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8年苏联大使向毛主席提1建议,7天后,赫鲁晓夫亲自登门道歉
userphoto

2023.04.11 山东

关注

前言

提起曾经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大家会想起什么呢?是了,他那张手握玉米大笑的照片,一定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里。

作为“冷战”时期的苏联最高领袖,赫鲁晓夫在与阿尔巴尼亚、古巴、印度、美国、中国等国打交道时,还是很有自己的见解。

20世纪70年代,早已卸任的赫鲁晓夫开始写起了回忆录。不过,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里对一件事情遮遮掩掩、始终语焉不详。

知情者都知道,这件被赫鲁晓夫刻意遮掩的往事与毛泽东主席有关。

说白了,赫鲁晓夫在毛主席那里没有占到便宜,相反还被数落了一顿。

那是1958年6月至7月底,原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建议,结果遭到毛主席的严厉驳斥。

尤金向赫鲁晓夫打了报告,一周后,赫鲁晓夫急急忙忙从莫斯科飞到北京,亲自向毛主席解释道歉。

说得这么热闹,这件赫鲁晓夫最不愿意提及的往事,其中到底有何内幕?

图|毛主席与朱德、周总理陪同赫鲁晓夫视察解放军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的不平等军事合作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同年12月,毛主席乘坐专列从北京出发,一路驶向莫斯科,与时任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签订《中苏条约》,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至1955年,苏联帮助新中国援建了150多个工业项目,其中涵盖了轻重工业、纺织、生物、科学、教育等各行各业。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在争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权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对华政策。

如果说斯大林在世时,他对中国还有所提防,赫鲁晓夫则加快了援助中国的步伐,使得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时期。

由于在外交方面配合默契,中苏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上进行了频繁合作,甚至不限于双方的互相援助和支持,考虑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1955年初,苏联国防部提议:中苏两国在远东地区的防务方面加强协同合作。

中国派出陈赓、王秉璋、成钧,等9名军队领导同志组成的代表团,赴哈巴罗夫斯克与苏联远东军区及太平洋舰队商谈防空合作。

1955年2月6日,中苏双方准备签订《苏联远东军区和太平洋舰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联合防空协议》。

陈赓等人回国向彭总司令汇报后,彭德怀认为这个防空协议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因而是不平等的。

彭总向中共中央建议暂不批准该协议。

不过,这项防空协议的暂时搁浅没有影响中苏两国进一步的军事合作。

当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日渐扩大,迫使苏联必须组织起东欧军事集团抗衡。

在赫鲁晓夫看来,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骨干力量,其作用不可忽视。

虽然中国没有明确提出过加入华沙,但在经济和军事合作方面,华沙条约组织必须要考虑到中国。

1955年5月12日,时任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出席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大会。

彭总发言道:“中国对于华沙会议做的一切决定,都将给予全力支持和合作。”

会谈中,赫鲁晓夫向彭总讲述了华沙条约国部队的战略利益,以及与北大西洋集团军事力量对比情况;还介绍了苏联各种新式武器的发展。

谈到大型远程轰炸机和空对地空对舰导弹时,赫鲁晓夫明确表示:“只要中方有需求,苏联考虑用这些新式武器帮助中国朋友。”

谈判进行到最后,赫鲁晓夫表态:“华沙条约是防御性目的,是促成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和平,苏联会主动提出裁军方案,以争取和平谈判,缓解国际紧张局势。”

1955年5月22日,朱可夫与彭德怀讨论未来反侵略战争时,他认为中国积极防御的提议已经过时,在目前条件战争下,各个大国具备核武器打击的能力。

一旦使用核武器,将具有决定性意义。

说穿了,苏联认为未来的军事战争必定要往核武器方面发展,继续投入大力气进行常规武器的研制,有些不划算。

而且常规武器杀伤力有限,即使千军万马也抵不过敌人一颗原子弹。

彭总给出的意见恰恰相反,他根据毛主席的意见提出:“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绝不是先发制人!”

最终,彭德怀与朱可夫二人有些不欢而散。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苏联军人,尤其像朱可夫这种高级领导与中国具体军事合作中表露出了傲慢的态度。(看不起人)

1955年9月,苏联国防部提出在外贝加尔军区与沈阳军区订立防空协定。

苏联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苏军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和空军力量。

中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海军与空军绝对实力根本比不上老大哥苏联。

倘若外贝加尔军区与沈阳军区进行紧密合作,日后只要中国有需要,远东地区的苏联军队随时都可以与中国军队合作,较为机动地发挥两国合作力量,保卫远东和平安全。

图|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的宣传画

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觉得苏联方面提出的这项建议听上去为中国着想,其实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既然对方提出来了,我方必须要有回应,时任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周赤萍奉命与苏方进行商谈。

