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比尔·波特:行走大地,探寻中国文化
userphoto

2023.06.27 山东

关注

孙婷婷 绘

  美国著名作家、翻译家、汉学家比尔·波特在他的《黄河之旅》一书中说,翻开这本书,可以感受一番永远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永远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比尔·波特的人生颇有几分传奇色彩。曾经是商业大亨的父亲后来遭遇破产,这样的家庭经历让他对金钱充满了憎恶。就读博士期间,比尔·波特到中国台湾的一所寺庙修行,后来隐居在山村翻译隐士的诗歌作品。多年间,他多次行走在中国大地上,探索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从金钱社会中获得自由的人

  在《空谷幽兰》这本书的自序中,比尔·波特这样回忆童年:“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为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有时候,我愿意躺在树下凝视着树枝、树枝之上的云彩,以及云彩之上的天空,注视着在天空、云彩和树枝间穿越飞翔的小鸟;看着树叶从树上飘落,落到我身边的草地上。”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享受孤独的心境,比尔·波特在后来的人生中才会有常人看起来异常枯燥的生活。1970年,比尔·波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读博期间,他接触了一些中国的佛道经典,深感其中的微言大义,于是开始苦读中文。两年后,比尔·波特赴中国台湾的一所寺庙修行,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在这所寺庙过着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隐居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我就读书。”

  三年后他离开寺庙,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寒山,拾得,丰干,石屋和菩提达摩。最终,比尔·波特决定亲自去寻访中国隐士。不过,岁月流迁,他根本无法预知自己是否能够找到他们,也不知这种与宗教联结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1989年,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两个人一起踏上去往终南山的路途。这是比尔·波特行走中国的开始。

  比尔·波特似乎拥有过物质条件比较优渥的童年生活,不过他最终却成了一个鄙夷财富和过度追求自由的人。他的父亲曾经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早年挣下过万贯家财。根据他的记述,这些财富全都在与母亲旷日持久的离婚官司里捐给了离婚律师。此后,父亲主要靠比尔·波特两个姑姑的接济生活。当他决定离开美国去中国台湾时,父亲给他买了单程机票,而机票的钱很可能也是姑姑出的。

  在寺庙和山村隐居期间,比尔·波特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会对富人的生活表现出明显的厌恶,他认为被卷入金钱和权力中毫无意义。

  而在此前的军旅生涯中,上司对比尔·波特的评价是:“在军队履职30年,你是最不听话的一名士兵。你这样在外面是会失败的。”比尔·波特对此的回答是:“我必须拥有自由。”

  脱离金钱的束缚,取得自由,是比尔·波特始终在追求的生活方式。或许如樊登读书会对他的评价:“比尔·波特是个特别有趣的老人,一个从金钱社会中自由的人。所谓的世外高人,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一场场深度中国文化之旅

  如上文中所言,比尔·波特决定深入中国去寻找隐士,仅仅是因为想知道这种生活方式在中国是否还存在。当有人告诉他不但没有人修行,传统隐士也不复存在时,他决定亲自弄个明白。在探访了一段不长的时间之后,比尔·波特发现隐士传统不仅存在得很好,而且是中国社会很有活力的部分。

  在《空谷幽兰》这本书里,比尔·波特采访了一些道教和佛教的代表性人物,他们被称为隐士。这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90多岁。他们常年在山上居住,过最简单的生活,自己种土豆、蔬菜,吃松树的松针和花粉。事实上,从行文中可以看出,隐士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伴着松风明月听蝉,还有几分浪漫。反而,承担深重的孤独与贫寒,或者在寺庙里忍受着游客喧嚣、琐碎杂务,生活里并不是没有缺陷。

  《空谷幽兰》出版后,比尔·波特发现这本书在美国很流行。每当他以此为主题进行演讲,听众既有学院的学者,也有来自社区的普通居民。“我在美国没有遇到对此不感兴趣的人。我想这是因为我们羡慕这些隐士,他们所做的是我们的梦想、希望,是我们某一天也会去做的事情。”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比尔·波特写道。

