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0年代中国文人转型

没有人抗得过时代。

就是那些创造了人类社会基石的人文学者也同样如此。

当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重新进入思想启蒙时代时,所有充满青春热血的年轻人、老年人都想充当思想狂飚的英雄,那时功利的东西没有显现它的价值,人们在长久的清教徒的日子里,没有人体会过享受物质生活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没有经验的东西、不成为主流的东西,自然没有激发人们的狂热追求。但是,那些在校园里学习的人,那些以文字作为日常粮食的人,他们天天感受到的是一种新思想的激荡、新知识的刺激,他们内心里最有成就的时候、感到自己是一个人物的时候,往往是在听一个学者讲座、听一个学术报告的时候,或者是在食堂、宿舍里谈论当时热门的学术话题和讲述自己的一点思想火花的时候。所以在潮流的裹胁中,没有人觉得金钱是非常紧要的东西,能够吃饱饭、穿暖衣就可以了,其他的奢侈品没有见过,没有感觉,也就没有追求的激情。但眼前的思想盛宴如果你无法进去分享,那是很没有成就感、没有面子的事情,也是青春涌动的内心无法容忍的事情,那是时代的脉搏,蓬勃青春的人怎么能在时代的脉搏之外,怎么能忍受不在潮头浪尖的生活。

在那样的时代氛围中,校园里人文学科的学生最牛气,那些富于思想的教授和学人心理感觉最好,头抬得昂扬一点,没有人有异议。那时完全不同于现在,不是哲学、文学系的人叛变进入金融经济系,反而是那些现在看起来很强势的系科的学生“反水”进入文史哲学科。

在一个思想活跃激荡的年代,人们充满更多宏大的梦想,人们的眼神里更多神采、更多光亮。思想和梦想的力量让人神采飞扬。而在有金钱或者没有金钱的人那里,金钱却总是让人憔悴黯淡。

但一个束缚在肉身中的精神总是要让位于物质的肉身。在一个民族精神觉醒的时候,精神可能会昂扬一会儿,但那只是一个非常态的社会。在一个常态的社会中,物质的追求总要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虽然中国从追求昂扬的精神变为追逐闪亮的金钱,不是自然的转变,而是一次广场精神的硬着陆,留下更多不情愿,留下更多心理挫折。当国家这只大船要强硬掉头时,部分人的内心抗议是毫无意义的,而文人可能因为他们要丢失曾经有的话语领导权,去服从另一种话语权,转型就显得尤其艰难。当中国文人进入90年代以后,经受了最艰难的煎熬,有失去优越地位的失落,有新的生活标准下的生存的落魄。思想的飘扬碰到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和庸俗。斯文扫地尴尬重新降临到许多中国文人的身上。

没有人抗得过时代。

当90年代全民经商浪潮席卷中国的时候,文人已经完全落魄,适应时代的转型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最现实的问题是生存,如果没有家庭的牵扯,他也找不到鼓掌的观众;如果有了家庭的责任,家庭的生活标准有了新的高度,家庭不支持安贫乐道的精神,如果在家庭里不是一个挣钱的主力,一个男性文人将在两个战场上脸面丢尽:社会战场上躅躅独行,家庭战场上形单影只。

但转型何其难也。

在成长的年代,寄托了自己所有的精神和梦想的事业,已经成为了自己人生价值的东西,要彻底抛弃,那无疑是一种精神自杀。但是,这样的事业却不能带来足够活得体面的物质生活。他不得不按照当时的标准重新寻找这个时代需要的强势职业。当然,在这样一个强势职业中,他可能处于一个学徒的位置,总要受到上司或者同事的训斥和驱使。

这就像一个人在成长的岁月里,铸造了好几把剑,但恰恰是那把最锋利的剑无法使出来。对于从80年代过来的文人,这一把锋利无比的剑,就是思想的创造力,但是进入90年代后,这种思想创造力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转换,却可能毫无用处。他生活在精神的高贵里,但是为了获得物质的现实活动,他要低下高贵的头。他深知自己的梦想在哪里,他希望有时间把那个梦想实现,他知道眼下自己为了生计的付出只不过是为了养活自己。关涉自己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他没有时间去实现;为了生计的活动,付出了他全部的心力,但是他没有别人不怎么费力就具有的竞争力。

他生活在分裂之中,精神常常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游走,这种游走耗费了他的精力,但这种内心里的抗争却永远也无法停息,因为,这关涉人生一次性的轨迹到底有多大意义,可怕的是意义的标准从来不是社会的标准,他是个人在青春觉醒时期,在整个社会氛围的感染中形成的一种个性定势。这种成长中形成的定势主宰了一个人终生对自己价值的评价。

这种人就是后面转型获得了世俗上的成功,他也会觉得自己人生的失败。那种情形就像那个总想做医生的契诃夫却成了一个文学家,觉得自己不成功一样。

但不管如何,中国文人拗不过时代,他必须转型,虽然这个过程艰苦卓绝,这其中成功的、失败的故事足以让人动容。有人直接从人文转向经济学科读一个硕士或者博士,改换门庭;有人转型做了纯粹的商人,但在他那个行业充当了思想家的角色,如牟其中、如地产界的冯仑;有人进入跟人文很相近的图书出版行业从事财经书籍的出版如野夫、刘波;有人做了财经报刊杂志主编如方泉、杨浪、沈灏;有人进入政界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如郭树清等;有人进入资本市场参与股市炒作如吕梁等等。从以上列举的一些名字中,大家已经看到了其中的成功者,也看到了其中的失败者如牟其中、吕梁等。但更多的人醒悟晚,至今守着人文的阵地,或者坚持多年后想着如何追随新的社会潮流,但却艰难得让人心酸。

分享到:
   阅读(89)评论(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郑晓华│“人文意识”:守望和维护千年书法的“道统”
从缘起韩愈解读唐宋八大家
《阿Q精神—时代的警钟》
长安新语 | 解放思想再出发
失落的寒香,还是失落的文人风骨
【教育读书】从来读书长精神,愿将此身常伴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