根据上级领导指示,周赤萍与苏方谈判仅限于中苏两国在防空情报方面的合作问题,至于制海、制空权问题一概不谈。

苏联方面非常积极,把已经准备好的协议拿出来要我方人员签字。

协议中包括:苏联飞机可随时进入中国领空,在中国沈阳地区机场降落,事先不必通知中方。

中国飞机进入苏联领空需要向苏方事先通报,取得允许后才可进入苏联领空。

周赤萍向国内请示如何应对?时任空军总司令员刘亚楼回电答复:绝不能同意!只谈防空情报合作。

因为此次中苏两国对防空协议的签订各有想法,且分歧巨大,最后还是不欢而散。

苏联还提出了许多类似不平等的军事合作。例如1954年至1956年间,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开展军事测绘方面业务。

在此基础上,中国绘制出1/50000的军用地图。苏联提出中国每绘制一批新地图都应该给他们一份,苏联却不愿意把中苏边界地区的军用地图交给我方。

诸如此类的不平等军事协议简直不胜枚举。

由此不难看出:赫鲁晓夫站稳脚跟后,他一方面继续对中国进行援助,另一方面却想控制中国;或者说在中苏边境取得制、制空权,让苏军飞机和潜艇使用中国的港口和军用机场。

为此,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党政军领导人几乎都异口同声地指责苏联的做法侵害了中国的主权!

二、赫鲁晓夫亲自登门向毛主席道歉

1957年11月中旬,为庆祝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四十周年之际,64个不同国家组织的共产党与工人党派代表团齐聚莫斯科。

1957年11月27日,赫鲁晓夫在彭德怀举行的告别宴会上即兴讲话:“我真诚感谢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的理解与支持。”

同年12月14日,中国政府向苏联提出:建立一个联合的中苏委员会管理国防工业,委员会由中苏双方几位代表组成,每年至少会面1~2次。

这份提议的内容与之前中苏两国签订的所有条约有所区别。

简单而言,中方没有像以前那样“请求”苏联提供援助,而是以平等合作的形式表现这种要求,其中还涵盖了军事方面的一体化合作。

随后几个月里,中苏双方密切接触,互相传递情况和协调政策,表明中苏两国愿意继续推动在外交、经济、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深入合作。

1958年1月27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转告周总理:苏联政府提议在亚洲建立一个“无核区”,征求中国政府意见。

周总理当即表态:“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待我报告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商量后再做答复。”

1958年3月底,赫鲁晓夫宣布苏联政府决定单方面停止核试验。同年4月4日,苏联向美国和英国政府首脑提交备忘录,强调苏联单方面中止核试验。

赫鲁晓夫同时致函周总理,通报这一情况,呼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支持这一倡议。

我方迅速表示支持苏方提出的一切主张。

在政治方面,周恩来总理于1958年4月9日,向尤金详细介绍了中央政治局之前召开的会议讨论情况,将中共中央给南共(南斯拉夫铁托当时与苏联不对付)的信交给了尤金。

这一时期的中苏两国合作更加密切。如果说此前一个阶段是两国的蜜月期,那么这一阶段应该就属于“蜜糖期”。

正是在此基础上,苏联方面提出了希望与中国共同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相关提议。

1958年,苏联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试航成功,实现了远洋航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外出潜艇与本土通信和联络。

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还没有卫星,外出潜艇与本土联络只能靠无线电台。

可无线电台容易受到干扰。

考虑到核动力潜艇续航里程相较于常规动力潜艇有大幅提高,苏联肯定是想这条“大黑鱼”能越潜越深,游得越远越好。

太远的话,核潜艇无法与本国海军基地进行联络,将会成为活靶子。

因此,苏联海军经过反复讨论,向苏联国防委员会提交两个方案:第一,在苏联本土建立长波发射电台;

第二,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印度各建一个长波发射台,分别承担与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行的苏联潜艇舰队联络任务。

第一个方案被赫鲁晓夫立即否决,因为耗资巨大,通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至于在印度建立长波发射台,也被赫鲁晓夫毫不犹豫地否决了,他不想因为建造发射台造成尼赫鲁的反感,破坏刚刚建立的苏印关系。

图|现代核潜艇

两个方案都被相继否决,赫鲁晓夫把目光放到了中国身上。

前文提到过1957年至1958年,中苏两国合作更加密切。赫鲁晓夫认为在这样友好的合作气氛及团结统一背景下,向毛主席提出建立长波电台的提议,应该是水到渠成。

恰在此时,中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1954年,中国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建立时,中国就着手建设长波电台。

在苏联的帮助下,进口的三套“突浪型”长波电台设备,于1957年分别安装于青岛、宁波、湛江地区。

随着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发展和远航训练任务的增多,迫切需要建设大功率长波电台。