  最早版本的这本书的封面,是比尔·波特行旅中的一张照片。照片中,他拄着登山的拐杖,穿蓝布衬衣,摄影师戴着斗笠,身上斜背着包袋。这是两个对东方文化充满激情的美国人。他们旁边站着一名年轻的和尚,光头,浓黑的眉,左手手腕上绑着白毛巾。看起来,他们正经过峻峭山顶的灌木丛,背后是尖耸的山峰和浓雾。

  在这之后,比尔·波特计划再去中国大陆做一次旅行——不过囊中羞涩。幸运的是,他遇上了一个愿意资助他此行的朋友,而这趟旅行,他计划沿着黄河走,从入海口一直走到它的源头。“要走遍整个黄河流域,更多地了解成就如此伟大文明的事件、人物和景观。”于是,历时两个多月,比尔·波特完成了这趟黄河行旅,然后用一个夏季的时间做了240期有关这趟旅行的电台节目。直到2011年,又像多年前的那个夏季一样,他把电台节目改写成了一本书,名为《黄河之旅》。

  多年来,比尔·波特一直坚持深入中国偏远地区寻访人文遗迹,并用胶卷和文字记录旅途的艰险与收获。2013年3月,比尔在湖州霞幕山探访元代诗人石屋之墓时不慎遇险摔伤,在腿骨植入十余枚钢钉之后,伤愈后的他又继续了未完的旅程。

  《江南之旅》《彩云之南》《丝绸之路》《禅的行囊》……靠着一场场深入的文化之旅,比尔·波特完成了一系列行走中国的文化之旅图书。

  “感谢辛弃疾写下了那些美好的词”

  《寻人不遇》是比尔·波特访问36名中国古代诗人故址的一本书。带着从大洋彼岸珍藏的威士忌和酒杯,比尔·波特沿着黄河、长江,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并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然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寻人不遇》再现了中国古代高贵的诗魂。

  “我所拜访的诗人们的墓地彼此之间竟有那么大的区别。有的简陋,有的宏伟,有的已经变成了农人的耕地,而有的则变成了乡村垃圾场。但他们的诗歌却流传下来,在那些甚至没有什么文化的农人的明灭烟火里鲜活着。那些诗并不会专属于富商或者高官,诗歌可以超越财富和权力,它直入人心,甚至能让人到达一种忘我的境界。”比尔·波特在书中写道。

  比尔·波特与中国诗人的渊源还不止于此。他还热爱翻译,在此前翻译了几名中国古代隐士的书之后,近两年,他开始着手翻译辛弃疾的词作,计划把辛弃疾的150首词作翻译成英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明年年底在美国出版。他说,西方读者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很少有人读孔孟、读历史,而是读诗词,他的翻译重点放在中国古典诗词上。

  至于和辛弃疾的渊源,是2012年来山东济南时,在辛弃疾纪念馆手册上看到了“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词句。那一刻,比尔·波特就被辛弃疾的词句所打动,他觉得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词人。“通过他的词,我看到了他的strong heart(强大的内心)。我要当他的知音,他给我看他的心,谢谢他那些美好的词。”在他眼中,辛弃疾是一个英雄。而翻译辛弃疾词作的日子,就好比一直和辛弃疾在一起,生活在辛弃疾的世界里。在2023年6月的这趟中国行旅中,比尔·波特又特别来到济南,在辛弃疾的故里寻找他曾经的足迹。

  在比尔·波特的微博中,他用英语记录着这场寻访辛弃疾的旅程。在济南拜访了稼轩词之后,他来到浙江,在雨中读了辛弃疾的词作《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然后又前往南京,读了辛弃疾的《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随后到了上饶,探访辛弃疾晚年定居的小城。

  据说,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女词人李清照词作的翻译,也在比尔·波特的计划中。

  年近八旬,在探寻中国文化的道路上,比尔·波特可谓老当益壮,历久弥坚。

原标题:比尔·波特:行走大地,探寻中国文化 值班主任:田艳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美】比尔波特
【深夜读书】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
寻隐之旅——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高傲的隐士:比尔.波特笔下的《空谷幽兰》
《空谷幽兰》经典语录
比尔·波特:越探寻, 越感觉与中国古圣先贤更紧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