有个相应的表现,多少应该有这个倾向,可是一看,咦,奇怪了,怎么没有变化,舌象、脉象都没有体现,这种反差提示我们这是热中有寒;反过来,我们看病人寒很厉害,疼痛难忍,手脚冰冷,头上冒汗,满脸青紫,可是一看舌质,诶,它淡红的,它的脉象不是沉细无力,还清晰可见,力度并不是太弱。或者当你看到风气在妄动,又抽搐又抖动的,它的脉应该很弦吧,一摸,怎么体会不出弦脉呢?这说明它实中有虚,所以有个反差在那里,这时往往要考虑厥阴病的可能了,寒热错杂虚实错杂。

肝风冲击上下往往是以中焦为基地的,所以在症状中是以脾胃为中心的,开方子开了黄连-乌梅-干姜,就是在用乌梅丸的思路了,然后再根据它的寒热虚实比例调整,气虚加人参,血虚加当归,热重加黄柏,寒重加附子。

(二)温病厥阴病——连梅饮/汤证。它的发病机理是温病传至厥阴,内外合热,外来的是热邪,里头又热化,挟热伤阴肯定是一个趋势,整个趋势是以热化占主导,当然也可以表现为阴阳错杂而热多寒少,这时就用连梅饮;连梅汤来自温病,用于厥阴纯热无寒证,连梅饮是在连梅汤中加了炮姜和人参,扶助阳气,适用于厥阴病,阴虚热重+阳气不足,夹有少量里寒症的,他加这两个药的妙处就在于养阴而不呆腻,清热而不败胃,这是比连梅汤更好的地方。

连梅饮用于: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烦热不寐,饥而不欲食,手足麻痹,舌偏红瘦,脉弦细偏数+大便时溏。这种寒热并重很多见,特别是2型糖尿病,单纯大量滋阴清热的药进去不行,它会大便拉稀,肚子发胀,会食欲下降,用这个就可以起效。它的特点是突出了心中烦热,饥而不欲食,你说他阴虚火旺吧,他还大便溏,你单用黄连阿胶汤,他就食欲下降、手足麻痹、体倦无力,这个在甲亢病人中也会出现。治法上“酸苦泄热+酸甘化阴,酸收熄风+辛甘化阳”,重点在酸甘上,辛味药比较轻。

(三)杂病厥阴病——安胃丸证。它没有外感寒热的因素,特点是寒热偏向不重,以肝风郁扰的现象为主,包括肝风上冲,也包括肝风下陷,在杂病中它表现多是肝风上冲,这在很多内科病中都有表现,这个就是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安胃丸证,它的特点是:消渴不欲多饮,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能食,食入即吐,胸脘胀满(肝风冲击的现象),头晕、肢厥。舌淡红,舌苔粗紧(粗紧苔提示气不能周行);关脉弦旺,这个弦比乌梅丸证要多得多,甚至关脉亢旺,就是左关脉浮大有力,左关脉象个疙瘩一样,两头尖中间大。那么它的治法是酸苦坚阴,辛甘通阳,突出一个“通”字,包括辛香理气+敛肝熄风+和胃降气。代表药物是川楝子和乌梅,同时有调寒热虚实的,调虚的有人参白芍,调实的有青皮 陈皮。

乙脑后遗症,因为发热期的时候往往侧重清热、平肝,一派的凉药上去,到后面就会出现虚实夹杂的厥阴病;还有一个是休克型肺炎,它是寒热错杂型的休克,符合厥阴病特点,可以用乌梅丸,我们知道厥证有纯寒厥有纯热厥,但也会有寒热错杂厥证的出现,这个时候乌梅丸就可以上。

还有很多疾病跟肝风有关,像惊厥、梅核气。有一些冠心病发作时表现为“气上撞心”,而且一痛就心里烧灼得很,脸上发红,我用连梅饮加上活血药,效果非常好(活血药针对心绞痛。连梅饮中的黄连、麦冬、生地、阿胶,清热降火,针对心里烧灼,脸上发红;乌梅40克,平息肝风,针对“气上撞心”)。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妇科的寒热错杂病中,你可以留意乌梅丸的应用,我老师用乌梅丸治妇科病很好,比如严重的崩漏+寒热错杂现象的,就可以用乌梅丸,一方面用寒热药纠正寒热错杂,同时重用乌梅酸收止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连梅饮的临床运用
以厥阴主风理论指导乌梅丸的推广运用
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
乌梅丸治疗郁证二案
论柯韵伯对乌梅丸的发挥及临床应用
专题讲座: 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