当时国家没有能力承担建设大功率长波电台工程,免不了要与老大哥苏联进行合作。

因此,建立长波电台是中苏双方共同需要。

1958年4月18日,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彭德怀:在1958年至1962年,于中国华南地区,由中苏共同建设1000千瓦大功率长波发射台和远程收发中心各一座。

投资约1.1亿卢布,总工程款的65%由苏联承担,剩余35%由中国方面出资。建成后,中苏两国共同使用。

毛主席指示有关部门作如下答复:同意中苏两国建设该项目,费用全部由中国负担,所有权是中国的。

1958年5月10日召开的军委会议上,彭德怀主张:电台不要合办,应该由中国出钱自己办,平时向苏方提供情报,发生大战时苏方可以来人,总之不要让外国人在中国搞军事基地。

毛主席同意了彭德怀的意见。

按理来说,中方给出的答复非常明确,不同意中苏在中国华南地区建立大功率长波电台。

建了也是中国出钱,苏联提供技术援助,必要时双方可以情报互换。

苏联认为这是中国“讨价还价”。理由是:苏联在中国本土建立长波电台,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想着给人民一个交代,才会推推拉拉。

于是连续数次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电台的问题。

到了1958年6月至7月,毛主席对于苏联的固执态度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长波电台问题还没解决,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又向毛主席提出了“联合舰队”的问题。

建议是针对中国要求苏联提供海军援助提出的,可以看成是解决长波电台问题的一种妥协。

此前的莫斯科会议期间,作为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成员萧劲光将军向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提出了:希望苏方援助中国建造核潜艇和导弹潜艇。

苏联明确表示:中国朋友不必建造这些潜艇,苏联现在尚未彻底研制成功,将来苏联有了可以提供给中国。

回到北京后,海军领导人经过认真研究和论证,于1958年4月,向彭德怀与中央军委提交一份报告。

报告认为:尽快获得新技术对海军建设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问题,苏联现已改进某些舰艇的动力结构,试验成功好几种用于潜艇和鱼雷艇的导弹。

海军急需获得建造新舰艇的设计图纸和相关资料,建议以政府名义向苏联提出相关请求。

1958年6月28日,周总理致信赫鲁晓夫:希望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海军新技术援助,在可能的条件下,向中方提供建造新型战斗舰艇的设计图纸和资料。

对于这个问题,苏联方面非常重视,赫鲁晓夫亲自向驻华大使尤金转达了他的想法。

图|毛主席访问苏联时,与赫鲁晓夫检阅部队

1958年7月21日,尤金要求紧急会见毛主席,说有重要事情相商。

当天晚上10点,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旁会见尤金,陪同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陈毅。

可见毛主席拿出极大的诚意,重要的党政领导人全部到场。

会谈持续了三个半小时,主要讨论就是海军问题。

尤金表态说:“赫鲁晓夫希望中国同志能了解,以苏联的自然条件,不可能充分发挥核动力潜艇建立的作用。

中国的海岸线很长,条件很好,考虑到将来如果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打仗,中苏共同的敌人是那些西方国家。

因此,赫鲁晓夫希望与中国同志一起商量建立一支联合潜艇舰队,越南也可以参加,希望中共中央派周恩来总理、彭德怀司令去莫斯科具体商量。”

毛主席立即向尤金指出:“中国只是请苏联提供新型潜艇的技术资料和相关帮助,没有考虑过'合作社’的问题。”

尤金一再解释:“这只是赫鲁晓夫的提议,还请中国同志一起去莫斯科商量。”

毛主席明显有些不高兴,强调:“首先要确定方针是中苏合办还是苏联帮助中国办?如果苏联不提供援助,中国可以不搞核动力潜艇了。”

当晚回到使馆后,尤金等人没有休息,连夜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毛主席反对建立中苏“联合舰队”。

他立即起草了致苏共中央报告,于7月22日清晨发出。

22日上午11:00,毛主席将尤金等人召到中南海谈话,再次强调了所有中国人民不搞“联合舰队”的立场。

尤金感到事态严重,他回到大使馆,通过私人电话联系上了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还不清楚毛主席这是怎么了?为何如此激动?建立中苏“联合舰队”对两国都是好事,中国同志这到底是怎么了?

