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内容提要: 内容设计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处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是牵制其他工作的 “总发动机”。目前,一些博物馆存在忽视内容设计而重视形式设计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培养策展人、征集群众意见等方式,切实提高陈列内容的设计水平。

博物馆陈列设计主要包括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两个方面。顾名思义,内容设计就是对陈列展示的对象进行整体认识、研究、构思,以确定展示的基本脉络和具体内容。内容设计运用到展览工作之中,主要体现在对陈列对象的整体把握和陈列大纲的撰写上。本文通过笔者多年来在陈列内容设计方面的工作实践,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与感受,以求教于业内专家学者。


内容设计在展览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 一) 内容是展览的灵魂,内容设计就是对展览的 “总体设计”。


内容设计者就像电影编剧,而陈列大纲就是剧本。如何整体把握展示对象,秉承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从怎样的角度宣传和展示,分为几个章节,选择哪几个侧重点,可以运用哪些有价值的文物、照片、文字,贯串怎样的思想和情感,所有这些都靠内容设计者去构思和掌控。因此,内容设计者应该对展览对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既能把握全局和整体,又能熟知局部和细节; 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较强的写作功底。

陈列大纲虽然整体上不与观众见面,但其中的许多内容,如标题、前言、说明条、结束语等都要直接面对观众。这是观众第一时间接触到展览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大纲的宗旨意图以及大纲述诸的事实、人、物、形象、品类都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并强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符合博物馆直观表现的特点以展示在观众面前”①。


( 二) 内容设计是展览工作的根本,是牵制其他工作的 “总发动机”,是所有工作的起点与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展览是由内容设计、形式设计、陈列布展、服务保障、宣传接待、广告策划、评估总结等多项工作共同组成的。内容设计处在所有工作的最底端,就像盖房子打地基,没有地基不可能盖好房,更谈不上盖怎样的房; 地基打得不牢,房屋就会摇摇欲坠。展览的其他工作都与内容息息相关,都是紧紧围绕内容这个中心开展,这也充分显示了展览内容在一个展览当中的基础性地位。一个选题准确、章节划分合理、实物运用恰当、文字表述精准的陈列大纲是展览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是整个展览的重中之重,显得尤为关键。否则,其他一切工作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三) 内容设计决定形式设计的基本方向。


虽然内容与形式是陈列展览中的两项齐头并进的主要工作,但内容设计是形式设计的源头。离开了内容的形式则是空洞和虚无缥缈的。大纲基本可把陈列的分量反映出来,形式设计者才能通过熟悉大纲的内容了解其涵盖范围,确定陈列规模。这直接涉及对空间的利用、经费预算、人员技术力量的投入等。“一个好的陈列大纲除去层次清晰、文字简练、重点突出外,还应当便于陈列形式的创造,章节体系层次不宜太多,各部分之间应当平衡,展品密度适中。”② 虽然形式要为内容量身定做,但有时为了设计的需要,也可以对内容进行局部调整。



目前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 一) 缺乏撰写大纲的内容设计专业人员。


国内大量处于低层次运转的中小型博物馆的陈列修改基本依靠外力,从一开始就需要外聘人员,将大纲撰写等基础性工作交给历史研究学者或兄弟馆的专业人员。殊不知,无论是从资料的熟悉程度,还是对观众需求的了解程度,研究学者毕竟没有从事过展览策划方面的工作。他们可能对历史研究得很透彻,但对馆藏文物、历史照片、文字资料等却不一定十分熟悉,也不了解展览的相关要求,更不清楚观众对展览的需求,往往将研究成果生硬地运用到展览当中,阻碍了形式设计等工作的开展。一个生动的展览需要靠实物或照片等有形的素材支撑,而不完全是理论成果的展示。而兄弟馆的专业人员毕竟未曾系统地研究展示内容,只是为了做大纲而突击性地查阅大量资料,可能会出现未能深入地将历史内涵结合到大纲之中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大纲,即使形式设计得再漂亮,也只能是哗众取宠,注定这个展览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 二) 过分重视形式设计,而忽视了展览内涵。


许多博物馆在进行陈列修改时,将重点放在形式设计上,往往忽视内容设计,导致过分追求“声、光、电”高科技展陈效果,却忘记了展览的初衷是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受到启发与教益。最终结果是观众只对某项近似游戏的展陈手段记忆犹新,而对展陈内容记忆不深。目前,国内从事陈列展览形式设计的公司很多,高科技展陈手段也日新月异、推陈出新。这些公司只是凭借博物馆给的大纲进行形式设计,根本不了解展陈内容的内涵,或是不能深刻把握内容的精髓,只是结合空间场地、经费预算、时间进度等条件,运用现在国内甚至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科技设备,去追求所谓形式效果。博物馆这样做也非常省事,只需将所有设计全权委托设计方去做,在形成了效果图、施工图等方案后再稍作调整即可。自身不需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出的产品又比较高大上,如此形成了 “千馆一面”的现象。现在国内流行什么展陈手段,则近期博物馆基本采用这种形式手段,如原来的投影、幻影成像、3D 技术、半景画等。这些高科技展示手段,其实有很多是不适用的。比如,有些设备受温度、湿度的影响很大,过热、过潮的环境下容易出故障,尤其不适合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但因为设备价格较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设计公司会千方百计地使用这些设备。而一旦投入使用,后续维护等问题便接踵而来。很多故障只能请专门的技术人员从外地赶过来维修,维修周期长,费用高。很多博物馆的高科技设备运转几年后,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 三) 内容与形式上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


