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博物馆的展览“拿在手上”
userphoto

2022.09.18 山东

关注

  近年来,随着考古日渐火了起来,人们逛博物馆看展览的热情也随之高涨。不过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扰:去到博物馆参观,看了许多展品,听了很多介绍,可到头来不过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好像看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看懂。北京大学博士、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丁雨新著《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以下简称《看展去》)或许会解决你的这个困扰。该书集结作者22篇观展感悟,不仅有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的介绍说明,还配有300余张照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堪称一本“拿在手上的展览”。

  屋联山崦,旁通曲畅,处处风光

  《看展去》是丁雨2016—2019年间观展文字的结集。大多数文字并非展览评论,而更近似于对各个展览的导读。在他的经验里,在展厅中徜徉,所带来的更多的是感官经验,而其背后的故事和设计者的巧思,如无相关的专业经验或观展后相关材料阅读,往往难以体会。《看展去》的写作初心,就是将观众的感官经验和设计者的巧思、展览背后的故事结合起来。

  丁雨的本科专业是博物馆学,但之后所做的研究和博物馆学关系不大,“正因如此,对于自己的这段历史,我一直缺少某种仪式感。想要对本科阶段的学习有所交代,我力所能及的,或许是走进博物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看展去》“后记”中,作者写道,写作这些文章的第二重意义,是回应自己对于公众考古的执念,“在参与公众考古项目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公众考古的实践至关重要,其为公众考古研究理论、方法的重要源泉之一。正因如此,如何在公众考古的实践方面有所作为,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看展去》中的文章,便是我在众多同道帮助下进行的一种尝试。希望借助这些文字,帮助大家了解:考古文博这个行业,上天入地,费了许多工夫,到底在搞些什么,又搞出了些什么。”

  对于公众考古,著名学者扬之水也认为,“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策展人都是想讲故事,故事是否人人可以听懂,并且了解情节设置的奥妙,则大费周章。”扬之水认为,丁雨博士的看展,“不仅读懂策展人讲的故事,而且以自己的体验和知识讲述了新的故事。从南方到北方,从陆地到海洋,从国内到国际,纵横捭阖,出入东西,下笔游刃有余。丁雨博士有着国内和国外的考古实践,自然是下笔之际的底气。”

  扬之水认为,读丁雨的书,会让自己跟随他在历史语境中读“物”。“也可以说,作者是用物来思维,由星星点点的物,结作一张网。专业知识打底,遂有本领把握不同展览的戏核,依林构宇,建起慧眼下的脉络和情节,但见屋联山崦,旁通曲畅,处处风光。”此外,在给《看展去》写的序言中,扬之水还表示,专题展览不同于电影可以反复放映,即便巡展也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于是随着撤展,现场也就消逝,“《看展去》却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公众保存了精彩的场景,留下一份值得回味的历史记录”。

  从一物到一展

  丁雨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明考古、陶瓷考古。他曾在《考古》《文物》《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教育报》等期刊和媒体发表学术论文和展览评论100余篇。而从一件文物出发去解读一个展览,并解释出展览背后的故事,正是《看展去》一书的特点。在近日举行的新书线上分享会上,丁雨就分享了自己观看和秘色瓷相关展览的心得。

  “秘色瓷这个名字,大家听起来可能会觉得耳熟或者觉得它听起来有点神秘,一听就是有故事的瓷器。”丁雨说,实际上秘色瓷曾经非常令人困惑,“我们知道瓷器属于手工业的一个比较小的门类,大家想想自己日常的生活,你会觉得瓷器并不太起眼。但是在很长一段的世界历史中,有很多国家的人是用不上瓷器的,这个过程几乎持续了一千年。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中国能够较早地生产瓷器当然是一件非常值得夸耀的事情。”

  秘色瓷之所以神秘,是因为虽然史书上记载很多,但它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瓷器,并不清楚。“这个名字仿佛昭显它就是一个注定神秘的东西”。1987年,破解秘色瓷之谜的转机出现,考古人员发掘了法门寺地宫遗址,考古人员不仅挖到了满地供奉佛骨的金银珠宝,还看到了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个朽烂的漆盒中有13件看上去非常朴素的青瓷碗盘。这些看起来朴素的青瓷碗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得以和八重宝函金盒银碗这样的东西等量齐观地去供奉佛骨呢?同样在地宫碑刻上发现的《衣物账》,揭开了这些青瓷碗盘的身份。《衣物账》上写着“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数量器型和漆盒中的青瓷完全吻合。秘色瓷就这样重新被发现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些瓷器也成了判断秘色瓷的标准器。