苏共中央主席团立即开会商议会议,由赫鲁晓夫亲自主持。

讨论来讨论去,苏联方面决定为尤金准备一个备忘录,以便其与中国同志举行会谈。

上述介绍已经明确说明:苏联提出的中苏两国共同建立“联合舰队”的提议,被毛主席断然拒绝。

尤金没有立即解释,他更没有弄明白赫鲁晓夫的真实想法,错误地向毛主席、周总理等人进行了传达。

1958年7月24日,刘少奇、周总理和邓小平再次约见了尤金。

尤金表示:无论是帮助中国建立海军舰队还是建立长波电台,苏联方面没有提出任何政治条件,赫鲁晓夫近期不能来华访问了。

看上去风暴似乎已经过去了,然而赫鲁晓夫不放心,他立即取消了美国之行,于1958年7月31日秘密赶到北京。

赫鲁晓夫抵达北京的当天早晨,驻华大使尤金因过度紧张和惊吓出现脑出血,导致偏瘫,无法陪同继续与毛主席、周总理进行谈判。

7月31日下午5:00~9:00,毛主席与赫鲁晓夫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会谈。

会谈一开始,赫鲁晓夫向毛主席进行道歉,但还是不厌其烦地向毛主席提出苏联为何要建立潜艇舰队的想法。

看到赫鲁晓夫姿态摆得这么低,毛主席已经消气了,没有再多说什么,主动结束了关于“合作社”的问题谈话,双方约定以后中苏两国永远不会再提这样的问题。

接着赫鲁晓夫开始与毛主席谈长波电台问题,他说:电台所有权属于中国,苏联只是要求通过协议,允许苏联使用这个电台。

电台建立后,所有权必定归属中国,既然苏联日后可能会使用,出些钱也是应该的,可以用贷款的形式。

毛主席坚称:“中国不需要贷款,我们自己拿钱建立长波电台,苏联可以免费使用,假如苏联执意要出资贷款,中国就不建了。”

显然这次会谈的气氛有些紧张和敏感,毛主席对赫鲁晓夫表现出了不客气的态度,但是,已经不像之前对待尤金那样激烈。

结束与毛主席的会谈后,赫鲁晓夫立即回到苏联着手相关事情的推进。

三、毛主席为何对此生气

时间进入1958年,中苏两国关系逐渐破裂,直至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不少人认为就是因为赫鲁晓夫提出中苏两国共同建立“联合舰队”,继而引发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实际上赫鲁晓夫于1958年7月31日秘密访华与毛主席进行会谈,解决了一些涉及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结局,双方都感到满意。

让毛主席最气愤的不是苏联提出搞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他老人家认为:苏联领导人的确没有侵犯中国主权的意图,更没有想过建立长波电台或“联合舰队”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控制。

问题在于当时苏联考虑的仅仅是如何对付美国和一众西方国家,没有完全考虑到中国的感受。

图|1958年8月初,赫鲁晓夫访华时与毛主席签订协议

赫鲁晓夫认为苏联是老大哥,军事与经济实力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之首,苏方理应向中国提出帮助。

换言之,他把中国人看成是他的“小弟”。

毛主席和周总理认为中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双方是平等的。

再者说了,根据礼尚往来原则,苏联若使用中国机场或港口,中国舰队和飞机同样可以使用苏联的基地。

苏联却针对这一问题迟迟不松口,这就涉及了中国的主权问题,更伤害了毛主席与全体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20世纪70年代,早已下台赫鲁晓夫撰写回忆录。谈到此事时,赫鲁晓夫只说了一句:“时间有些久远了,我已经不清楚当时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了,一点印象都没有。”

大约1997年前后,尤金与赫鲁晓夫跟毛主席会谈资料被披露。资料显示,赫鲁晓夫当时有些急躁,夸大了各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一体化的意义。

他不止一次对身边人说:“如果我们事先知道(联合舰队的提议)中国同志会有这样的反应,那无论如何也不会提出这个建议。”

赫鲁晓夫还是错误地低估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主权和民族感情的重视,这才招致毛主席的拒绝和数落。

结语

1960年2月,中国长波电台开工建设,建成后,苏联曾一度使用过。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共同建立长波电台的想法和行动是一致的。

苏联领导人提出的这一系列建议本无恶意,就是建议的方式有些简单唐突,没有考虑到中国人民对于国家主权的重视和民族感情。

中苏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未能在军事合作方面取得进展,导致双边关系恶化,根源就在于社会主义国家本身的政治特征。

苏联方方面面都想做第一,充老大,强迫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都以美国为“假想敌”,无条件地支持与苏联军事、经济、政治合作。

说是“合作援助”,实际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要看苏联眼色,这就违背了毛主席多次提出的“独立自主”基本原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赫鲁晓夫来中国谈事情,毛主席说:我们不想再听到这件事
史海拾贝|1958年,苏联要求与中国建立联合舰队,得知此事毛主席勃然大怒
长波电台是中苏决裂原因?1982年10月5日苏联外长恢复访华
最需要苏联援助的时刻,赫鲁晓夫慷慨解囊建“长波电台”,毛主席对此回复8个字
1960年,赫鲁晓夫是如何攻击毛主席的?
毛泽东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