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看似是两项相互独立的工作,实则联系紧密。很多单位按照部门职责分工不同,将这两项工作交给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或是聘请两个不同的公司开展。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履职,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论证,将两项工作割裂开来分头开展。内容设计人员只是根据主题需要闭门造车般地撰写大纲,不会结合展厅条件去考虑如何更有利于形式方面的表现; 而陈列设计人员则对展陈的内容不熟悉,纯粹为了追求形式的效果去构思和设计,导致一些工作上的脱节甚至失误。


( 四) 缺乏对观众的调查研究。


博物馆的观众调查主要包括群体结构、参观感受、信息来源等内容。前,博物馆对观众的调查普遍存在范围不广、内容不深、渠道有限、周期太长等问题,导致推出的展览与群众的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欣赏水平。博物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做展览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只有吸引观众来馆参观,才能获得大家对博物馆工作的认同。举办展览绝不是博物馆仅凭主观意愿,或为某个纪念日等来策划,而应该在搜集与调查观众意见的基础上,真正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展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服务人民。


提高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水平的对策


( 一) 博物馆应当立足自身,千方百计地培养自己的展览策划人( 即策展人)。


在我国,策展人通常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一个成功的展览需要有策展人。策展人既是大纲的主持撰写者,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文字功底,对资料、文物十分熟悉,展览工作思路清晰,对展示主题有一定的认识与研究; 同时又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对形式设计与展览审美有一定的造诣。策展人要详细地为形式设计人员讲述展览的立意、思路、目的和关键点,让设计人员从整体上对展览对象有一个理性的认知。此外,策展人还需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能够驾驭由文物管理员、资料管理员、史料研究员等多工种共同组成的实力较强的业务团队。展览是一项时间周期较长的工作,如果仅凭个人单枪匹马、孤军作战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经过多次展览的配合协作,策展人才能不断地进步,团队内部才能默契地做好全方位的工作。


( 二) 让内容设计人员参与到展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虽然展览中的工作看似是相互独立的不同环节,但每项工作都紧紧围绕内容这个中心开展。因此,让内容设计人员参与其中才能不偏不倚、紧扣主题。形式设计是以内容为基础,形式设计追求怎样的风格,要怎样更加深入地理解陈列内容,哪些地方要从形式方面浓墨重彩地展示,需要和内容设计者深入沟通才可能知道。宣传接待、广告策划都少不了内容作为支撑。讲解必须是以内容为基础的讲述,策划也是在推出内容的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连服务保障也必须与陈列内容相统一。所以在筹划展览的全过程中,内容设计人员都应参与。这对于减少工作中的曲折和反复,节约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益的。


( 三) 加强对博物馆展示对象的深度研究。


无论是展现历史,还是展示文物,都必须建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只有熟悉展示的内容,清楚针对这些内容有哪些相关的资料,通过反复比较、甄别、取舍史料,才能够发现自己的特色和闪光点。一个成功的展览并不是图片或实物的罗列,它们不是摆放在橱窗里的商品,而是蕴含丰富内涵的历史见证。“必须对藏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考虑展品表现的可能性,精心进行陈列品的组合”③,才能充分发掘出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使展览更具思想性、观赏性、趣味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 四) 广泛征集采纳观众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组织博物馆之友、志愿者、专家学者等不同层次的人员,采取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网上调查、微信留言等形式,广泛征集意见,了解大众对什么展览最感兴趣,说明文字怎样写才能做到通俗易懂,哪些意见或建议值得采纳。博物馆推出的展览不应都是曲高和寡的产品,而应该走进基层,走近百姓,寻求更大的受众面,才会有市场,才会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也是博物馆人做展览的初衷所在。博物馆应将征集观众意见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建立长效机制,设计目的和侧重点不同的调查,同时将征集到的可行性意见切实运用到工作之中。


( 五) 注重展览后的总结与提升。


展览正式对外开放以后,并不意味着所有工作宣告结束,还应组织参与展览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宣传接待人员对展览做一个回顾与总结,汲取经验,发现不足,及时反馈观众对展览的评价,以便指导下一次的展览工作。只有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工作水平才会有较大的提升,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才会更加默契,展览质量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①丁言斌: 《最新博物馆藏品征集、陈列艺术设计与藏品信息化建档收藏管理及藏品定级定价标准手册》,中国科技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955 页。

②同上书,第 956 页。

③王宏钧: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修订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60 页。


作者: 黄洋,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原文发表于:中国纪念馆研究 2016 年第 2 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物馆学】Vol.7 | 陈列研究与艺术设计 (上)
设计师在展陈中的作用
现代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有多重要
全文:《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规范》和《博物馆陈列展览形式设计与施工规范》
博物馆的展览是如何做出来的?
鲁迅生平陈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