  秘色瓷的“标准器”有了,下一步就是找到确切的窑址。这就是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浙江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窑址发现之后,秘色瓷的一些生产的细节也都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丁雨介绍,在评上“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没过几个月,故宫博物院就联合浙江考古研究所集合全国的秘色珍品,做了“秘色重光”这个展。从它内容的结构设计来看,它的展现有3个主要的单元,第一个单元是判断秘色瓷的标准,第二个单元是皇帝的瓷器,第三个单元是秘色瓷的生产,应该说这个逻辑线条是非常清楚的,秘色瓷是什么,它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它怎么生产出来的,展现也很明晰,简洁有力。从秘色瓷的定位到秘色瓷的身份内涵再到它在生产上的讲究和不凡之处,可以说展览整体的设计是一气呵成的,台风非常干净,手法也很老到。

  丁雨认为,这个展览虽然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展览模式是基于文献、传世品、出土遗物多重证据比对分析的一个学术模式。如果展览只是用作学术的话,这样的陈列应该说是非常值得称誉的。但面对非专业的公众,这样去讲故事是不是足够吸引人,“因为我们知道博物馆它是想让你进入到一个场景之中,在这个场景里面它是要传达一些信息给你的,而信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达给你是合适的呢,肯定是讲故事的形式会让你接受起来更自然一些。”

  所以丁雨觉得,从观众的视角来讲我们当然是努力地去了解每种展览每场展览背后的意图、它的背景到底是什么,但是如果作为策展的角度来讲,我们可能还需要多站在普通观众的视角去想我们如何去讲述故事能够让大家很快地进入到这个历史情境。“有些美是光彩夺目的,有的美则是低调深沉的,后者更容易让展览者和观众之间的沟通问题凸显,学术的前沿和文化的深挖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史实和文化的叙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展览的表达,如何向各位观众叙说一个更加精彩的故事,如何更好地让观众真正地进入对于秘色瓷这类低调奢华瓷器的欣赏,真正地从内心与策展者产生共鸣,值得我们更多地去考虑。”

  假如你是一个策展人

  诸如秘色瓷这样的专题展,普通观众去参观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如何才能看出“门道”,而不是去看了一场热闹?对此丁雨表示,如果真的对展览非常有兴趣的话,其实可以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一个策展人,你拿到了一个题目,你手中什么东西都没有,你就是天马行空地想,你去想你要去做这个展览的话,你想去布一个展的话,在这个题目下,你想把什么东西放上去,你怎

  么去布置这个结构,你会设想出来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去展示给别人。如果你做过一番这样的设想,再去看展的时候,我觉得你对这个展的理解是有可能进一步加深的。因为当你设想过这样一个展之后,就会在这个展里面看到一些和你原本设想不太一样的地方,你看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你就会去想为什么他是这样想的而我没有这样想,为什么他是这样想的而我和他想的又不一样,当你发现了这种冲突,就更有动力看完展之后去搜索一些资料,去了解这个策展者本身想表达的内容。”

  而对于孩子,丁雨则表示,最好不要逼迫孩子提前做功课,增加他们的观展负担,“如果家长希望引导一下孩子的话,确实可以提前做一些相应的功课,这样对于展览的内容心里会有一个数,这样可以选一些点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一下孩子。我的理念是不要给孩子增加更多的负担,还是让孩子开开心心喜欢上博物馆是一个更重要的事情,有了兴趣有了热情,自己愿意去探索,这个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强迫他一定要从展览中得到些什么。”

  说起自己这几年看的印象最深的展览,丁雨表示是在首都博物馆看的天路文华展,“看这个展之前我对于西藏的了解是比较模糊的,本身我也不做西藏这个地区的考古,在我心中就是一个雪域高原,可能对它的印象就来自于那么几首歌,《青藏高原》之类的。我去看了之后才把以前的一些知识串起来,同时也填补了以前知识之间的空白,比如历史课本通常都会写的几个人物,比如松赞干布、宗喀巴、八思巴等等,去看了之后才把这些人物一个个连起来,才把西藏的历史主线连起来,这个展讲的西藏的故事确实给了我一次梳理西藏历史的机会,我觉得重新认识了心中的雪域高原的样子。”

原标题:把博物馆的展览“拿在手上” 值班主任:田艳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秘色瓷(12):后司岙“咸通”铭瓷质匣钵
(2)秘色瓷(4):吴越国钱氏家族越窑秘色瓷佛雕盘龙纹罂
故宫展览|千年越窑 秘色重光
<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开幕
故宫【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二)
187件秘色瓷集聚故宫:讲述一个千年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