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中的方言土语
张仲景在论述太阳病3/8中风而致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和太阳病8/4伤寒而致的葛根汤证时,都出现了“项背强几几”一词,所不同的是,有汗恶风是太阳病3/8中风的桂枝加葛根汤证,无汗恶风是太阳病8/4伤寒的葛根汤证,其中的“强几几”一词就是北方和中原地区惯用的方言土语,只是由于历代传抄之误,将原先的方言“强八八”误抄成“强几几”,一直延误至今,令人无法理解。其实,在我地农村,“强八八”一词至今仍然在某些群体人中广泛使用着,人们彼此之间都能理解它的含义,比如,当你在晚上睡觉时,由于不慎着了风寒或者睡觉姿势不正确,会导致俗称“落枕”的病,早晨醒来起床时就有一种自我感觉,头项背拘紧不舒服的现象,我们农村的方言土语就称之为“强八八”,“强”字的读音是jiang(僵),“八八”的读音是baba,即数字8的读音。同理,对于这种风寒客表而致的气血不通现象,有时也可发生于四肢,出现四肢活动不灵,但不是中风偏瘫的感觉,我们农村方言土语也称之为“胳膊强八八”和“腿强八八”,至于为何称“八八”,恐怕与太阳病中风3/8和太阳病伤寒8/4所指的病位在人身后背至头和以数定象的8的读音有关,而不称为“七七”,因为太阳中风也好,太阳伤寒也罢都有“八”这个特指的数字,离开《伤寒论》气数学说就无从解释这一语言现象。无独有偶,在内经中也曾经出现过“几几”一词,云“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强)几几.......”,几几”在此的读音是baba,也是方言土语,与《伤寒论》具有共同的语音环境。在《诗经》中也有类似之语,云“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公孙是人名,硕是大的意思,肤是美的意思,赤是红的意思,舄是古代木制的拖鞋,全句的意思是“公孙个子高大,身材优美,穿着红色木制的拖鞋,走起路来发出八嗒八嗒的声音,在此“几几”是个象声词,是“八八”的传抄之误,由此可知后世诸家之释非是,都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强加注释,因为他们不知道在这里是仲景使用的方言土语。 
   不来
    在《金匮要略》中仲景也使用了方言土语,云:“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其中的“不来”是表示“摆”的方言土语,在此表示肝死脏的脉象如绳索一样来回摆动,我们本地的方言土语称之为“不来”,“不来”就是“摆”的原始土语,比如,摇头我们方言称其为“不来头”,挥手示意我们方言称其为“不来手”,旧时的游医走门串户为人看病,手中拿着一种鼓,用手一摇就响,这种鼓我们方言称其为“不来鼓”。伤寒名家胡希恕在解释此条时云“不来者,不动也”,显然是望文生义,因为他不会说我们的方言土语,没有这种语言环境的熏陶。 
   某某家
   在《伤寒论》中二十次出现“某某家”的说法,如风家,喘家,淋家,疮家,亡血家,汗家等等,“家”字在此指素患有某种宿疾,或有某种喜好的某类特殊群体的人,在我地方言土语中称妇女是“妇道人家”或“女人家”,在《伤寒论》中还有许多方言土语,如“不中之”的“不中”,学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理解方言土语的含义。

  不中与之
  《伤寒论》第16条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五版教材解释为:“不中与:即不能再给病人服用。”实际上,不中(音zhōng)就是不行,这个意思不但南阳人用,河南省广大地区也用。“不中与之”是一个倒装句,即“桂枝与之不中也”,“柴胡与之不中”,前者是说太阳坏病给患者服用桂枝汤不中(治不好),后者是讲心下痞证不在胸胁,是中焦气机痞塞,非少阳之半表半里,也非有形邪结之结胸证,故给患者用柴胡汤不中,应该用半夏泻心汤。

  不了了
  《伤寒论》第252条曰:“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五版教材解释:“目中不了了:即视物不清。”第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对此两条中的“不了了”,历代注家及教材皆回避不释。实际上,“了”,音līǎo,指结束、完毕。“不了了”,即没完没了,引伸为缠绵不舒服。第252条是指眼睛转动不灵活,一直不舒服。第203条指其他症状基本消失,就是还一直有点烦躁。第148条指阳微结证,小柴胡汤治其外证,但里气未和而一直不适(里热未除),故使大便通畅而病解。现在南阳人在说此事尚没完结时仍说“这事儿咱还不了”。

   
  《伤寒论》第226条曰:“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第380条云:“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腹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哕”有何表现,历代伤寒注家及教材均未论述,在《金匮要略》中“哕”均释为呃逆。其实“哕”,音yùè(四声),指呕吐,这在南阳人的方言中使用最广泛,将吐之有物者称“哕”,将欲吐而吐不出物者称“干哕”。就《金匮》中“哕者,小半夏汤主之”,“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来看,此两方我们现在在临床上仍是用来治疗呕吐之证。
   弄清这些方言的含义,对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学术思想肯定是有所裨益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伤寒论》的方言理解 二
桂枝加葛根汤方证
伤寒怪词解:《伤寒论》特殊名词解释!(附必背108条文)
《伤寒发微》太阳篇057
《伤寒悬解》太阴篇桂枝汤与四逆汤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